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神经内科

是药三分毒,怎么理解?

俗语有:
    是药三分毒,药,吃了可以治病,但是药都是对人体有伤害的,怎么理解?
廖*** | 2019-02-12 19:40:04

好评回答

2019-02-12 20:22:08
女*** |2019-02-12 20:22:08 2085 1130 评论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很多人并未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常常见到一些人,明明已经生病了还撑着不吃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要入院治疗;还有一些人病还没好就擅自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生病了一定要吃药吗?

    在疾病初期,并不一定马上用药物治疗;如感冒刚刚开始,症状还很轻微的时候,只要注意避风寒,多喝水,饮食清淡,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是可以自愈的;又如过食煎炸食物或...

查看全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很多人并未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常常见到一些人,明明已经生病了还撑着不吃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要入院治疗;还有一些人病还没好就擅自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生病了一定要吃药吗?

    在疾病初期,并不一定马上用药物治疗;如感冒刚刚开始,症状还很轻微的时候,只要注意避风寒,多喝水,饮食清淡,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是可以自愈的;又如过食煎炸食物或进补之后,出现咳嗽、喉咙疼痛、口干等不适,只要注意戒口,适当的饮食调整,症状也会慢慢消失。这是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起作用。

当病邪较重,超出了自身调节的范围时,就要靠药物治疗了,也叫“以毒攻毒”。

所谓药物的“毒”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毒”乃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我们利用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古代医药文献中,“毒药”常是药物的总称。意指药物皆有偏性,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意思是说用偏性大的药物(如石膏、附子等)治病,有十分的病,只治到六分病好就不用该药了;用普通偏性的药物治疗(如菊花、陈皮等),有十分的病,只治到七分病好就不用该药了;偏性小的药物(如葛根、首乌等)治病,有十分的病,只治到八分就可以了,没有偏性的药物治病,(如淮山、枸杞子),有十分的病治到九分就可以了。

还剩下一分的病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留待身体自己去调节恢复。可以看到,古人在治疗疾病时,已经注意防止过度治疗对身体造成损害,提倡的是科学严谨及人性化的治疗。

近代著名学者张景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中,在某些药物性味之下所指的“大毒”、“小毒”,已是指明该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其用法、用量,可以通过适当的炮制、配伍、制剂等减轻或消除其有毒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因此,我们无论是在养生保健,还是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要根据身体气血阴阳的偏差,合理的选用药物进行调理纠正,使得身体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0/300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2019-02-12 20:27:55
  • 就是没事少吃药啊!
    很*** | 2019-02-12 20:27:55 2051 1138 评论
    0/300
  • 2019-02-12 20:25:08
  • 此毒非彼毒。西药的是药三分毒是说,药物都有副作用。中医用药其实也是是药三分毒,但这个毒不是毒副作用。中药材是分寒热温凉,也就是药性,如果一个患者是高热,神昏,口干,舌燥,那这个时候肯定不能用温热药,如果用的话 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使患者病情更加严重,这就是所谓的中药的是药三分毒。 或者你可以简单理解,西药的毒是指副作用,中药的毒(除外个别毒性较大的药材外) 是指不对症用药。
    妄*** | 2019-02-12 20:25:08 409 227 评论
    0/300
  • 2019-02-12 20:01:48
  • 其实很好理解的,你可以看成是药物的副作用,其实不管中药西药,对某些人是不适合用的,比如中药中的补药,如人参,并不是也没副作用的,比如怀孕的人常吃就可能导致早产,所以说药物是要看怎么用,怎么合适的用才是关键~~
    章*** | 2019-02-12 20:01:48 2068 1135 评论
    0/300
  • 2019-02-12 20:00:13
  •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有一定的道理...

    查看全部>>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主要是指在临床上使用有毒药物或含有有毒成份或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以及一些不含毒副成份的药物在临床上因辨证不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误服、乱服,给药途径不正确,药品质量欠佳,配伍失度,药品管理不善,服药者的个体差异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一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在中医的理论之中,“毒”是一个很突出的概念。什么是毒?古人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这并未妨碍他们使用“毒”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只好按照前人的使用情况,分析它的含义。
    
    一、药就是毒,慎用药物
    
    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毒”来说明药性,《周礼·医师》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文中将毒与药并称,把二者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二、药气太盛即是毒
    
    药有两面性,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伤人,也有可能利人、救人,就看人们是如何使用的。
    
    勇于探索的人,代不乏人;敢于服药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实践的深入,用药的经验和理论逐渐丰富起来,绝大多数人服药之后,不仅祛除了疾病的痛苦,而且达到了健壮体魄,安定神志,愉悦精神,美颜色,益气力的美好境地。因此,“毒药并称”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毒性”在淡化,“药性”在强化。因为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
    
    当然,中医学在奉献的过程之中,积极地吸收了大量前人、民间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人体试验”总结之后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这种实验风险极大,代价很高,因此也就更加可贵。很多人“密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或者“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勿授。”得到了这种宝贵的用药经验,就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三、六淫太过则成毒
    
    毒是一种危害人体的因素,因此凡是危害人体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毒;根据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毒性。
    
    风是自然界里最为普遍的客观存在,《易经》里就用巽来代表风,代表春天,也就是代表万物的生机。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害万物的风,肯定是太过分的风;太过分的风,就是属于六淫的风。“淫”就是太过分;太过分,就是邪,就是害。《左传》中,医和所说的“天生六气,淫生六疾”,就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都可以因为太过分,而变成致病的六淫。
    
    
    四、毒害延伸出预防思想
    
    既然五毒是由六淫转化而来,那么,避免毒气的伤害,也就是避免过分暴露于六气、六淫之中。《灵枢·九宫八风》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这是一般的避免六淫的伤害。同样的道理,传染病的传播,也是由邪气引起来的,也需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论语》里记载“伯牛有疾”。孔夫子作为他的老师希望前去探望,又怕被他的疾病所传染,就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窗户里看看。事到临头,孔夫子不仅看见了他的学生伯牛,而且还“执其手”,感慨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古人为了预防疾病,因此建立了“疫室”,进行隔离,以防传染。
    
    五、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
    
    辩证地说,既然药物就是毒物,药物的治疗过程,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那么,“毒”也就可以代指“治疗”。
    
    
    
    
    
    小*** | 2019-02-12 20:00:13 2079 1132 评论
    0/300
  •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