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消化内科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是怎样认识的?
情*** | 2017-03-05 21:19:59

好评回答

2017-03-05 21:36:59
杨*** |2017-03-05 21:36:59 59 8 评论
中医学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尤为主要。(1)感受外邪。感邪致泻,主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逆乱...

查看全部>>

中医学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尤为主要。(1)感受外邪。感邪致泻,主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逆乱,传导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另外热邪和寒邪,皆可侵袭肺卫,由表人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每多与湿邪相兼而发病。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泻泄源流》篇说:“湿盛则飧泄,乃独因为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可以致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2)饮食不节。食欲无度,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腻,湿热内生,蕴结肠胃;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均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可以转输吸收,反停为湿滞,而引起泄泻。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可以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3)肝郁脾虚。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或本有食滞,或有湿阻,复因情志不畅,郁思恼怒,则气郁化火,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若患者情绪仍郁滞不解,无食滞和湿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气伤或精神刺激,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肝强脾弱,脾气受伤而然。”(4)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日久,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运化不健,胃纳不香,清浊失和,乃至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不去,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5)命门火衰。脾之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可以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则不可以温煦脾土,则运化失司,引起泄泻。另外,“肾为胃关”,若肾阳不足,关闭失合,则大便下泄。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因此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阴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除以上常见因素外,饮水过多,胃肠不可以吸收,水留大肠,亦可引起泄泻。寒热湿滞蕴结胃肠,病久人络,瘀阻络伤,均可导致泄泻便下黏液、脓血。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