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有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办法?

首页

谁有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办法?

谁有教育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办法,请教教我!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8 10:39:40
      家庭教育解决方案
    小学一年级    
    编写整理:@小樱桃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樱桃童学会  
    目  录
    第一章  认识你的孩子…………………………………    (1)
         一、一年级孩子的生理特点…………………………(3)
         一、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4)
         二、一年级孩子面临的挑战…………………………(8)
         四、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11)
    第二章 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17)
         一、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倾听…………………………(19)
         一、怎样帮助孩子学会预习………………………… (22)
         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25)
         四、怎样帮助孩子主动回答问题…………………… (28)
         五、怎样帮助孩子提高作业审题能力……………… (33)
         六、如何引导孩子克服作业磨蹭的毛病…………… (38)
    第三章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45)
         一、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47)
         一、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51)
         二、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挑食的毛病………………… (56)
         四、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60)
         五、如何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65)
         六、怎样让孩子懂得爱护视力.…………………… (69)
    	七、怎样引导孩子热爱劳动………………………  (73)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77)
        一、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79)
        一、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 (84)
        二、如何引导孩子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87)
        四、怎样解决嫉妒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92)
        五、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同伴间交往的技巧……………(95)
        六、怎样帮助孩子走进集体生活………………………(99)
    第五章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 (103)
        一、如何教育爱撒谎的孩子…………………………  (105)
        一、怎样让孩子懂得感恩………………………………(109)
        二、如何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112)
        四、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嘲笑别人的行为………………(116)
        五、怎样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批评………………………(119)
        六、怎样培养孩子知礼仪、懂礼貌………………….(124)
        七、怎样让孩子拥有坚强的意志力……………………(128)
    第六章 记录孩子成长足迹………………………………… (135)
    后记………………………………………………(143)
    第一章
    认识你的孩子
        转眼之间, 孩子要上小学了, 他们已经有了“思想”,有了“主意”。
       许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内心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惑:我的教育方法正确吗? 我能教育好孩子吗?乖孩子就好吗? 不乖的孩子就不好么?上学以后,我能帮孩子做些什么? 怎样才能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了解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一切,才能对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条件吧! 一、 一年级孩子的生理特点 一年级孩子年龄一般为6-7岁,属于人体发育的幼年后期,身体发育相对平稳,男女生差别不大。
      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一年级孩子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其他部分的增长都要快。 一年级孩子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分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相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宜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活动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同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身体变形。 一年级孩子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虽然已比较完善,但是血液循环和心跳仍比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与幼儿园相比,一年级孩子的活动量加大,新陈代谢旺盛,呼吸频率较快,对氧气和营养需要比较多。
      他们需要大量的体育运动或者体力活动来满足自已对氧气和快乐的需求。但同时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以避免运动伤害。一年级孩子的大脑重量已达到1280克,接近成人脑重(1400克)。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
      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能保持20-30分钟。 二、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还保留着某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 与学龄前儿童一样,一年级的孩子知觉发展不够充分,他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以及整体形象,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
       拿认字这件事来说,孩子们只满足于了解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每个字的细节,导致他们认字容易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漏笔画或者添笔画的现象。他们很容易把“末”和“未”,“己”和“已”看成一个字,写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错误了,全凭感觉把字写下来。
      所以做作业的时候往往看错题、写错字,或者把方位搞错。 2.注意力还不够完善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像是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段公子,对自己的“六脉神剑”基本失控:时灵,时不灵。
      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使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的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的儿童注意力保持时间在20分钟左右。
      因此,教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注意力特点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是很关键的。 3.记忆力方面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 从记忆的目的来看,一年级孩子的无意记忆占据主导地位,有意记忆弱。对于那些符合他们兴趣的内容,孩子们能够很好地记忆。
      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是又被要求记忆的内容,则记忆效果不理想。孩子们可以把看过的动画片台词倒背如流,但是那些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却相对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 从记忆内容来看,一年级孩子的形象记忆占据主导地位,抽象记忆弱。所以孩子们对具体而直观的材料或者事情很容易就记住了。
      他们非常轻松地就可以记住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模样,但是要牢记并理解“加数+加数=和”这个公式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下一番功夫了。 从记忆的方法来看,一年级孩子的机械记忆古优势,意义记忆弱。因此,他们的记忆不完全是靠理解,更多的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的。
      我们常常看到小小的孩子能够流利地背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随着曲调演唱,但从歌曲中随机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地唱了,如果不从头唱起,其他部分就接不下来。孩子在古诗接龙背诵时也是如此,几十首古诗都能串起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但是不能被打断,否则就会出问题。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他们的理解记忆能力还很差。 4.思维和想象力还比较初级 想象渗透在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他们想象的事物常常是实在的事物的简单重现,而且零散、逻辑性低,内容也比较简单。
      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还保留着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幻想是他们创造力的基础。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因为他们很难掌握那些抽象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他们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特定的任务。
      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任务。譬如,家长让孩子在指定的格子里画10个圈,有些孩子就被画圈活动本身吸引,忘记了家长的其他要求。 5.情感外露,随意性强 情感,在儿童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渴求得到成人的赞许和认可。
      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情感的支持。 孩子的情感容易外露、转化,常受外界情境的支配,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转怒为喜、破涕为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自身经验和智力水平的特点,他们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还较差。但随着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他们情感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良好的交往会使孩子体验到团结、友爱、互助、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等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劳动会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自豪感;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能激发孩子爱父母、爱长辈的美好情感。 6.个性品质尚未成型 进入小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环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
      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的个性。入学后,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形成集体意识。参与集体生活是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主要条件。儿童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年级孩子的心理水平还停留在具体形象阶段,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没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
      一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还很差。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远远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他们还处于“权威崇拜”阶段,对家长、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师,总是怀有崇敬和依恋的感情。他们遇事常说:“这是爸爸告诉我的”“这是我们老师说 的”。
       这个阶段,孩子的道德意识正在发展,但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还是比较肤浅的;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只注意行为的效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他们的道德判断住往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比如,他们认为“团结”就是“不骂人、不打架”;对积极打扫班级卫生,但不小心碰翻了粉笔盒的同学一味地进行责备;完成作业还是因为有老师的要求、家长的督促。
       三、一年级孩子面临的挑战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不仅仅是地点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多的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初入小学,孩子们通常会遇到以下“三个不适应”和“三大挑战”。 1.初入校门的“三个不适应” (1)新的作息时间不适应 小学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有着明显不同。
      下面是北京市海淀区某幼儿园和某小学的夏季作息时间安排对照表。 ┏━━━━━━━━━━━━━━━┳━━━━━━━━━━━━━┓ ┃ 某幼儿园夏季作息时间 ┃ 某小学夏季作息时间 ┃ ┣━━━━━━━━━━━━━━━╋━━━━━━━━━━━━━┫ ┃7:50-8: 30 区角活动、生活活动 ┃8:00-8: 30早操和整理休息 ┃ ┣━━━━━━━━━━━━━━━╋━━━━━━━━━━━━━┫ ┃8:30-9: 30早操和整理休息 ┃8:30-9: 10上课 ┃ ┣━━━━━━━━━━━━━━━╋━━━━━━━━━━━━━┫ ┃9:30-10: 50分组教学、分组游戏 ┃9:20-10: 00上课 ┃ ┣━━━━━━━━━━━━━━━╋━━━━━━━━━━━━━┫ ┃10:50-11:30午餐、餐后整洁 ┃10:10-10:50上课 ┃ ┣━━━━━━━━━━━━━━━╋━━━━━━━━━━━━━┫ ┃11: 30-12:00户外活动 ┃11:05-11:45上课 ┃ ┣━━━━━━━━━━━━━━━╋━━━━━━━━━━━━━┫ ┃12:00-14:20午睡 ┃11:50-13:20午餐,餐后整洁┃ ┣━━━━━━━━━━━━━━━╋━━━━━━━━━━━━━┫ ┃14:20-14:50起床、整理、点心 ┃13:40-14:20上课 ┃ ┣━━━━━━━━━━━━━━━╋━━━━━━━━━━━━━┫ ┃14:50-15:20游戏活动 ┃14:30-15:10上课 ┃ ┣━━━━━━━━━━━━━━━╋━━━━━━━━━━━━━┫ ┃15:20-15:50花式操、体育游戏 ┃15:10-15:40课间操 ┃ ┣━━━━━━━━━━━━━━━╋━━━━━━━━━━━━━┫ ┃15:50-16:30整理、离园交代 ┃15:50-16:30班级管理 ┃ ┗━━━━━━━━━━━━━━━┻━━━━━━━━━━━━━┛ 通过对两种作息时间的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出,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比较宽松,休息、活动、游戏的时间非常宽裕;而小学的时间安排则是比较紧张、紧凑。
      小学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午餐时间要比幼儿园推后一小时,餐后休息时间也较短,并且没有午睡时间。小学下午上课时间早,比幼儿园提前了40分钟,也没有下午的加餐。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可以用下面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游戏时间少,上课时间早。 教学课时多,活动安排少。
       午饭推迟吃,午觉睡不了。 下午无加餐,放学却不早。 (2)新的空间环境不适应 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份。更让孩子感到难以适应的,还有陌生的空间环境。离开了早已熟悉的“第二个家”,进入了一个几乎可以称之为全新世界的地方,孩子眼中的不安清晰可见。
      也许孩子们对于幼儿园还有着很多的眷恋:那色彩丰富的活动室,那充满了欢笑的游戏区,那摆满了小床的休息室都令孩子们感到安心与温暖。可是现在,那一间间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教室令人难以分辨,那走廊尽头的水房显得那么遥远,就连卫生间都是分开的,不能像以前那样男孩、女孩都进一间了。
      老师们的办公室、各科的专业教室、医务室、传达室……学校真大呀,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地方,孩子们疑惑了.好奇心、陌生感、恐惧心等接踵而至。 (3)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 除了作息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孩子入学后感到难以适应的,还有人际关系的变化。
      朝夕相处了很久的小伙伴们都各奔东西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张陌生的面孔。像妈妈一样细心、温柔的阿姨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亲切又和蔼的老师。“谁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呢?谁最爱哭?谁最淘气?怎样才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呢?”“老师最喜欢谁呢?”……这些问题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新的人际关系也由此成为了孩子面临的重要问题。
       2.初入校门三大挑战 (1)新的学习内容的挑战 幼儿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以及简单的拼音和汉字等,特点是以趣味性为主,知识性为辅。小学一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音乐、体育等几门课程,特点是知识系统化、教学正规化、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2)新的教育方式的挑战 幼儿园教学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以游戏为切入点,教学内容浅显,并与音乐和游戏有机地融为一体。小学教学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充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多数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孩子能否适应课堂学习、能否适应各科老师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他们面临的又一挑战。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与小学的教育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同。幼儿园是以保育为主,也有一定的教育任务,保教结合。而小学教育注重的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情感态度。 (3)相对独立地应对挑战 儿童入学前是父母身边的“重点保护对象”。
      入学后,他们开始了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阶段,独立意识也相对增强。而新的环境也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应对一些事情,因为父母不可能随时陪伴在身边,老师不可能总是形影不离。那么,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解决不了时该向谁寻求帮助,这也是孩子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帮助该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一年级入学后的孩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
      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疏于自理,生活、学习往往很不理想;有的孩子聪明机灵,兴 趣广泛,却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的孩子虽不异常聪颖,但他们 有好的学习习惯,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成绩很好……如何更好地帮 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父母心中的企盼。 同时,对于初入学的孩子,学校也很希望家长能够和学校很好 地配合,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适应期。
      对此,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现状 家长要走进学校生活,走进孩子中间,看看孩子都在干哪些事,学校是怎样安排的。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需要做好四个第一,即“新生入学第一天”“初步熟悉第一周”“环境适应第一月,,“常抓不懈一学期”。
       (1)新生入学第一天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走进了一扇陌生的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所以开学的第一天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和家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使孩子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老师要在家长配合下,带着孩子完成以下第一天要做的事情。
       熟悉学校环境:认识教室、水房、卫生间.操场、校门、医务室的具体位置。 熟悉上课行为:听铃声上下课、学会正确的坐姿、初步有集体意识、能和同学和睦相处、上课起立问好、下课和老师说再见。 熟悉周围人员:认识班主任、认识自己座位周围2-5名同学、能进行自我介绍。
       熟悉学习生活:认识各学科教科书、认识课程表以及课本页数、会摆放书本和铅笔盒。 熟悉日常生活:学会排队、会按时饮水、会打饭、收拾饭后餐具、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需求、能将自己的物品全部带走、放学后能在找到家长后告知老师再离开。 (2)初步熟悉第一周 孩子入学第一周,老师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学校,适应新生活。
