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哲学有什么用……

首页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有什么用,是个什么东西?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19 09:55:03
      ●哲学有什么用?
      
    有位哲学家被屡屡问及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开始的时候,哲学家还能耐心地解释,问得多了,便有些不耐烦了。当一个世故而浅薄的家伙轻薄地问他这一问题时,哲学家再也 无法维持自己的绅士风度,愤怒地反问他:你有什么用?
    难怪哲学家大光其火,因为今年的社会早已充斥着浮躁而功利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们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关注那些超越社会功利之外的东西。我们可以套用关于哲学的 问话再设计许多话题,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反映人们共同或相似的心态:入党有什么用?可以升官。升官有什么用?可以发财。发财有什么用?可以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
      有位老师在 课堂上启发学生:上学有什么用?可以考大学。考大学有什么用?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有什么用?可以找个好老婆。。。。。。 功利心态一旦控制人们的思想,必然会造就短视的行为。别的且不去说,单是文化领域里,这种现象就不少见。而文化上的功利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文化的劫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自然风光天下独绝,人文景观更为世人瞩目。在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 些文化不仅是资源,更是一种资产。为此,我国正积极争取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但是,我们的历史遗存保护现状如何呢?前几年,武当山上一场大火,几乎把山上近千年遗留下 来的道观烧个精光。
      事后反思原因,是因为当地旅游部门一心想着创收,没有准备消防设施!是没有钱来准备这些东西吗?非也!这种现象不仅在武当山一处,而是所在皆是也。君不 见,有些地方政府有钱购买高级轿车,有钱兴建楼堂馆所,有钱公款出国旅游,但却没有钱落实一点文物保护经费。
      更为严重的是,那些以开发和建设的名义进行破坏的行为,正构成 对文物古迹的现实威胁。 4月2日的英国<独立报>以<中国人烧毁连接过去的桥梁>为题,报道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章说,尽管中国正在积极成为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但中国现在可看的东西 正在逐年减少。
      究其原因,迅速推进的城市化正将解放以前数十年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一点古迹一扫而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730处文化遗产中,中国占 有28处。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正在阻止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上榜。原因是,这往往会导致这些文化遗产状况更加恶化。
      即使是在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劝说市政府官员 保护首都的建设遗产和遵守历史遗迹保存的根本原则上,也碰到不少麻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热纳维耶夫说:“传统的社区被破坏,普通的百姓利益受和权利到侵 犯。”一方面,古老的文物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新的仿古建筑被大量炮制出来。
      因此有人甚至愤怒地说:“不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 想当年,敦煌收藏经洞被发现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建议把这批文物运到省城去保管,但当地政府却以拿不出运费为由拖延下来,致使大量国宝被万里迢迢运往大英博物馆。以至于 人们感慨: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历史的惨痛教训,现实的麻木短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不久前,本人所在地的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电影院被改成超市了!是观众的不幸呢?还是文化的不幸?如果我们碰到什么 东西都只是问一问:它可以吃吗,可以衣吗?我们的明天怕要有一点危机。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由于对哲学情有独钟,所以我还是想单独探讨探讨一下哲学。
       前面我也提到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纲领。其它学科是哲学的目、枝、叶。而我愿意做哲学这棵大树底下的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我尊敬哲学,我崇拜哲学,哲学是宇宙间的最高境界。 哲学是心理的产物,而心理学又是哲学的枝、叶。哲学的流派特别的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搞不清楚有多少哲学家,搞不清楚有多少哲学流派。 我听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没有哲学的国度是一个混乱的国度;不懂哲学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哲学的人是头脑容易发热的人。 哲学的流派特别的多,因为我不是学哲学的,所以知之不多。我喜欢哲学,但大多都看不懂,他们都是大部头。
      尽管是这样,我还是仰慕哲学。我幻想着,哲学能不能通俗易懂,妇孺皆知,不要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它们总结成为成履历琅琅上口,妇孺皆知,就像是成语、《三字经》、《女儿经》、《四书五经》…… 成语虽然不是哲学,但是富有哲理。
