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教高人,关于“心中无剑”的哲学讨论???

首页

请教高人,关于“心中无剑”的哲学讨论???

我看《英雄》上有关于剑术境界的说法是:
第一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第二境界,手中有剑,心是有剑;第三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四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另外一篇文章上说人的发展历程是:单纯→成熟→单纯

为什么这些大道理都是都是从“无→有→无”呢?好像“什么都没有”才是最高境界。就像李小龙那句话: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我对哲学不太了解,请高人指点一二?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6-25 19:00:26
  • 一个人若得深刻的修行,心如明镜止水,面对世事变化,自然能在心际中浮现应对方法,物来顺应.有剑无剑,又有何区别呢?

    d***

    2006-06-25 19:00:26

  • 2006-06-25 15:28:02
  • 其实很简单,把剑比作智慧,

    l***

    2006-06-25 15:28:02

  • 2006-06-25 01:19:24
  • 无为而无所不为。

    独***

    2006-06-25 01:19:24

  • 2006-06-23 01:49:33
  •   古龙小说里关于武术的描述能作为研究武术的参考吗?中国武术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到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高度。象太极拳,练时慢,用时快,若是高手,他人只一沾身就被送出去几十步以外。纵观世界搏击史,哪里象中国武术这样高深的技击术呢?
    武术发展到清朝,已是最高境界。
      到了民国,因为火器的发展,武术研究者日渐减少,水平越来越低。 古龙先生是以武侠为最重要的主题,他本人自然不是武术高手,他的关于武术境界的说法,与真正的武术高手对武术的理解完全不同。他的所谓武术境界,不象武术,倒象佛家超世修行过程。 如果是对超世修行过程中为何出现从无到有再到无进行讨论,倒有几分对路。
      如果放到对武术境界的讨论,那只能说是武术门外汉对武术的不着边际的胡猜乱想。 其实,武术练习从开始就要求手眼身法步,处处注意,一体用心。随着武术的日渐熟练,其注意事项也在不断升级,直到把一些内容练习到熟能生巧的本能反映。熟能生巧的过程,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里就能够体会到。
      实际上,这样的过程大量存在,真不值得有什么吹嘘之处。 武术的高级境地,虽然已经纯熟,但也并非不用心。否则,武术高手岂不是连亲友都不能接触了吗?当然,有些手上的硬功,由于已经练到难知深浅,可能会出于练习的习惯而伤人。所以,这些硬功都主张用左手练习,而非常用的右手。
      然而,绝大多数练武之人,都不会在意识注意到情况下,无缘无故地伤人。这岂不是有心的表现,而无心所能够处置好的? 象什么手中无剑,心中也有剑这类境界,如果发生在实际的争斗时,就只有被痛打的结局了。 当然,有种体能和技能极大提高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
      但随机应变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状态。那就象一个大人戏弄小孩子。大人可以随时找到戏弄的机会,而小孩子处处被动,难以招架。然而,这时的大人并不是没有行动的方式方法,头脑一片空白,而只是他愿意怎样打,就能够迫着小孩子打弄出来,因为他的力气远远大于孩子。
       实际上,即使象大人戏弄小孩这样的实力绝对不公平的斗弄中,没有经过训练的大人,招术也就几下来回使。所以,随心所欲,并不意味着招术变化繁多,超乎想象。 在最后,想要告诉楼主,不要通过已经玄化的武侠小说来理解武术。

    爱***

    2006-06-23 01:49:33

  • 2006-06-22 16:07:20
  • 不记得是谁那家的说法了,就是由物入道,直至最后的真理.至于这个真理,是客观法则还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这个"心中无剑"更多的是契合中国古哲学家大道的说法.
    楼上诸位大多都是对过程的描述,有点走题了.合乎

    诗***

    2006-06-22 16:07:20

  • 2006-06-22 12:34:28
  • 哲学~~很深奥~我不是很懂~给点建议:
    此类思想是属于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从有到无再到有到无)任何思想的最高境界都是哲学思想的辨证;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手中有剑而心中无剑----手中有剑而心中也有剑---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U***

    2006-06-22 12:34:28

  • 2006-06-22 12:34:19
  • 通俗的说这个问题好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追求的过程~~~"返朴归真"这个词就把这些概括了!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阶段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当你达到某一个目标后,会发现有比这更好的目标;当在不断的追求中,经历各种的努力达到某一个相对的“极限”后,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简单,也就达最后的一个“无”的阶段了,但这最后一个无和第一个无是不一样的,最后一个虽然是“无”,但和第一个“无”不同之处就是它已经具备实现各个不同修正阶段目标的能力!

