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说大埔县是“汉乐之乡”?

首页

为什么说大埔县是“汉乐之乡”?

为什么说大埔县是“汉乐之乡”?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4-28 10:53:58
      据历史记载,大埔县居住客家人的历史悠久。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就曾在大埔县湖寮古城特别设立了“义招县”以安置不断南迁的流民。到了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音乐随人,南迁之人带来了中原的礼俗和音乐文化,这些文化逐步扎根大埔,世代传承不衰。
      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大埔县志记载:“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个时期编修的县志,也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可见汉乐在大埔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民国时期,汉乐在大埔也极为盛行,几乎每个乡村角落都有弦馆。大埔县一批艺术成就很高的乐师、乐人何育斋、饶托生、钱热储、饶从举、饶淑枢、罗九香等不但在大埔活动,还外出广州、上海、汕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成立“国乐社”、“音乐社”,演奏汉乐汉曲,录音灌片,成果巨大,影响深远。
      从乐谱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看,在这些乐师们的辛勤工作下,这一时期新加坡客属总会国乐部、汕头公益社、上海逸响社等组织还编印了多个曲谱本。何育斋编撰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乐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大埔县汉乐无论在乐社组织、乐谱出版、人才涌现、乐事活动和乐事成果等各个方面比之民国时期又前进了一大步,在梅州客家各县领先跑行,成绩突出。
      这些方面的详细情形可以阅看张高徊撰写的《大埔汉乐》《汉乐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综述》等文章,此处就不一一细叙了。鉴于大埔县长期以来汉乐发展特别兴盛,且著述丰富,人才众多,成果累累,2006年,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埔县也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广东汉乐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陆续评出多位国家、省、市、县级的“广东汉乐传承人”。
      可以说大埔县评称“汉乐之乡”乃名副其实。

    刘***

    2017-04-28 10:53: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