      从幼儿园升人小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环境,孩子们必然会有些不适应。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要更多一些。学校会从“说话、走路、吃饭”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使用文明用语,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告诉孩子走路时要有良好的秩序,不追跑、不打闹,慢步轻声靠右行;提醒孩子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讲话,不乱跑,不挑食……家长则要和老师密切配合,在生活小事中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懂礼貌。
      同时,家长要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孩子进校报名的第一天,老师们会把电话号码留给家长,便于随时联系。平时老师们也会留心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有问魉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或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努力使孩子们在短短的一星期里能够了解学校的大致情况,建立起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第一周,孩子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初步熟悉学校的生活,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熟悉环境:认识所有专用教室、知道各学科的上课地点。 熟悉人员:认识各任课老师,认识同学及其名字。 自我管理:学会将书本摆放两边、铅笔盒摆放中间;按照课表记住每一天的课程,不同课程摆放不同的书。
      上课时如果想去卫生间会正确表达,不影响他人上课。会写名字、会拿铅笔、书写姿势正确;区别学具和玩具,能抄简单的记事。 遵守规则:上课认真听讲、发言要举手、声音要洪亮、站姿时做到不弄响桌椅、不插话、会倾听、会看会想、会用本写作业、会读书(指读)。
      要带齐学习用具、学会书写格式。 文明行为:对老师有礼貌、主动问好、正当游戏、不打闹、学会宽容、会说“对不起”“没关系”、同学间互帮互让、有矛盾会向老师反映、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拾到学具要归还同学或交给老师、爱护书本(不撕不折角)。
       集体服务:帮老师发作业本、做好值日。 家校联系:正确地向家长反映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午就餐:中午就餐前洗手准备餐具,爱护餐具、讲究卫生、文明就餐。 课间三件事:喝水、准备学具、上厕所。 这一时期,家长要在生活、学习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照,如按照学校要求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包书皮等,在精神方面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孩子克服他面对的各种困难。
       (3)环境适应第一月 从第二周开始,老师主要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求孩子早上能按时到校,不迟到;养成课间上厕所、喝水、摆放学具的习惯;认清自己的物品,不多拿、不错拿;小饭桌餐具要正确摆放,用完餐后会收好;会做值日,会摆放桌椅、擦黑板等;知道感恩,会帮助家长做好擦桌子、倒垃圾等小事;记熟课表、不用老师提醒就能正确准备学具、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意识等。
       一下子给孩子定了这么多的规矩,孩子们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老师们还要多提醒,做到常抓不懈。 家长则要紧密配合学校要求,从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等方面做好辅助工作。 (4)常抓不懈一学期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们个个进步迅猛。
      老师们可以抓住入队这个教育契机,对孩子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帮孩子超越自己。第一学期要求孩子照顾自己和其他同学、会增减衣服、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教育孩子在活动中爱集体、爱他人、增强体力、会听广播、会做操、会交作业、组长会收作业、培养小干部进行简单的管理;上课及时进课堂、会听讲、会发言、能主动认真完成作业、有错题及时主动改错、爱护书本、保持书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能独立进行考试、独立审题、会检查、会简单概括知识要点。
      遇到问题时自己勇于承担错误和责任,不逃避错误,不推卸责任。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有奉献意识。各班和家长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博客、邮箱、飞信、记事本、通讯录。当同学取碍成绩时会向别人祝贺、会欣赏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学习,选三好学生时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细心的指导和及时的提醒,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和主动施教。因此,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安排和孩子的行为,结合学校工作,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为快乐学习打好基础。
       2.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不同方面的需要 刚入小学的孩子天真烂漫,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并且还在成长时期,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影响。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始终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怎样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们要关注以下提到的孩子的五大心理需求。 (1)依恋的需求 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其发生较少受教育的影响,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先天性特点。
      儿童未入学前,其依恋需要的满足对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对于目前的小学一年级孩子来说,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多都是由爷爷奶奶、保姆带大或是很小就被送进幼儿园,他们与父母比较生疏,相反与其祖辈、保姆或幼儿园教师关系密切,他们的依恋需要的满足对象因此往往指向祖辈,甚至指向保姆或幼儿园教师。
      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其“依恋需要”还没有被满足,他们要在陌生的人群中找寻满足自己依恋需要的对象,由此常常表觋为胆小、不爱说话、不合群、爱哭闹、没有安全感…… (2)安全的需求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会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
      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交往的需求 新生入学在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新生入学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孩子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孩子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4)归属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斯崩斯(R.B.Spence)和扬(K.Young)指出,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包括归属的需要、独立的需要、社会称许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是减轻孩子的情绪紧张,促使他们情绪适应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爷爷奶奶惯着,爸爸妈妈呵护着,亲戚朋友宠爱着,对爱的需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加不可或缺。而教师对这种需要情感体验的积极创造需要一定的基础,如师生之间的沟通,同伴之间的熟悉和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短时间内会让孩子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滋生。
       (5)求知的需求 求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求知应激发孩子快乐的心理,使之乐学。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怏乐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有趣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们“乐学”。
      同时,家长也应有条件地帮助孩子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孩子应有的帮助。 第二章 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一、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倾听 案例 小君是个聪明的男孩,上课时只要老师一提问,他马上就会举起小手,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段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的脸上就会露出得意的神情。他是个典型的上课兴奋型的孩子,即使有同学在回答问题,他的小手也会举得高高的,似乎在说:“老师,老师,我要回答!”老师一再提醒他要听同学讲完再举手,他才很不情愿地放下小手,等同学刚一讲完,他的小手又像弹簧似地举了起来。
       案例分析 倾听习惯是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孩子进入正式学习的保证。但是,从相关的信息资料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培养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往往表现出这些问题:当别人还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意思时,就急不可待地抢着发表意见;自己回答完问题后就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了;集体教学中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没有听老师或同伴的发言等。
       孩子倾听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 受年龄特点的局限,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孩子聪明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孩子的发言。
      所以一年级孩子对所听内容有时候会出现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的情况。 2.成人不重视倾昕能力的培养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的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训斥、责备的方式会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
      还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成人太过以孩子为中心,认为孩子插话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的意思,以致孩子愈加不会倾听。 3.成人的消极“榜样”作用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榜样。成人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有些成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和孩子交谈时就不会倾听,因此,孩子在无形中习得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指导建议 1.多和孩子交谈,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孩子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最喜欢“鹦鹉学舌”。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为吸引孩子安静地倾听,在与孩子交谈时,家长应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速度,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孩子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家长在谠话时口形稍微夸张些,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听清准确的发音,同时也能看清发音的口形,便于孩子模仿。
       2.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孩子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让孩子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在看的过程中一页一页地讲解,让孩子边看边听。家长还可让孩子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孩子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宫殿时,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
      现在的孩子看的电视多,也最喜欢看电视里的卡通故事片。家长可抓住时机与孩子交流:“你听到了什么?”有时孩子漏看了一集或一部分,家长可以及时地向孩子转述,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要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必须看得分明,必须仔细观察。
      为孩子放放录音,讲讲故事,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效果。 3。鼓励孩子养成良好倾听习惯 孩子对鼓励很敏感。对孩子来说,家长的称赞和表扬是对良好品行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是对拥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的肯定。
      在日常交往中,只要孩子能认真听对方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就可以表扬他们,让他们在大人的鼓励中养成侦听的好习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孩子以后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使他们受益终身。
       二、怎样帮助孩子学会预习 案例 张欢和小杨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平时两人学习都很用功。但小杨的成绩却老是提不上去,张欢帮助她研究了好久,也找不出原因。她们决定去请教老师。老师为了了解她们的基本情况,提了很多问题,还是没有结果,因为两个人的学习习惯基本是相同的。
      后来,老师观察发现,小杨虽然在预习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她与张欢在预习上有两点不同:一是小杨预习时没有动笔勾画做笔记和完成预习练习的习惯;二是她仅仅局限于预习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把眼光投放到书本以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就是小杨下了功夫又没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小杨能够坚持课前预习,但由于预习的方法不对,所以尽管“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由此看来,预习在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会预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了解预习的意义,没有养成预习的兴趣 很多孩子不懂得什么是预习,认为只要读一遍书就可以了。
      没有真正了解预习的作用和意义,也很难获得其中的乐趣,所以通常敷衍了事,没有预习的兴趣。 2.不懂得该预习什么,预习缺少目的性 孩子不懂得预习什么,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什么都抓不到。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3.不会预习,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方法 有抓住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没有找出自己的疑难点并进行 孩子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要么反复读书,要么抄字抄词,没有针对 性的预习,所以预习的效果不理想。
       4.重视不足,不能坚持预习并养成预习习惯 孩子对预习作业的重视不足,和书面作业相比,预习作业好似可有可无,因为没有坚持做,所以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指导建议 1.引导孩子认识预习的意义 在学习中,预习是很重要的。
      通过预习,孩子才能知道要学的是什么,预习能使孩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要慢慢引导孩子认识预习的意义,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预习对课堂学习具有“一步先,步步先”的先导意义。其次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自己在有、无认真预习条件下听讲效果的明显差异。
      最后引导孩子多与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同学沟通,交流他们对预习作用的认识,以此说服轻视预习者改变看法。 2.引导孩子合理地控制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作业量,先安排孩子复习,然后写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拿出一些时间来预习,每一学科控制在几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在孩子没有复习和预习习惯的情况下,先培养孩子的复习习惯,等孩子适应一段时间接受了复习习惯,也看到了坚持复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再去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3.关注薄弱学科的预习 把预习的重点放在孩子薄弱的科目上,比如孩子以前语文数学都不错,慢慢的语文落后了,家长就先抓语文,让孩子在语文上多下功夫,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
       4.给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预习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而预习的方法有很多,要求孩子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边读书边思考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家长要引领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和步骤。
      下面列举语文课程预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第一,先初读课文。 第二,标出生字词,认生字,口头组词,说句子。 第三,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第四,圈出不理解的词,用字典查出来。 第五,与家长交流课文内容。
       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面对一年级孩子自制力弱的特点,家长必须及时督促。一年级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他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因此,孩子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最好建立“学校、家庭”共同监督管理的体系,进一步促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此外,在预习中,家长有时候还可提一两个重要的问题和孩子一同交流,帮助孩子加深理解预习的内容。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预习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案例 小明是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孩子,然而最近他的作业出现了潦草、歪斜、脏乱的现象。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通过观察,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写字、读书时,作业本和书本根本就没有摆正,身子不由自主地拧到一边去啦!有时他还会出现头歪、肩斜、身歪、腰弯、胸压桌沿等现象。通过询问小明,小明说:“写累了,就趴下了。”“我也想省点劲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孩子真的“累”了吗? 案例分析 学生书写潦草,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没有开设写字课,更没有配备书法老师 每学期开学初,很多学校都为学生每人配发一本写字课本,可课表却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这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错觉:写字不用学。于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将课本收藏在家里;学习习惯不好的,丢三落四,没几天课本就找不到了。
       2.学生重复作业,应付了事,潦草成习 尽管教育部曾三令五申减轻学生负担,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严重违背科学性,一个生字词要写三五行,甚至要求写满一页;数学作业也是反复练习,作业量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业太多,学生急于完成作业出去玩,经常潦潦草草地完成,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潦草马虎的习惯。
       3.教师书写基本功差,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写字风格,学生最容易效仿。可现在很大一部分教师书写潦草,字体不美,甚至有一些教师本身书写能力欠佳,还给学生误导,这样,学生书写潦草也就不难理解了。 4.学校缺乏相应的氛围 有些学校中小学生书画比赛活动开展得太少,孩子缺乏优秀同伴的引领。
       5.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家长不重视书法的启蒙教育,学生本身也不重视练习写字,这也是导致孩子们字迹潦草的重要原因。 指导意见 1.书写习惯的培养应注意写字姿势的训练 握笔和坐姿不仅会影响写字的美观和速度,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因此,当孩子书写时,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家长可以先教给孩子正确的坐姿要领?正确坐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要左右歪斜,使眼睛离纸约一尺;身直,就是坐端正,腰挺直,身子稍向前倾,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臂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张开,肩都放松,一手执笔,一手按纸;足安,就是两脚自然下垂,分开平放地上,不要一前一后或叠在一起。
