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神精官能症是什么症状

什么是精神官能症?


      		
虫*** | 2005-12-22 17:21:32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05-12-22 17:27:41
  • 『精神官能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轻型精神疾病的代表。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官能症』的终生盛行率约在20%~50%之间,但是实际接受临床医疗的个案仅占其中少数。就精神医学的观点而言,『精神官能症』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诊断,而是涵盖了以焦虑、紧张、情绪烦躁、郁闷、头痛、失眠、心悸等临床症状表现的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之统称。『精神官能症』这个诊断名词,可能令许多人感觉陌生,更有些人因为难以接受自...

    查看全部>>

    『精神官能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轻型精神疾病的代表。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官能症』的终生盛行率约在20%~50%之间,但是实际接受临床医疗的个案仅占其中少数。就精神医学的观点而言,『精神官能症』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诊断,而是涵盖了以焦虑、紧张、情绪烦躁、郁闷、头痛、失眠、心悸等临床症状表现的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之统称。『精神官能症』这个诊断名词,可能令许多人感觉陌生,更有些人因为难以接受自己罹患「精神疾病」,需要精神科治疗的事实,转而寻求各式各样的偏方或民俗医疗,其实一般人常常听到的「脑神经衰弱」、「自律神经失调」、「失眠症」、「肾亏」等诊断,往往是『精神官能症』的委婉说法罢了。讳疾忌医的结果,不但使自己平白受苦,往往也耽搁了治疗的黄金时机,造成疾病慢性化,使得『精神官能症』治疗工作更加困难。
    精神官能症的临床特徵:
      『精神官能症』的临床症状一般是以焦虑紧张为核心症状,常伴随有忧郁症状,以及各式各样的心身症症状来表现,其病程常是慢性化且经常一再复发,使得患者饱尝病痛的折磨,其临床症状表现十分容易受到生活紧张、压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变动等因素影响,而使病情产生变化。
    『生理、心理、社会』的精神病理模式:
    『精神官能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以患者人格不成熟、调适能力欠佳、或是心理不够坚强等心理因素来解释,包括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徵、生理疾病及社会环境的压力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疾病的表现。
    生理(体质)因素:人体内的神经细胞是藉由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来传递讯息,例如:血清张素、乙烯胆硷、正肾上腺素等等,当这些 “神经传导物质”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影响到整个神经系统的运作,形成各式各样的临床症状。体内的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两大部分,掌管人体血压、心跳、呼吸、肠胃蠕动、肌肉张力等运作的协调。“内分泌(荷尔蒙)系统”包括:肾上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荷尔蒙等,协调身体各部份器官功能的平衡,以及新陈代谢正常运作。当中枢神经的「神经传导物质」失衡、周边神经的「自主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运作失调时,就会造成个体的身心不适。
    心理(个性)因素:生理与心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与「气质」等,都会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及处世的态度。因「乐观」与「悲观」的个性不同,当面对生活压力时,就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情绪,造成紧张、失眠、郁闷、头痛或失眠等症状。
    社会(环境)的因素: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独立的「孤岛」,在茫茫「人海」中不管自己愿不愿意,人都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社会或环境的压力。有些压力是属於有形的或是可以数算的,但是更多的压力是属於无形的,有时甚至连当事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临床诊断分类:
      『精神官能症』是许多精神疾病之统称,依据临床症状特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大类:
     
    1) 焦虑性疾患 Anxiety disorders:
      「焦虑」是精神官能症的核心症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家庭生活等,而导致情绪低落、忧郁、死亡意念等;伴随著焦虑症状,经常产生许多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包括:心悸或心跳加快、出汗、发抖、胸痛或胸闷、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恶心、肠胃不适、头晕、昏沈、失现实感等。
      「焦虑症」包括以下几类疾病:1.恐慌症 2.特定对象畏惧症 3.社会畏惧症 4.广泛性焦虑症 5.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所以同样是精神官能性「焦虑症」其临床徵状却各有各的特色,甚至完全不同。整体而言,精神官能性「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表现呈现出丰富且多样化的面貌。
     
