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第一枚邮票的由来?

首页

第一枚邮票的由来?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9-10 16:18:20
      贴上邮票的信件,就像拥有了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到世界各地了。在邮票发明以前,收信人要付钱给邮递员作为邮费,可一些人经常付不起钱,让邮递员白辛苦一趟,把信退回去。后来有个叫罗兰·希尔的人建议政府印一些邮票,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
      从此,就产生了邮票。 1840年,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面值1便士,用黑色印刷,被人们称之为“黑便士”的邮票。这枚邮票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邮戳的用途 盖过邮戳的邮票是集邮朋友非常珍贵的收藏品。
      邮戳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细心的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呢?看一看,原来上面有日期和地点,我们知道了,信是什么时间寄出的,从哪里发过来的。每一张邮票只能用一次, 所以盖过邮戳的邮票也就不能再用了。 齿孔邮票是谁发明的 1854年,英国发行了第一枚带有齿孔的邮票,方便了以前用剪刀把整张邮票一枚一枚剪开的麻烦。
      这是一个叫享利的人偶尔看到一位记者用别针在邮票的空隙间扎孔得到启示,回到家后制作了邮票打孔机,以后被正式采用。 。

    1***

    2008-09-10 16:18:20

其他答案

    2008-09-10 16:19:36
  •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邮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维多利亚女王的浮雕像。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教师罗兰.希尔。他后来担任了英国的邮政大臣。
      英国“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原定于1840年元旦问世,但因未准备就绪,邮票到5月1日出售,5月6日才正式启用。
      1840年5月6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邮政总局热闹异常。浓雾散去,阳光和煦,人们兴致勃勃地赶到宽敞的工农业大厅,围挤在桃花心木的柜台前,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英镑,争相换购一张张新问世的“黑便士”邮票。一连两天,柜台里总能见到一位身材魁梧、长着络腮胡子的职员在细心地观察邮票出售的情况。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邮票第一次在伦敦问世,邮局喧闹异常。”第二天他继续写道:“昨天售出了价值2,500英榜的邮票。”他就是罗兰·希尔,由于他对邮政改革的贡献,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而名垂青史。女王赐给他伯爵称号,国际集邮协会尊称他为“邮票之父”,许多国家还发行了纪念罗兰·希尔的邮票。
      在邮票诞生之前,邮政收费是按照信件用纸的张数和投递路程的远近逐件计算的,而且是由收件人支付邮资,收费的标准也很高。1839年,英国财政部公开悬赏征求邮票设计图案,收到了大约2,100多件作品,对其中4件设计颁发了一等奖,但没有一件被采用。于是,罗兰·希尔亲自动手设计。
      他以威廉·韦恩精刻的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纪念章作原图,画了两幅邮票图稿。邮票由雕刻家希恩兄弟雕刻版模,帕金斯·信有限公司承印。在白色无底纹纸上,对着阳光一照,可以看到每枚邮票的正中有一小皇冠水印,这样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就诞生了。
      “黑便士”邮票使邮政工作大大前进了步,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黑便士”是颜色和面值的合称。它采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无齿孔,不标国名,只有女王的肖像,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图案上方有“邮资”字样,下方是表示面值的“一便士”字样,印张每行由12枚邮票组成,共20行邮票组成,共20行,每张240枚。
      这是因为英国当时币制为1镑=12先令=240便士,一个全印张正好一英镑。特别有趣的是邮票的下面两角都各有一个英文字母,同一行上的每枚邮票图案左下角的字母相同。第一行A,第二行是B,以下按字母顺序类推;在图案的右下角的字母则表示邮票印在张中的位置,从左向右按字母的顺序排列,如第一横排从左至右为AA、AB、AC直至Al,第二横排依次为BA、BB、BC、直至Bl……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仿造。
      尽管1840年的邮票现存数量相当可观,但要复原原来的一个完整的印张却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邮票刚刚问世,人们还不大懂得邮票是什么,所以每整张“黑便士”的纸边上者印有说明文字:“每一枚邮票是一便士,每行十二枚售一先令,每全张售一英榜。把邮票贴在收信地址右上方,涂湿标签时,请勿擦掉背胶。
      ”邮票原定于1840年元旦向世,但因未准备就绪,邮票到5月6日才正式启用,但不知哪个邮局提前售出了一些邮票,迄今已发现有3枚黑便士票是1840年5月2日在英国南部城市巴斯盖销的,被集邮家视为珍宝,标价很高。从1840年5月6日起,黑便士邮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印十一次,有30万全张计7,200万枚。
      其中第十一次即最后一次印量最少,只印了700全张16,800枚。在此期间共售出68,158,000枚。与黑便士邮票同时发行的还有图案相同的蓝色二便士邮票,俗称“蓝便士”。据说是在印制时误将邮票印成了蓝色。邮票的版式和黑便士完全一样,它的发行量比黑便士票少,珍贵程度超过黑便士,但闻名程度却远不及前者。
      有的蓝便士的印刷透过纸背,背面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女王的肖像,这种透印票尤其难得。目前存世的蓝便士邮票只有两种:一种是一组八方连邮票。票上盖有英国最早使用的“马耳他十字戳”;另一种是一枚信封残片,残片上贴有半枚蓝便士邮票,是用二便士邮票对剖使用的。
      戳上的日期1841年3月27日,是世界珍邮之一。黑便士面世九个月后,即1841年开始发行红便士邮票。改色的原因是因为黑色邮票上盖销黑色邮戳不易看清,有人将盖有黑色戳的邮票揭下来重复使用,于是就用同一版模将邮票印成棕红色的了。黑便士邮票几乎具备了现代邮票的所有特点,具有科学性和使用性,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开创了邮票发行的新纪元。
       。

    小***

    2008-09-10 16:19:36

  • 2008-09-10 16:19:21
  •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
      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
      
      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

    月***

    2008-09-10 16:19:21

  • 2008-09-10 16:17:09
  •       我们知道,贴上邮票的信件,就像拥有了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传递到世界各地了。在邮票发明以前,收信人要付钱给邮递员作为邮费,可一些人经常付不起钱,让邮递员白辛苦一趟,把信退回去。后来有个叫罗兰·希尔的人建议政府印一些邮票,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
      从此,就产生了邮票。 1840年,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面值1便士,用黑色印刷,被人们称之为“黑便士”的邮票。这枚邮票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邮戳的用途 盖过邮戳的邮票是集邮朋友非常珍贵的收藏品。
      邮戳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细心的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呢?看一看,原来上面有日期和地点,我们知道了,信是什么时间寄出的,从哪里发过来的。每一张邮票只能用一次, 所以盖过邮戳的邮票也就不能再用了。 齿孔邮票是谁发明的 1854年,英国发行了第一枚带有齿孔的邮票,方便了以前用剪刀把整张邮票一枚一枚剪开的麻烦。
      这是一个叫享利的人偶尔看到一位记者用别针在邮票的空隙间扎孔得到启示,回到家后制作了邮票打孔机,以后被正式采用。

    以***

    2008-09-10 16:17:09

  • 2008-09-10 16:16:34
  •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 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这里有更多内容
     

    1***

    2008-09-10 16:16: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收藏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