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中医
热毒宁过敏怎么办

请问何谓热毒证?热毒证是什么症状?那位大哥大姐知道告诉我!


      		
x*** | 2006-03-09 14:26:55

好评回答

2006-03-19 23:38:43
|2006-03-19 23:38:43 235 123 评论
    中医关于发热症状的有关描述如下:
    凡体温高出正常,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腋温在37℃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如仅自觉全身或局部(主要指“五心”)发热,但测体温无明显变化的,亦属发热范畴。前者有体温升高改变,叫做“体温升高性发热”;后者无体温变化,叫做“非体温升高性发热”,或称“自觉发热”,因为又常兼备体温微度升高,故临床...

查看全部>>

    中医关于发热症状的有关描述如下:
    凡体温高出正常,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以上,腋温在37℃以上;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如仅自觉全身或局部(主要指“五心”)发热,但测体温无明显变化的,亦属发热范畴。前者有体温升高改变,叫做“体温升高性发热”;后者无体温变化,叫做“非体温升高性发热”,或称“自觉发热”,因为又常兼备体温微度升高,故临床又多混称为“低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全身性病理反应,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发热机制也各不一样,大致外感发热由邪正交争,或邪气入里化热,内伤发热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为多,亦有由于气滞、血瘀、宿食导致发热者,则多用实证。总之,热邪多致发热,在机体内阴虚、阳盛亦发热。所以临床需当辨外感与内伤两大证型。
    鉴别要点
    首先要了解发热的病因,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阴阳失调?何时发热?病位何处?以及发热的性质,有哪些主要可鉴别的全身或局部伴随症状。最后还要了解发热的一些生理变异以别病理性发热。
    l、发热病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区分为外感性和内伤性两大类。
    (1)外感性发热:许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发热,其中以温热之邪最为重要,包括风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阴寒一类邪气引起的外感发热其势轻微。
    (2)内伤性发热:以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和七情改变为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几个方面:
    ①阴虚:久病伤阴,以温热性病、久泻病为常见。或治疗不当,如过多汗、吐、下及温燥之病亦可使阴液亏耗,阳气偏盛而发热。
    ②阳虚:久病阴寒病证,或寒凉药治疗过伐,使阳气虚浮面发热。
    阴虚或阳虚都以五脏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而肾为先天之本,内寄水火阴阳二气,故肾脏在阴阳虚损性发热中尤其显得重要。
    ③气虚:常以劳倦伤中熊脾胃为主要病理过程。所以劳伤为本症主要诱因。
    ④血虚:侵性久病,逐渐损伤心、肝、脾等脏,或种种原因引起血量丢失过多。
    ⑤气滞:七情不畅,肝失调达,经脉郁滞。多因郁怒而发,热势常随情绪好坏而波动。
    ⑥宿食:食积中焦,尤以小儿脾胃功能尚弱发病较多。
    ⑦瘀血:凡瘀血已成,无论因何种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渐瘀阻经脉,壅遏发热。
    2、发热的时间
    (1)发热无定时:外感病发热无固定发作时间且起病较快,或为感而即有发热;或待恶寒后继有发热;或邪尽传里,才始发热,临床要依据感邪的性质不同进行辨认,一般阴寒邪气感人的发热多在恶寒后出现,阳热邪气感人的先有发热,而外感邪气不解,每多入里化热,此时表证已过,发热其势也高。
    内伤发热时间无规律可查的,有肝经郁热,宿食发热等。
    (2)发热有定时:发热到时而发或按时而热甚,犹如潮水适时而至有一定规律性的称为“潮热”。临床根据其不同性质,发生时间等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上午发热:上午发热,过午即止或热减,多因劳倦饥饱,中气损伤所致,属气虚发热范畴。
    ②下午发热或入夜热甚者:可见于阴虚血少证、瘀血内结及湿温病等。阳明胃热燥结则以日晡时(下午3~5点)发热重为特点。
    ③夏季热:主要见于6个月至2周岁的婴幼儿,与季节关系密切,发热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暑热正盛之节,发热一直延续秋凉方能自然消退,可连续累发几年。故又称“症夏”。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较多见。
    3、发热性质(热型)
    (1)壮热:发热体温达39℃以上者,称为壮热。见于直接外感火热邪气或表邪入里化热,如阳明经证、阳明腑证等。内伤引起壮热者较为少见,肝经郁热等偶有发生。
    (2)身热不扬:身热以手扪之初不觉甚热,稍久即感灼手,是湿温邪伏于内,热势难以透达肌表的湿温病。
    (3)五心烦热及骨蒸劳热:手足心和前心胸部自觉灼热,体温正常或略有偏高可见于朋虚、血少不足,如久病、大泻、大出血病人,临证无明显原因可查者亦有发生,凡血少阴亏劳损病甚者,其发热都犹如热自骨中向外透发感,故又称“骨蒸劳热”。但实际体温却热度较低,一般少有超过38℃,或有正常者。