      孩子掌握这些动作要领并不难,但要长时间坚持却不容易。因此,训练初期家长应注意及时提醒,反复强调。与此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意识,即 让孩子在写字的过程中经常用要领来自我检查、自我矫正。另外,家长还可以提醒孩子在学校里做到: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提醒,最终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书写时的姿势会有明显好转。 2-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也会模仿家长的书写习惯?孩子善于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家长不正确的执笔姿势,不仅会造成对孩子指导的错误,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家长要加强对书写习惯的科学认识,如写字的时间、遍数与效果的关系,孩子手指的发育情况,孩子适合使用的笔型等;家长还需掌握一些写字教学的技巧,如手指手腕操的做法,有关正确执笔姿势的顺口溜等。只要家长用心去做,孩子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就会慢慢改正过来。
       3-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要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书写如果没有一丝兴趣,那他还会去认真书写吗?因此,要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家长就必须注意观察和比较孩子酌书写情况:哪怕孩子的书写习惯只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书写习惯的进步充满信心。
       4-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要持之以恒 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同样需要家长时刻严格要求孩子,逐步让孩子养成。当孩子的书写习惯出现问题时,家长应马上予以指出,从而把孩子不良的书写习惯及时纠正过来。 怎样帮助孩子主动回答问题 案例 小雨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平日里,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话还挺多的,但是一见到外人,就不爱说话了:据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小雨也特别不爱说话,每天都静静地来,悄悄地走,不声不响的,学习上小雨一直很努力,从来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成绩却很一般:上课的时候,小雨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她也没有想要回答的意思,课堂上无论大家讨论得多么热烈,她却始终像一个局外人,从不参与: 小雨的父母和老师进行沟通后,时候还好,时间长了小雨还是那样:回家跟小雨进行了谈话:刚开始谈完的小雨的父母找到老师,说:“我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发言,她要么说老师问的问题不会,要么说我会就行了,非要举手干吗。
      这种情况该怎么引导呢?” 案例分析 影响孩子课堂表达的因素有很多,造成类似小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1.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长天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语交际,所谓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子女在父母的这种内向性格的长期影响下,也逐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口语训练也成为“纸上谈兵”。
      另外家庭氛围也与孩子的口语发展有关系。有些家庭民主氛围浓,父母给予孩子很大的言语空间并愿意倾听,而有的家庭对孩子约束较多,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也比较少,这样,孩子发展语言的机会就不是很多。 2.孩子自身的影响 害羞型:这种孩子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课上虽能独立思考,但缺乏举手发言的胆量和勇气。
       面子型:这种孩子通常比较爱面子,上课不轻易举手发言,害怕万一说错会有损自己的颜面: 胆小型:这种孩子胆子比较小、害怕说错,或者曾经因为说错答案而遭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所以心理压力较大? 不屑型:这类孩子主要是学习态度有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思考,而且主观上不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建议 对于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多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1.多阅读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读书多,阅读面广,说起话来就能出口成章。训练孩子的口才要与平时的阅读积累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平时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报,把各种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在与人交流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读书能提高入的理解力,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头脑,增强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情节生动、想象奇特的故事是他们读书的好选择。
      有一位老师的女儿能说会道,与人交流基本上能做到应对自如,在同龄人当中,口才比较出色。询问她的家教经验时,她认为是“故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给女儿讲故事或是放录音;到女儿会说话后将熟悉的故事与女儿一起讲,她说上句女儿说下句,或她说前一段女儿接后一段,慢慢地,女儿台邑将完整的故事讲给她听了……直到上了小学,女儿仍然坚持看故事书。
      大量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在与人交流中不时会带来“妙语连珠”的惊喜。这位老师始终觉得是“故事”为孩子后来能与人自如交流、课堂轻松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表述思想,铺就了一条平坦的路: 2。多交谈 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说话的氛围和机会,要主动与孩子交谈,对他的任何事都感兴趣,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样你的孩子就很愿意跟你倾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话题其实有很多很多。 可以说说学校里的事。如放学回家后询问孩子学校里的新鲜事,课堂上的情况,或者同学和老师怎么样。总之,凡是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都可以说=这样,在不经意间,在看似很平常的询问中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孩子能讲清楚一件事,甚至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当然,在这中间最忌讳因没有说清楚或说得哕嗦就训斥孩子或频繁地打断孩子说话来纠正错误。这样会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可以说说孩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现在的电视节目遍地开花,种类繁多。
      家长可以从孩子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说话训练:让孩子重述电视、电影的故事,帮助孩子将长故事浓缩成“短剧”;在陪同孩子观看后,让他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其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此外,有些电视里的话题类节目是孩子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
      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孩子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又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的训练方式。 还可以说说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孩子虽然尚未完全涉足社会,但家长平时看报看新闻时,可以告知他们一些社会信息或热点话题,一来增加他们的见识,二来孩子小小的脑袋已经开始学习思考,可以让他们说说对某些事情的看法。
      等孩子稍大些可参与非正式讨论,以训练其辩驳能力;当然不要苛求孩子谈论问题的本质,只要他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3。多活动 家长要努力丰富孩子的生活,因为生活是发展语言的源泉,多彩的生活可以让孩子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让孩子有的可说,愿意说。
      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观看演出、逛公园、爬山、到各地观光旅游等。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孩子在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中摄取大量有份值的说话材料,寻到说话的源头。 家长可让孩子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家人听,这样,孩子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
      家长还可以适当地提醒他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4.多鼓励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敢讲话的胆魄,要多加表扬鼓励,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现在有些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平时在家里、在小伙伴中,无话不说、无所不谈。
      但上课时却变得羞怯、拘谨:他们害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孩子这一心态,老师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家长在家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和老师一样,鼓励孩子敢讲、多讲。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不同,它和非智力心理素质相联系,因此有个“敢不敢”的问题。
      家长要鼓励孩子会一点东西就说出来,观察到一点东西就说出来,记住一点东西就说出来,并及时地给予赞赏。孩子得到大人的欣赏、夸奖,就会越发爱学习,越发爱记忆,越发爱表达。这种激励与欣赏能极大地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有时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尝试“饭桌演讲会”。
      此时的儿童,智力开始飞跃发展,饭桌上的演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父母不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简单、甚至粗暴的制止。相反,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自发的“饭桌演讲”发展成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自觉行动。比如组织“家庭演讲会”“星期日家庭演讲比赛”“邻里间的小朋友演讲会”等,以墙养孩子的观察、思维、记忆、言语表达等各种能力,并要指点孩子把事情讲清楚,把话说明白,可对孩子的演讲题目划范围,提要求,但不要限定过多过死,可通过录音机把孩子所讲的过程录下来,再播放给孩子听,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唱歌或朗诵短诗让家长欣赏,或定期举行家庭表演会,以此训练孩子的胆量;鼓励孩子在亲友面前讲笑话或与他人分享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如度假,旅游等;平时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多给孩子打气,对他们的努力要有具体的表扬,如“我很喜欢你描述的人物,很生动,你能不能再多讲一点?”等,让你的鼓励为孩子的口才锦上添花。
       5.多指导 一年级的孩子练习说话就像刚起步的娃娃学走路一样需要老师与家长的扶助,在家时家长要学会指导,帮助孩子说正确的话。低年级孩子说话时常会有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家长在听的过程中,应随时帮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选用正确的词,让孩子把话讲完整,教育他把自己想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后再讲。
      有了长期的正确指导,孩子语言的准确性也将不断提高。有些孩子口头表达能力不好主要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表达方式,不知道如何完整地将意见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家长要注意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表达方式,如句子要说完整,一般包括主、谓、宾,事件要讲清楚,一般应包括人物、时间、地点、经过,表达要生动、有趣,还需要一定的比喻等,孩子在掌握了有关口头表达的有效方式时,也就慢慢地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孩子进行说话训练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要求,切忌起点过高,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孩子的实际。 五、怎样帮助孩子提高作监审题能力 案例 小谦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刚上一年级,性格特别开朗热情,上课发言特别积极,思维也很灵活。
      可是回家写作业时,他总是像个小蜗牛般慢吞吞的,还总是不停地问妈妈:“这个字念什么?这道题什么意思?”而且即使这么慢做出来的作业,还存在不少错误。妈妈认为小谦不认真、马虎,可是和小谦谈过话后,还是老样子?妈妈很着急,找到小谦的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老师说:“孩子识字量少,作业粗心马虎,平时读题很难顺畅地读下来,影响他进行进一步思考和解题:”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作业审题能力呢? 案例分析 通常来讲,一年级小学生作业审题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造成审题错误 孩子在做某一类题目时,往往粗心大意。如涂一涂(按要求给下面的图形涂上红色与蓝色)。孩子在读题时只读了“涂一涂”和图前面的文字,没读括号里的具体要求,结果涂得五颜六色,造成了错误。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孩子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
       2.迁移及思维定式的干扰造成审题错误 有时候,孩子的思维定式也会干扰他们审题。如5 -4 =3,9-1 =8,4-3 =1,6+1=5。很容易看出,孩子前三道题全做对了,但第四道的加法却错了。这是由于孩子连续做了几道减法,思维上形成了定式,傲加法时也就不由自主地按减法的法则去做了。
       3.思路单一,寻找隐含条件的能力差 如果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直接给出,孩子只要细心审题,就不难理解题意。但是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有些条件往往不直接给出,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这时有些孩子的思路就无法展开了。如小明看一本书,翻到今天要看的页码,发现左右两页的页码的和为193。
      请问,小明打开的是书的哪两页?这道题大部分孩子都解答不上来。因为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左右两页书页码的差是1”。如果明白了这个隐含的条件,审题的障碍也就扫除了,孩子用方程就能很容易地解决问题了。 指导建议 1.培养孩子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和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审题要求孩子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孩子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自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他们头脑中并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被表面现象迷惑,找不出隐蔽条件和问题,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错误解答。
      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孩子更为明显?只有孩子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读题时要培养孩子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题目读顺:通过读题,让孩子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祭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
      对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时,要提醒孩子写作业时认真仔细,读准题意。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孩子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可让他们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在不漏字、不添字的情况下读懂意思。同时,还可以要求孩子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 ( )比48多3;59比( )少24:36比一个数多7,这个数是( )。
      第一空孩子容易填成51,第二空会填35,第三空则会填43,其实这道题目很简单,无论在做之间还是做之后,都应该要求孩子再读一读,这样就不至于出错了。因此,关于审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分析错题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能帮助孩子积累有关审题方面的经验。
       2.培养孩子正确运用示意图的习惯 示意图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可以指导孩子画图,讲图,或根据线段图编题等。虽然画线段图已经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家长可以坚持让孩子通过画图来分析,以引导孩子思维.变“挽着孩子走”为“让孩子自己走”。
       3。培养孩子圈画重点字词或关键句的习惯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等。
      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家长应该让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 4.培养孩子“说”题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孩子对题的理解如何,若不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和家长难以及时得到输出的反馈情况。
      所以,通过“说”可以了解孩子解题的情况:在这里的“说”是指复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审题中,不管孩子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孩子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孩子问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孩子追求真理的品质。
      另外,“说”的形式也有不同。诸如计算题可以用文字形式来再说,文字题可以用类似语文上的缩句来再说,如“35减10与2的和,差是多少?”可以说为“35减和,差是多少?” 5.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弄清每个条件时,都让孩子谈谈白己是怎样想的。
      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孩子明白题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启发孩子动手动脑。还可以提问相邻的两个条件有无联系,它和问题有无直接关系等,来引导孩子学会思考。 六、如何引导孩子克服作业磨蹭的毛病 案例 小越是一个憨厚、内向的小男孩,平时在学校不声不响,做事认真老实、听话,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样淘气,在家里也是乖乖的。
      可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小越总要磨蹭很长时间才做作业,这让小越妈妈很恼火,而且即使开始做作业了也很磨蹭。小越妈妈一直对他很严厉,采用非打即骂的方式,而他却没有丝毫进步,还是老样子。 于是,小越妈妈找到班主任老师,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小越妈妈说:“我孩子写作业特别拖拉,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吃点东西、上个厕所,就是坐不住,即使作业不多也要弄到临睡前才能做完。
      我天天盯着他学习他做作业还是很慢。”班主任老师也向小越妈妈反映了小越在校有同样的情况:不过老师又补充道:“当然小越也有优点,就是写得特别认真,觉得字写得不好看就反复地擦来擦去,这样也耽误了时间。”老师和家长都分别找过小越谈话,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有没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能帮助孩子克服作业磨蹭的毛病呢? 案例分析 作业是教师布置的、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是帮助学生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体系化的一种手段,可以作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一种手段。
      完成作业是学生必须要做的事,只有主动完成才有意义。显然,作业拖拉的孩子在完成作业方面是被动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自身方面 天生的慢性子。人的气质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先天形成的,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在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中,黏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多反应稍迟缓,动作慢一些。写作业时就会显得慢慢腾腾的。 完美心理。孩子在写作业时,力求把字写得漂亮,总是写了擦,擦后又写。在老师或家长的诱导、表扬下,一味想把作业写得完美。 缓解压力。
      如果没有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那么作业就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在枯燥的作业与自由地玩耍之间,他们更会选择轻松愉快地玩乐,可作业又不得不写,于是他们为了缓解压力、释放焦虑厌烦情绪,就会磨磨蹭蹭。 消极对抗。
      社会的转型变革,知识的迅速更新,人才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使父母们迫切地感到知识的重要性,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急功近利地过度关注学业,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于是在孩子写完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之外,盲目地给孩子增加额外作业。孩子知道写完作业之后,还有家长的额外作业,反正没有自由时问,干脆边写作业边玩,磨磨蹭蹭,消极对抗。
      客观上形成了写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没有条理性。由于自我管理习惯未养成,孩子回到家后会找个理由不马上写作业,开始写之后又发呆、做小动作,完成作业后又不整理自己的东西,做事没有条理。书写困难。孩子的精细动作发育迟缓,写字时肌肉紧张,握笔姿势不正确,这也是造成书写慢的一个原因。
       2.家长方面 过分关注。家长因为此事大伤脑筋,一旦提起孩子写作业就焦虑,过分放大,“谈作业色变”,把孩子的作业看得太重。 负面强化。家长说话太随意: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自家孩子写作业慢;对着孩子指责、批评他写作业拖拉。
