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刺刀见红

首页

刺刀见红

"要敢于刺刀见红"是哪位将领最先提出来的?请介绍之。
不反对粘贴,但是粘得一堆乱码、错别字,没段落没句读的话,就不支持啦!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8 18:13:06
      郭兴福,1930年出生,山东省邹平县人。  
      1942年在国民党保安团当勤务兵。1948年9月,郭兴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淞沪、漳厦战役,因作战勇敢,立过三等战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郭兴福到第14步校学习。
      毕业时8门课程中13门优秀5门良好,被学校定为“上等”。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教导营任排长,在实践中奠定了新教学法的坚实基础。   1959年5月,有“历史污点”的郭兴福出现了重大转机,被调到某团二连当排长,一年后晋升为副连长。并成为全国大比武的领潮人。
         树立郭兴福的李德生将军   李德生身经百战,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淮海战役中直捣黄维兵团司令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过上甘岭战役前线指挥员。   1961年初,李德生军长召集会议时说:“现在军委训练方针、原则和要求都非常明确,但训练方法不改革,就难以落实。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解决好训练方法问题,就像解决过河的桥和船。”   随后,李德生来到郭兴福所在的某团二连蹲点。   战士们在训练区山坡上挖了几条堑壕,里面插着几个稻草绑的草靶,权当作“敌人”。堑壕正前方70米开外,十来个战士一字儿摆开。
      他们刚作完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等战术,现在来到堑壕下面训练冲击动作。   队列前面,站着一个一米八出头的彪形大汉,虎头熊腰,黝黑的脸孔,洪钟般的声音,腰间挂着手枪,腰皮带上插着一面小红旗,手里端着步枪。他发话了:“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勇’、‘猛’、‘准’的要领,现在来讲‘狠’字。
      ”他用手向前一指:“堑壕里面就是敌人,我们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战士们异口同声。   “那个指挥训练的是谁?”李德生问身边随同的作训参谋。“二连副,郭兴福。”   当晚,李德生与军师工作组研究决定,在这里进行训练改革试验。
      确定了军作训参谋宋文皋教班战术,师作训参谋吴亚东教单兵战术,郭兴福教小组战术,以期摸索和训练新的教学方法。   实践出真知   4月后,李德生召集军里所有参过战的营以上军事主官,以战场上的眼光来评判3个改革项目,对3个人的教学进行论证鉴定。
      最后认定郭兴福的小组战术教学改革比较成功。   还不放心的李德生又命令9个步兵团的团长各带一个班,与郭兴福带的小分队进行现场战术演练。几番较量,郭兴福教学胜人一筹。李德生表态:其它两个项目停下来,集中力量从单兵抓起,由郭兴福任教继续试验。
         “比在北京看梅兰芳的戏还过瘾”,1962年夏天,顶着高温酷暑到部队调查训练改革情况的总参军训部郝云虹处长等,由李德生陪同观看了郭兴福的现场汇报作业,他连声叫好。说他们走了许多部队,还从未见到过这样精采的战术作业,并问这项训练教学改革叫什么名字?   是啊,教学方法出来了,叫什么?为了起个好名字,军、师、团各级动了不少脑筋,有的说叫基础教学法,又有的说叫单兵教学法,有的说“孩子都生出来了,随便叫个什么名字都行”。
      郝云虹处长沉思后风趣地说:“你们生了孩子,我给起个名,看看是否合适,就叫郭兴福教学法吧。”   中国陆军大练兵   1962年2月,南京军区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看了郭兴福汇报作业后,连声赞扬,“教得好!教得好!”当即指示:要在步兵学校和全区部队中推广,并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不久,王必成副司令员又陪同来南京检查训练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看了郭兴福的专场汇报,张副总长认为郭兴福教学方法很好,应该在全军推广。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认真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通知,并指派郭兴福到部队作教学表演。
      随后,全军比练兵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杨***

    2019-02-18 18:13:06

其他答案

    2019-02-18 18:17:22
  • tmd  一百分,我是没有本事拿的啦

    无***

    2019-02-18 18:17:22

  • 2019-02-18 18:13:53
  • 最早使用刺刀见红和喊出这个口号的是沙皇俄罗斯军队,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的刺刀冲锋就是世界闻名的(大家可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就描写了俄罗斯近卫步兵的刺刀冲锋)因为楼主没有说是问哪个中国将领提出来的,而是最早由谁提出来的,我可以回答你,图库佐夫提出的,这是当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前俄罗斯步兵根据图库佐夫的命令,勇敢前进,和敌人拼刺刀,只有勇敢的战士才能在刺刀见红的情况下生存下来!

