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鸳鸯湖棹歌其一

首页

鸳鸯湖棹歌其一

鸳鸯湖棹歌的赏析,急用……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03 01:33:39
  •   鸳鸯湖棹歌及棹歌体
      嘉兴古代诗人以风土人情作为诗歌创作题材的,最早是宋代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之后又有明代许恂如的《秀州百咏》等,至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始蔚为大观,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不绝,在嘉兴诗坛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
      “鸳湖四百棹歌外,国际歌声入九陔”。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就说明《鸳鸯湖棹歌》的名气了。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佳育幕府,创作《鸳鸯湖棹歌》百首,自序言:“甲寅岁暮,旅食潞河,言归未遂,爰忆土风,成绝句百首。
      语无诠次,以其多言舟楫之事,题曰‘鸳鸯湖棹歌’,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冀同里诸君子见而和之云尔。”朱彝尊所作《棹歌》熔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描写的虽然只是嘉兴地区的风情,但提供的社会生活领域却相当广阔,特别是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嘉禾平原的现实,历来被认为“可补方志所未备者”,在艺术上代表了朱氏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
      周作人在《关于竹枝词》一文中,称竹枝词在“元明之间所作亦不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盛行于世,实始于此”。由于棹歌源出于民间,为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因此《棹歌》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琅琅上口,易于记诵,雅俗共赏,是对刘禹锡革新民歌竹枝词的继承和发展,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只***

    2018-10-03 01:33: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