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高人世俗谛和究竟谛有何区别?

首页

请问高人世俗谛和究竟谛有何区别?

请问高人世俗谛和究竟谛有何区别?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1-05-18 23:14:00
  •   我们在了解佛教与佛法时,必须要清楚地分辨出这两种真理:一、世俗谛:世俗人们所认定的世间真理;二、胜义谛:真实存在、究竟胜义的真理。世俗谛是以概念为基础而建立,胜义谛则以真实究竟法为基础而建立。‘谛’是真实的意思,根据《阿毗达摩论》,世间有两种谛:世俗谛与究竟谛(胜义谛)。
      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山岳、河水、树木、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不真实的。
      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反之,诸胜义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不可再分解的单位;由亲身体验、如实地分析而知见的究竟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不能再分解为更小,而是已分析至最小最终的单位,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成份。
      由此它们被称为究竟法;这名称是源自parama(究竟;最上;最终)与attha(真实法;事物)。 不单只是在本体学方面,究竟法是究竟存在的实质;在智理学方面,它们也是正智的究竟目标。有如可以从芝麻提炼油,人们也可以自世俗谛当中‘提炼’出究竟谛。
      例如:‘有情’、‘男人’和‘女人’诸概念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拥有不可再分解的究竟实体。然而,当我们以阿毗达摩的分解器,明智地探究这些事物时,我们发现它们并没有其概念所代表的究竟实质,而只是由无常的名(精神)、色(物质)过程所组成的现象。
      如此,运用智慧分析世俗谛,最终我们将会达到藏在概念现象背后的究竟法。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竟法为其智的目标。
      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 在佛教的经藏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藏,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
      识蕴在此列为心;‘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则被列入心所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论》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
      而色蕴则相等于《论藏》里的二十八种色法。除了这三种有为的究竟法之外,还有第四种究竟法,属于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这不包括在五蕴之内的究竟法即是涅盘:脱离诸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如是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盘。
       当我们有了一些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区别认识后,再来看看佛法的真实义。依照世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男人、女人、有父母、有朋友……;但是依照究竟谛而言,只有名法与色法的生灭过程、名色法的相续流,而没有佛陀、没有男人、女人、父母、朋友……。若有够强的佛法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
      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男人、女人、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男人、女人、父亲、母亲……。
      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有为法,完全没有‘我’存在。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
      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世俗谛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吗? 对于世俗谛的见解,我们统称为世间通称我论,有时也称为萨迦耶见。这种我论是微弱的,但是却很有影响力。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能除去这种见解,则无法见到究竟名色,即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而且也不能了解名色的因缘,即不能获得缘摄受智。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是观禅的基础观智,是观禅的开始阶段。若开始的阶段都还无法修行成功,则无法修行真正的观禅;不修行观禅则无法证悟涅盘,无法脱离四恶道,无法脱离三十一界。因此我们必须去除萨迦耶见。但是,有时为了制定戒律或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当佛陀教导戒律时,他必须使用世俗谛,他不可能如此教导:「你不应杀害名色。」他必须教导说:「你不应杀害其它众生。」他不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名色。」而会教导说:「你应当恭敬父母亲。」。他不会说:「名色,请到这里来。」而会说:「比丘,请到这里来。
      」再者,地遍似相、安般似相等都只是概念法、世俗谛。如果想修成禅定,你必须专注于这些世俗谛。若有系统地专注于安般似相,你将能达到第四禅。但是,若以究竟名色作为止禅对象,则你无法达到禅那。因此有时为了讲解止禅法门,佛陀也教导世俗谛。 有时佛陀为了保护世间而教导世俗谛。
      根据《阿毗达摩》,如果分析佛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我们只见到名色而已。一切都是名色,这是究竟谛(胜义谛)。但是如果不能分辨:「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女儿」、「这是儿子」……那么将有许多问题产生,人们会互相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若他们那样做,则会造许多恶业。
      佛陀对一切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因此为了保护世间的缘故,有时佛陀也教导世俗谛。单靠世俗谛不能证悟涅盘;如果想证悟涅盘,你还必须了知究竟谛。你应透视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然后透视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样的观智才能使禅修者证悟涅盘。
      所以佛陀教导究竟谛与世俗谛两者。 转自百度知道。

    沿***

    2011-05-18 23:14:00

  • 2011-05-18 20:40:45
  • 前面2个字不同!
    真的是这个道理  仔细想想吧

    y***

    2011-05-18 20:40:45

类似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