      我曾经学过一些哲学,而且学了很多年。上大学时,不想听哲学课程,想睡觉,但事与愿违偏偏睡不着,可能是有缘分的关系。工作以后,闲暇时间比较多,精力又比较充沛,读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流派的书籍,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有关心理学的各方面书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只记住了一句话就是:存在就是合理的。实际上现实中存在着多少不合理的现象。人们无能为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是合理吧。当然,不合理的现象存在有合理的理由。因此,我也就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 尼采的超人哲学,怎么看来看去,就是一句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我就搞不明白了,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西方人手里就变成了大部头。看来写书,当哲学家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因此,从那以后就对西方的所谓的哲学流派就不那么十分地感兴趣了。这可能和东西方人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有关。 我们的先人怕他的后人看不懂、记不住就将很复杂很难懂的哲理总结成一句话,琅琅上口,通俗易懂。
      西方人怕他们的后人看不懂、记不住就将很复杂很难懂的哲理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让他们的后人仔细品味理解。这纯粹是浪费时间,我疑心西方的哲人一定对中国的古代哲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要不西方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堆虫。”就是因为中国人人人都是哲学家!真的是哲学家吗?不是!是因为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一些成语。
      因为成语往往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哲理。 说起了中国的古代哲人我们可能都知道: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等等。他们的著作我看的不多,不多的原因是以前一方面是著作少,另一方面是看不懂。我以为他们的著作不是在于看,而是在于“悟”。什么是“悟”?就是思考、理解、进入、体会、品味……有为,无为,道之道,中庸之道……看来“道”就是哲学,“为”就是行为、行动。
      “道”又有“红道”、“白道”、“黑道”。 不管什么“道”,必须得有“德”。如果无“德”,世人共诛之。所以人们必须讲道德。什么时候道德出现了?应该是人类文明出现以后。什么是人类文明?应该是人类会使用劳动工具,能讲话了,知道协作了,有一点点自知之明了(也就是知道自制了,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了。
      ) 伦理什么时候出现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不能“滥交”时出现了。在这之前,“人”是有本能支配的,“恶”的本能支配人的一切。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原始的、野生的猴群中看见我们的先“人”的的影子。本能告诉先“人”必须称王称霸,必须霸占一切。 经过残酷的竞争,艰难的进化,文明出现了。
      人们有了一定的自知之明!于是,道德也就出现了。伦理、法律、法规、条例、教育、学习、《三字经》、《女儿经》、《四书五经》出现了…… 职业的习惯,和丰富的联想,严密的推理。我有一个巧妙的想法,就是我把哲学比喻成感冒病毒。请不要以为我是在玷污哲学。
      细菌、病毒是我们人类的老伙伴,它们的起源绝对比人类要早,它们的家族也很兴旺,不要一提到细菌、病毒就噤若寒蝉。每一个人身体上携带的细菌、病毒有多少谁也数不清楚,许多细菌、病毒对人体是有益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细菌、病毒应该对人体无害的。因为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我们应该是和睦相处。
      谁也没有灭绝谁,谁也离不开谁。都有自己的领地,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像蚂蚁一样。 为什么现在细菌、病毒屡屡和人类过不去。就是人类为了自己,侵占了它们的领地,破坏了它们的生存方式,对它们杀之、灭之,欲灭绝它们为快。然而,它们为了自己的领地,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荣誉,开始反击了!开始变异了!人类手忙脚乱了!人类开始恐惧了!人类开始反思了! 感冒病毒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伴侣。
      在我们的周围,在空气中,在身体上与我们亲密接触。随时随地与我们发生关系,与我们进行战斗。就像哲学一样,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心中,与我们随时随地发生关系,提醒我们的潘多拉的匣子,不要将魔鬼释放出来。 为什么有的人对感冒病毒有反应,而有的人对感冒病毒没有反应?有反应是好事情,没有反应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有反应是您的免疫系统薄弱,需要加强,感冒病毒提醒你!没有反应是您的免疫系统尚可,需要精心呵护,已经感冒的人提醒你!最新研究表明: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许多癌细胞,如:经常感冒的人不容易患肺癌,是因为感冒病毒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其机理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又如:科学家们又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皮癌细胞,这个发现是人类在研究攻克死亡率很高的恶性黑色素瘤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研究人员在人体实验中将尝试把普通的感冒病毒直接注射到患者病灶,一旦病毒开始自我复制,就会杀死癌细胞。肿瘤将会在几周内跬瞬⒆钪障稹? 又有研究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经常感冒发烧的,在成年以后很少患过敏症,也可能患肿瘤的机会也比较少。
      这是因为感冒病毒锻炼加强了人的免疫系统,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人们只是在尝试着对普通的感冒病毒进行研究。如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许癌症的攻克就寄希望于普通的感冒病毒。它呵护了人类千百万年,但人类并没有认识到感冒病毒的价值,而一味的杀之、灭之。
      普通的感冒病毒也受不了了,开始变异了,变的对人体有害了。 冥冥中告诉人类,变异的感冒病毒将是人类的最大敌人,人类有可能被变异的感冒病毒毁灭!病毒!感冒病毒!只是对“病”有毒。为什么人类偏偏认为我有毒? 感冒病毒是人类的呵护神!是人类的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哲学的作用也就是这样,她伴随着你,呵护着你。
      
