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长平之战"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首页

"长平之战"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如题,先谢谢啦!!!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10 09:00:13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在我市境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军事意义来讲,长平之战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典范。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倾全力的决战,历时三年多,结果赵国45万兵马全军覆没。此役为战国时期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诚如《帝王世纪》所言:“长平之战,血流漂卤。”就政治意义来讲,长平之战推动了由列国林立、割据混战到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进程。战国末期,经过两次商鞅变法日益强盛的秦国和经过胡服骑射盛极一时的赵国,其综合实力位居列国之前,都具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但长平一战,以秦国全面胜利而告终,六国中再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此次战役后的40年里,秦国逐一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而,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任何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离不开特定历史阶段的环境,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力量的较量,离不开各种人的因素的支撑。
      本文试用历史的放大镜,重温历代哲人对长平之战前前后后的思考和总结,以期在思想上有所收获和启迪。纸上谈兵:千年历史的深刻教训伴随中国悠久历史进程的副产品,是发生的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但唯独长平之战使人们进行历史思索时被赋予了一个深刻的代名词——纸上谈兵。
      因为,长平一战,赵国惨败,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连父亲赵奢也驳不倒他,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62年,赵国大将廉颇领兵在长平抵御秦国军队。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采取防御政策。两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但刚即位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顾赵括母亲的苦苦相劝,让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位。
      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弦易辙,全力进攻。秦将白起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之后将赵军斩为两断,分而包围,断其粮道。最后,赵括在带领精兵突围中被秦军射死,40多万赵军悉数投降。之后除240名年幼者被放回赵国外,皆被坑杀。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留下的教训却不能不引起深思。
      是从本本出发,纸上谈兵;还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老将廉颇之所以能够同秦国军队相持三年,不分胜负,正是由于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秦强赵弱的实际,确立了“坚壁以待秦”的战略。赵括尽管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军事理论,但他是一个本本主义者。
      他的父亲赵奢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早就看出儿子的本本主义要不得。他这样说:“兵乃死地,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已矣,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蔺相如曾劝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事实也正如此,赵括没有研究战场形势,从本本出发,机械地教条地运用兵法,强行以弱敌强,结果昭然于目。
      经过2200多年的历史演变,长平之战的历史借鉴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发展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经典借鉴。    。

    k***

    2006-08-10 09:00:13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