    1.恐慌症
      目前医学界把突发性的莫明其妙的不安焦虑状态定名为恐慌症,而把长期的,对琐事时时感到不安的焦虑状态定名为焦虑症。恐慌症的特点除了突发性莫名的心理恐慌外,还兼有心悸、盗汗、头晕、呼吸困难、手脚麻木、昏倒、手抖、害怕要崩溃或即将死亡等的身体、心理症状,这是一种极为恐怖的感觉。病人往往在极端痛苦、害怕之下,被周围的亲友紧急迭往医院或门诊去医疗。而医师如果只是检查一下身体状况,往往会说「没有病」,结果使得病人更加怀疑自己是得了什么检查不出的「怪病」,因而时时担心、害怕。这种病症往往是阵发性的,它来去匆匆,令人苦恼。焦虑症以长期的神经质、多虑为主要的特徵。一般人认为的日常琐事,此症病人却终日担心,害怕可能会有什么不幸发生,因而变得很胆小,有时会有莫名的不安感。病人会变得过份警觉、心情放松不下,因而发生失眠、精神不集中,思考迟钝、记性差、易怒、做事没有耐性等现象。因为心理上有严重而长期的焦虑、不安,所以会引发种种身体上的不舒服,最常见的是疲倦、肌肉酸痛、头重、头痛、眼皮跳、全身肌肉紧张、放松不下、容易惊吓,而且常常头晕、心跳快、口乾、肠胃不舒服、常常小便、手脚冰冷、喉咙有梗塞感、脸部潮红、一阵冷一阵热的发作等症状。
    2.畏惧症
      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情况或人际互动产生不合理程度的畏惧,因此就设法尽量避免面对或逃避所畏惧的事、物、活动或人际互动。临床上病人最常害怕有高处,空旷场所,特定的动物,肮脏和细菌感染,以及公共场所及生人。临床上偶尔会遇见可能受中国人传统观念影响的惧冷病人,在一般人觉得温度适中甚至很热的情况下,病人仍觉得很冷,深怕受冷会损害他们的元气而将整个身体用毛衣、毛毡、棉袄密密麻麻的包裹起来。有时一位病患可能同时有两种以上的畏惧对象,如怕单独一个人也怕高处。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病人的最大特徵是面临所怕的事、物、人、情况时,会产生对一般人而言是不可能产生的或与正常人的反应比起来显得非常不合理而严重的莫名其妙的焦虑和害怕,绝大多数的病人在理智上虽然清楚自己对其特定对象的畏惧是不合理的,但却情不自禁的焦虑、害怕起来,设法要逃避和面对畏惧的对象。有些病人的病情甚至严重到只是想像或听到畏惧对象就会焦虑不安起来。畏惧性精神官能症的真正原因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明,虽然有些学者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或学习理论来解释畏惧症的成因以及病程,但并未被专家们广泛接受。畏惧性精神官能症,尤其是持续1年以上的,自然恢复的机率非常低。因为病人在理智上虽然明知自己对所畏惧的对象的焦虑、害怕是不合理的,但又身不由己,所以他们内心是充满了痛苦,甚至会产生续发性的自责或忧郁症。又因他们所畏惧的事,物、人、情况等在住所以外的地方随时可遭遇到,因此他们常把自己关闭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假若出外也时时刻刻设法避免面对所畏惧的情景、事物、人等,所以会大大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社会适应上的效能,并会给家里其他人带来莫大的情绪压力和不便。
    3.广泛性焦虑症
      所谓虑病症状是指过份的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会患病,或甚至怀疑已经患病了,而构成了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病人经常会推测、想像、害怕得到某些疾病,对自己身体的反应极为敏感,身体稍有不适,就会觉得相当严重,并不停的向别人抱怨自己这里不对劲那里不对劲。此类病人所描述身体症状种类繁多,而且容易改变,还很热衷於到处找医师检查,但当检查的结果出来显示身体一切正常时,他却不太放心,甚至不肯相信,仍然坚持自己一定有病,并且一再重复作各种检查。如果检查结果稍有变化,就会认为自己的确得了不治之症。他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上,在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上都以病人的角色出现,整个人变得虚弱而有强烈的依赖性。
      曾有一位快要退伍的青年,他计划在退伍後进入补习班补习,准备第二年投考工专,希望能当位工程师。此青年的父亲经营中古机车买卖,收入不丰,又因青年的母亲患病中,家中开支不小,因此他很希望儿子退伍後能回店里帮忙。当青年表示想继续升学时,其父勃然大怒,斥责青年自私,命令青年不许升学马上回家。此後青年逐渐感到右脚麻木,曾到各大医院诊治,检查结果都是正常,但病人的抱怨没有减少,更进一步怀疑自己颈部的神经也有问题。後来他进了精神科病房,经过医师引导後他说出对父亲怨恨,医师安排病人和父亲面对面的表达出各自的想法和困难,建议他们应该互相体谅,共同协商解决的方法。後来病人的症状慢慢减轻,终至消失,他并同意先回家中店里帮忙,等经济状况改善後再考虑升学。这位病人的问题在於他对父亲的种种怨恨被积压在心里面无法渲泄出来,而形成了强烈的罪恶感,他甚至期待父亲对他加以惩罚或伤害,使这种罪恶感得以减轻,因而产生种种虑病性症状。经过疏导後病人的致病原因消失,虑病症自然也就不药而癒了。
    4.强迫性精神官能症
    某日王先生在报上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时,突然想到当船员的父亲可能会遇难,然後「父亲在海上会遇难」的想法就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虽然理智告诉他一父亲的船又大设备又齐全,不会发生海难的,可是他一直折腾了几十分钟,清清楚楚的想了.三遍父亲不会遇难的理由之後才心安。此後,每天只要一想到父亲两个字,就会重演这一幕,有时他立定决心不理它,但越不理它越焦虑不安,一直要到「想通了」才放心,如果在他想的时侯有人从旁打扰,他就得重头来过才能安心。後来,他不只是强迫自己在脑子里想,还要在想完之後面对墙壁拍三下,才算完成了整个仪式,才能放心,王先生在不为这个念头所困扰时,不论工作或日常生活都正常如昔,可是久而久之,念头来得愈来愈频繁而且持续得愈久,他的工作表现就渐渐不如从前,同时因为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而变得愈来愈退缩了。王先生,被突然而来的不合理的重复的思想所苦,明知不合理但挥之不去,一定要等到完成某些思考过程甚至某些动作後才能安心,而且没有精神病的现象,他患的就是「强迫性精神官能症」,那挥之不去逼得他不得不遵照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的表现像不断地洗手、洗脸、说某些话、做某些动作等。这个病的原因还不完全明了,有的病人与遗传体质有关,有的跟追求完美强迫性格有关,有的则与潜存著的强烈的心理冲突有关,当遇到外来压力时,就诱发出强迫性精神官能症。这种病患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部份甚至因而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病人的亲人也常为他的行为而不胜其烦,但不管如何地打他、骂他,大都无法使病好转起来,大家应该和医师配合,才能使病人减少痛苦,早日康复。
     