      你可能根本就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因为你是个浅薄的人。因为你是个爱感冒的人。因为你是个容易发烧的人。如果社会上道德伦丧、物欲横流,绝对是个没有前途的社会。而一个头脑简单,本能蛰伏的人,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此,提醒你热爱哲学!就像感冒病毒那样,对我们是无用之大用! 。

    这***

    2006-09-19 09:55:03

其他答案

    2006-09-19 14:46:28
  •   要说明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谈:一个是它对于人类(人的一般)总体上的意义,另一个是它对于个体(个人或各个层次上的个别群体)的具体特殊意义。
      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意义
      对于整个人类和社会历史而言,哲学显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哲学已产生两千多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门学问,它不仅出现最早,而且是现代科学体系之母,随着各门科学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哲学本身仍然长盛不衰。这就足以证明哲学对于人类是始终有用的,而且有重大、持久之用。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也许有人会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现在已经有了各门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们都是强大的思想武器,那么哲学还有什么特殊作用?   诚然,一切科学和技术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武器,它们也都能够使人聪明。但是,哲学可以说是在最高、最根本、最普遍的意义上解放人的思想、“开放搞活大脑”的一门学问。
      我们可以用哲学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即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来分析。   先说抽象性。抽象是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这种过程,自然科学的诸多公理、定理如何产生?又如何用于实践?在现实中,没有抽象的思维就不会有开放的头脑。
      有的时候,抽象程度越高,思想视野就会越开阔,一种僵化的模式就可以被打破。   所谓批判性,就是对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根究底,不受现成观念的束缚。哲学批判与科学批判的方向不同。科学批判往往是实证化的、针对结果和证据的批判,即“形而下”的检验;哲学批判则是前提的批判,即直接向前提发问,对思想方法本身和作为根据与出发点的信念进行审察和考验,即“形而上”的批判。
      相比而言,哲学的这种批判性更有利于打破人类已有的知识界限,去探讨更广的、更深层的、更可信的理由。   反思性是指,批判不仅仅是针对外部世界、针对对象的,更是时刻针对人类自己的,是主体的自我批判。反思能使人类打破自我封闭的习惯框框和狭隘眼界,实现在精神上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主观世界的更高境界。
         总之,虽然各门学问都能帮人解放头脑,提高能力,但是没有一门像哲学这样,从人的思维极限方面来解放人的头脑。在这一点上,哲学的特殊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同时,这也是评判哲学好坏的标准之一。世界上的哲学有许多。如果一种哲学使人变得越来越深刻、聪明、大度、灵活,那么它就是一门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哲学。相反,如果一种哲学让人越来越心胸狭隘、头脑僵硬、态度粗暴,那么就可能是一种坏的、或者是被歪曲了的哲学。对此我们也要警惕。   哲学对于个体生活的意义   说到哲学对于个体的意义,由于个体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就要首先明确一点:所谓“有用”是指对谁、对什么样的人而言。
      因为任何价值都是“因人而异”的,不仅因人的个体不同而不同,而且也因人的需要和能力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对人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来理解哲学的现实地位和意义。   对于人的“有用”不光是物质之用,精神之用同样也是用,人的心灵要有归宿,要有支撑,它有时候是无形的。
      而这种无形的精神之用,往往比一时一物之用,要更大、更长远一些。人的需要和能力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越全面、水平越高、能力越强,世界上的事物包括哲学在内,对人的用处也会越大。   要知道哲学对于各种不同的个体有什么用,需要结合每个个体自身的需要、能力等具体情况来谈,不可能提供万应灵验、千篇一律的回答和承诺。
      但是,在这里也有一些规律性的联系:哲学对你有用还是无用,要看你是怎样的人。一般说来,个体生活实践的层次越高、思考的层次越高,哲学就越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有用;相反,当个体的生活实践和思维层次越低、越狭隘,哲学就越不为他所需要,对他就越不直接有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人类历史上,越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甚至包括大艺术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等等,他们越是关注哲学,他们的很多思想都进入了哲学。

    未***

    2006-09-19 14:46:28

  • 2006-09-19 07:31:32
  • 没发现吗,现在的暴发户、演员、名人有几个懂哲学的?
    所以,哲学是个别傻子(科学家、学问家)的宠物。
    哲学没大用。
    注:本人经常犯傻,但始终在哲学领域之外徘徊,不得要领。对于客观世界不敢探究其真,一知半解亦不敢言表。苦哇!

