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麻将游戏是怎么来的?

首页

麻将游戏是怎么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0-19 14:01:20
      麻将游戏是从麻将这种娱乐活动来的啊 所以告诉你麻将的由来
    由?硪?
    麻?⑹侵??猓?丝?是?垡源臧巳蚴且宰郎嫌斡?矸Q呼,近?砀嗅t?W研究發現,老年人多打麻?⒖梢灶A防老人癡呆症,不可諱言,麻?⑹且患钊瞬荒茏约旱牟┺冗[?,但是你知道麻?⒌挠??幔?
    麻?⒈久?恰改?ⅰ梗ǖ氖撬?G?鞯?08??好?h。
      相?髟┟鞒跤??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h,欲?⑺?G?鞯墓适伦?達官貴人也知水?G故事,進而?勖褡o民遂發明麻?ⅲ?⑺?G英雄融入這??遊?蛑小B?⒁?08???榛?担?e隱喻108?l好?h。如牌中九?l喻?椤妇?l?」史進,二?l喻?椤鸽p鞭」呼延灼,一?喻?椤负谛L」李逵。
       之所以分?槿f、?、?l三?,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囊坏骄鸥饔兴??牌,??好108??。108?l又是?乃拿姘朔?R聚梁山,所以加上?|、西、南、北、中午??方?楦鬓菟??牌?20??。這些好?h有富貴?窮各階?樱栽偌由稀赴l」、「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牌,整副牌共?136??。
       後?碛旨由细鞣N花牌,整副牌共?144??。另有一種民間趣?,打麻?⒂盟姆阶兰仁?|西南北四??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牌,因?橐患居惺??星期。四季合五十二週,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r的那一??,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
      這也是另一種趣?。 由?矶? 麻?⑵鹪挫蹲o糧?},麻?⑴破鹪唇K太?},這是蘇州雜文作家"穀新之"研究得出的結?。 太?}在古?r是皇家糧?},?}?瘸D甓诜e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既設,雀患便生。守?}兵丁以捕雀取?罚?}官?鼓??楠???發給竹製籌牌??党?凇_@籌牌上刻有字,可用?碜鬟[?虻墓ぞ擤r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r值,於是便可以用?碜鬏?贏。
      這種遊?蛄?飨?恚葑?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ⅰF渫娣ǎg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D案是火??的象形符?(截面?D)。?淄脖硎?拙呋??。索即束,是?束捆串起?淼镍B雀,所以一索?D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表示鳥雀的腳,官吏?收?r以鳥足??担?ⅧB雀集合成「束」。
      萬,即賞錢。 另外,?|、西、南、北?轱L向,土???o力,發射?r要考?]風?。中,即打中,故?T紅色。白,即白板,打空??之謂。發,即得賞發?。「碰」, 即「砰」,???。成牌之「胡」,???椤跟X」﹔?羸?的一種,有高??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俳栽弧跟X」。
      除此,麻?⒅械摹赋浴梗父堋沟刃g語?缀醵家c捕捉麻雀?繫起?怼?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⑴啤鼓?原?硖?}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ⅰ梗复蝤B」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ⅰ梗事槿概埔步小嘎?⑴啤埂? 由?砣? 我?钤缬嘘P麻?⒌挠?載,是宋朝?畲竽曛摹嘎?⒔?」。
      其中的?热莺同F今的麻?⒉畈欢唷B?l展到了清朝,?]有「一鳥」(一索),?K且七??字是「公」、「侯」、「?ⅰ埂ⅰ赶唷埂ⅰ肝摹埂ⅰ肝洹埂ⅰ赴佟梗逋?岩蛇@七字和反清?兔饔嘘P,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門坐他哥的船四?遊?v,船上的船?T?o聊聚?,???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具的念頭,船行?r風向?r常改?,於是他把公侯?⑾喔某?|南西北風,??r船在各?交易的??胖贫仁牵蚕喈?於一索,十索相?於一萬。
      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牛骶褪前岩欢雁~?糯稹l妒撬?⑦@些用在麻?⑸希凰骱投?O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C一??⒁凰鞲某伞给B」。麻?⒅链艘汛笾鲁尚危奈浒龠@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門?榇?噶四X筋。有一次船?T在下棋?r用炮?④??Ψ剑f道「吾炮百發百中也」。
      ???門聽了就?⑽奈浒偃“侔l百中之中發百改?橹邪l白替之,這就是我??今日的麻?⒘恕?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 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是 “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 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 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 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 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 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
      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 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 ,便可入水“牵鱼”获 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 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 ,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 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
      变五 木为两骰,立方体,其 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 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 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
      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 ,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
      在骰子格 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 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 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 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
      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 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 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
      ”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 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 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 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 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
      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 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 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麻将与赌博 汉魏以后的博戏,往往以金银等财物相赌,而所用金银,大多皆为锭或块,小胜小负,零 星剪割,殊感不便,于是便制造了马(也叫马子)。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制成, 条状,长短不等。两面都画上彩色标记。记明本马所代表的金银重量。
      比赛时,输赢先用 马子支取,比赛全部结 束后,再以所得马子来兑换金银。至唐代时,使用纸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记明金 银重量,十百千万,各以花色记其一至九之数,类似今天的钞票、纸钱。与今天麻将牌中 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古时筹与马略有区别:筹只表示胜负的次数,不表示胜负数值的大 小;马则算明数值。
