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子婴身世?

首页

子婴身世?

始皇弟?胡亥兄?胡亥兄之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4-12-28 21:46:49
  •   子婴身世之谜
       秦始皇死,二世胡亥即位,赵高又杀二世,立秦王子婴;子婴不满赵高专权,杀赵高;随后,刘邦攻咸阳,子婴投降;项羽入咸阳,杀子婴。在秦朝的历史上,子婴其人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他的身世却一直没有弄清。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二世之兄子"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子婴。
      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二是"始皇弟"说,《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三是二世兄说。这三说当中,"二世兄子"一说较为流行。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
      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书,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   看来"二世兄子"一说大势所趋,已成定论。细究史实,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第一,从年龄上推算看,如果子婴为二世兄子,即二世的侄子,也就是秦始长子扶苏的长子。
      秦始皇只活了51岁,假设他18岁生扶苏,扶苏18刚生子婴,到秦始皇死时,子婴也只14岁。胡亥在位3年,到了婴继胡亥为秦王时,最大也不过17岁而已,而《史记》却有几处记载着子婴被赵高立为秦王时,曾与其子商量诛杀高事。如《秦始皇本纪》记赵高立子婴为秦王时说?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从这条材料可见,子婴不仅有两个儿子,而且年龄已不小,已能参与一道商量诛杀赵高之事。如此看来,子婴为秦始皇孙,是"二世兄子"这一说只能予以否定。第二,从社会地位来看也不相称。如果子婴是秦始皇之孙、二世兄子,定大不过17岁,一个17岁的少年,在社会上决不会有如此那样良好声誉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在谋杀二世另立新君时说:"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在这里,赵高的话可能有夸大之处,不可全信,但是如果没有一点根据,恐怕也不能凭空那么说?百姓皆载其言"虽不尽然,但是子婴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中是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物,似乎是可信的。
      第三,从对字文记载的正确理解来看,也不足为证。明确记载子婴为二世兄子的,只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那一条材料,别处未见有相同记载。至于《六国年表》所记:"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二世兄子婴。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在这段话中,把"二世兄子婴"理解为"二世兄的儿子名婴的"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此,"子婴"是作为一个名提出来的,而不能把"子婴"二字拆开,分别作"名婴"和"儿子"讲。因为从上下文看,"立二世兄子婴"和"子婴立"是紧接着的。显然"子婴"在文句中是作为整体而言的。又如《史记·李斯列传》始皇弟条下,《集解》说:"一本日召始皇弟子婴,授尔玺"。
      始皇在这里,要引"一本曰,"就是认为另一种本子提供了弟的名字。可见,在文字记载中也只有一条孤证说子婴为二世兄子,其它记载都不能作为该说的凭证。通过上面的分析,子婴决不可能是秦始皇之孙、二世的兄子,所以第一说是应该否定的。   再看子婴为"二世兄"说。
      《史记·六国年表》记子婴为二世兄是比较明确的,但是仅此一条材料而已,还未见其它相同的记载。所以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充分肯定它就是正确的。结合其它有关的情况分析,这一说也是有问题的。虽然,从年龄来说,如为二世兄,必在20岁以上,最大可能30岁左右,可能有10多岁的儿子,与其子谋杀赵高的事,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二世当政后排斥异已大肆杀戮自己的诸兄来看,那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知道秦始皇在世时并没有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按照传统的习惯,长子扶苏应当是法定的继承人,然而由于秦始皇对扶苏的某些不满,把扶苏打发出去作监军,因而并未明确宣布扶苏为法定的继承人。
      只是到了病危之时,非要确定继承人不可的时候,秦始皇才勉强决定扶苏为继承人。然而由于秦始皇仓促在沙丘病死,赵高、胡亥与李斯合谋改变秦始皇的遗诏,另外伪造遗言,立胡亥为太子。这样胡亥就夺得了帝位,做了二世皇帝。据《史记·季斯列传》所载,秦始皇有二十余子,扶苏是长子,胡亥是少子。
      然《集解》云?二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字。"从这段话来看,胡亥乃始皇第十八子,不一定是最小的。他之上有17兄,如果按照辈分次第当权的话,那么轮不他头上的。于是他只有通过阴谋手段,以达到夺取皇位的目的。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加剧争夺权力的斗争。
      面对这种政治形势,胡亥听信赵高之意,对诸公咏辛舜蠊婺5纳甭尽1欢郎焙Φ闹罟耍鏊赵谀冢?3人之多。子婴如果是二世之兄的话,他又何能幸免!甚至在二世诛杀大臣之时,他还能向二世进谏,而后平安无事,这不是很奇怪的吗?因此,子婴为二世之兄一说,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矛盾的,因而也是应当否定的。
         余"始皇弟"一说,究竟如何呢?从现有的材料看,此说比较合乎情理。虽然这一说法也仅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但是结合其它材料一起分析,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矛盾。首先,从年龄看,作为始皇弟,有比较大的儿子,可以一起谋划诛杀赵高之事,这在情理中。其次,关于向二世进谏之事,他作为二世的叔父,自然可以提出不应当杀蒙氏的问题。
      虽然是臣子之属,但毕竟是长辈,所以从谏辞的口气看,也是一致的。从凯觎皇位来说,在当时传位是父死子继的情况下,作为始皇的弟弟,是同有资格参加争夺的,因而对胡亥不构成直接的威胁,所以他就敢于进谏,而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虽然二世?灭大臣而远骨肉"的情况下,也会杀戮一些较疏的反对他的亲属,但那毕竟不是主要敌人。
      最后,赵高逼死二世以后,把子婴抬出来继承王位,说明子婴在当时的统治者中间,还多少有一些号召力,可以起到赵高所不能起的作用。子婴不愿做赵高的傀儡,毅然设计谋杀赵高,夺回了全部统治权力。可见,子婴的谋略和胆识,已久经沙场十分老到,不是一般的平庸之人可比,因而作为秦始皇之弟应该是比较相称的。
       。

    海***

    2004-12-28 21:46:49

  • 2004-12-28 18:13:29
  • 扶苏之子扶苏之子

    从***

    2004-12-28 18:13:29

  • 2004-12-28 17:24:04
  • 扶苏之子。详见史记

    疾***

    2004-12-28 17:24:04

  • 2004-12-28 17:19:28
  • 兄之子

    w***

    2004-12-28 17:19: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