    z***

    2006-09-19 07:31:32

  • 2006-09-18 11:47:44
  •   哲学与哲学的作用
    做为一个搞哲学的人,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关键是哲学上的活学活用,他不但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而且能融会贯通地解释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为中国文化所说的“格物至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与哲学工作者。
       有人问什么是哲学,我告诉他们说,哲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方、是认识论,它是一个可用的公式。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你把哲学公式、或哲把学常识代入到具体的事件之中,就可以得出一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即——正确结论,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外,并能指出其它的理论体系在这些事物上的结论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
      当然了,你要想更细致的知道事物的始末,就需要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做更多的工作,学习更多的东西,作更多的具体的研究。你要想彻底的知道事物的始末,那么你就学佛吧,只要能真正的入定,就会知道宇宙见所有的事的始末。 现代人把哲学庸俗化了,学术界搞了很多哲学流派和哲学分支,有物理哲学,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与现在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这些物理学家野心很大,他们想单纯的以他们在物理上的发现,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发展与衰亡的过程,可是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他们并不能解释,就是在物理范畴内的时间概念,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另一类是数理哲学,这个哲学分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它旨在通过数理逻辑,去阐述一般的哲学原理;还有古典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医学哲学、艺术哲学、政治哲学。
      。。。。。。可以说,五花八门的哲学是应有尽有。其实以上例举的哲学,都不能代表真正整体意义上的哲学,它们只能是哲学在某个具体学科上的运用形式,有些具体的运用形式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具体的运用的方法。 有人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定理与基本常识?那你就到中国文化中找吧!周易八卦中就包容了所有的基本方法。
      你只要能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在哲学上没有解释不了的难题,在物质上看你解到什么层次上了。 西方人有时把哲学庸俗化,有时有则把哲学神秘化,有时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有时又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有时把哲学捧到天上,有时又把哲学打入地狱。哲学庸俗化的具体形式是,任何事物都要冠以一个哲学的帽子,如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吃饭哲学,旅游哲学,语言哲学、社交哲学等等。
      我不能说以上的表述是错误的,但是我认为有点太庸俗了。西方人把哲学神秘化具体表现在,对哲学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他们认为,哲学是相对封闭的、自成逻辑的一个理论体系。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就是哲学的庸俗化。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就是认为哲学无用论调,有些人甚至认为哲学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或理论体系,只要系统细致、具体,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科学;而带有纲领的指导性的,不系统,不细致,不具体,并与科学紧密联系理论体系的就是哲学。科学一般研究事物的外在形式,或者说它研究事物时总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而哲学只研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基本原理,从很多事物的抽象概念着手,这就是说,它研究事物的共性。
      进行哲学研究时,一般是从很多具体的事物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从中抽象出它们的本质,才能形成哲学理论的。这也就是说,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母。同样的道理,任何科学的发展,也都是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就不能发展的,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
      同时我们应当知道,任何科学与哲学都是有层次的,有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层次内,你是科学,研究再深入一个层次就成为哲学了;在这个层次上你是哲学,上升一个层次就变成科学了。这就好象是一个地方领导人,在老百姓面前你是领导,在国家领导人面前,你就是个被领导的了,并依此类推。
      由上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科学涉及到的事物的外在形式如何变,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独立于哲学体系之外,不管你意识到了没有。而有时或者在经常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以及对科学的指导意义。 在以上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家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它们都是揭示宇宙间的规律的学术理论体系。
       有人说,没有哲学的指导,科学照样能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偏激的。要知道,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而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总是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去寻求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法与哲学相分离的,也无法脱离社会对它的指导。
      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在物质上(不是从宗教的修持精神上的求证)、人文的意义上的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条件,使哲学的表述更为清析具体、有说服力,也更能证实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否正确。 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之纲,是它的灵魂,没有正确的社会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或是走向邪路。
      现在的人类社会的状况不正是这样么?现在人类把科学技术用于战争,不正是因为不重视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为主导恶果吗?。

    x***

    2006-09-18 11:47:44

  • 2006-09-17 22:34:19
  • 没工夫看上边那些空话
    但告诉你 你现在所做一些事物的基本规则就是依靠哲学产生的,广义上的哲学
    例如花开花落 生老病死 生生不息 就是哲学

    y***

    2006-09-17 22:34:19

  • 2006-09-17 11:02:31
  • 总之,开阔了你的思路,让你更成熟、稳重!

    2006-09-17 11:02:31

  • 2006-09-17 08:29:18
  •   哲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
      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
      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
      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
      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
      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
      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
      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
      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
      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
      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
      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说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况和总结等等等等。
      有这么复杂吗?地球上现有五六十亿人,加上自有人类以来已经死去的,恐怕有个千八百亿。不用历史评价,你说,有几个有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的?按照此类说法,也就是下定义的那么几个人懂得哲学,搞得太玄忽了。 哲学就是人学。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的人学, 人对主客体最基本的最普通的认知,只不过有点儿条理罢了。
      自从有了人,而人又有了一些疑问并不断的去探求也就有了哲学。这个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某些人的眼里简直是高深莫测,他们脱离人群的多数或主体,在一个小圈子里用一些车轱轳话或编一些晦涩的词儿互相打架,钻牛角尖儿,并自认越玄忽越有学问。哲学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做文章,而是大众百姓的日用实际。
      哲学如果脱离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群多数的实际行为,就是将一门最有用的社会科学变成了最没有用的天方夜谭。 哲学无霸权。西方国家有的人,以“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为由,妄言什么中国没有哲学,显示着井底之蛙的霸权。殊不知西方国家多以专制走向自由,他们不自由,毋宁死,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索,也就出现了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哲学。
      而中国则是以自由转向专制,在“无为而治”的自由社会早已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而且是实践哲学了。姑且按照“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的论点去说,中国的哲学起点和起源恐怕是更早一些。当苏格拉底被囚禁在监狱里,披一片破毯子煞费苦心进行哲学思辨,最后不得不喝下用毒芹草熬制的毒酒的时候,是公元前399年,而早在公元前400余年孔子早已经周游了列国,在弟子们的秉烛照料下,食不厌脍地“读《易》韦编三绝”,在“明义理,切人事”上做文章了。
      退一步说,《周易》是一部穿着卦衣的哲学经典。中国有无哲学,不是你西方国家的人说了算的,也不是以你西方国家的人的说法为准的。谁也不要说谁,还是把哲学比作人,把东西方的哲学比作男女两性为好,共存互补的关系。 哲学无国界。哲学既然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门科学,那么它就没有什么国土疆界的限制;没有什么你的我的之分;也没有什么这一枝那一派的人为分割。
      在什么东方善综合,西方惯分析上等等这些细枝末节上费精力。哲学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统揽世界,综观历史,广收博采,认真研究就是了。 哲学无宗师。只是在认知、研究和发展中有所差异并互相启迪参考、互相学习借鉴罢了。但是话说回来,中国至秦以后哲学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
      依附性,多是停留在对先秦哲学思想的解释上,附庸在古人的水平上进行解说注疏;寄生性,没有什么地下古物出土或文物发现哲学就没有什么进展,若有了则就有一波研究,但还是停留在解说注疏上;单一性,除了孔孟荀、庄黄老几千年来也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新成果。混乱性,什么事情都往哲学上拉,结果会慢慢地把哲学这玩儿意搞得不伦不类。
      我说这些,肯定把有些“哲学家”惹得不高兴。你别说,若是“哲学家”以外的什么人去研究研究什么哲学,说不准能整出个令人咋舌的怪想呢。 哲学无止境。哲学既然是人类的东西、是人学,就不会有止境。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干什么呢?起什么作用呢?哲学有什么前途?前途在哪里? 哲学若追求虚荣就是辩术;若追求权势就是权术;若追求名利就是巫术。没有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哲学呀,你除了被御用之外还有什么用? 。