      这样无形中暗示孩子:他就是慢的,是不好的。孩子在心中就会认为自己是散漫的,以后在写作业时也会按照这样的暗示去做。 干扰严重。孩子在写作业时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可是家长在旁边干扰太多。如不停地来回走动、说话,接扣电话,fJ断孩子的思路;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使用电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家里打麻将,或者进行唱歌等娱乐活动,严重干扰孩子写作业。
       干预过多。对孩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由家长设计决定;作业过程中,随时会跑过来仔细观察,对孩子作业的答案认真把关,发现一个错误就批评一通,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心情烦躁。 大包大揽。作业本来是孩子的责任,通过完成作业,孩子可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是部分家长把写作业当成了自己的事。
      先是设计什么时候、写仟么,又是不停地催促、提醒,在旁边监督、陪写、指手画脚,最后检查、过关。总之,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决定权和主动权在家长手里,家长是一手包揽,就差亲手替孩子写作业了。 指导建议 对于写作业磨蹭的孩子,家长可参考以下建议。
       1.激励嘉奖法 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里,不磨蹭、不吃东西、不玩耍、不看课外书,而是直接写作业,到了周末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园一次;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每天向家长提一个要求。家长也可采用多种奖励方法:睡前给孩子讲个故事,帮孩子买一个文具盒,允许他和父母一起睡一次,允许他看一会电视、玩一次电脑游戏等。
      家长通过各种激励方式逐渐缩短孩子写作业的时间直至他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作业,这样做循序渐进,更容易达到目的。 2.训练提高法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家长可用一分钟训练法:找些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个小题;每天练习一分钟的“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看孩子一分钟能写多少组。
      家长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视觉宽度、视觉记忆、视觉协调、手部小肌肉等。如在做注意力的训练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拍皮球、打乒乓球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孩子书写的速度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3.自我管理法 充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放学后的时间有哪些事要做,定出太约多少时间用来写作业,作业完成之后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这样孩子会更主动、快速地写作业:因为写完作业之后就可以去玩了。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业负责,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4.习惯训练法 从生活小事做起,先给孩子规定时间,要求他在这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教给他怎么做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比赛,通过经常的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所用的时间,并进一步让孩子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写作业方面。
       5.表扬引导法 多表扬、赞赏,不批评、不负面强化。当孩子磨蹭时,视而不见;见到孩子认真做时,就立即表扬,可故作夸张地表扬,放大他这一优,氟。经常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这样正向的引导和暗示,孩子会越来越认真快速地去完成作业。
       6。后果教育法 让孩子承担作业拖拉的后果。家长做到不催促,不提醒,置之不理,不管不问。等到孩子什么时候自己想起来做作业,想写就写,写不完作业,到了休息时间也必须休息。孩子完不成作业挨批评,让他自己品尝“厦”的苦酒,他的感受和体验深了,才懂得吸取教训。
      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不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彻底放弃围着他转的做法,使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 7.环境塑造法 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菲常深刻的,家长的行为也深深感染着孩子。因而家长首先自己要转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转而形成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反应敏捷的好习惯;当孩子放学回到家之后,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轻手轻脚以免影响孩子,或安静看书。
      要单独给孩子一个书房,告诉孩子只有在写作业时才可以用书房,作业写完后立即出来,玩耍和其他活动一律不能在书房里进行。另外家长也可以在孩子写作业时播放古典音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要改变它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同时也能逐渐引导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第三章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学校的行为要求不明确,对于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也很难准确地执行,甚至有完全不予理睬酌情况发生。
      如何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科学有效地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是家长较为头疼酌问题。我们建议家长零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自理;从生活细节中抓住教育契机,及时鼓励并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看待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多一些努力做事之后的成功体验。
       怎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 一年级刚刚入学,孩子们桌椅四周那“一亩三分地”的管理已经分出胜负了:大部分孩子周围的地面干干净净,桌椅整整齐齐,桌面摆放井井有条: 一班规定,书包在右,饭袋在左,铅笔盒摆放在桌子上方的中间,书和本子放在桌子的左边:而班里的明明小朋友,他的管辖区可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有点影响班容了,明明为这个没少挨老师批评:让我们来瞧瞧明明的“管辖区”:书本在桌上摊着,书包在地上趴着,位子里废纸、吃的东西一大堆。
      要是吃过午饭就更糟糕了,那简直是盆朝天碗朝地:明明的姥姥说:“我家明明掉出来的饭够养一只鸡的了。”更让人头疼的是,喂饱一只鸡也就算了,可以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但是他根本不会收拾这一地的东西:一进教室,他的“一亩三分地”最能吸引眼球,开始老师还会照顾一下,帮他一把,同学们也会帮他收拾一下,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面对这种自理能力差,习惯不好,还有点小小懒惰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1.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是幼小衔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得孩子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木同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还很严重。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80%的家长反映在孩子入学前未做好准备工作,大都表现为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管理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等。
      从对某所小学新生及其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情况也是如此。43%的一年级孩子对小学有一定的作业量极其不适应;29%的孩子对小学作息制度不适应;14%的孩子对考试不适应。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脱节”。关心一下孩子入学前在幼儿园时自理能力的程度和在班里的表现,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老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尊敬长辈、与伙伴相处等能力;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很多事情。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还会再做努力。 2.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成人要给孩子树立起榜样,要经常检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否管理好了。
      如家里是否收拾得有条不紊,整沽干净,物品码放得是否整齐;老师要看看自己的讲台和办公桌,是不是孩子看到的都是你希望他们达到的目标。如果不是,成人就要去修正自己,才能进一步去影响孩子。 3.孩子自身的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孩子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就是生活能力差。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
      家长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少走弯路: 4.上学后孩子要带的物品增多 对于随意性大的孩子来讲,自己摆放起这些物品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将物品放整齐?书包里要装些什么,哪些东西是必须要带的?哪些是不能带的?估计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充满了种种问题,充斥着许多问号。
       指导建议 1.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认为: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早就替他做好了。
      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上面两种心态。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包括对父母。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白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管理自己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时应得到鼓励。
      同时,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手帕、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能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
      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是要培 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家长对孩子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
      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他们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叉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
      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谩骂或挖苦,主要还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案例 山山:“妈妈,我要买一盒新的水彩笔二” 妈妈:“家里不是还有吗?” 山山:“已经旧了,也不全了:” 妈妈:“笔有什么旧不旧的呢?只要能用就可以了,为什么老换新的呢?还有,笔为什么不全了呢?彩笔又不会自己走丢了,是不是你没有收好自己的物品呢,害得自己彩笔颜色不全了?没有收好东西,是你自己的责任:丢了东西,最近也不给你买了,得让你自己长长记性,下回就知道收拾好东西了:” 山山:“妈妈你真抠门,新的东西多漂亮,如果爷爷在肯定会给我买新的:” 妈妈:“我不认为省钱就是抠门,省钱是对的,省下来的钱可以做别的 事情,而且保存好自己的东西也是不浪费资源,好处很多,应该省着点 才好。
      ” 山山:“没法跟您说了,我自己要不去找爷爷要新的,要不拿我的压岁 钱去买,以后我还不求您了呢!” 山山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经常马马虎虎地丢东西,还喜欢样样都是新的,自己管理的那点压岁钱一转眼就光了,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让她觉得一切东西来得都是那么的容易。
       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好了是幸福的事,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开始“大方”起来了,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又不缺钱,那就力所能及地去花钱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给孩子花钱,大多数的家长有着“干金散去还复来”的想法?苦日子的时候家家都差不多,每个人都在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如今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了,家长更应该反思一下:怎样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怎样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怎样教育孩子保管好自己的东西?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支配手里的一些零用钱?这些从小的方面说是为了居家过日子,从大的方面说就是保护人类资源,遵循物尽其用原则的大事了。
       2.家庭观念 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三代人构成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亲人,都在围着这一个孩子转,是一个团体来照顾一个孩子。这个团体对孩子的态度可用“众星捧月”来形容: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他们争先恐后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甚至觉得自己多多付出,能跟家里这块“宝”搞好关系,那是一件很光荣昀事情。这样,孩子能从各方面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基本是有求必应,伸手必给i逢年过节,各路亲友更是争先恐后,出手大方地给着压岁钱。家长从不教育孩子或者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对于这些应该怎么去看待,对于手里掌握的一些钱财怎样去支配。
      这样导致孩子认为钱来得很容易,花钱大手大脚,自己的物品不放在心上,只要带到学校的东西,基本都有丢失现象,而且不知道寻找。 3.群体影响 孩子们生活在集体中,与自己的同龄人接触,在游戏、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负面的事情产生。
      比如互相攀比:过生日时小明的蛋糕很好看,那我过生日的时候就要再大一些,再精致些;小兰书包上的“喜羊羊”图案真的很漂亮,我也得有一个新的“喜羊羊”的书包;丢了一块橡皮,没了一支铅笔,少了几根彩笔,没人在乎,没人找,冈为回家接着会有人给买新的。“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就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不停地买新的,不计成本地养成着孩子的坏习惯。
       4.周边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周边已经不再是经济真空地带。看看学校周围的小卖铺、小吃店,卖起了款式新颖的文具,卖起了甜甜的糖果,方便了孩子课后随时能买到吃的、玩的、用的,给他们花钱创造了方便的条件。 指导意见 1.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理财道理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
      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尽管社会肯景存在很大差异性,但是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法兰西是一个浪漫而又崇尚消费的民族。法国孩子不仅受到热衷于消费的家长的影响,而且周围环境中的电视、画报等媒体,铺天盖地的 广告,更是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为,即使是孩子,也会有各自的特殊消费需求,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理解。法国的父母,在孩子3、4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地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理财的意识。
       法国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们早早拥有的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们将这笔不起眼的小钱花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助他们分析消费得是否合理,让孩子从这次消费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随着孩子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钱也适当地提高,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建立一个个人独立银行账户,并划人一笔钱,而且这笔钱数目不小。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肓目地理财。当然这笔钱不是花完就给的,不能孩子伸手就给,花没了就补充。 2.教育孩子自力更生,勤俭持家 要让孩子知道“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的,萁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东西来之不易,要知道珍惜它们。不是你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丢了没了,找不到了不是换新物品的理由。当家长在给孩子购买所需物品时,一定要强调相同的东西只能买一个,或者买来的东西要爱护好,大概能使用多长时间,不是随时都能够更换的。在孩子渐渐长大后,可以帮他建立一个账本,记录收支情况。
       3.借鉴“犹太式”的财商教育 全球经济圈中的很多精英,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投资家索罗斯、纽约市市长、彭博通讯社创始人布隆伯格等,都是在小时候接受了“犹太式”的财商教育:“如果你需要玩儿玩具,就需要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的钱,等赚到很多钱以后,你就可以玩更长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
      ” 4.在教育方式上,要强调实用性 从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性方面人手,引导儿童亲身体验,观察和认识金钱在生活中发挥的各种作用,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起孩子对理财的兴趣和热情,以小见大,由浅到深。同时要让孩子大胆尝试,在家庭理财中也有自己的一个位置,要敢于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当家做主。
       5.注重平时生活中的细节 比如孩子压岁钱的使用。第一种是全额上交型,孩子的压岁钱由家长代为保管,可以存人银行,买份保险,交予孩子保管凭证。第二种是部分上交型。压岁钱中的大部分由家长支配,小部分给孩子做零用钱。第三种则是全部给孩子。
      有些家长自己太忙了,平时也没有太多精力管孩子,所以只有给他们一些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所有的花费家长都应关注其去向,在学校时者师也要关注孩子的消费观念。另外,家长还要与孩子交流家庭经济状况,要让孩子知道赚钱的不易,更要让孩子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挑食的毛病 案例 小敏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但是她的吃饭问题却总让家长担心。家长说她每天吃饭总是挑食,遇见爱吃的多吃几口,不爱吃的干脆就不动嘴。但对于零食,小敏吃得却不少:这样的生活在家里还好说,上学以后就难办了。 刚入学的小敏给人感觉就是很瘦弱,脑袋显得大大的,再摸摸她的小胳膊,瘦得简直有点可怜了:入学后,大部分孩子中午是要在学校里吃饭的,小敏也不例外:学校规定,学生在校不准吃零食,这对于常吃零食的小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她每天中午只是喝点粥或者汤,其他的饭菜也只尝上两口,就急急忙忙放回餐车上了?就吃那么几口饭,下午可怎么上课呢? 为此,她的爸爸来到学校与老师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小敏爸爸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小学后学习负担相对较重,又没有什么课间加餐,果中午饭不吃好,对孩子学习状态和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案例分析 据专家的临床经验,挑食在孩子中的发生率很高。由于长期挑食会致使孩子体型瘦小,或过于肥胖,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挑食恶习加倍重视。
      一般而言,孩子的挑食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纯挑食和客观挑食。分析小敏挑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爱吃零食是孩子们进餐不好的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养成了爱吃零食的习惯。吃零食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导致大脑因缺氧而不能正常发育。
      一些掺杂添加剂的零食中的“激素”会使孩子性早熟。如果因吃零食导致发胖,其智力一般会有明显下降。不卫生的零食会使孩子患急、慢性肠炎或其他多种传染病,影响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不停地吃各种各样的零食,等到吃饭的时候,他已经吃饱了,或者勉强再吃点自己喜欢吃的菜就什么都不吃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挑食的习惯。
      2。 迁就造成孩子进餐困难现在大多家庭对孩子都比较溺爱,部分家长更是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溺爱使得孩子更加排斥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了。这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挑食的重要原因。 3.成人进餐情绪不高往往也影响孩子进餐的情绪在家吃饭前家长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常在餐桌上争执,孩子吃饭时就会精神紧张,导致食欲下降,也会诱发偏食。在学校吃饭时,老师如果在饭桌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也会让孩子偏食挑食。 4.成人的榜样作用在吃饭方面也要重视 在孩子面前,有时成人言行举止不当,役有顾忌,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效仿的例子。
      同样吃饭也是一样的。成人们不爱吃的食物,往往孩子们也会效仿不吃。姜的辛味,鱼的腥味等,不少孩子都接受不了,家长总说要多吃菜,多吃胡萝卜,想想自己在吃这些食物吗?同样,有的家长自己对某种食物特别爱吃,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偏爱吃这种食物了。 指导建议 1.给孩子讲道理 家长要注意教给孩子“营养”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爱吃的东西,这时最好给孩子讲一些营养知识,让他明白这些东西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在做饭甚至去超市购物时,先向孩子吹吹风:“你看芹菜嫩绿嫩绿的,吃点绿色蔬菜身体好……”餐桌上再对孩子做“营养培训”:“吃点菜花,补充叶酸;胡萝卜里的胡萝卜素含量多,吃了能长高个儿;猪肝含铁、维生素A,吃了嘴唇红,会越来越漂亮;鱼能健脑,多吃鱼的孩子聪明……”渐渐地雨给孩子讲一讲偏食的后果,孩子就知道了不挑食的好处,就不再让家长为自己的吃饭问题发愁了? 2。
