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海禁

首页

关于海禁

海禁从何时开始?是明朝吗?明朝的海禁严吗?明朝的海禁是否也如清朝的一样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10-31 09:16:11
      明朝建议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洪武时期一再下令禁止人民出海。明成祖时期稍微有点松动,但并没有改变“海禁”这样一个祖训。以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海禁政策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嘉靖时期发生了争贡事件,使这种矛盾尖锐化了。所谓的争贡事件发生在宁波,日本大内氏的贡使与细川氏贡使为了朝贡贸易特权而发生了械斗。明朝政府以此为借口关闭了市舶司,中止日本与明朝的朝贡贸易。
      正常的官方贸易断绝,民间的走私贸易便取而代之。当时走私贸易的对象以日本为主,想日本人提供棉布、生丝、陶瓷、药材、书籍等商品。海禁越严,这样的商品价格就越高,于是铤而走险者就越多。嘉靖以前冒险下海走私的大都是沿海的小民与商人。嘉靖以后走私规模扩大,一方面在一些大族的操纵下,私枭船主与土豪相结合挟制官府包庇甚至大张旗鼓地走私;另一方面海盗与沿海贫民相结合进行走私。
      那些上层势家大族不仅包庇窝藏,而且也还要挟私商船主。私枭船主不堪勒索而报复。这样海上走私逐渐与沿海寇乱混而为一了。 嘉靖三十一年,明政府又在浙江沿海设置了巡视大臣,推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团则采取武装对抗的态度,终于形成了所谓倭患。 从某一角度看,嘉靖时期的倭患,从侧面反映了海禁政与反海禁的斗争。
      当时影响最大的王直集团,因“求通互市,官司弗许”,才走上海上武装走私的道路而成为倭寇的代表。后来他又向政府表示如果允许经商,他可以杀贼自效。主持平倭的胡宗宪等人也认识到“以海禁太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滨海细民,本籍采捕为生,后缘海禁过严,以致资生无策,相煽为盗”。
      随着平倭战争的胜利,开放海禁便成为最高当局的唯一选择。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去世成为一个契机,先后即位的明穆宗和明神宗以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实行比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而隆庆、万历开放海禁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满足了明中叶以来因为普遍用银作为货币而对银的大量需求。

    2009-10-31 09:16:11

其他答案

    2009-10-31 11:21:12
  •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开海。
    明初实行海禁,中央控制力强大,国内经济形势蓬勃增长,一片欣欣向荣。
    正德时期,朝野开海的呼声高涨,声称要提倡鼓励自由经济体系。那时的清流严嵩就上疏陈述开海的好处。
    嘉靖时期,虽然由于倭寇,下令禁海,但是海上贸易仍然无法阻挡的大大发展。
      嘉靖也是明朝混乱的开始,经济形势进一步看好,思想言论进一步开放,中央集权逐渐走向衰落。 隆庆正式开关后,经济贸易总量大大增长,国内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官民矛盾进一步突出。之后张居正短暂变法,形势曾经一度看好。但张居正死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央集权完全失控,思想言论极度开放,以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封建帝国王朝由此走向不归路。 ================================================ 应文采飞扬兄: 受益最大的是缙坤集团。明末有很大一部分缙坤是受政策保护的终身免税集团。海贸是要用国内物资作为交换的,于是国内物资大量流向海外。
      国家一分钱的税都收不到也就算了,物资外流的速度也迅速加快,而换回来的是整船整船的白银,却得不到物资补充。由此拖垮了国内经济体系。 而在明朝,商人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群,在国家政治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开海后,却必须学会和缙坤阶层互相勾结,于是国家税收的漏洞就越来越大,而财富却加速流入缙坤商人手中。
       根本原因是中央控制力的大幅削弱,专制社会走向土崩瓦解。明初朱元璋高度专制,中央政府控制力非常强大。朱高炽内阁分权,朱瞻基太监分权后,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明孝宗强化内阁权利,文官制度正式确立后,中央集权专制也走逐渐走向瓦解。真正的催化剂就是隆庆开海。
      从财政上来看,万历中期张居正改革失败后,中央集权就已经土崩瓦解。万历穷到要派太监出去收矿税、盐茶税等来维持国家的基本开销和运营。这些杯水车薪的钱,要用来皇室的开销,要给官员发工资(难怪万历有1/3以上的官员缺员),要发军饷打三大征,要赈灾。。
      。。。 一个字,没钱。。。 ======================================================= 现在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功臣了吧。光这么多嘴就能把国家吃穷了。 明朝的海禁与阻碍文化经济科技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初期朱元璋、朱棣是民间禁海,而中央政府的对外交流从来没有停止过。 明英宗、成化年间诞生的心学是明朝开放的奠基石(陈献章)。王守仁把心学推到高峰后,明朝的文化、科技、思想等正式得到解放,社会及其活跃。有趣的是同时期的刘大夏(成化)宣布彻底禁海,不仅民间不准片板下海,官方的海外交流也几乎全部停止。
      但是明朝的整个经济形势确是在弘治年得到蓬勃发展,弘治大力推行经商,不仅重开边蒙互市,还鼓励民间开市。改宋朝的旬市(每10天开市交易一次)为不定时贸易(任何时候都可以贸易)。改宋朝的官市(政府完全掌控下的交易)为自由贸易(政府不再干预,只负责收税),这些举措大大激活了国内的商业贸易。
      弘治时期的集市遍布全国各地农村城市,集市数量是宋朝的10倍之多,规模也大大膨胀。扬州、临清、苏州、应天等一大批工商城市都是在这时期发展起来的。 正德、嘉靖时期,国内的思想界异常活跃,以王守仁为首的心学派和传统理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仅嘉靖前期,在全国各地书院展开的学术辩论交流大会经常召开。
      嘉靖还在殿试中鼓励贡生们自由发言,议论时政。言论的敞开是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各方面大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央集权控制力下降的先兆。 万历时期西方基督教势力全面进入中国,中外交流也非常活跃。心学、儒学传入西方,科技上对外交流也及其活跃。

    h***

    2009-10-31 11:21:1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