    U***

    2006-09-17 08:29:18

  • 2006-09-16 23:29:23
  • 折起来学就行了!!

    a***

    2006-09-16 23:29:23

  • 2006-09-16 22:00:56
  • 同志们,说简单点吧,哲学就是如果你想控制别人思想就必须要学的一门学问,而且你学的赿深,控制别人的能力就越强!好好学吧小伙子,你一生都会受益滴!

    1***

    2006-09-16 22:00:56

  • 2006-09-16 21:49:34
  •   科学家是向上帝专利挑战的人,哲学家是在人与上帝中做一个中介。寻求平衡。
    科学家只负责低头耕耘,而哲学家是负责帮他们引路。
    少了科学,哲学会饿肚子。没了哲学,科学会碰壁。
    你说哲学重要吗?不过科学也同样重要。
    其实,有很多的科学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不然,他们就会像蜘蛛侠II中的那个章鱼博士。
      科学少不了哲学,过分的科学会破坏掉自然界的平衡,而哲学却能为次做出调节。因此,我不认为哲学是没用的,不过,相对来说。哲学是成功人士必须具有的一项理解能力(注意不是一门学识)。懂得运用平衡的人,才会成功。我认为哲学不是一项专门、专业的科学,它就像调和剂一样,会溶入各个方面。
      科学必须在哲学的引导之下才会变的更为加倍的去造福全人类。而哲学不然,它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哲学并不伟大,因为它很普遍,而不普遍的是发现它的眼睛。哲学的价值不意味它创造了什么,而是它的存在协调了什么。哲学的价值不会因为科学才变的更大,哲学的价值本身就是协调一切。
       哲学是一种理解,能让人理解的更多,理解自己,理解万物。 哲学并不是智慧。但是,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体现外,就是对智慧的理解、理解真正的智慧(内涵)。 智慧除了会造福人类外,还会祸害人类。而真正的智慧就体现在合理的应用,而哲学就能做到这一点。
       。

