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动物的神经中枢从分散到几种,这样对动物适应环境有什么好处?

首页

动物的神经中枢从分散到几种,这样对动物适应环境有什么好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09 01:30:24
  •   这是神经系统的进化 (一)网状神经系统动物界最早出现的神经系统是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水螅的神经系统是最简单的网状神经系统水螅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外胚层(皮层)和内胚层(胃层)的基部。神经细胞伸出纤维互相连接(突触),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神经网。
      网状神经系统没有中枢和周围之分,因为神经细胞是分散于身体各处的。水螅身体的前端,即口锥部分神经细胞略多,但远未达到“集中”的程度,也毫无神经中枢的作用。水母的神经系统在结构上略有集中:在伞的边缘,神经细胞集中成2个神经环,但身体其他部分仍有分散的神经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水螅的外胚层中有感觉细胞。感觉细胞接受外来刺激后可直接传导到效应细胞,如表皮肌肉细胞或刺细胞等,也可通过神经网而传导到较远的效应细胞而引起全身收缩。腔肠动物的突触大多是电突触,但也有化学突触,因而神经冲动在神经网上的传导大多是多方向的,单向传导是很少的。
      只要身体某部受到的刺激够强,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引起全身的反应。腔肠动物的突触对神经冲动的传导有调节作用,这在海葵表现得最为清楚。刺激海葵身体的某一点,如果刺激很弱,海葵不发生反应或只发生很弱的反应,即局部收缩;如果刺激加强,收缩的范围就会加大,直至全部触手缩回,全身缩成一团(图10-18)。
      我们已经说过,神经冲动是“全或无”的,一旦发生,它在神经纤维上就将以恒定的强度传播,既然海葵的神经是连接成网的,神经冲动就应通过神经网而传至全身,应引起全身反应,为什么还会有局部反应呢?这是因为突触在起作用。弱的刺激到了一定距离,就要被突触阻挡,因而只能引起局部的反应;刺激加强了,才能通过多个突触。
      如果不加强刺激,而是连续给以弱刺激,海葵的反应(收缩)将以局部收缩逐渐扩大而至全身收缩。这也是突触在起作用。神经冲动在受到突触的阻挡而不能通过时,这一冲动似乎并不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如以递质的形式)保存在突触中,再来几次刺激,神经冲动累积够了,就又可通过这一突触而扩展传导的范围。
      这也许正是最初级的突触的一些协调身体活动的作用。(二)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进化方向是从分散到集中。在无脊椎动物中,随着体型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进化,神经系统也逐步集中而成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1.涡虫的神经系统——初步集中淡水涡虫的神经系统,一方面还保留着网状的特性,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成网;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身体腹面的2个神经索和头部的“脑”(图10-19)。
      这里所说的“脑”只是形态学的脑,虽然神经细胞很多,但功能上远未达到脑的水平。涡虫的脑只是一个传送信息的中转站。感受器接受的刺激要经过脑而传入神经索,再到身体各部。脑没有明显的分析、协调等作用,还不能算是神经系统的主导部分。2.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称为链状或神经节式神经系统(图10-20)。
      其特点是,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而成神经。环节动物,如蚯蚓的每一体节腹面有一神经节,前后神经节以纵走神经相连,形成链状的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在身体前端终止于两叶形的食管下神经节。从食管下神经节分出两支神经,分别沿消化管的两侧走向背面,连到另一对神经节,即脑或称食管上神经节。
      在脑和各神经节中,神经细胞体集中于神经节的周围,神经节的中央是神经纤维。链状神经系统已可分为中枢和外围2个部分,脑和腹神经索属中枢系统,从脑和各神经节伸到身体各部的神经属外围系统。蚯蚓的脑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蚯蚓放在“Y”形玻璃管的柄中,头朝向2个岔管。
      左岔管中通弱电,右岔管中有食物。每当蚯蚓进入左岔管中,就要受到电击而退回。反复多次后,受试蚯蚓大多不再走向有电流的左岔管而直接入右岔管。这说明,多次刺激使蚯蚓产生了记忆,能够回避不良环境而直接找到食物。但是如果将受过训练的蚯蚓前端的脑体节切除,大多蚯蚓仍能不失记忆而走向右岔管。
      这说明蚯蚓的脑和腹神经索的分工尚未十分明确,记忆可以贮存在腹神经索中。有趣的是,去脑的蚯蚓在长出新脑后,记忆全部消失,必须再做训练才能重新产生记忆。可见脑对于腹神经索已处于优势的控制地位,腹神经索是受制于脑的。有些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等的脑比蚯蚓的脑发达得多。
      章鱼脑的神经细胞可有168000000个之多,脑外还有软骨质的脑壳保护。章鱼有较强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被誉为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的另一特点是有巨大神经。这是由具有快速传导功能的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更集中。
      如在昆虫(图10-21),头部最前面的3对神经节愈合而为脑,分别为前脑、中脑和后脑。脑以围咽神经与头部腹面的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也是由头部后面的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食管下神经节与胸部和腹部神经节共同组成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上的神经节也常有愈合的情况,如东亚飞蝗的后胸神经节是由一对后胸神经节和3对腹神经节愈合成的,腹神经索上的最后一对神经节是由第8对和其后3对腹神经节愈合而成的。
      节肢动物的神经节和环节动物一样,也是神经细胞体在周围,神经纤维在中央。这是无脊椎动物神经节的共同特征。昆虫神经节向身体前部集中,从而提高了动物“头化”(cephaliza-tion)的程度,使身体各部分的分工更为明确。昆虫头部不但发展了感觉的功能,并且由于脑的发达,已经成了全身的主宰;胸部发展了运动功能,有翅,肌肉特别发达;腹部的功能则是营养和生殖。
      昆虫的脑远比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发达,分前脑、中脑和后脑3部分。前脑大,两侧有宽阔的视叶,是复眼的视觉中心,前脑也有神经连到单眼。中脑小,其神经支配触角。后脑伸出左右两神经沿食管两侧下行而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在机能上,昆虫以及其他节肢动物的脑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的脑有相同之处,许多抑制中心都位于脑中,而食管下神经节则是引起兴奋的所在。
      但昆虫的脑更进了一步,前脑实际上是和脊椎动物大脑的联络区相当,是复杂行为,如学习、记忆等的中枢,称为联络中枢。昆虫的许多行为都是先天的本能,如飞翔、步行等。这些都是相当复杂的行为,是需要多种肌肉的协调动作的,如果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进行协调,这种行为是不能实现的。
      但是,这些行为虽是本能,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大可塑性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昆虫失去一条腿后,剩下的五条腿仍能协调动作,这是前脑联络中枢功能的表现。将蜜蜂放在蓝色纸上饲喂多次以后,再将蜜蜂放出,蜜蜂就“学会”了以蓝色物体为目标寻找食物,未经训练的蜜蜂无此习惯。
      这显然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会的,这主要也是前脑的功能。

    沈***

    2018-10-09 01:30: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