      后 世则不分筹、马,统称筹码。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 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 ,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 、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
       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 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 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 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
      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 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 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 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
      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 言自明,翻译过来,大 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 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
      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 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 中、发、白)各两张。 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 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
      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 ,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 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 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 ,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
      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 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 就有了“坎”(同门三 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 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 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 的。
      ”……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 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 、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
      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 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 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 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
      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 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 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 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
      白板可能 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 ,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 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 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
      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 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 。
      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 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 麻将只有一百余张,打起来却丰富多彩,既斗智又斗勇。前人对参加打麻将的牌手曾有要 求:“入局斗牌,必先炼品,品宜镇静,不宜躁率,得勿骄,失勿吝,顺时勿喜,逆时勿 愁,不形于色,不动乎声,浑涵宽大,品格为贵,尔雅温文,斯为上乘。
      ”这正体现了麻 将娱乐本身的旨意和精 神。 正因为麻将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很文,影 响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将牌不仅在亚洲盛行,而且还流行欧美。当时出口的麻将牌,牌 面上往往还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
      国外有许多详细叙述麻将打法的书籍和研究麻将打 法的杂志。日本等一些 国家还有专门研究麻将牌的团体以及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麻将大赛。在欧美,把麻将视为体 现东方情趣的古董,装进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来也不乏其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 子计算机的触角已经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有人开发出“麻将软件”,人坐在计 算机前,按动键盘,就 可以同计算机打起“雀战”,其乐无穷。 在我国,麻将牌在一个时期内曾被打入冷宫。现在已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娱乐活动。退离休 的老同志,有闲暇时打上几圈,精神焕发。家庭里,逢年过节,举家团聚,打几圈麻将, 也洋溢着节日的欢快。
      现在,打麻将已成为一种普及的健康的娱乐活动。 。

    黑***

    2005-10-19 14:01:20

其他答案

    2005-10-19 22:22:23
  • 中国国粹

    大***

    2005-10-19 22:22:23

  • 2005-10-19 16:16:19
  •       麻将的由来——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
      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
      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
      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
      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 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麻将只有一百余张,打起来却丰富多彩,既斗智又斗勇。前人对参加打麻将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斗牌,必先炼品,品宜镇静,不宜躁率,得勿骄,失勿吝,顺时勿喜,逆时勿愁,不形于色,不动乎声,浑涵宽大,品格为贵,尔雅温文,斯为上乘。
      ”这正体现了麻将娱乐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w***

    2005-10-19 16:16:19

  • 2005-10-19 14:15:51
  •   关于麻将的来历有不同的版本。
    有一种说法,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太仓“护粮牌” “筒”图案就是火药枪。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
      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还有“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
      “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无不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那麽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

    1***

    2005-10-19 14:15:5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