    z***

    2006-09-16 21:49:34

  • 2006-09-16 21:40:11
  •   有位哲学家被屡屡问及同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开始的时候,哲学家还能耐心地解释,问得多了,便有些不耐烦了。当一个世故而浅薄的家伙轻薄地问他这一问题时,哲学家再也 无法维持自己的绅士风度,愤怒地反问他:你有什么用?
    难怪哲学家大光其火,因为今年的社会早已充斥着浮躁而功利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们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关注那些超越社会功利之外的东西。我们可以套用关于哲学的 问话再设计许多话题,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反映人们共同或相似的心态:入党有什么用?可以升官。升官有什么用?可以发财。发财有什么用?可以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
      有位老师在 课堂上启发学生:上学有什么用?可以考大学。考大学有什么用?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有什么用?可以找个好老婆。。。。。。 功利心态一旦控制人们的思想,必然会造就短视的行为。别的且不去说,单是文化领域里,这种现象就不少见。而文化上的功利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文化的劫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自然风光天下独绝,人文景观更为世人瞩目。在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 些文化不仅是资源,更是一种资产。为此,我国正积极争取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但是,我们的历史遗存保护现状如何呢?前几年,武当山上一场大火,几乎把山上近千年遗留下 来的道观烧个精光。
      事后反思原因,是因为当地旅游部门一心想着创收,没有准备消防设施!是没有钱来准备这些东西吗?非也!这种现象不仅在武当山一处,而是所在皆是也。君不 见,有些地方政府有钱购买高级轿车,有钱兴建楼堂馆所,有钱公款出国旅游,但却没有钱落实一点文物保护经费。
      更为严重的是,那些以开发和建设的名义进行破坏的行为,正构成 对文物古迹的现实威胁。 4月2日的英国<独立报>以<中国人烧毁连接过去的桥梁>为题,报道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章说,尽管中国正在积极成为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家,但中国现在可看的东西 正在逐年减少。
      究其原因,迅速推进的城市化正将解放以前数十年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一点古迹一扫而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730处文化遗产中,中国占 有28处。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正在阻止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上榜。原因是,这往往会导致这些文化遗产状况更加恶化。
      即使是在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劝说市政府官员 保护首都的建设遗产和遵守历史遗迹保存的根本原则上,也碰到不少麻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热纳维耶夫说:“传统的社区被破坏,普通的百姓利益受和权利到侵 犯。”一方面,古老的文物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新的仿古建筑被大量炮制出来。
      因此有人甚至愤怒地说:“不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 想当年,敦煌收藏经洞被发现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建议把这批文物运到省城去保管,但当地政府却以拿不出运费为由拖延下来,致使大量国宝被万里迢迢运往大英博物馆。以至于 人们感慨: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历史的惨痛教训,现实的麻木短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不久前,本人所在地的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电影院被改成超市了!是观众的不幸呢?还是文化的不幸?如果我们碰到什么 东西都只是问一问:它可以吃吗,可以衣吗?我们的明天怕要有一点危机。 由于对哲学情有独钟,所以我还是想单独探讨探讨一下哲学。 前面我也提到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纲领。
      其它学科是哲学的目、枝、叶。而我愿意做哲学这棵大树底下的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我尊敬哲学,我崇拜哲学,哲学是宇宙间的最高境界。 哲学是心理的产物,而心理学又是哲学的枝、叶。哲学的流派特别的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搞不清楚有多少哲学家,搞不清楚有多少哲学流派。
       我听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没有哲学的国度是一个混乱的国度;不懂哲学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哲学的人是头脑容易发热的人。 哲学的流派特别的多,因为我不是学哲学的,所以知之不多。我喜欢哲学,但大多都看不懂,他们都是大部头。尽管是这样,我还是仰慕哲学。
      我幻想着,哲学能不能通俗易懂,妇孺皆知,不要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它们总结成为成履历琅琅上口,妇孺皆知,就像是成语、《三字经》、《女儿经》、《四书五经》…… 成语虽然不是哲学,但是富有哲理。我曾经学过一些哲学,而且学了很多年。
      上大学时,不想听哲学课程,想睡觉,但事与愿违偏偏睡不着,可能是有缘分的关系。工作以后,闲暇时间比较多,精力又比较充沛,读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流派的书籍,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有关心理学的各方面书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只记住了一句话就是:存在就是合理的。
      实际上现实中存在着多少不合理的现象。人们无能为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是合理吧。当然,不合理的现象存在有合理的理由。因此,我也就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 尼采的超人哲学,怎么看来看去,就是一句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我就搞不明白了,明明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西方人手里就变成了大部头。
      看来写书,当哲学家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因此,从那以后就对西方的所谓的哲学流派就不那么十分地感兴趣了。这可能和东西方人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有关。 我们的先人怕他的后人看不懂、记不住就将很复杂很难懂的哲理总结成一句话,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西方人怕他们的后人看不懂、记不住就将很复杂很难懂的哲理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让他们的后人仔细品味理解。
      这纯粹是浪费时间,我疑心西方的哲人一定对中国的古代哲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要不西方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堆虫。”就是因为中国人人人都是哲学家!真的是哲学家吗?不是!是因为中国人人人都知道一些成语。因为成语往往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哲理。
       说起了中国的古代哲人我们可能都知道: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等等。他们的著作我看的不多,不多的原因是以前一方面是著作少,另一方面是看不懂。我以为他们的著作不是在于看,而是在于“悟”。什么是“悟”?就是思考、理解、进入、体会、品味……有为,无为,道之道,中庸之道……看来“道”就是哲学,“为”就是行为、行动。
      “道”又有“红道”、“白道”、“黑道”。 不管什么“道”,必须得有“德”。如果无“德”,世人共诛之。所以人们必须讲道德。什么时候道德出现了?应该是人类文明出现以后。什么是人类文明?应该是人类会使用劳动工具,能讲话了,知道协作了,有一点点自知之明了(也就是知道自制了,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了。
      ) 伦理什么时候出现了?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不能“滥交”时出现了。在这之前,“人”是有本能支配的,“恶”的本能支配人的一切。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原始的、野生的猴群中看见我们的先“人”的的影子。本能告诉先“人”必须称王称霸,必须霸占一切。 经过残酷的竞争,艰难的进化,文明出现了。
      人们有了一定的自知之明!于是,道德也就出现了。伦理、法律、法规、条例、教育、学习、《三字经》、《女儿经》、《四书五经》出现了…… 职业的习惯,和丰富的联想,严密的推理。我有一个巧妙的想法,就是我把哲学比喻成感冒病毒。请不要以为我是在玷污哲学。
      细菌、病毒是我们人类的老伙伴,它们的起源绝对比人类要早,它们的家族也很兴旺,不要一提到细菌、病毒就噤若寒蝉。每一个人身体上携带的细菌、病毒有多少谁也数不清楚,许多细菌、病毒对人体是有益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细菌、病毒应该对人体无害的。因为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我们应该是和睦相处。
      谁也没有灭绝谁,谁也离不开谁。都有自己的领地,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像蚂蚁一样。 为什么现在细菌、病毒屡屡和人类过不去。就是人类为了自己,侵占了它们的领地,破坏了它们的生存方式,对它们杀之、灭之,欲灭绝它们为快。然而,它们为了自己的领地,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荣誉,开始反击了!开始变异了!人类手忙脚乱了!人类开始恐惧了!人类开始反思了! 感冒病毒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伴侣。
      在我们的周围,在空气中,在身体上与我们亲密接触。随时随地与我们发生关系,与我们进行战斗。就像哲学一样,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心中,与我们随时随地发生关系,提醒我们的潘多拉的匣子,不要将魔鬼释放出来。 为什么有的人对感冒病毒有反应,而有的人对感冒病毒没有反应?有反应是好事情,没有反应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有反应是您的免疫系统薄弱,需要加强,感冒病毒提醒你!没有反应是您的免疫系统尚可,需要精心呵护,已经感冒的人提醒你!最新研究表明: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许多癌细胞,如:经常感冒的人不容易患肺癌,是因为感冒病毒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其机理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又如:科学家们又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皮癌细胞,这个发现是人类在研究攻克死亡率很高的恶性黑色素瘤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研究人员在人体实验中将尝试把普通的感冒病毒直接注射到患者病灶,一旦病毒开始自我复制,就会杀死癌细胞。肿瘤将会在几周内跬瞬⒆钪障稹? 又有研究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经常感冒发烧的,在成年以后很少患过敏症,也可能患肿瘤的机会也比较少。
      这是因为感冒病毒锻炼加强了人的免疫系统,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人们只是在尝试着对普通的感冒病毒进行研究。如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许癌症的攻克就寄希望于普通的感冒病毒。它呵护了人类千百万年,但人类并没有认识到感冒病毒的价值,而一味的杀之、灭之。
      普通的感冒病毒也受不了了,开始变异了,变的对人体有害了。 冥冥中告诉人类,变异的感冒病毒将是人类的最大敌人,人类有可能被变异的感冒病毒毁灭!病毒!感冒病毒!只是对“病”有毒。为什么人类偏偏认为我有毒? 感冒病毒是人类的呵护神!是人类的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哲学的作用也就是这样,她伴随着你,呵护着你。
      