    挽***

    2019-02-18 18:13:53

  • 2019-02-18 18:10:23
  • 记得毛主席说过: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敢于刺刀见红”这句话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我在网上找了一圈也没找到,这句话(还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不是对“勇敢、不怕死,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的活学活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黑***

    2019-02-18 18:10:23

  • 2019-02-18 17:56:27
  •   郭兴福,1930年出生,山东省邹平县人。 
      1942年在国民党保安团当勤务兵。1948年9月,郭兴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淞沪、漳厦战役,因作战勇敢,立过三等战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郭兴福到第14步校学习。
      毕业时8门课程中13门优秀5门良好,被学校定为“上等”。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教导营任排长,在实践中奠定了新教学法的坚实基础。   1959年5月,有“历史污点”的郭兴福出现了重大转机,被调到某团二连当排长,一年后晋升为副连长。并成为全国大比武的领潮人。
         树立郭兴福的李德生将军   李德生身经百战,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淮海战役中直捣黄维兵团司令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过上甘岭战役前线指挥员。   1961年初,李德生军长召集会议时说:“现在军委训练方针、原则和要求都非常明确,但训练方法不改革,就难以落实。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过不去,解决好训练方法问题,就像解决过河的桥和船。”   随后,李德生来到郭兴福所在的某团二连蹲点。   战士们在训练区山坡上挖了几条堑壕,里面插着几个稻草绑的草靶,权当作“敌人”。堑壕正前方70米开外,十来个战士一字儿摆开。
      他们刚作完利用地形地物、敌火下运动等战术,现在来到堑壕下面训练冲击动作。   队列前面,站着一个一米八出头的彪形大汉,虎头熊腰,黝黑的脸孔,洪钟般的声音,腰间挂着手枪,腰皮带上插着一面小红旗,手里端着步枪。他发话了:“上面我讲了冲击动作‘勇’、‘猛’、‘准’的要领,现在来讲‘狠’字。
      ”他用手向前一指:“堑壕里面就是敌人,我们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战士们异口同声。   “那个指挥训练的是谁?”李德生问身边随同的作训参谋。“二连副,郭兴福。”   当晚,李德生与军师工作组研究决定,在这里进行训练改革试验。
      确定了军作训参谋宋文皋教班战术,师作训参谋吴亚东教单兵战术,郭兴福教小组战术,以期摸索和训练新的教学方法。   实践出真知   4月后,李德生召集军里所有参过战的营以上军事主官,以战场上的眼光来评判3个改革项目,对3个人的教学进行论证鉴定。
      最后认定郭兴福的小组战术教学改革比较成功。   还不放心的李德生又命令9个步兵团的团长各带一个班,与郭兴福带的小分队进行现场战术演练。几番较量,郭兴福教学胜人一筹。李德生表态:其它两个项目停下来,集中力量从单兵抓起,由郭兴福任教继续试验。
         “比在北京看梅兰芳的戏还过瘾”,1962年夏天,顶着高温酷暑到部队调查训练改革情况的总参军训部郝云虹处长等,由李德生陪同观看了郭兴福的现场汇报作业,他连声叫好。说他们走了许多部队,还从未见到过这样精采的战术作业,并问这项训练教学改革叫什么名字?   是啊,教学方法出来了,叫什么?为了起个好名字,军、师、团各级动了不少脑筋,有的说叫基础教学法,又有的说叫单兵教学法,有的说“孩子都生出来了,随便叫个什么名字都行”。
      郝云虹处长沉思后风趣地说:“你们生了孩子,我给起个名,看看是否合适,就叫郭兴福教学法吧。”   中国陆军大练兵   1962年2月,南京军区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看了郭兴福汇报作业后,连声赞扬,“教得好!教得好!”当即指示:要在步兵学校和全区部队中推广,并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不久,王必成副司令员又陪同来南京检查训练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看了郭兴福的专场汇报,张副总长认为郭兴福教学方法很好,应该在全军推广。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认真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通知,并指派郭兴福到部队作教学表演。
      随后,全军比练兵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家***

    2019-02-18 17:56:27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