    2) 精神官能性忧郁症 Neurotic depression
      精神官能性「忧郁症」以情绪低落、郁闷、失眠或嗜睡、胃口不好或吃太多、活力低或疲累、失喜乐感、低自尊、自责、无法专心、对将来感觉没有希望等主要症状。症状常是慢性化,持续两年以上,造成工作表现、人际关系、家庭生活障碍。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也经常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像胸闷、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无力、恶心、肠胃不适、头晕、昏沈、体重减轻或增加等。「忧郁症」患者通常可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包括以上症状,但根据统计,寻求精神医疗帮助的个案只占少数,多数则是默默忍受不舒服,亲戚朋友也认定患者只是个性上“爱钻牛角尖”、“想不开”。
     
    3) 身体型疾患(心身症) Somatoform disorder
      「心身症」这个名词多数人或多或少曾经听闻过,其临床表现是以莫名的身体疼痛、肠胃不舒服、心悸或胸闷、假性神经症状、倦怠无力、麻痹、吞咽困难等为主要症状。个案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是检查结果却是正常,经常令人觉得十分委屈,有苦说不出,这些患者经常是一家医院换过一家医院,到处求诊,却仍然无法解除身心的病痛。
     
    4) 解离性疾患(歇斯底里) Dissociative disorder
      「解离性疾患」的临床表现以突然的意识、认知等障碍为主要症状,经常有记忆力损伤等症状,俗称「歇斯底里」。在临床上,多数的「解离性疾患」个案的病史,常伴随有急性或慢性的巨大心理创伤或压力事件。一般认为其临床症状呈现,是代表另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或是「心理的逃避」。
      一个家庭主妇每逢傍晚便开始为头晕目眩所苦,并感觉双手无力,以致於无法做晚饭给先生和孩子吃,而必须躺下来休息,但是其余的时侯一切都正常,经过神经科及耳鼻喉科的专家检查发现并没有毛病,原来她有一个专制的丈夫,每次下班回来都赚她家事做不好,尤其批评她的晚餐做得很差。这就是一个转化型歇斯得里性精神官能症的例子,这位家庭主妇由於无法逃避家事的责任,但又害怕先生的挑剔,於是产生头晕及手脚无力等转化症状,先生也因此而变得比较关心她。
      有一位妻子经常在夫妇之间一番小口角之後,突然变得不认识她的先生,穿著打扮大异乎常,讲话像个小女孩,一、两天後才能恢复,事後她对於自己这一、两天来的奇怪行为完全没有记忆,只记得与先生争吵的事,经过详细的神经学检查并未发现有异常的现。这是一个解离型歇斯得里性精神官能症的患者,在某种潜意识力量的作用下,突然间退化或变成另外一个人,以逃避她不想面临的情况。
     
    5) 压力相关性疾患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导因於生活或环境压力所引发的精神异常统称为「压力相关性疾患」。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的精神反应,依据其临床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由正常到严重病态,依序可以区分为:(1)正常压力(2)抗忧郁剂(3)其他精神治疗药物,可以有效且快速地缓解症状。大致而言,药物的治疗虽然快速有效,但是需经由医师的仔细诊疗才能对症下药及避免药物不当使用所造成的副作用,某些精神疾病更需要辅以心理及行为治疗才能见效。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族治疗等:针对「心理」因素进行处理,需根据病患不同的需要来选择,经由适当的心理治疗或谘商的协助,可以改善性格上的缺陷或盲点,增进人际关系,缓解生活压力。当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导因於家庭或婚姻的不良关系时,婚姻或家族治疗可能是有必要的。行为治疗或其他治疗模式,则通常应用在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偏差行为等层面。
     
    结语:
      『精神官能症』有很高的盛行率,其临床症状表现更是十分多样化。但是,多数人在承受『精神官能症状』的病痛时,却往往不知道寻求适当的精神医疗协助,反而迷信於偏方、宗教、民俗治疗等,而耽搁了病情。加强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并改正传统上精神疾病等同於「发疯」、「心理不正常」的错误观念,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标,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身心健康」。
    
    初*** | 2005-12-22 17:27:41 160 67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