      你可能根本就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因为你是个浅薄的人。因为你是个爱感冒的人。因为你是个容易发烧的人。如果社会上道德伦丧、物欲横流,绝对是个没有前途的社会。而一个头脑简单,本能蛰伏的人,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此,提醒你热爱哲学!就像感冒病毒那样,对我们是无用之大用! 。

    下***

    2006-09-16 21:40:11

  • 2006-09-16 21:29:53
  •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说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况和总结等等等等。有这么复杂吗?地球上现有五六十亿人,加上自有人类以来已经死去的,恐怕有个千八百亿。
      不用历史评价,你说,有几个有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的?按照此类说法,也就是下定义的那么几个人懂得哲学,搞得太玄忽了。 哲学就是人学。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的人学, 人对主客体最基本的最普通的认知,只不过有点儿条理罢了。
      自从有了人,而人又有了一些疑问并不断的去探求也就有了哲学。这个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某些人的眼里简直是高深莫测,他们脱离人群的多数或主体,在一个小圈子里用一些车轱轳话或编一些晦涩的词儿互相打架,钻牛角尖儿,并自认越玄忽越有学问。哲学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做文章,而是大众百姓的日用实际。
      哲学如果脱离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群多数的实际行为,就是将一门最有用的社会科学变成了最没有用的天方夜谭。 哲学无霸权。西方国家有的人,以“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为由,妄言什么中国没有哲学,显示着井底之蛙的霸权。殊不知西方国家多以专制走向自由,他们不自由,毋宁死,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索,也就出现了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哲学。
      而中国则是以自由转向专制,在“无为而治”的自由社会早已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而且是实践哲学了。姑且按照“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的论点去说,中国的哲学起点和起源恐怕是更早一些。当苏格拉底被囚禁在监狱里,披一片破毯子煞费苦心进行哲学思辨,最后不得不喝下用毒芹草熬制的毒酒的时候,是公元前399年,而早在公元前400余年孔子早已经周游了列国,在弟子们的秉烛照料下,食不厌脍地“读《易》韦编三绝”,在“明义理,切人事”上做文章了。
      退一步说,《周易》是一部穿着卦衣的哲学经典。中国有无哲学,不是你西方国家的人说了算的,也不是以你西方国家的人的说法为准的。谁也不要说谁,还是把哲学比作人,把东西方的哲学比作男女两性为好,共存互补的关系。 哲学无国界。哲学既然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门科学,那么它就没有什么国土疆界的限制;没有什么你的我的之分;也没有什么这一枝那一派的人为分割。
      在什么东方善综合,西方惯分析上等等这些细枝末节上费精力。哲学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统揽世界,综观历史,广收博采,认真研究就是了。 哲学无宗师。只是在认知、研究和发展中有所差异并互相启迪参考、互相学习借鉴罢了。但是话说回来,中国至秦以后哲学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
      依附性,多是停留在对先秦哲学思想的解释上,附庸在古人的水平上进行解说注疏;寄生性,没有什么地下古物出土或文物发现哲学就没有什么进展,若有了则就有一波研究,但还是停留在解说注疏上;单一性,除了孔孟荀、庄黄老几千年来也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新成果。混乱性,什么事情都往哲学上拉,结果会慢慢地把哲学这玩儿意搞得不伦不类。
      我说这些,肯定把有些“哲学家”惹得不高兴。你别说,若是“哲学家”以外的什么人去研究研究什么哲学,说不准能整出个令人咋舌的怪想呢。 哲学无止境。哲学既然是人类的东西、是人学,就不会有止境。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干什么呢?起什么作用呢?哲学有什么前途?前途在哪里? 哲学若追求虚荣就是辩术;若追求权势就是权术;若追求名利就是巫术。没有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哲学呀,你除了被御用之外还有什么用? 。