      家庭伙食尽量安排多样化,不要单一制 家庭和学校都要对孩子就餐的食物品种多加关注。给孩子做饭,要讲究烹调技术,尽量做到色、香、味、形俱佳,以引起孩子的食欲。每天的盘中餐尽量避免吃单一的菜。当然不是说我们一天到晚要吃得高档,每餐的花色品种繁杂。
      家长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经济情况,来安排好孩子的每一顿饭菜。每天的食物种类尽量多样化,谷类、肉类、豆类和蔬菜应合理搭配,做到营养全面、丰富。另外家长还要注意烹调方法,尽量使孩子喜欢上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如孩子不喜砍吃胡萝卜,家长可以用胡萝卜炒花生,做得味美香甜,可能孩子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道菜,还吵着每星期都要吃一次呢。
      孩子不爱吃肉,家长可以包肉馅饺子,让他食欲大开。另外家平时可多熬八宝粥,做到粗细粮搭配。再如针对部分挑食的孩子(如不吃芹菜、萝卜等),建议父母要多花点心思,通过烹调技术的提高来改善孩子的这种情况。以芹菜为例,可先用清水涮涮,去味,再加葱、蒜等,减弱其味道,最后用麻油凉拌。
      孩子闻到香味四溢的芹菜,就算嘴里嚷着不吃,眼里却早已发出了兴奋的光芒…… 3.积极的心理暗示 家长吃得津津有味并不断地赞美食物,孩子自然愿意品尝。家长可以用肯定的口气鼓励孩子吃完他那份食物:“这点饭估计填不饱小凡的肚子,他可是个小饿狼啊。
      ”孩子得意地笑着,果然吃了个碗底朝天。家长要创造愉快的就餐氛围,不要在餐桌上谈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要指责、恐吓、责骂或以其他方式惩罚孩子,因为恐惧、担忧、愤怒等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食欲。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最好的享受,这一点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有的孩子对于吃某种食物有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怕吃鱼,是因为怕被鱼骨刺伤。
      因此,家长应想方设法去除鱼骨之后,再让孩子吃,或让孩子吃少刺的鱼: 4.避免一面进餐,一面看电视、看书或玩儿玩具 边玩边吃会影响孩子的胃液分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从而使孩子的食欲减退。要确保孩子有固定的吃饭耐间和地点。就餐时,所有人都坐在餐桌前,电视和音响关闭,安静地吃饭。
      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多喝开水(尤其是冷开水),以促进其新陈代谢,但要让孩子在进食前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孩子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后是没有食欲的。一日三餐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合理安排和指导孩子吃零食的时间、数量,尽量减少或逐渐取消孩子的零食: 5-大多数挑食症都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当孩子挑食时可采取短暂的“饥饿”疗法。
      首先,要肯定又郑重地告诉孩子,如果他无理由挑食或是不好好吃饭,到一定时间(最多一个钟头),父母就会把饭菜收起来,而他只能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东西吃,在两餐之间,不准吃任何食物。刚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不接受,强迫父母投降,但经过一两次饿肚皮的经历后,他自然会学乖,会自觉地好好吃饭。
      因为一个聪明孩子是不会让自己白白挨饿的。这种饥饿疗法,乍一听很残酷,但一旦实施起来却比任何药物都有效,对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也极有帮助。 四、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案例 小超是个慢性子,时间观念特别差,做什么事都不着急。
      早晨起床,要妈妈没顾上管他,他穿衣服能用一个小时。吃饭时,一家人都吃完了,他还边玩儿边慢腾腾地吃:妈妈可着急了,总跟他讲要抓紧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等道理,可每次小超都说:“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小超上学了,老师反映他的课上作业经常完不成,还得拖到课间,果影响了下节上课,回家后小超写作业也不抓紧,先看课外书,说马上写,就是没有实际行动。
      平时父母工作忙,晚上回家也很晚,小超一般在姥姥家写作业,姥姥看着化时他才写,只要姥姥离开一会儿,他要么愣神,要么玩儿铅笔?其实时间不长就能做完的作业常常要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真是让家长累心!父母每天都跟他讲无数遍抓紧时间,作业完成晚的话就会影响晚上睡觉,第二天还要上学,早上却起不来,会形成恶性循环!尽管一直在说,但效果一直不好。
       父母真是无可奈何,怎样才能让小超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呢? 案例分析 孩子做事情总是不够麻利,不能及时完成,动作迟缓,节奏比较慢,这是一个儿童行为习惯的问题。一般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总比其他同学慢一拍,做事拖拖拉拉,性格懒散,缺乏时间观念,说话、做作业、思考问题、收拾学具、走路等都比较慢,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效率很低,学习成绩平平。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造就无数有灵性、会学习、能创新的综合型人才。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孩子学习过程巾爱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不是个别现象,是有原因的。不管是哪种原因造成的磨蹭,如不及时引导,将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及个性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为什么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呢? 1.家长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往往与家长对他们的娇惯和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不忍心打断孩子的睡眠,容易导致赖床孩子的产生。这类孩子的父母承担了太多责任:孩子磨蹭帮着找借口,上学迟到帮着找理白,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行为、心理停滞在幼儿期。
      不知道“磨蹭”会带来什么,更不知道“迟到”意味着什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2.精力分散型孩子自身的原因 孩子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分散,我们可称他为精力分散型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习惯和环境所造成的。
      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没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 3.孩子缺乏适当的动作训练 孩子干什么都慢,十足的一个慢性子,需要家长的催促,过度依赖家长,我们称他为过分依赖型孩子。这类孩子穿衣、脱鞋,清理抽屉、书包等,家长全部包办,甚至几点钟该上学也是大人督促。
      家长有时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还喂他吃,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动作灵活性、协调性的机会,并造成了孩子对时间没有明确的概念,责任心严重缺失的现象。 4.生理困难型孩子自身的原因 生理困难型孩子行为不协调,学习困难,尤其是手眼协调不好,必须对他们进行手眼配合时的用脑功能训练。
       5.完美主义型孩子自身的原因 做任何事都过分细致,追求完美,强烈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表扬,我们称为完美主义型孩子,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临床完美主义”,即个体过度追求高标准而不顾严重的消极后果。这类孩子往往给自己定得标准很高,对自己的评价过度依赖于在某件事上是否取得成功,或是否得到成人的表扬,且更加善于自我批评。
      同时,他们往往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 指导意见 1.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一张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要让孩子感到这个规矩是双方一起制订的,是有他参与的。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和生活计划是强加给他的,是外在的,压迫性的。这张表上要列举出一天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事,父母绝不能为他代劳。
      父母不妨采取后果自负的方法,如孩子由于不按时起床而错过了吃饭时间,那这顿饭就不能再吃了;进餐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孩子吃得太慢父母就坚决收拾餐桌,使他下次进餐时必须抓紧时间。起床、穿衣、吃饭、上学,让孩子对着时间表自己看着办,若迟到叫他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
      事后家长可帮着一起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不加快节奏、不安排好时间,就必须为此品尝苦果。一旦孩子尝到耽误时间的苦果,下次自然会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比单纯的家长说教效果要好许多。 2.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先要求孩子在做事前来个深呼吸,然后静下心来做,环境要绝对保持安静,家里人不要发出其他声音,这有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
      父母可安静地坐在那儿干自己的事,给孩子一个榜样示范作用。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要完成的任务分成几部分,让孩子“量力而行”,分几个时间段来完成,估计要用半小时完成的任务,可以先把时间贫成两段,中间休息5分钟,让他从中学会规划和管理时间。 3.培养孩子时间“节点”观念 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习惯成自然。
      家长要合理、公平地对待孩子,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告诉孩子完成家长要求的任务后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如做一件事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可以由孩子自己支配,如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总之就是做孩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越早写完就有越多时间去玩。 4.启发孩子的竞争心理 家长可经常在家里开展竞赛:比如和孩子比赛穿袜子,看谁穿得更快。在比赛之前家长先教孩子穿得快的方法并进行手把手的训练。在比赛时,家长可以故意放慢一点速度,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
      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陕。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时才会快起来。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让孩子每次做事时都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几天之后让孩子自己利用该表做对照,看效率有无提高。 5.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 家长如果习惯唠唠叨叨或大声训斥孩子:不要磨蹭,快点。
      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家长可以反话正说,多给孩子赞美、鼓励。比如,早上要起床了,孩子还磨磨蹭蹭地在床上赖着不动,衣服都没穿好,这时家长就可以试着反话正说,“你们看,咱家孩子有进步了,已经准备自己起床了”等。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尽其所能地加快速度。
      对于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做事磨蹭的孩子,家长更要多鼓励,少指责。这类孩子自信心不足,总扭心事情做不好。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要过高,他们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鼓励,做错了采用“疏忽法”。在他速度加快后,及时鼓励“做事比以前快多了”,并将类似的鼓励迁移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有意引导他忽视生活的细节。
      如告诉他头发乱点,衣服没脏再穿几天没关系等。 6.采用计数法来督促他抓紧时间 计数法需要跟孩子事先讲明,在计数结束时他们要完成任务,计数时可以顺时计,也可以倒计时。当家长开始数数时,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计数时孩子动作依然很慢,家长可以有意加快速度数数。
      计数快要结束时,如果孩子们依然差得较远,家长可以放慢速度,给孩子完成任务的希望。在学校,班级整队、整理书包时老师们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如何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 案例 晓东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遇到老师和同学总是充满热情地大声打招呼,晓东的爸爸妈妈也很为儿子的乖巧感到骄傲。
      可是,自从晓东读一年级后,他的爸爸妈妈却有了之前未曾体验过的烦恼。刚开始晓东总是把学习用品落在家里,不是美术课忘带水彩笔了,就是把语文课本放在阳台上忘拿了。爸爸经常得把晓东送进学校后再赶回家去帮他取,上班迟到的次数陡然上升。于是,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晓东爸爸每天晚上总要对照课表仔细检查晓东的书包,并把早上出门的时间提前了整整20分钟。
      这样一来,学习用品是带齐了,可又有了新问题,原来爸爸放好的东西,晓东经常找不到,有时急得甚至把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在桌子上才能找到:而且铅笔.橡皮经常弄丢,经常需要买新的。后来,晓东开始写作业、做答卷了,漏做题目又成了家常便饭,这真让他的爸爸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案例分析 丢三落四时许多孩子共有的毛病,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这主要体现在上学忘带作业、橡皮、尺子,甚至还有忘带课本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麦肯兹认为:孩子从小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又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最主要的探索环境是在家里,家庭是孩子走向真实世界的训练场。
      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要想把它改过来,首先就不能有“越位”的行为,就像教育专家王晓春讲的“父母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经常越位,因此导致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父母要有毅力、有恒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同时在言语上给孩子以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感觉到幸福和安全。
       晓东的表现,用“丢三落四”这个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老师在新生入学适应分类指导中,常把晓东这样的孩子列入“做事缺乏条理性和责任心”这一类型。刚入学那阵子,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普遍,这与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成熟有关,当然与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晓东的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讲究生活质量,家里装修也很有品位。更为难得的是,家里从不用保姆和钟点工,所有家务活都是晓东妈妈亲力亲为。晓东妈妈在晓东搭积木、玩儿玩具时“看”得很紧一总是晓系和爸爸一起玩,而妈妈则跟在一旁随时收拾,所以无论何时,晓东家总是干净整洁,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全然没有许多有孩子的家庭里常见的“凌乱。
      同事、朋友来访,都会表示惊讶和赞叹。 照理说,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晓东理应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系的收拾整理的好习惯,蛋晓东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晓东的父母,特别是晓东的妈妈,自己爱整洁、太勤快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和锻炼。其实收拾整理房间对于孩子条理性、秩序感、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是很好的途径。
      家长过多替代必然就剥夺了孩子的亲自体验和经验习得的机会。 就说整理玩具吧,晓东小时候也很乐意把自己玩过的玩具塞进柜子、盒子、抽屉里,但每一次妈妈都不满意,非要取出来重新放置。时间一久,晓东就觉得很受打击,很没劲头,同时也产生了依赖心理,也就不再整理玩具了。
      可以说,家里环境虽然整洁,令人感到舒适,但对于晓东来说,则更多的是束缚?晓东最初萌发出来的好行为习惯因为能力上的欠缺或父母对其想法的不尊重而没有得到鼓励和恰当的指导,反而是坏习惯得到了默认和纵容。更严重的是,晓东不仅不收拾了,而且玩儿的时候也不再有所顾忌,一边玩儿一边扔,玩儿完这样玩儿那样,反正有妈妈不厌其烦地在后面帮着收拾,不怕找不到,也不怕被人说。
       收拾玩具是这样,其他事也如此,妈妈总是帮晓东想得非常周到、细致,一旦发现遗漏或出现问题,妈妈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解决,所以晓东很少因为“丢三落四”而面临雉堪的局面。 入学后,随着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独立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掩藏着的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就充分暴露了出来。
      就像晓东,虽然对学习充满兴趣,课堂活动也积极主动,但经常在“关键时刻找不到要用的东西”,多次因为“漏做题目”而不台邑得满分,使得他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少了以往的自信。如果晓东的父母能早一些意识到孩子这方面缺失锻炼对其成长和发展的不良影响,并能在孩子入学准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许就不会再次错过帮助孩子改变现状的机会了。
       指导建议 1.抓住孩子心理给予暗示 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共同承担整理收拾的任务,作为家中一员的孩子也不例外。家长可以抓住孩子对上一年级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理,明确告知孩子:你马上就要成为一名神气能干的小学生了。所以,玩具、图书、油画棒要自己收拾整理,第二天穿的衣服、鞋袜要自己选择和准备。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很乐意地接受这个建议并尽力想要好好表现。但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往往会做不好,一开始,家长还可能会觉得孩子笨手笨脚,甚至“碍手碍脚”。这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对孩子予以接纳和帮助。一旦孩子兴趣降低、受到挫折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者不愿意坚持的时候,家长就要想办法鼓励孩子,利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并放手让孩子坚持去尝试。
      相信随着孩子的不断实践,一定会取得进步。 2.家长适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 在放手让孩子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协作者、观赏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的转换参与其中,一来呵护孩子的兴趣,二来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家长可以争取老师的帮助,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孩子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指导方洼,通过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在学校归置物品时经常采用的“一一对应”法,在物品和物品对应的放置处贴上相同的图标,家庭就完全可以仿效,在这样的环境支持下,孩子就很容易做到物归原处。再比如家长可以通过编一些儿歌和口诀帮助孩子生动形象地记住放置物品的具体方法,像“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常用的放前面,备用的放后面等,这样便于孩子掌握。
       3.让孩子体验帮助家长的成就感 妈妈整理衣柜时可以特意请孩子帮忙并检查,看是不是都分类正确,是不是都放到了该放的地方等。家长还可以通过有意落下或放错一两样东西来考验考验孩子。如果孩子发现并能帮忙做好,家长就要大大表扬,同时检讨自己的失误。
      孩子会在这样的帮忙中体验到成就感,提高自信,从而更加乐意参与到类似的事情中去。 除了让孩子体验成功,失败的经历也是很好的学习财富。比如爸爸和孩子一同去游乐场,就大胆让孩子保管好票证,并提醒他记得带到游乐场。如果孩子忘了拿,导致没能玩上自己喜欢玩的项目,这样的经历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就会小心很多。
      记住,对于孩子的失误,家长千万不要生气和责骂,否则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孩子更加逃避承担责任,不利于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六、怎样让孩子懂得爱护视力 案例 “快看啊,嘉嘉成为小四眼了!”小杰惊愕的一声叫喊,使原本安静的旱读教室顿时躁动起来。
      孩子们有的一边看着嘉嘉一边张大7嘴巴,有的男孩子捂着嘴巴偷偷地在笑话嘉嘉,不好意思的嘉嘉一直低着头,生怕同学们多看她一眼:是呀,一个一直都以那漂亮的大眼睛而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的“小美女”,如今却让这副镶着粉色镜边的眼镜遮挡住了她那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又一个“终生眼睛负累者”诞生了!这已经是班里第三个戴眼镜的孩子了。
      戴眼镜孩子的数目在悄然增加,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一个班,随着年级的升高,班里近视的孩子也在不断地增加:近视已经成为威胁孩子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案例分析 导致近视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电视、电脑、游戏机是导致孩子近视的重要因素 “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回答是异口同声的“动画片”;“如果电视中没有你们喜欢的动画片呢,怎么办?”,老师问。
      孩子们回答“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光盘,想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想看几集就看几集”;“用电脑看呀,只要一搜索,什么动画片都有”; “实在不行就玩游戏机呀”……从这些简单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每天除了必要的功课,可能打发孩子们大部分时间的就是这些要用双眼盯着荧光屏才能获得快乐的“电玩意儿”了。
      持续用眼增加了眼疲劳,屏幕不断闪动的亮光又加重了眼睛的负担,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近视。 2.课业负担让孩子们的眼睛难以休息 有调查表明,北京有九成孩子,除了正常上课外,平均每人上2。1个培训班,每周上2。5节课外兴趣班的课。虽然54。