    (4)热势不规律:发热高低无一定规律,多见于外感发热病证及某些内伤发热。其热度高低取决于感邪性质和体质阴阳盛衰以及治疗等情况而定。
    (5)长期低热:指体温正常仅自觉发热或体温虽高但一般不超过38℃,持续三个月以上的,谓长期低热。前面谈到的潮热、夏季热、气虚发热,均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不愈。
    4、发热部位:辨不同部位的发热情况,可大致区别发热是由外感还是内伤所致。
    (1)外感发热:手背热高于手心,背部热甚于腹部。
    (2)内伤发热:手心热高于手背,胸腹部热甚于背部,临证以五心烦热多见。
    5、发热的伴随症:所谓发热伴随症,是指在发热的同时和发热病机相关的临床表现,或发热前后对发热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症状。
    (1)表证发热:发热并伴有身痛,脉浮的是外感发热;若无汗,脉浮而紧的,是风寒外束;若有汗,脉浮缓或浮数的,是风邪袭表,营卫失调的太阳中风证;若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咽喉干燥,为燥邪伤津。
    (2)表还入里发热:表证入里多见少阳及阳明病证。少阳发热为寒热往来,阳明发热以其邪传经腑不同而表现不同伴有症。在经发热又有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在腑发热则有腔满硬痛、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起刺,甚伴神昏谵语等症。
    (3)湿温发热:以湿热困扰中焦脾胃阳气,表现胸闷呕恶,其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脉濡数为主。
    (4)内伤发热的伴随症,以其病因,所伤脏腑等不同情况而表现各异。
    ①阴亏血少发热:以心、脾、肝、肾等脏阴津亏耗、血少不足以滋润濡养为主要伴发症,如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心烦,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气虚发热:体倦乏力,头晕自汗,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等中焦脾气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
    ③气郁发热:以肝经气滞不畅,郁而发热为主症,如急躁易怒,胸胁胀闷不舒,善叹息,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在妇女常伴有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
    ④瘀血发热:口干嗽水不欲咽,面色黧黑,口唇青紫或有斑点,脉细涩,身体或常有固定不移针刺样疼痛处,或肿块,或有全身肌肤甲错等。
    ⑤食积发热:多发生于三岁左右婴幼儿,伴有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不荣,精神疲惫,肚大青筋,大便干结或溏泻等。
    ⑥假热症:假热并非不热,而是因为这种热的产生机理是因寒而致,从疾病本质来看当属阴证,理不应有发热,故称为“假热”症,实际身热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列于此说明。假热的临床表现是身热,但反欲近衣被,口渴喜热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虽大但无力。此为阴寒盛于内,虚阳越于外之重证。
    6、体温的生理性变异:人体体温是通过一个较狭的范围上下波动保持恒定的(口腔温度36.2~37.2℃,腋温36~37℃,肛温36.5~37.5℃)。这种被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机体各种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如果不了解体温的这种生理性变动,就会误以为是病理的发热,因此应注意区别。
    (1)体温的时间性变异:一般说来,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逐渐升高,到下午4~6时达到最高蜂,而一天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清晨2~4时,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2)体温的性别差异:女子体温一般都略高于男子,晨间体温平均可高出0.3℃左右。此外,女子体温又受到月经周期影响,行经时体温偏低,排卵时体温最低,之后逐渐升高。
    (3)体温的年龄差异:初生婴儿体温不恒定,一直到数月后才逐渐恒定。幼童体温稍高于成人,年老人体温则有降低倾向。
    (4)剧烈运动:高温环境以及某些药物等也可暂时引起发热,这些都应给予注意。
    (5)少数人的平时正常体温可能低于36.3℃或高于37.2℃。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6-03-19 22:28:32
  • 热毒证指火热病邪郁结成毒.。《素问》:“太阳在泉,热毒不生。”
    
      症状要看是何处生毒了.如血分热:血热妄行而出现的咳血、吐血、衄血、发斑。亦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 2.解疮疡之毒 外用可治疗口疮、痄腮、湿疹、咽喉肿痛
    
    1*** | 2006-03-19 22:28:32 221 130 评论
    0/300
  • 2006-03-09 19:56:32
  • 是程度不同.热毒比较严重了,要服药了.
    y*** | 2006-03-09 19:56:32 199 13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中医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