    1***

    2006-09-16 21:29:53

  • 2006-09-16 21:00:19
  •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上层建筑,是研究人的思想的学问,是研究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学问,要说有什么用,用处简直太大了,统治阶级为了使被统治阶级听话,就会给被统治阶级灌输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强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以便于统治,,,,,,
    正确的,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探索到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秘密,能够促使文明和科技飞速发展,,,,,,
    所以应该学习一点哲学知识

    逍***

    2006-09-16 21:00:19

  • 2006-09-16 20:55:31
  •   哲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
      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
      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
      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
      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
      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
      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
      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
      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
      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
      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
      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说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况和总结等等等等。
      有这么复杂吗?地球上现有五六十亿人,加上自有人类以来已经死去的,恐怕有个千八百亿。不用历史评价,你说,有几个有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的?按照此类说法,也就是下定义的那么几个人懂得哲学,搞得太玄忽了。 哲学就是人学。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的人学, 人对主客体最基本的最普通的认知,只不过有点儿条理罢了。
      自从有了人,而人又有了一些疑问并不断的去探求也就有了哲学。这个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在某些人的眼里简直是高深莫测,他们脱离人群的多数或主体,在一个小圈子里用一些车轱轳话或编一些晦涩的词儿互相打架,钻牛角尖儿,并自认越玄忽越有学问。哲学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做文章,而是大众百姓的日用实际。
      哲学如果脱离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群多数的实际行为,就是将一门最有用的社会科学变成了最没有用的天方夜谭。 哲学无霸权。西方国家有的人,以“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为由,妄言什么中国没有哲学,显示着井底之蛙的霸权。殊不知西方国家多以专制走向自由,他们不自由,毋宁死,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索,也就出现了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哲学。
      而中国则是以自由转向专制,在“无为而治”的自由社会早已产生了哲学思想的萌芽,而且是实践哲学了。姑且按照“哲学的起点是思想自由”的论点去说,中国的哲学起点和起源恐怕是更早一些。当苏格拉底被囚禁在监狱里,披一片破毯子煞费苦心进行哲学思辨,最后不得不喝下用毒芹草熬制的毒酒的时候,是公元前399年,而早在公元前400余年孔子早已经周游了列国,在弟子们的秉烛照料下,食不厌脍地“读《易》韦编三绝”,在“明义理,切人事”上做文章了。
      退一步说,《周易》是一部穿着卦衣的哲学经典。中国有无哲学,不是你西方国家的人说了算的,也不是以你西方国家的人的说法为准的。谁也不要说谁,还是把哲学比作人,把东西方的哲学比作男女两性为好,共存互补的关系。 哲学无国界。哲学既然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门科学,那么它就没有什么国土疆界的限制;没有什么你的我的之分;也没有什么这一枝那一派的人为分割。
      在什么东方善综合,西方惯分析上等等这些细枝末节上费精力。哲学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统揽世界,综观历史,广收博采,认真研究就是了。 哲学无宗师。只是在认知、研究和发展中有所差异并互相启迪参考、互相学习借鉴罢了。但是话说回来,中国至秦以后哲学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
      依附性,多是停留在对先秦哲学思想的解释上,附庸在古人的水平上进行解说注疏;寄生性,没有什么地下古物出土或文物发现哲学就没有什么进展,若有了则就有一波研究,但还是停留在解说注疏上;单一性,除了孔孟荀、庄黄老几千年来也没有什么令人振奋的新成果。混乱性,什么事情都往哲学上拉,结果会慢慢地把哲学这玩儿意搞得不伦不类。
      我说这些,肯定把有些“哲学家”惹得不高兴。你别说,若是“哲学家”以外的什么人去研究研究什么哲学,说不准能整出个令人咋舌的怪想呢。 哲学无止境。哲学既然是人类的东西、是人学,就不会有止境。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干什么呢?起什么作用呢?哲学有什么前途?前途在哪里? 哲学若追求虚荣就是辩术;若追求权势就是权术;若追求名利就是巫术。没有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哲学呀,你除了被御用之外还有什么用? 。

    爱***

    2006-09-16 20:55:31

  • 2006-09-16 20:49:48
  • 建议你去看看《苏菲的世界》  是本有浅及深的书   既可以让你初步了解哲学   也不会太索然无味 

    y***

    2006-09-16 20:49:48

  • 2006-09-16 20:46:34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三言两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你自己去研究如果你能掌握哲学,用它的理论指导你的工作,你将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慕***

    2006-09-16 20:46:34

  • 2006-09-16 20:22:27
  • 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总的概括与看法。指导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

    凤***

    2006-09-16 20:22: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