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红楼梦的情节特点是什么?

首页

红楼梦的情节特点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30 11:53:13
      情节特点是一波三折,这一特色是红楼梦中所具有,使其更吸引读者,这种方法是小说惯用的,如下: 
    《红楼梦》之一波三折 
    红楼一书中,黛玉的死,应该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激烈的矛盾激化的一个顶峰。宝玉的至爱,宝玉的红粉知己,宝玉的理想就此灭亡。
      本来在大观园里宝玉就是孤独的,找不到真的知音,只寥寥的几人,等黛玉死去,那唯一的梦,唯一的爱都幻灭了。一切与大观园一切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都被赶的赶,死的死。终于在失去了这些精神的支柱后,宝玉绝望了,对整个现实绝望了,已经彻底的陷入了无望,心灰意冷的深渊了。
       但是宝玉并不是一下被推入了这个绝境的,并不是受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否则宝玉一时难以自控,或许也会选择了结性命。却是在一出出的悲剧面前,渐渐的审视着,而且在反思着,然后看透了这个现实。 黛玉的死是在意料之中的,而且她的死是在步了五儿、晴雯之后的,我以为该是一波三折。
      五儿之死是一波;晴雯之亡是二波;最后黛玉之去是结局。 五儿前面已经提及了,其间又一话可以联系起来,就是素来有小病,而且性格也极其刚强的聪明。记得一段内容是,当五儿弄了些玫瑰露来,其母亲要送些给五儿表哥,五儿便冷笑说了倒不该送的理由,可以瞧出一点叛逆来。
      至于柳家的为什么要送人不晓得,但自己的女儿不着想,却只惦记着外甥,难免有点重男轻女的嫌疑。只在这事上,便将一个主见反抗的神情点描出来。 所以能将柳家五儿当作一个敢于追求理想,敢于与权威斗争的人,与晴雯黛玉算作一干人等。 另外五儿之死,却是在逐晴雯出大观园,一并将芳官撵出时,由王夫人嘴里得知的“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呢”这些人在王夫人的眼里都是坏人,想会带坏宝玉的祸水。
      接着便是晴雯出大观园,然后又没有人治疗,最终被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致死。 而且素来就有讴歌晴雯之死的祭文,明是说晴雯,却暗里点黛玉。书里便有祭祀时,恰巧黛玉路过,而且两人说了几句话,就文中一句悼念的词句修改,就不多叙述了。三者是藕断丝连,如一条线上的蚱蜢。
       五儿的死,宝玉未必知道,所以死在暗处。晴雯的死,宝玉不仅晓得,还在晴雯病着期间前去探望,所以死在明处。至于续书里,黛玉断气时候,宝玉却进入洞房。 一环扣着一环,疏密有致,张弛合度。五儿之死,只一笔带过,晴雯之亡,却大费笔墨,而且宝玉亲自祭奠,带上果品找小塘,间有芙蓉,作文朗诵而悼。
      
       一步一步,一出一出的上演悲剧。宝玉痛苦在一层层加重,直到最后半疯半颠,等到黛玉魂归西天后,终于无望绝望,如同行尸走肉,丢魂失魄一般。在如此煎熬了几月,不堪痛苦失落而步入佛门。 明里暗里,一波三折,步步为逼,环环相扣,将一个多情少年推入绝地。

    风***

    2007-07-30 11:53:13

其他答案

    2007-07-31 16:44:22
  • 1 有伏笔,而且通常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
    2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3 每一笔都有寓意,不存在废笔

    漠***

    2007-07-31 16:44:22

  • 2007-07-30 15:33:31
  •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晨***

    2007-07-30 15:33:31

  • 2007-07-30 11:53:46
  •   《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
      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
      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 。

    正***

    2007-07-30 11:53: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