       7%的孩子可以在1个小时之内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还要给孩子们报上1至2个课外辅导班,于是孩子们还要再拿出1-2个小时完成培训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们持续近距离用眼的时间长了,眼睛放松调节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该调查还显示,20。
      8%的孩子睡眠每天不到8个小时,而除了每周上3次体育课外,28。 3%的孩子不再参加任何锻炼。一味重视学业成绩的家长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3.读写姿势不正确是孩子近视的诱因 许多孩子在看书写作业时,姿势不正确。如趴在桌子上看书、写作业,脸几乎贴在了桌面上;头枕着左臂,右手执笔写作业;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等,这些错误的姿势造成了许多孩子早早地戴上了眼镜。
      另外,现在的孩子,家长很早就教他们写字。太早提笔写字,也可能养成不良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如果握笔的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孩子看不清笔尖,被迫低头或头部向左歪,从而拉近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的发生几率。据统计,95%左右近视的孩子存在对捏或交叉握笔的现象。
       4.导致近视也有不可忽视的饮食原因 饮食的因素不可忽视。医学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是挑食偏食、吃糖及甜食多、吃精米白面多及喜软食者,视力大多不佳。挑食偏食者,营养不均衡;喜糖及甜食者,因糖类属于酸性的碳水化合物,与食物中碱性的微量元素起中和反应,导致人体内钙、铬、铜、铁、硒等微量元素缺芝,进而引发近视。
      因此,成长中的孩子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应常吃粗粮、杂粮、青菜、水果,以及肉、豆、奶、蛋、鱼及干果等食品。 指导建议 孩子的视力一定要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保护。据统计,我国儿童近视发病率为200-/0 -30%,近视发病率已由1998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二位。
      在进入小学前,家长要检查孩子眼睛的屈光状态及视力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应该立即配眼镜进行矫正治疗。在孩子上学后,除了学校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之外,家庭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孩子的视力。 1.正确的读写姿势 孩子在家写作业时,家长必须要求他们采用正确的读写姿势。
      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是眼离书本一尺(33厘米);胸离桌边一拳(10厘米);手离笔尖一寸(3。3厘米)。 读书写字用的桌子不能太高,应使眼与桌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7厘米(眼与书面的距离决定近视程度的严重,连续阅读的时间决定近视发展的速度),最好控制在27-33厘米。
       阅读时书本与桌面之间保持30-40度的角度,这时书本的平面与视线成直角,字体延伸到视网膜所形成的视角最大,字的影像也就最清楚。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不要躺在床上或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趴在桌上做作业,那样会加重眼睛负担,引起视觉疲劳,容易引起或加重近视程度。
       2.合适的照明条件 不良的局部照明方式会严重影响视力。如照明不足,照明过强或照明光线投射位置不当,昏暗动荡的光绒等都会影响视力。因此,不论是写作业还是孩子生活的空间,照明设施要合适。一般情况下,白炽灯的光源强度比较适合孩子。
       3.合理安排时间,加强户外活动 当孩子用眼疲劳时,家长要让孩子适当休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孩子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学)不超过6小时。而孩子的睡眠时间也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应为每天10个小时左右。 教育孩子不要长时间看电视。
      家长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一定要进行控制。刚上学的孩子每看30分钟电视就要让眼睛休息一下,一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抗疲劳能力,保持健康的视力。 4.营养均衡不挑食 眼睛,被人喻为“心灵的窗户”。
      它是五官之首,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至关重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双明亮而有神的眼睛,而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日常膳食的调理是件重要的事情。动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就是保护眼睛、维持正常视觉的“灵丹妙药”。
      缺少了它们,眼睛就会黯淡无光,视力下降。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挑食,均衡地摄取食物中的营养,是身体好的重要前提,也是眼睛好的重要保障。 七、怎样引导孩子热爱劳动 一年级的小丽,长得白白净净,聪明伶俐,是家中的小公主?可是长这么大的小丽,从不会自己洗头、洗澡、铺床,甚至连自己的学习用品都不会整理。
      在家更是什么家务也不会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平时看着满头大汗的父母,她依然无动于衰。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条件的改善,孩子有了比较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参加劳动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相对减少。这也是产生“小丽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受到众多亲人的宠爱。家长们多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也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样样事都替他们做好,使孩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理能力,藐视劳动,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在许多小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蹦蹦跳跳、轻轻松松地在前面走,父母背着书包在后面跟着,像极了古时候的小少爷们领着挑书担的书童去读书。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孩子离开父母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根本不能适应需要自己劳动的生活,连简单的整理书桌、去食堂打饭都不会,还有些孩子因此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放弃了学业。
      个别非独生子女,因家庭条件优裕,劳动机会也很少,导致劳动习惯差。由于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自理能力还较差,还不会自己整理衣物、系鞋带,不会打扫教室,对公益劳动不热心。 指导意见 1.改变教育观念,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足家长是否愿意让他们去做。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活动,家长要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让孩子去实践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又使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2.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 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劳动意识。
       家长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孩子常常喜欢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并高兴地坚持下去,让他们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机会。
      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忌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尽量做到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3.让孩子量力而行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让他们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口白等,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
      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比较合适。 4.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去做,以后再逐步让他们自己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5.经常鼓励和表扬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让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应该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最终目标的。
       6.培养孩子劳动的自觉性 孩子劳动自觉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如果父母勤劳,辛辛苦苦地干活,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孩子们自觉地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劳动任务。家长可以每天适当分配一些劳动岗位和劳动任务给孩子,并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促使孩子主动去完成,养成他们劳动的自觉性。
       7.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形成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首先,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安排的具体活动,鼓励孩子做到团结互助,不怕脏累。其次,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次,家长要教育孩子体贴长辈,帮助他们做家务劳动,当好长辈的小帮手,完成一些为全家服务的任务。
       劳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技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孩子的许多生存技能都是在劳动L}1获得的,劳动给了孩子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还能有效地调节大脑。宣年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活泼好动,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
      劳动并非和痛苦相连,它也可以是愉悦的体验:家长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愉悦,让孩子借助童年时对劳动的美好体验,走上热爱劳动的道路,让孩子在劳动巾找到乐趣,他自然会喜欢劳动,然后慢慢地把劳动变成自己的习惯。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当前,很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关心孩子成绩的高低,而对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交往能力根本不用培养,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交往了。殊不知,随着社会的展,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就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塑造。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案例 小月是个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孩子:不知为什么,最近她和同学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同学们都不爱和她一起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小月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欺负同学了,经常没什么理由就动手打同学:随着被打同学的数量越来越多,她的朋友就越来越少?对这个问题,她的父亲这样解释:小月和她哥哥一起长大。
      小时候,哥哥经常欺负小月?直到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小月扬手打了哥哥后,哥哥再也没有欺负过她:从此,她就养成了爱动手打人的习惯。有时她把哥哥打哭了,在大人眼里被打哭的是弱者,所以从不问缘由,总先说她,开始时她还会争辩几句,后来就不说话了,总是气鼓鼓的,很不服气。
       案例分析 为什么孩子喜欢打人?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等方式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才会转化为暴力行为。有些孩子的性格过度敏感,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或被激怒,这些孩子大多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及动物的暴力倾向。
      他们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大发雷霆,并整天都怒气冲冲或暴躁不安。为了平衡达种不安,孩子很容易采取动手打人这种手段来进行宣泄。 1.孩子的自卫心理 孩子在被人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会想立即讨回自己的损失,从而转化为动手打人?这是孩子的一种自卫心理,大人要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还要教育孩子不能动手打人,更不可主动去攻击别人。
      在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常常为一些小事两个孩子就能打起来。有的打架事件也许就源于一次小小的身体碰撞。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家长可不要不在意,要多问孩子几句“为什么”,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知道他的感受的。接着就要做正确的引导了,比如家长可以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很疼吗?”孩子从家长的话中找到平衡,很快就会将一切丢到脑后,愉快地玩耍了。
       2.攻击性行为的存在 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案例中“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小月“被哥哥欺负”,哥哥没有被“惩罚”,而她打哥哥是角色的转换,她也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让她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在她的观念中形成丁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3.缺少有效的沟通 本案例中的小月动手打人后,无论是谁询问原因,她都不予回答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和孩子沟通好,凡事都先人为主,认为被打的是弱者,应该受保护,而打人的当然要受到批评。家长从不好好问明原因,致使孩子不去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4.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受欺负,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谁要欺负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咬。
      孩子之间是很容易起摩擦的,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家长不要对此斤斤计较。在孩子之间冲突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家长最好不要插手进去,说不定这样更有助于增进孩子间的友谊。 5.媒体暴力内容的教唆作用 目前,一些书刊、影视中常常出现暴力情二肖,专家学者们认为这种暴力现象的展示,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大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的教唆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视作品中某些人物实施攻击性行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更觉得攻击行为非常痛快,从而进行模仿。 指导建议 1。父母要帮孩子及时控制情绪 帮助孩子平息怒气的方法是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父母寻找与孩子和解的途径,打骂孩子并非最佳的解决方式。
      父母要告诉孩子更加有效而文明的问题解决方式是用语言而非累力。还要让他知道维护正当权利和因生气而攻击对方是不同的,要时刻保持冷静。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父母以平静的方式表达生气时自己的感受,孩子生气时也会效仿;如果有时必须通过惩罚孩子来达到教育目 的,父母也不必有罪恶感。
       2.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主动道歉 “知错就改”这四个字,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家长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这四个字,还要将这四个字的含义讲给他们听。另外家长还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监督”孩子能“知错就改”,相信他不管在家在校都一定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孩子,自然那些“争吵事件”也就找不到他了。
       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这样说:“我知道不是你先动的手,可后来你却把人家撞疼了,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明道个歉,好吗?做好朋友不是更好吗?”相信不论是你的孩子还是小明都会很快将这些不愉快忘得一干二净的。 3.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干预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其人格特征之一。
      就小月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为这样,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家长要针对孩子动手打人这件事及时做出理性的反应,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从而演变为人格特征。 4.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开放式倾听,家长冉发现小月和哥哥吵架时,可以先问她:“你是不是觉得哥哥很令你生气,所以你才会打他的?”当孩子听到家长这么说时,她会觉得你没有责备她,从情感上就不会抵触你,可能就会说出心中的想法。
      家长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后,再征求她的意见,看有没有不用打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还能帮她解决问题。 5.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句话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它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惯用暴力或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常常靠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给孩子树立起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典型形象,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想以此来“要挟”父母迁就自己。为此,家长要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家长应耐心开导,而不应采用辱骂、踢打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6.家长不要从侧面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别人实施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常常露出赞许的表情,这样会给孩子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以为攻击性行为会得到大人的赞扬。
       7.家长针对媒体暴力内容及时做出评价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影,家长对影视中的攻击性行为应明辨是非,引导孩子分清谁是伸张正义,谁是滥施暴行,谁是非法攻击,谁是自丑反击。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观看影视片,并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会对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标准有所帮助。
       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案例 一天晚上,寄宿班的孩子们发动了战争,小荣被寄宿班的几个同学欺负了 他们几个人压在小荣身上打他,把他的鞋都打掉了 更过分的是,他们居然还用小荣的鞋子打小荣的头! 这件事闹到了老师那里,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 “老师,是他先欺负我们班某同学……” “不对,是他们先打我的!”小荣连忙打断他的话 就这样,他们双方各执一词,都坚持说是对方先动手打人的、第二天, 家长闻讯赶来,他们之间也闹得不可开交…… 案例分析 孩子之间出现“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阶段特征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易发阶段。
      他们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如看到别人好看的书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产生想看的欲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伸手去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有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属于偶发事件,因而不能称为“欺负”:这时,孩子的逻辑很简单。等孩子稍大一些,他们就会利用团体关系对某个同伴进行孤立;或者要挟别的孩子听他的话,否则就打他;或者用嘲笑 等方式对别人进行言语伤害。
      攻击性行为带上了伤害他人的目的,就发展为“欺负”行为: 2.孩子的日常行为原因 孩子在交往时表现不文明,如待人不礼貌,讲脏话、骂人,欺负同学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友好的态度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另外,一些消极的情感处理方式,如不懂得自我控制情绪、自私、任性、霸道、好发脾气,不懂得宽厚谦让、友善待人等也是产生“战争”的原因: 3.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往往是“绝对中心”?他们没有同伴交往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由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交往障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冲突或小矛盾,L面的实例就是因为小荣没有交友的经验,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而造成的冲突? 指导建议 1.家长要保持冷静 如果孩子打架时在学校,家长不在现场,请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一分为二地听孩子“诉说”事情的全过程?切忌冲动,因为您面部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间接暗示,在无形中会促使孩子在“陈述”矛盾过程时避重就轻甚至颠倒是非。
