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分泌科
月经迟了十天

月经迟了十天又没怀孕怎样做

我月经一般很准时的,可是这次迟了十天了还没来,我用测试纸测过(晨尿测的),结果没事。我有点担心,是不是闭经呢?怎样做才好呢?我以前也试过这样的,真不知怎样才好!
高*** | 2007-08-25 11:21:36

好评回答

2007-08-25 13:19:06
吉*** |2007-08-25 13:19:06 70 18 评论
如果排除怀孕的可能,一般来讲女性受心情紧张,精神压抑,工作劳累,环境改变,身体不适,服用某些药物,减肥不当,营养不良,疾病等情况偶尔早来或迟后是正常的,但经常这样就属月经不调了。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凡月经量及间隔与正常月经周期不同者均于此范畴。常见类型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过频、月经稀发等。月经失调的原因主要由于内分泌功能障碍,但亦可由于全身疾病或生殖器官局部疾病所致。中医学...

查看全部>>

如果排除怀孕的可能,一般来讲女性受心情紧张,精神压抑,工作劳累,环境改变,身体不适,服用某些药物,减肥不当,营养不良,疾病等情况偶尔早来或迟后是正常的,但经常这样就属月经不调了。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凡月经量及间隔与正常月经周期不同者均于此范畴。常见类型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过频、月经稀发等。月经失调的原因主要由于内分泌功能障碍,但亦可由于全身疾病或生殖器官局部疾病所致。中医学中的“月经不调”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月经失调”的一部分,不包括内外生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月经异常。其病主要因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血热型:证见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血寒型:证见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胶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紧。

3.气血两虚型:证见经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
4.血虚型:证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5.血虚气滞型:证见月经延后,量少而色淡,小腹胀痛,面色苍白或萎黄,身体瘦弱,皮肤不润,头晕眼花,心悸,精神郁闷,胸痞不舒,乳胀胁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涩或虚细。

6.肝郁脾虚型:证见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暖气食少,苔薄白或簿黄,脉弦。
7.肝肾不足型:证见经来先后无定,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弱。
8.血瘀型:证见经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正常,或紫黯,或有小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9.气滞血瘀型:证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黑或有瘀点,舌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一、可选用的中成药
1.血热型:
(1)丹栀追遥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加味逍遥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调经益母丸:每次20一30粒,一日3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4)丸制大黄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
或温黄酒送服。未成年女子可酌服l/2丸。
(4)定坤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5)鹿胎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6)女宝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7)左归丸:大蜜丸1丸,或小蜜丸每次9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8)龟龄集:散剂每次1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胶囊剂每次2粒,一日1次,早饭前用淡盐水送服。
(9)益虚宁片:每次5-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0)紫河车扮(胶囊):粉剂每次服3g,或胶囊剂每次15粒,均为一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11)调经促孕丸:每次5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自月经周期第5天起连服20天,无月经周期者每月连服20天,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12)嫦娥加丽丸:每次3-5粒,一日3次,空腹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
8,血瘀型:
(1)复方益母草青:每次10-15m1,一日2次,温开水化服。

(2)益母草膏(流浸膏、冲剂、口服液):煎膏剂每次10g,一日1-2次。流浸膏剂每次5-10m1,一日15-30m1。冲剂每次158,用开水冲服,一日2次。口服液每次20m1,一日3次。
(3)少腹逐瘀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9.气滞血瘀型:
(1)妇科回生丸:每次1丸,一日2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2)得生片:每次4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醋制香附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4)益母丸(冲剂):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5)舒肝保坤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调经活血片:每次5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小腹不温兼寒者用姜汤送服。
(7)凋经姊妹丸:每次30粒,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7-08-25 11:24:54
  • 月经推后 
    
    病因症状 
    
    月经周期延晚一周以上称为月经后期。月经期尚正常而经量减少者称月经量少。月 
    
    经后期与月经量少常常同时出现。本症有虚实之分,如见到腰酸肢冷、耳鸣头晕, 
    
    腹痛空空有下垂感,而且喜按喜暖,大致是肾、血亏损的虚寒症。如果见到少腹胀 
    
    痛拒按、经色黯而有块、块下痛胀减轻、精神抑郁,则是血瘀气滞的实证。本症自 
    
    疗采用补与通两种方法。 
    
    
    ...

    查看全部>>

    月经推后 
    
    病因症状 
    
    月经周期延晚一周以上称为月经后期。月经期尚正常而经量减少者称月经量少。月 
    
    经后期与月经量少常常同时出现。本症有虚实之分,如见到腰酸肢冷、耳鸣头晕, 
    
    腹痛空空有下垂感,而且喜按喜暖,大致是肾、血亏损的虚寒症。如果见到少腹胀 
    
    痛拒按、经色黯而有块、块下痛胀减轻、精神抑郁,则是血瘀气滞的实证。本症自 
    
    疗采用补与通两种方法。 
    
    
    
    自疗注意事项 
    
    (1)偶见经期延迟与量减少,又无明显不适,不必急于自疗。可观察2-3个周 
    
    期再作定论。 
    
    (2)饮菜要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少食寒冷性食物,如西瓜、黄瓜、蛏子、田螺、 
    
    蚌、百合、土豆、绿豆等。忌食酸性、有固涩作用的食物,如乌梅、白果、石榴 
    
    等。 
    
    (3)心情要开朗。心情抑郁会使气行阻滞、血流不畅、月经难下。 
    
    (4)月经后期与量少和体质虚弱有关,患者要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抵 
    
    抗能力。 
    
    (5)减少房事。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温水送吞。 
    
    (2)复方胎盘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水送吞。 
    
    (3)调经活血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水送吞。用于血瘀气滞者。 
    
    2.验方自疗法 
    
    (1)月季花15克、生姜3片,煎汤,每日1剂,分2次服。 
    
    (2)益母草3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黄芪12克、仙灵脾12克、仙茅10克、丹参24克、阿胶10克(另烊 
    
    )、当归12克、桂枝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剂。用于肾虚血亏者。 
    
    3.饮食自疗法 
    
    鸽子1只、鳖甲、龟板各30克、川牛膝12克,红枣15克,先将药另包, 
    加佐料烹调食用。 
    
    (2)黑大豆、山楂各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3)乌骨鸡1只、全当归30克、丹参15克,加去南白药3克、葱、姜、黄酒 
    
    (50克)烹制食用。 
    
    4.外治自疗法 
    
    (1)代灸膏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穴,隔天调换。 
    
    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处。三阴交穴:脚内踝骨向上四横指(本人)胫骨后缘处。足 
    
    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本人)距胫骨一横指处。 
    
    (2)养血调经膏贴于小腹部,2天调换,加热敷效果更好。 
    
    (3)当归10克、吴茱萸5克、肉桂5克、莪术10克、小茴香5克、川芎10 
    
    克,共研成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包扎固定。晚上用热水袋加温20分 
    
    钟。每日换1次。 
    
    
    
    避免误诊 
    
    偶见经期已过,不宜用药猛攻通经,否则易使机体受伤,经量大增,损耗阴血。 
    
    月经过期,忽略怀孕可能,误用活血通经药易导致流产。
    
    夜*** | 2007-08-25 11:24:54 74 23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内分泌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