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陶渊明和杜甫

首页

陶渊明和杜甫

试述陶渊明和杜甫的时代,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际遇,对两位诗人的文学风格有什么影响?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1-08 23:18:55
  •   陶渊明(365-427),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其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虽然陶渊明非门阀世族出身(史家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温峤甚至骂他为“溪狗”。
      ),但他毕竟也曾有过显赫的门第,只是到他手上,家庭已经破落。加上八岁丧父,以至“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为生活所迫,二十九岁时出仕,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四十二岁时从彭泽县令任上归隐,终身不复仕。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以至宋易晋祚。
      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极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破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荣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之二)可见他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的出仕,似也不能完全归之于生活所迫。但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高门大族的飞扬跋扈、腐烂奢耻,令他反感,官场的周旋逢迎让他感到屈辱。虽然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还是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这些诗都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陶渊明的归隐,使他与一般士大夫的生活有所区别,而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家生活,使他体验到生活的艰辛。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又让他感到生活的充实。因此,在玄学大炽、佛道盛行的东晋末年,陶渊明的躬耕自给和他所创作的大量的田园生活诗,与士族文人的生活以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差别。陶渊明及其作品,也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由于陶渊明的隐居经历和大量的田园诗,钟嵘在《诗品》中给他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奉他为“隐逸诗人之宗”,其诗风之响慕者,后世几成风气。杜甫《可惜》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题浔阳楼》诗:“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维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应物有其冲和,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陶焉而其性之所近。”至于李白的寄情山水,“斗酒诗百篇”,苏轼的逐篇和作,更见出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深远。
      但五四以前的评论家,大都只看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酒盈尊”、“酒熟吾自斟”,把他看作“篇篇有酒”、“不染俗尘”、飘逸静穆的田园诗人,而把他的诗风简单地归结为“平淡”二字,这不能不说是对陶渊明及其诗风的一种曲解。陶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或咏农事艰辛,或咏邻里友情,或感慨时事,或抒发时光易逝,功业无成的矛盾心情,或借古讽今,表示对现实的不满。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呵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钢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又说:“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
      ……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又说:“虽然暂时无忙可帮,但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如果既不能帮忙,又不能帮闲,心里就甚是悲哀了。”(《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鲁迅先生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代评论家在陶渊明认识上的误区,恢复了其人其诗的本来面目。
      事实上,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不可能与他所处的社会毫无关系,可以说,陶渊明一刻也不曾忘记时事。《述酒》诗作于宋易晋祚之后,用隐曲的笔法,记载了刘裕废帝鸩帝杀帝这一历史事件。《拟古九首》,亦借古讽今,表明了对时事的看法。《形影神三首》则对当时形神不灭的佛教哲学提出了不同意见。
      尽管他的生活坎坷多难,先后经历了两次丧母、丧父、丧妹、火灾、饥荒等一系列打击,但他仍然“身似枯木心似水”,密切关注着人生社会,用他的诗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诗中有血有泪,有喷涌而出的火山。他的诗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一曲曲深沉哀怨的挽歌。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同样也制约着他的创作风格。魏晋时期的文坛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虚浮华艳之风,崇尚骈丽、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泛滥,以至“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陶渊明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本身就是朴素而自然的。
      可以说,是生活给陶渊明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形成了自己以清新自然、隐约微婉为基调的独特风格。江盈科云:“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特殊的生活经历,是陶渊明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陶诗以自然清新、隐约微婉为其基调,但不排除他诗风激烈、慷慨、豪放的一面。宋人朱熹就曾说过:“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朱子语类》)陈祚明说:“千秋以陶诗为闲适,乃不知其用意处。
      朱子亦仅谓《咏荆轲》一篇露本旨。自今观之,《饮酒》、《拟古》、《贫士》、《读山海经》,何非此旨,但稍隐耳。往味其声调,以为法汉人而体稍近,然揆意所存,宛转深曲,何尝不厚?”(《采菽堂古诗选》)黄文焕也说:“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都指出了陶诗风格的多样性。
      陶诗除了“金钢怒目”式的悲歌慷慨之外,还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冷静思考,他常常引事入诗,借古讽今,使得他的诗常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外,使人心平累消。”(《榕树诗选·叙例》)虽慷慨豪放而令人不觉,也许正是诗评家以自然平淡论陶诗风格的一个原因。
      对陶诗风格的片面认识,甚至导致许多文学家盲目地追求所谓“平淡自然”,却不得要领,一味地平铺直叙,以事为诗,以致味同嚼蜡。唐代白居易一生写诗三千多首,以陶诗之平淡为圭臬,“淫文艳韵,无一字焉”。(《和答诗》序)结果是太直太露,既无骨血,亦无意境。
      虽然后人评论其诗老妪可解,但诗毕竟不是民间故事,缺乏“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诗是没有生命力的。白居易本人亦坦白承认,他的诗在当时就不受欢迎。他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时时自吟咏,吟墨有所思。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
      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颇有些知音难觅之感。事实上,自中唐元稹、白居易以后,由于片面追求诗歌的平淡浅近,从以议论为诗发展到以文为诗,“言理而不言情”,诗歌艺术的特点被置于不顾,导致宋诗味同嚼蜡,最终被词取而代之。这不能不说是诗论家们在理论导向上的一个严重失误。
      况且,以平淡来评价陶诗的艺术风格,亦有损于陶诗艺术的美学价值。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但他为数不多的散文和辞赋,也写得清新而有情致。《五柳先生传》是他的小传,全文不到二百字,却以精粹的笔墨和略带谐谑自嘲的笔调,刻划出诗人的性格形象。
      《桃花源记》是千古名篇,仅用三百多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他的辞赋多为抒情小品,朴实无华,与其诗、散文有一致之处。如《归去来兮辞》,写他迷途知返的喜悦和飞鸟归旧林的急切心情:“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虽铺陈而不觉冗繁,即景抒情,托意深远,而又十分自然。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P***

    2018-01-08 23:18: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