      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和班主任及时联系、沟通,共同解决这个小矛盾。 2.家长要控制事态发展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问题的解决应坚持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家长时,家长千万不要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或别人 的孩子,片面地说打架不好。
       3.家长不要过分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 家长过分介入孩子纠纷,时时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直面纠纷的勇气和解决纠纷的能力,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家长能“保护”孩子一时,能“保护”他们一世吗?所以,让孩子自己面对纠纷、解决纠纷,在与同伴的吵吵闹闹中学会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才更有利于孩子性情的锤炼和能力的提高。
       4.教会孩子一些解决争端的社交技巧 如果有些一时搞不清、解不开的问题,家长也无须去弄个“水落石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争吵,一般都是非原则性的。孩子在玩耍中发生矛盾,争吵打闹,同时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相互协调,重归于好。
      有专家认为,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争端的时候,就是教给了他很重要的社交技巧,孩子将会从这样的技巧中终生获益。 让孩子冷静。当两个孩子发生争吵或打架时,任何一方父母都应先让孩子分开,然后,家长可以教孩于一些让自己从争执中平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背诵一首诗,或者慢慢地进行深呼吸。
      帮助孩子找到最能让他平静下来的方法。 明确问题。询问孩子为什么和朋友打架,然后听孩子讲述情况,先不要提供建议,给孩子机会发泄情绪。 事先想想解决办法。建议孩子想出几个他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的想法不作评价,不要说“不行,这样做不好”。
       检查结果。让孩子好好思考他的每个想法,问问他如果尝试其中一种办法可能会发生什么。 选择一个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让孩子尝试他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保证孩子还可以尝试别的办法。 三、如何引导孩子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案例 明明是个个性很强的小男孩,在家里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宠爱,家里人对他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家里说一不二,从一入学他就是个淘气包,课堂上经常违反纪律,课间休息时也总和小朋友们发生矛盾,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
      一天,明明在家写作业,半天也不动笔,攥着拳,咬着牙,好像在发狠似的。妈妈问他怎么了,他咬牙切齿地说:“留这么多作业,所有的老师都该死!”拳头攥得更紧了。妈妈吓坏了,连忙问到底怎么回事:原来在学校班主任孙老师批评了他,要求他今天必须把作业写完:他觉得老师是在和他作对,所以非常愤怒。
       案例分析 明明因为淘气,经常违反纪律,从一入学就与老师关系紧张,即便是老师善意提醒,他也听不进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儿点。 1.冷落后的误解 学校生活不等同于家庭生活,家中可能是几个家长关注一个孩子,而进入了学校,一个老师要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
      老师的工作繁杂而琐碎,有时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孩子。明明自己自觉性差,总被批评,就片面地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由于被冷落而对老师产生了误解,以为老师处处针对自己,从而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 2.用抵触情绪发泄不满 一年级孩子的行为控制能力比较弱,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极其有限,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感到老师不够重视自己,就通过抵触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优秀能产生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上课时老师不提问他,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达到被注意的目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发泄心中的不满,明明心中对老师已经有了误解,把老师的正当要求当成了老师跟他作对,并产生愤恨情绪。
       3-对老师工作和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 虽然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学校,和老师在一起,但是由于老师忙于教学、孩子忙于学习,很少有交流沟通的机会,孩子对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了解是淘通的前提,是互信的基础。 指导建议 孩子在学校学习是其社会化的过程,是为其走人社会作各方面的准备,与人交往是必备的技能,交往技能涵盖方方面面。
      那么,就本案例而言,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1引导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家长也切忌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有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
       一年级孩子对事情的认识有时会偏激,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共情心,有时也称之为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
      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2.引导孩子观察老师的工作,了解老师的辛苦 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有时是源于对老师工作的不了解而造成的不理解。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每天的工作,比如:每天早晨老师几点到校,到校以后做了什么;老师每天上几节课;老师不上课时在做什么;老师都表扬了哪些同学,为什么表扬;老师批评了谁,为什么批评,应不应该批评;故学后老师在做什么,几点回家;等等。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看看老师的工作环境,办公桌上都有什么;看看老师是怎么批改作业的。孩子通过观察会发现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每天早出晚归,课间还要批改作业,午休和放学后还要处理一些个别问题,不计报酬,从而对老师的工作产生尊敬之情。
       3.引导孩子角色互换,理解老师的不易 家长可与老师沟通,让孩子在学校和老师进行角色互换,使孩子在换位中体会老师工作的不易。例如,在课上为同学讲解习题;教一个生字(在讲之前要准备材料,想好怎样讲,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分一次午饭;批改一组作业;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帮助老师处理,但是一定是要站在“我是老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等。
       孩子在做这些事情时会兴趣盎然,也会感到困难重重,他会发现讲明白一道题、教会一个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处理同学矛盾时,他会感到要消除矛盾,使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也很困难。他会认识到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和平时自己考虑问题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如果自己是老师是不会希望学生做出抵触行为的。
      如此一来,孩子的是非观念就会逐渐清晰起来。 4.引导孩子学会与老师沟通,建立互信关系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要从主动沟 通开始。对于孩子来说,老师或多或少有点神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直接向老师提问,比如老师的兴趣爱好,老师为什么会开心,为什么会生气;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有什么期待等。
      在沟通中,孩子会发现老师膘来也是普通人,有和他一样的喜怒哀乐,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通过沟通,孩子也会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对自己的关注。 当孩子有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当埋怨老师处理不公时、当埋怨老师不能听进自己的意见时、当觉得被老师误解时,家长要教会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
      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家长还 要引导孩子懂得原谅老师的错误,告诉孩子:“老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老师希望你原谅他的错误,正如你希望他原谅你的错误一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所谓恰当的方式,就是要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情感,即以不伤害老师为限。
       5-如有可能,走进老师的家庭、了解老师的生活 孩子对老师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学校,为了增进了解,在争得老师同意后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老师家拜访,让孩子有意识地观察校园以外的老师是怎样的。了解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体会老师上下班途中的奔波;观察老师家里的布置,了解老师的生活情趣;与老师的孩子聊天,从他口中了解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家长;问问老师每天回家都做些什么,知道老师虽然下班了,但是工作还没有停止,回家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体会老师把一颗心都扑在学生们身上的热忱,感受教师工作的伟大,从而转变之前对老师的错误看法,更加尊敬老师。
       家长帮助孩子主动去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好办法,孩子通过对老师的观察、与老师互换角色、和老师主动沟通,能够逐渐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理解老师对自己的~片关爱之心,进而尊重、理解老师的工作,接受老师的教育,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四、怎样解决嫉妒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 案例 有一天,男同学小龙哭哭啼啼地告诉老师,他的数学卷子被扔到了女厕所的废纸篓里……老师看着脏兮兮的卷子,又看着哭得无比委屈的小龙,心里很是纳闷,显然,这是一个恶作剧,但谁会做出这样的恶作剧呢?老师一面安抚小龙,一面着手调查,结果很多可疑的线索都集中到了一名叫小蕾的孩子身上。
      其实,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小蕾,是一个文静乖巧、乐于助人的女孩。大家很难想象她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老师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她一开始矢口否认,但在老师摆出的证据面前,她承认了事实:原来她嫉妒小龙考得比她好,嫉妒小龙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据了解,小蕾的家长长期在外做生意,需要孩子不断地转学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他们忽视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小蕾渴望在放学时能看到爸爸或妈妈温暖的笑容,但是没有,天天接送她的是妈妈雇的司机。她也渴望放假时,爸爸妈妈能带她出去玩,但现在别说出去玩,有时就是连爸爸妈妈的面也见不到。 案例分析 1。缺乏安全感,造成嫉妒心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在家庭中,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以及心理成长方面的关怀,必将造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损害。长期以来,小蕾感到在家里没有亲情传递、没有倾诉对象,自己的家只是一个提供吃饭和睡觉的壳子,没有感情交流和亲情关怀。
      所以,到了学校的小蕾,特别需要温馨呵护和感情交流,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来弥补自己在家庭关爱方面的缺失。当自己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小蕾时常会把坏心情宣泄出来。她特别嫉妒被老师表扬的同学,由此可见,她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她的嫉妒心理在作祟。
       同时,多次的转学和环境的改变,使她在同伴交往中更难适应,这又加重了她的自我封闭和孤独感。 2。渴望交流和沟通 由于家庭的实际状况,小蕾感觉自己在家里似乎只是一个摆设,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家长的重视和尊重,所以当小蕾无法把这种不满的情绪传递给家长时,就自然迁移到了同学身上。
      在学习受挫或没有被理解时,她会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就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对抗。 其实,孩子在家中时呈现出的是一种最真实、最放松的状态,因此家长能看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观察者与调适者,家长应敏锐地发觉孩子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调整。
      家长过多地看重生意,时常忙于生意上的应副,一方面将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迁就孩子,另一方面,他们无暇顾及对孩子精神方面的关爱,缺少与孩子应有的交流和沟通,造成孩子在亲人关爱方面的缺失。 另外,家长生意上的事情比较多,有时遇到不顺,会在家庭中发泄情绪,无视其他家庭成员韵感受,缺少对孩子心灵上的关注。
       有时候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不够科学,遇到问题时常以粗暴的方法进行简单处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手段和足够的耐心,使孩子在内心早早建立起一套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造成了他们对人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形成孤僻、怯懦、怪异的性格缺陷。 3.渴望表扬和认可 小蕾脑子很灵活,反应非常快,尤其表现在她对一些事物有兴趣的时候。
      她也有很多特长,如动手能力强,完成劳技的模型制作又快又好;绘画作品,特别是意境创意和颜色搭配方面非常出色等。可令她伤心的是:在家里父母基本上不知道她的优点,只会盯着她的缺点;到了学校由于自己胆子小,上课举手没有被老师“发现”;自己精心制作的优秀作品也得不到老师课堂评价;有展示能力和发挥特长的活动,老师都会“钦点”别人去做……她感觉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积极的举动都不被家长和老师重视,自己的特长根本没有展示的机会,总之,好事都与她无关。
      这些都使她产生了心态失衡。 指导建议 1.多一份关爱 对于小蕾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需要家长走进她的心灵。当她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予真诚的帮助,她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对于她错误或不良的行为,家长要表现出容忍、宽厚,进行温情的批评,努力成为她的朋友,用真惰去打动她,用爱去善待她。
      这样,她才能信赖、尊敬家长,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家长才能走进她的心里。家长要自始至终对她充满希望,更多地去鼓励她,使她感到大家的爱护与关心,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2.多一份沟通 小蕾内心世界长期得不到关注,导致她产生了嫉妒心理,这就迫切地需要家长尽可能多的和孩子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
      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症结,让她忘却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家长可以运用日记交流、书信交谈、电话沟通等各种形式,委婉地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对孩子怀有真诚的感情,孩子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诲。 3.多一份激励 小树需要精心修剪,火花需要以氧助燃。
      家长要用“放大镜”观察小蕾的优点,扬其长,改其短。每个孩子都有差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小蕾也不例外,她的内心世界也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善于抓住其闪光点,用“放大镜”去看,要求老师和家长要以辩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不辞劳苦地像淘金人那样,锲而不舍地挖掘她的闪光点,再抓住其心理特点实施转化,诱发她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她感觉在班级上和生活中能有用武之地。
       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同伴间交往的技巧 案例 琪琪和遥遥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形影不离。一天早晨琪琪的妈妈带着他来到学校,一见到李老师就说: “老师,昨天回家以后,我们琪琪说你们班遥遥打了他,都把他打哭了!”李老师蹲下身子摸摸琪琪的头问:“这是怎么回事啊?”琪琪只是看着李老师,没有说话并不时地用眼睛瞟遥遥几下。
      家长期待着李老师给一个交代。这时,李老师请遥遥过来,问道:“遥遥,说一说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遥遥默不作声。李老师也不想勉强孩子,就对琪琪的妈妈说:“您让我再了解一下情况吧。”可琪琪的妈妈却不依不饶,直接走到遥遥面前,自顾自地批评起遥遥来。
      李老师看到遥遥的表情很尴尬,赶紧把琪琪的妈妈请出了教室,并且认真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原来是在课间活动时,俩人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球,在抢球的过程中俩人发生争执,最后琪琪因为没有抢到球被气哭了。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 孩子有交往的需要。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是与父母亲人的交往,通过亲人的爱抚以及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孩子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世界与人,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交流天空.于是就有了与同伴及其他成人的交往。
      琪琪与遥遥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需要而产生。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是绝对中心,没有与同伴交往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因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交往障碍,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些小冲突、小矛盾,上面的实例就是因为区域活动中材料不足,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而产生的争执行为。
      这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毕竟孩子已经开始从自己的心灵堡垒中伸出交往的手。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而也只有冲突才能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 虽然孩子喜欢和他人交往,也有交往的兴趣,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还小,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
      于是就非常容易在交往中发生冲突,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就会感到委屈和无助,可能会直接用自己的“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可能在无法解决或者解决结果令自己不满意时出现案例中所举的情况——向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家长告状,以求家长为自己解决。 2.从家长的角度看 家长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琪琪的妈妈也一样。
      每次来校时,她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这也为孩子的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家长便很自然地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当然,应该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理想的交往环境。但是当孩子面I临他们的“交往危机”时,家长便下意识地为孩子“出头”,代替孩子去解决本该足他们自己应去学会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双方孩子都造成了消极影响,也对他们获取交往经验形成了阻碍。在琪琪看到妈妈责备同伴时,感觉到这种解决方式的“切实可行性”,便会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他下一次面对问题时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遥遥在这次与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无 奈,沉默就是这种委屈的表现之一。
       指导建议 1.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 交往能力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表现,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并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
      家长不能由于怕孩子吃亏或以孩子还小作为借口撑起保护伞,替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要知道,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才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确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打开一扇又一扇交往的窗子,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2.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 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他们难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在处理问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对他们进行的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事情发生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来参考。
