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疏山寺在哪

首页

疏山寺在哪

疏山寺在哪啊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20 01:46:46
  • 好像在江西

    y***

    2018-11-20 01:46:46

  • 2018-11-20 01:44:00
  • 在江西金溪县浒湾镇

    往***

    2018-11-20 01:44:00

  • 2018-11-20 01:37:40
  • 疏山寺古刹位于抚河右侧,距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四公里

    n***

    2018-11-20 01:37:40

  • 2018-11-20 01:33:37
  •   疏山寺位于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旁四公里的抚河边上,为唐禧宗敕建的皇寺,历史上建筑面积四万平方米。寺前平川千亩,武夷山清泉寺顺抚河而下;寺后群峰错落,青竹繁茂,来道苍松,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疏山八景,如诗如画,是少有的大丛林。
    疏山寺
    历史
        开山祖师唐上人匡仁(845-935年),又名白云矮师、圆照禅师,号“曹家女”,江西吉州新淦人。
      先后曹山本寂剃度,“适悟本良价阐青原教于瑞州之洞山,仁就事之,传其衣钵。”习经巴山、东都(今洛阳),“发迹曹山”,于“曹山大振”。匡仁先承曹山法嗣,后又承洞山法嗣,“历参丛林名宿,深相印契,剖析佛说,触处圆通”被誉为“精辩冠群”,尊为“矮介”。
      匡仁走遍大江南北,博采众长,创造多于继承,弘扬慧能学说,主张“语不如默”,“以木藤三尺”,“揉藤为祖师,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典籍留世。 
        中和三年(882年)国仁请护法居士、抚州刺史危全讽(追封南庭王)上表,同年唐禧宗御笔亲书“敕建疏山寺”。
      历时八年,乃成,十方贤达云集,常住僧众千人,为当时禅宗之中心,著名弟子有庆甫(高丽人)、百丈明照安(新罗国人)、超禅师及其徒遇禅师(东海人)、文偃(后为云门宗祖师)、本山证、洞山瑞、大安省、南昌天王院和尚、黄檗慧、京兆三相、护国守澄、灵泉归仁、伏虎奉磷、正勤蕴禅师等。
      大凡僧中之真者,造诣之绝伦者,皆设法到疏山寺谒拜匡仁和尚,“大振矮师之铎”,“胜叶扶疏”。
    历代高僧。

    星***

    2018-11-20 01:33:37

  • 2018-11-20 01:30:28
  •   疏山寺
     
        疏山寺古刹位于抚河右侧,距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四公里。寺周五峰错落,风景优美,寺前平川五百余亩。青山似黛,绿水长流;疏山八景,如诗如画,真乃人间仙境。疏山寺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大修于1981年。
      
    疏山古刹编辑
    疏山名不见经传,历经了千年风雨依旧沉默无言,在天与地之间静静地守候一种不知名的东西。而古刹却被岁月剥去红装,衣衫褴褛,带着一身陈旧与沧桑。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一代代人凝望的眼神有着如此的归属感,不知道是神的伟大,还是人的脆弱。
       
    岁月缓慢的流逝中世人迈着双脚,一脚迈着幸福,一脚迈着悲伤,或许是悲伤的痛楚让人找不到出口,寺庙大概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永不开口,是你永久希望的倾听者。历史总是在岁月的沧桑中让人感悟它的厚重,在人去楼空中让人祭奠死亡和泪水,在丝丝入扣的寂寞伤痕中让人无言以对。
       
    约莫一千多年以前,一位芒鞋破钵、法号白云的长老落脚于此,就像所有经文中叙述的一样,山与水的灵气沉积了佛光普照,因而向善当然要立地成佛。就这样,经历了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雨,白云长老也湮没在岁月的泥土中,古刹却在后人的一心向佛中生根滋长,长在有佛缘的人的心中。
       
    一条坑洼的土路虔诚跪拜在古刹脚下,就像虔诚的善男信女驮了的背,疲惫中带着期望。红砖古墙早已班驳不堪。巨大的“佛”字在风雨中还残留着淡淡的墨痕。远山黛色参天,苍茫无际,半山腰处一片竹林,郁郁葱葱,我不禁慨叹解缙“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才子之气,苏子言,“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古庙在竹林的掩映下总有一种超越功利的恬淡。
      远远看去,心里滋长着点点的释怀。 
    竹荫的尽头,几间草屋有些瘦骨嶙峋。走进去,是文房四宝残留的痕迹,墙面磨下的是琴心剑胆的风骨。不知道当年读书于此的人,是否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过“斯人独憔悴”的难堪,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华正茂只留下了“十年窗下影,一点案头心”,潇洒而又沉重,读书于此需要的是几分胆气,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胸怀,需要一个人的执着。
      做人是不是太需要功名,那个在大雪天划粥而食的人总是让我感怀。还是忘却世俗吧,可惜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没有游历于此,不然在菊花怒放的清冷夜晚,高山之颠有的是“举杯要明月,对饮成三人”,遗忘的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剩下的只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
       
    进入院落中青转铺地,当年白云长老亲手种下的那棵罗汉松早已老态龙钟,不复当年,枯瘦的枝条些微有点绿叶,不知道谭嗣同高歌的莽苍苍斋的那棵老树是否也如斯屹立于风雨之中,“斯人早已殁,千载留馀情”。面对这样的历史伤痕,我总会像傻瓜一样木然的伫立着,一种沉重的历史压抑感,人生的负载感,在我的心中久久低徊。
      大地沉默无言,无声无息,可一旦那铭刻人心的悲剧角色的脚步落于此时,留下的多数是迷惘和痛楚,物换星移,人总是很容易伤感和怀念,我也不清楚这种怀念中我们在期待什么? 
    登堂入室,神被赋予了高高在上的地位,留给我们双眼的是崇高的仰视。
      弥勒佛笑口常开地俯视着芸芸众生,上面一副对联写着他对世人的佛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所谓“仙在修己,佛在度人”,我却无法领略“佛”的真正内涵,入者为释的训条也使我久久困惑。或许一切的答案都在于时间给人带来的虚无,或许因为此人在骨子里总需要着一种支撑,一种寄托,然而在这种支撑寄托中,又流逝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毫无声息。
       
    拾级而上,石阶上堆满了落叶,两旁树木苍黑,山棱中芳草青青。半山腰处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地建了几座僧人塔,一种触目的荒凉,夕阳夕下,溯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悲凉,岁月抹去了生者的辉煌,抹去了荣辱。对于他们,对于像他们这样几千年来默默生存的人,我一直都有一种无言的感慨。
      他们太平凡,太朴实,太渺小,以致历史没有留下他们太多的痕迹,甚至没有,后人看到的只是那破落的荒冢,衰败的蔓草。然而,我们会想到吗,却是他们,却是他们这种悲哀的生生不息,延续了我们今天的血脉,在这一点上,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不知道还应该对自己说些什么?包括对自己的悲哀。
       
    历史很淡漠,总是无所顾忌地践踏芸芸众生的伤痛,我们是这片有了久远命运土地的后人,古刹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遗迹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印记,生命的痕迹,一切都在简单中写下了沉重的答案,我们无法忘却平凡,无法走出平凡,因为平凡贴近着苍生,平凡是这里最原始的真实,平凡覆盖着一切,包括伟大的孕育,或许我能告诉自己,平凡是历史中最固执的魂魄。
       

    暮***

    2018-11-20 01:30: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问路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