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铅中毒???2-3岁儿童用什么方式预防 治疗安全可靠?谢谢啦

希望大家关注
壮*** | 2005-05-02 23:09:32

好评回答

2005-05-03 00:09:01
1*** |2005-05-03 00:09:01 57 1 评论
保护下一代 远离铅中毒

     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它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和发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骨骼等各类器官,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我国儿童铅中毒的严重性
    铅中毒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已转向亚临床...

查看全部>>

保护下一代 远离铅中毒

     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它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和发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骨骼等各类器官,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我国儿童铅中毒的严重性
    铅中毒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已转向亚临床型无症状性铅中毒。以往被认为安全的血铅水平已一再被证实对儿童健康有害,儿童铅中毒的标准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600μg/L降为目前的100μg/L,而且发现表明,即使血铅水平降到10μg/L,也不存在任何铅安全阈值。生命早期的铅暴露不仅危害儿童期智能和行为发育,而且对成年后心血管异常、骨质疏松等也有影响。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和儿童的血铅水平与智商(IQ值)显著相关。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报告,儿童血铅水平为140μg/L时,IQ值降低3-7分。儿童血铅水平每增加100μg/L,IQ值平均降低1-3分。发展中国家儿童铅中毒问题严重。印度主要城市中2.2万名12岁以下儿童血铅筛查显示,有51.4%的儿童血铅超过中毒标准值100μg/L;墨西哥城40%以上的学龄儿童血铅也大于100μg/L以上。我国目前儿童铅中毒状况十分严重。对沈阳、北京、西安、上海、福州、广州等大城市工业区的调查表明,有85%的儿童的血铅水平超过100μg/L,处于无症状的亚临床铅中毒状态。另据1997年-1999年我国部分城市调查,有38.8%的城市儿童超过铅中毒标准。按此比例,我国3.3亿14岁以下儿童中有1亿以上受到铅中毒威胁。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呼吁发展中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对付日益严重的铅污染。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铅中毒研究和防治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正在赶上国际研究的潮流。但是,当前缺乏针对我国区域环境特点,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研究我国铅中毒的环境地域差异的成果;对环境因素与人体铅中毒作用机理深入研究不够;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我国主要铅污染来源缺乏定量的评估。我国铅污染、铅中毒状况较为严重和普遍,大气、水源、土壤、食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知道造成危害的重要途径除工业污染外,还有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铅作业工人对家庭环境的污染,燃煤污染,室内油漆、学习用品及玩具和食物摄入等途径。但是,目前特别缺乏对我国不同区域、城乡与工矿区铅的来源及其危害差异的研究。
    2.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理仍不很清楚。
    3.防治铅中毒药物缺少更多的突破。目前,治疗铅中毒的药物主要是用依地酸钙(Ca-EDTA)、钙促排灵(Ca-DTPA)和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等络合型驱铅剂。但这些制剂有一定的副作用,且不具备专一性,在排铅的同时,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铜、锰、铁等也随着排出。由于铅中毒的早、中期症状不明显,铅一旦蓄积起来又很难充分排出,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害。因此,及早对“无症状”的铅吸收进行驱铅治疗、阻铅预防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针对低水平的铅接触,国内外先后开发了驱铅盐、营养性驱铅饮料、驱铅茶等,探讨了一些营养素、微量元素等对铅毒性的影响作用,但至今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产品。为此,亟待研制出适合早期服用、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经济有效的防治铅中毒药物。
    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我国区域铅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探讨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理,研究推广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开展我国铅污染的区域健康风险评价,加强防治铅中毒药物的研究
    针对我国区域环境特点,研究环境中铅的低剂量长周期暴露对人体潜在影响、暴露途径的区域风险,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铅致病机理,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很有必要。
    建议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区域环境铅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价研究
    对我国主要铅污染来源、历史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区域环境中铅从环境到人体的传输和暴露特征,探索铅中毒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变化趋势,定量评估我国主要铅污染的来源,特别注重不同区域、城乡和工矿区铅的来源、暴露途径及其危害差异的研究,分析铅中毒剂量-效应的区域差异,为制定防治铅中毒的相关标准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铅污染致病机理研究
    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探讨铅的致病机理,深入研究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制。研究铅损伤突触可塑性(LTP、LTD)、离子通道、受体、递质、基因调控的作用机理。包括铅对发育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铅对发育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铅对学习记忆过程中脑内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的影响;铅对钙调素、蛋白激酶、一氧化氮信使及谷氨酸受体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铅损伤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理;直接观察铅引起的儿童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儿童血铅浓度的关系。
    3. 高效驱铅新制剂的应用研究
    模拟人体胃液、胃肠蠕动情况,研究驱铅新制剂对铅的吸附作用,探讨排铅机理;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制剂对大鼠血铅、骨铅、脏器铅的排除作用,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和对大鼠血钙、血锌的影响,探讨制剂对铅中毒大鼠的排毒作用及对身体的保护作用;进行毒理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开发出新型防治铅中毒的高效药物并推广应用。
    加强跨学科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有效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铅中毒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有关健康与环境的问题,必须靠多部门综合协调。
    上述研究问题紧密围绕国家需要和科学研究前沿,从环境-机体-细胞分子水平把环境因素与铅致病机理紧密联系,把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机理研究与防治铅中毒药物开发应用相结合,是跨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应组织地学、医学、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部门协作完成,更有效地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是最早开展环境与疾病关系研究的单位,多年来,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高等医学院校和地方疾病防治研究部门长期合作,在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地方病地理生态、地理流行病学、环境病因学、环境生命元素亚细胞-分子生物学致病机理、医学地理制图、经济-生态综合防治等领域形成了一支能从事宏观外环境-微观内环境-病因-环境致病机理-防治研究一体化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力量。这充分说明只有加强跨学科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才能解决好环境与健康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组供稿)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5-05-02 23:16:45
  • 铅是重金属,会在体内积累,建议少吃零食,没听说能治
    卜*** | 2005-05-02 23:16:45 15 1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