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如果出现蛋白尿怎么办?

需要什么辅助药物吗
F*** | 2006-02-10 15:00:08

好评回答

2006-02-10 15:10:30
j*** |2006-02-10 15:10:30 134 48 评论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质,其含量不大于200毫克/24小时,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当肾患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

查看全部>>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质,其含量不大于200毫克/24小时,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当肾患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质进入终尿中造成蛋白尿。这种原因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数10g以上,多数>2g/24h尿,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也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中毒、先天性多囊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等。这类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白蛋白较少。影响蛋白滤过的因素还有:①蛋白质分子大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对血浆蛋白有机械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量越大,滤过越少或完全不能滤过;②蛋白质带电情况: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构成了静电屏障,基于同性电荷相斥的原理,带负电荷蛋白质清除率最低,而带正电荷者清除率最高,肾小球疾病时,使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的涎酸成分明显减少,使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易于滤过而形成蛋白尿;③蛋白质的形状和可变性;④血液动力学改变。 
如何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 
  能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很多,一般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伴有水肿、高血压、血尿的蛋白尿多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后者常存在各种继发性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如大量蛋白尿(>3.5g/24h尿)伴有低蛋白血症、浮肿或高脂血症,则为肾病综合征。伴有高血压或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的蛋白尿,多为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伴有尿路刺激症状、脓尿、菌尿的蛋白尿,多为肾或尿路感染所致。应用过期的四环素、氨基甙类抗生素、二性霉素B或镇痛剂(长期)后产生的蛋白尿,多为药物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所致。伴有氨基酸尿、葡萄糖尿和大量磷酸盐尿的蛋白尿,则考虑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脑-眼-肾(Lowe)综合征所致。肾区接受过放射治疗后出现的蛋白尿,应考虑放射性肾炎。若伴有不可解释的肾功能衰竭、贫血、高血钙、体重下降或骨疼痛,尿蛋白以单克隆轻链免疫球蛋白为主,尿本琼蛋白阳性,则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多发性肌炎或广泛挤压伤后出现肌红蛋白尿,一般较易确诊。罕见的遗传性肾炎有家族史,多伴有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可助诊断。 
   
  出现尿蛋白后应做哪些检查来协助诊断? 
  发现尿蛋白阳性后,应做以下检查以协助诊断: 
  (1)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 
  (2)尿检查:包括蛋白尿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尿蛋白圆盘电泳:分析尿蛋白成分,是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管性。 
  (4)定量测定尿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与β2微球蛋白的比值,正常值为50~200(平均为100);肾小管性蛋白尿为1~14;而肾小球性蛋白尿为1000~14000。 
  (5)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畸形红细胞为主者(>8000/mL)为肾小球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对肾小球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6)尿单克隆轻链免疫球蛋白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价值。 
  (7)血生化:肌酐、尿素氮、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电解质、阴离子间隙、钙、磷、尿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胆固醇、三酸甘油酯、乳酸脱氢酶等。 
  (8)其他相应检查:免疫学、B超、CT、X线、肾活检等。 
   
  其他降尿蛋白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1)免疫刺激剂:自80年代以来陆续有用左旋咪唑的报道,近年又有报告对频繁复发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型患者给于此药(2.5mg/kg,隔日一次),112日后在激素撤药过程中,保持蛋白尿完全缓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有观察发现,如果疗程太短(12周)则无效。国内有介绍应用卡介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者,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可改善淋巴及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 
  (2)静脉免疫球蛋白:此药作用机理可能在于免疫球蛋白与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相结合,改变其晶体状态,从而促其溶解,或封闭了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Fc受体,从而抑制了B 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近年屡有应用该疗法的报道。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近些年来,用此类药物(卡托普利,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治疗非糖尿病性肾病综合征,可降尿蛋白30%~50%,而降蛋白尿有效组其肾功能也较稳定。不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有报告用药达12~18个月,比较安全。 
  (4)非固醇类消炎药:此类药物(消炎痛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E2产生,减少肾脏局部炎症性、通透性,有较肯定的减轻尿蛋白作用。但由于PGE2减少,影响肾内血流分布,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故目前不提倡应用此类药降尿蛋白。而且此类药物降尿蛋白效果很不稳定,停药后数周即反复。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治疗:此类药物可能有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的功能,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无肯定结果。但近年有报告应用潘生丁300mg/d,静脉注射3个月,经双盲随机对照发现于膜性肾病可降尿蛋白60%,IgA肾病65%~7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效果比较明显。有待进一步验证。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