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工业的基础——装备业

首页

中国工业的基础——装备业

我国数控机床的自行设计、制造能力如何?请横向比较一下:德、日、美、中、俄

我国CNC、PLC、伺服系统的自行设计(制造)能力如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7-10 20:15:14
      我们家两代人都是搞装备的,所以我来回答回答吧:
    1。我国数控机床的自行设计、制造能力如何?请横向比较一下:德、日、美、中、俄。
    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发展非常快,目前基本上国际主流的型号我们都可以自行设计,制造出来,部分型号需要进口。但是我们的数控机床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高精密,高速加工机床技术上的一些难题还没有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在数学建模和工程事件等方面都比较弱。
      第二就是和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一样的问题,中国的装备也存在一个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数控加工设备生产厂商主要有沈阳机床厂,中捷友谊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大连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无锡机床厂等。
      台湾的机床我们也用的不少,他们的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来自日本,比我们强大不少,比如台湾的大和机床等。 横向比较一下:目前世界上数控机床制造能力最强大的是日本和德国,在数控操作系统上几乎被这两家垄断。日本的FANAC和德国的西门子是两大品牌。美国的也可以,但是核心设备也是依靠进口的。
      关于美国我缺乏了解。俄罗斯的机床非常先进,早在80年代,苏联通过引进日本技术已经生产了一些很不错的机床(比如奥尔忠尼启则机床厂)。但是现在俄罗斯的装备制造业的数控化率还是不高。 而且你忘记了三个机床制造能力很强大的国家:捷克,瑞士和法国。其中,可用于航空航天的惯性设备加工的机床,瑞士是最好的。
      \ 2。我国CNC、PLC、伺服系统的自行设计(制造)能力如何? CNC是"计算机数控技术"的缩写,是一个定语,所以尼的问题莫名其妙。我无法回答。如果你是说计算机数控机床,那么现在的数控机床除了一些亟待技术改造升级的老装备以外全部是CNC机床了。
      我刚才已经告诉你了。 PLC我没用过国产的,现在国内的PLC主要是日本的欧姆龙,三菱重工和德国的西门子。其中,西门子比较多。 伺服系统我国可以自行生产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东西,但是好多技术我们还是没有吃透,所以好多东西我们的可靠性不是很好。
      比如同等精度的电液比例伺服阀,德国进口的寿命可以达到国产的的十多倍!元件的落后造成了整个伺服系统被连累导致性能和可靠性很难提高。 。

    紫***

    2009-07-10 20:15:14

其他答案

    2009-07-10 17:18:33
  •   国外装备制造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德、日、韩等国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将装备制造业视为战略产业。美国针对上世纪70年代政策失误造成的竞争力衰退,重新强调制造业仍是美国的经济基础,并提出要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制订并相继具体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等6大跨部门科技计划,以及民用工业技术等9大战略计划。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美国重新夺回了制造科技的竞争优势。日本政府自1956年起就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植。1999年3月公布实施的《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把振兴制造基础技术视作国家的生命线,把强化产业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机械电子工业。
      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战略产业领先增长理论,当电力和钢铁工业完成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战略产业的使命之后,第三组领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将是装备制造业。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人们通常认为美国没有行业政策,实际上美国实行的是“隐蔽生存”的行业政策。
      为避免政府—行业公开关系可能产生的异议,美国常常通过间接方式推行行业政策,如鼓励大学与行业合作,以达成政府的目的。不过,从美国200多年间对技术发明、开发和推广的支持中,还是能够看出美国行业政策的全貌。间接和直接干预两者的结合,使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有力的行业政策。
      相反,欧洲、韩国和日本均采取直接行业政策的模式。比如,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政府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确保战略产业的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法国是通过大型技术计划成功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
      法国的社会总体环境(行政和政治程序的集中化,精英教育和培训)有利于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实际上,这些政策使得法国在核技术(与美国相比)、高速列车和航空航天等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印度发表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全面改革与发展现有制造业的重要政策,意在与中国竞争。
       以创新为核心的振兴产业发展新思路。20世纪70年代,各国的研究和技术发展政策更多地以项目投资为导向,也更多地用于解决更广泛的经济问题,即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进入21世纪,各国技术发展政策的理念开始转向注重更广泛的创新,十分强调研究和技术发展政策与其他政策,如教育、竞争、管理、地区、农业以及对外政策的融合。
      研究和技术发展“基础设施”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像教育部门、通信基础设施或IT接入和使用等都被包含进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范围。除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外,新政策更加强调知识是生产的主要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尝试通过培育企业网络和创建中介机构,将创新系统机构联为一体,以提高创新体系的沟通、协同和灵活性。
      在这方面,金融基础设施即私人风险资本和二级股票市场尤其重要。 高度重视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倾向于先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以增强产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再向创造型知识密集化产业科技发展。实施这样的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日本的产业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在产业的商品化技术方面。
      但与欧美相比,在原创性技术,即创造性研究开发方面,仍有不少差距。因此,2000年,日本政府制订《2000—2010年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并于同年公布实施《产业技术竞争力强化法》。前者明确了日本在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方向、重点技术领域的战略措施;后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大学及事业机构,在加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决定相关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这在日本尚属首例,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力振兴制造基础技术。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机械产品开发,依靠强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本国的装备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其中机械电子基础共性技术12种,适用于9种行业,均与机械电子产业相关。
      2006年,日本又公布了关于中小企业制造基础技术高度化的法律,针对各特定制造基础技术,系统地整理了下游产业的需求、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及研究开发的方向;对于各特定制造基础技术应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规定既明确又具体。 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议题和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不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中,一直把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政策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许多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并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法律、金融、税收、技术开发等政策实施和服务体系。
      
      目前,这些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是:谋求培育和发展多样性、有活力的、独立的、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从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事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比如,日本在各地推行“产业创新群计划”和“知识创新群计划”,正是为了促使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地担当技术革新基地的作用 。

    d***

    2009-07-10 17:18: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