    兰***

    2006-06-22 12:34:19

  • 2006-06-22 11:35:15
  •   我不太懂大道理,但是读了圣经后感悟不少!圣经》是一部令人动容、令人思考的书。它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蕴涵着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它不愧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具价值的著作之一,在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然而群玉圃中必有最璀璨者,群芳国中必有最艳丽者。
      下面列出《圣经》的众多名言警句中最让我动容的十句,以资参考讨论。      这里先解释“动容”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感性的“激动”,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内心深处的触动。      1、“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   这是我最经常诵读的一段经文,也是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光”指的是耶稣基督,“生命”指的是永生——战胜死亡,获得真理。      2、“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   这是耶稣“登山宝训”中最短的一段,但却是整个新教精神的核心。对于清教徒而言,人生就意味着无尽艰险,就意味着走窄门。      3、“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这就是使徒保罗对爱的诠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因这段话而皈依基督教,可见“爱是无可比的”。      4、“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
      感谢上帝,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5章)   使徒保罗用优美的语言阐明了基督教的脉络:原罪与堕落,牺牲与救赎,胜利与永生。总体说来就是“用爱战胜死亡”。      5、“草必枯干,花必凋残,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上;百姓诚然是草。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上帝的话,必永远立定!”(《旧约·以赛亚书》第40章)   旧约的最大特点是“信念”。这句话就是无比坚定的信念,既是相信上帝,又是相信作为上帝选民的自己。以色列人的辉煌,大半缘自信念。      6、“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旧约·约伯记》第19章)   这是约伯的信念。无论承受多么巨大的打击、多么绝望的境遇,都不可放弃希望、放弃信仰。亨德尔为此句作的咏叹调也极为感人。      7、“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日期近了。
      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新约·启示录》第22章)   我最开始就是看了《启示录》才倾向于基督教的。《启示录》中有很多让人不能不动容的话,这句只是其中代表而已。      8、“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新约·罗马书》第8章)   圣保罗真是无与伦比的传道者,他的讲道是如此气势磅礴且发人深省。这段话继承了旧约的信心,增加了新约的爱,完美地体现了基督教精神。      9、“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旧约·传道书》第1章)   《传道书》是旧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传道者的话虽低沉消极,却又蕴涵着希望。能够用来战胜愁烦和忧伤的,只有一件事:“信仰”。      10、“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启示录》第11、19章)   这也是亨德尔歌剧《弥赛亚》中大合唱《哈利路亚》的歌词,它是至今唯一能让我多次热泪盈眶的歌曲。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无穷的胜利喜悦。欢呼吧!因为胜利属于我们。 。

    1***

    2006-06-22 11:35:15

  • 2006-06-22 11:04:44
  •   我也不懂哲学,但是,您的这个论题和我最近两年练习瑜伽时接触到的一些瑜伽哲学很相像,我的回答未必能帮助您有所顿悟,但是,我觉得是很相近的概念。
        所谓瑜伽哲学,是瑜伽接受“数论派哲学”(很抱歉,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数论派),形成一种达成真实的自我或[精神]的一种方法。
      为达此目标,必须将[精神]与[物质]加以分离,而这个过程是可以由控制心灵的一个过程而完成的。 [精神]被反射在心灵中,而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精神]误将它本身视同为它反射在心灵中的影像。若心灵能精止不动或动荡无碍,且若从此不再有任何反射影像在心灵当中,则[精神]将可明了其本质且脱离[物质]的束缚。
       而瑜伽就可以帮助人达到这个目标。 我觉得您在有--没有--有,这个过程中,第一个有应该是“错误的(或经常错误的)”影像;第二个就是心灵静止不动,不再有任何的影像投影到心里,达到将精神脱离身体,心灵的束缚的境界,此时状态类似于佛家的入定,在禅定的状态中心灵极为专注,以至于心灵成为一种抽象的凝定的状态;第三个有就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大智慧了,由此产生的超自然的力量譬如心灵感应,预知能力等。
       以上纯粹是一个非常外行的人的观点,望能共勉。

    美***

    2006-06-22 11:04: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