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蛞蝓的习性、分布?

首页

蛞蝓的习性、分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7-14 16:54:53
      Ⅰ生物
    [编辑本段]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 鼻涕虫或黏黏虫。
    1〉蛞蝓寄主
    [编辑本段]
    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2〉为害特点 [编辑本段] 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3〉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
      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
      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4〉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
      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
      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5〉药用价值 [编辑本段] 另外,蛞蝓还具有药用价值: 释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
      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
      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
      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
      (《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
      《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 。

    1***

    2008-07-14 16:54: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