      家长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些,使每一次交往问题的产生,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家长要在孩子与人交往时.仔细观察他们存在的交往问题,给孩子以及时的帮助。 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怎样帮助孩子走进集体生活 案例 小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喜欢看书、绘画,喜欢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在数学课上小组讨论或合作操作时,他很少参加讨论,如果遇到他喜欢的操作活动,他就自己抢过来独立操作,在活动中我行我素?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所在的小组操作总是很乱,也是以失败告终。
      小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缺少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 案例分析 1.自身因素 小鹏在家里是个独生子,天性内向的他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
      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小鹏的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其他小朋友产生人际交往冲突,使得周围的小朋友不能接受他,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2.家庭因素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没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小鹏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他的各种物质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却很少关注,不台邑及时把握他的内心想法。 3.班级环境因素 小鹏是开学后才来到目前的班级的,不认识班上的同学。
      班里有些同学是从同一个幼儿园来的,彼此比较熟悉,因此他更不愿意主动和人讲话、与人交往了。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于是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排斥儿童”,时常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采取攻击性、破坏性行为。
       4.交往技能的缺乏 对于小鹏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学校生活,由与父母、爷爷、奶奶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为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小鹏没有接受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使得自己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了交往的效果。
       指导建议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 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让孩子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
      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引导孩子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 2.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 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对于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
      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况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学习交往技能,注意灵活运用 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
      因此,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增加与同学的交往频率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觯,才能建立友谊。而交往频率的增加,是增加接触、了解的重要手段。
       要学会真诚地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教育孩子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做到谦虚谨慎,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真心诚意,实事求是。
       4.要学会聆听 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插嘴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感。如果在交往中还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则可收到更好的交往效果。
       5.家校配合 老师可利用孩子早晚入校、离校时间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取得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主动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下面还有几条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1)每天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学校生活,认识的新伙伴及有趣的事情等。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玩耍或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他们感兴趣的坑具等。 (3)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他们。
      家长经常与孩子玩亲子游戏,建立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第五章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 更重要是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一个人不管他的知识层次有多高,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爱心、不懂得诚实,也就是不会做人,这样的人对社会只会有害无益。那么,如何教会孩子做人呢?阅读本章,相信您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如何教育爱撒谎的孩子 案例 小文聪明伶俐,调皮可爱。
      但是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小女孩,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却不能勇敢承认,总是找借口和理由撒谎: 一天早晨,老师刚刚走进教室,就看到班里的几个孩子在教室里追逐,好像是在抢一件东西:老师赶快让大家回到自己座位上,然后把一名信得过的同学叫到面前询问:随后,老师得知小文拿了一支不属于自己的多功能笔:同学们都说是小于的,结果小文非说是自己的:而这支笔老师一眼就认出来是小于的:因为昨天写作业时,老师发现小于总玩这支笔,就问他这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一直拿在手里把玩?小于向老师介绍说,这笔写完字后直接用眼看不出来,只有用笔头上的灯一照字才会显现:眼前的这支笔,无论是颜色还是外观都与昨天那支一模一样,怎么小文非说是自己的呢?老师心中一下豁然开朗,但也不能妄下定论,在经过一番调查后,老师把小文找来,很有策略地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件事,不出老师所料,她果然一口咬定是自己的。
      老师反复问她,她就是不承认,老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再当着大家的面问这件事了。在上自习课的时候,老师叫小文帮忙去办公室拿些东西,然后老师也跟了出来,老师低头看看小文,她还是挺朐抬头,满不在乎,真让人不敢相信。走进办公室,老师又一次小声问她,请她说实话,她终于承认了是看见小于把笔掉在地上,然后她捡了起来悄悄放在自己的铅笔盒里。
      放学后,老师把这件事跟她爸爸说了,她爸爸很平静,说孩子在家里也拿过父母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家长怎么问也不承认,非要找到确实的证据,她才肯承认。 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很困惑,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明明知道一会儿就要真相大白了,为什么还要撒谎呢? 案例分析 说谎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言而无信、搬弄是非,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行为,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与辅导,就会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倾向,少数人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造成小文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年纪小,是非观念差,易模仿 电视、电脑等媒体对一些不良行为的渲染,使小文形成了攀比的意识。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不能用正当途径取得,就采取撒谎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这种行为,孩子就会对这种错误的行为产生一个强化的心理暗示,导致“不讲诚信”的内在品质的形成。
       2.家长不正当行为的影响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话颇有道理,因为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这个学校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家长本人的个性特点,对子女心理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孩子意识不到失信子人的严重后果 在同学充分信任的情况下随意改变承诺,言而无信,这样会使朋友陷入尴尬、难过的境地,使他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影响伙伴间的人际关系,给伙伴造成心理、精神上的伤害:而这种伤害由于孩子自身体会不到,意识不到,甚至看见对方奈何不了自己,反而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久而久之,就容易失信于人。 指导建议 1.走进孩子的心里 父母试着与孩子多沟通,经常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避免对孩子过于严格和孩子稍有过失就被严厉处罚等现象。 2.帮助孩子树立诚信观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交朋友要讲诚信,无诚则无信,无信则无友,这是朋友交得久的关键。通过心理换位,使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他用诚信维护友谊,做一个一诺千金的人。要求他具体做到:借了钱就要及时地还;作业不做是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不能抄袭作业,不懂可以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完成就要向别人道歉,或者接受惩罚,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慢慢地,孩子就会意识到撒谎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之严重: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觉得自己信不过,无法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依赖感。 3.家长是一面镜子 孩子经常是无意识地撒谎,有些家长平时说谎时不注意,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木会知道他们说话的意思,但孩子往往就是在父母的不断熏陶下逐渐学会说谎的。
      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身教重于言教,不能对孩子空许诺言,要牢记“曾参杀猪为一信”的故事。要多为孩子作表率,让孩子体会到诚信是一种美德。 4.家校沟通,使诚信无处不在 诚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整体性、融合性和渗透性。
      它的实施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协同整合。学校的诚信教育有赖于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要打骂孩子; 一家长应该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一父亲要改正粗暴、单一的教育方式,母亲则不能对孩子溺 爱、娇惯。
      家庭教育要努力做到严格要求与理解宽容的有机结合; 一平时注意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帮助孩子克服 撒谎、任性的毛病; 一多给孩子改错的机会,使其能不断感受到讲诚信所带来的 快乐。 总之,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 真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如何做人。诚信就像一棵树,需 要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雨露和充足的养分, 一样都不能少。“待人以诚”“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为人的立身之本。家长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帮助孩 子养成诚信的品质。
       怎样让孩子懂得感恩 案例 一年级2班有这样一个孩子小明,他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工作忙,每天起早贪黑,顾不了孩子。平时照顾他生活、学习的重担全落在了奶奶一个人身上。而小明的性格也比较倔强,一开始对奶奶的话能听进去,可时间久了就不听了,嫌奶奶太哆唆,把奶奶的教育也当耳旁风,有时甚至还会顶上几句嘴。
       一天早上,快到上学时间了,奶奶赶紧叫小明起床,他一看上学就要迟到了,顿时来了脾气,怪奶奶不早叫他。不仅如此,到饭桌上一看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他一赌气竟然把碗给摔了。 顿时,奶奶伤心得老泪纵横! 案例分析 1.重智育轻德育 品德的培养,对儿童将来的成人与成才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然而,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品德教育却常常被忽视。一些家长由于过分重视智力在孩子成才中的作用,又缺乏相应的早期教育知识,因此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过分灌输一些孩子不愿接受也无法接受的知识,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些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教育方法,虽然都有良好的初衷,然而,实际上却耽误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2.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变得不懂尊重 “小皇帝”的产生多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大事小情一概“代包代办”,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体验生活、挑战困难、锻炼意志和增长能力的宝贵机会。
      结果造成了孩子懒惰、依赖的习惯和懦弱、自私、执拗的性格。虽然,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爱要讲究艺术。溺爱并非真爱,而尊重是一种更深层的爱,是“爱的升华”。要学会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不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感到自己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这样,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消除“以我为主”的心理定式,懂得与人共处与合作。
       指导建议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小皇帝” “小公主”们,似乎早已不知道:每年过年要给父母和长辈磕头的传统;不知道跟父母、长辈说话要用敬语;不知道别人给我们让座后应该先说“谢谢”;不知道跟别人说话要先说“您好,打扰一下”;不知道乌鸦反哺的真正含义。
      亲情至深,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体会?现代家庭中,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中心”,他们或许把父母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但是我们更应让孩子知道“感恩”和“知恩图报”。 1.心与心的交流更真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切的情感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相信孩子会豁然开朗,思路会更畅通,语言也会更动情。
      就像课堂上有一些孩子边哭边讲:“爸爸妈妈,我以前太不听话了,老是惹你们生气,我保证,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 2.情与情的诉说更实 对于长辈的关爱,很多孩子视而不见、毫无感觉。或许因为过于平凡,或许因为过于普遍,然而,亲情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让其明朗化c家长要能胜任这样一份至高无上的责任,在生活中帮助孩子从事件中提炼亲情,表达心意。
      平时如果不能及时见面,那么电话诉情意便是良策。 3.恩与恩的融合更真实 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我问妈妈:“这是干什么用的?”妈妈说:“这是给你写字用的啊!”我用手一摸,真滑,觉得很舒服。
      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爸爸妈妈买一张床,让他们睡得更舒服!孩子的想法多么朴实,多么难能可贵呀!我们的孩子,已懂得了感恩、报恩。哪怕她只是在纸上写写,口中说说。当父母看到这篇日记时,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平时过于片面地将孩子看成是家庭之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而今,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让为人父母者感动?那天真幼稚的想法,怎能不让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知恩图报”并不只是针对我们的亲人,对任何帮助、关心、感动 过我们的,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4-父母应以理服人,教育要掌握分寸 孩子做错了事,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对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思想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 家长要使孩子懂得: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身体,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倾心培养。
      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会有美妙的童年,才会有对幸福的回忆。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才会迎来自己辉煌的成功;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在最失意的时候有一个最温暖的避风港!父母的爱,是浓缩了社会一切道德、道义和责任的高尚的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就是社会给予我们的爱。孩子们只有先学会爱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爱社会。一个不懂爱、不懂感恩的孩子,知识对他是无用的,因为他只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更不可能会设法运用自己的所学和所得去造福社会。 如何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 案例 一天下午放学后,小潘回到家里,刚一进屋,爸爸就大声地喊道:“小潘,过来!”小潘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这时爸爸走过来一把拉住他的胳膊说: “说,你说,你是不是又和小朋友打架了?”小潘还是不讲话。妈妈这时走过来说:“敢于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小潘看看妈妈.还是没讲话,爸爸很生气的说:“说,有没有?”小潘搓着小手半低着头:“没有,没有”。“你现在连唯一的一个优点都没有了,小小男子汉犯了错误还不敢承认:”小潘低下了头,爸爸看了看他,没再问下去,给他时间让他反省去了: 案例分析 孩子们在一起打闹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但在出现问题或犯了错误之后如何对待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孩子犯错误之后能够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并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这说明这个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而有的孩子是知道错了但不敢向别人承认错误,为什么孩子会优先选择说谎而不是承认并改正错误呢? 1.家长对孩子要求太苛刻 有的家长对孩子求全责备,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若做错了事主动承认错误,不但得不到鼓励、表扬反而要挨批评,甚至被家长打骂c这使孩子天真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会认为一个人说真话就要被惩罚,而说假话反而可以逃避责任。
      比如孩子第一次偷了家里的钱被发现后向父母承认错误,为示惩戒父母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可想而知,接下来再犯什么错孩子是怎么都不会承认的了,因为他知道承认就要担责任,但说谎却有可能会成功地逃避责任,孩子也明白就算谎言被拆穿顶多还是挨揍,并不会比承认错误糟糕到哪里去。
       2.亲子关系紧张 因为孩子的淘气,父亲常常训斥孩子,这使父子之间的关系有点几紧张。这可能是导致孩子推卸责任,不敢承认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家长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很怕再犯错误,因为他知道,只要一犯错误,家长就会训斥他,甚至打骂他。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为了不被家长训斥或者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用推卸的方式来逃脱责任,以此避免遭受打骂。 指导建议 1.教育孩子要疏导 孩子的一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折射出成人平时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中出现的误区:当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往往施以打骂、训斥等行为。
      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尽量地去隐瞒事实的真相而不敢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应做到让孩子明白,做错事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2。家长应该改变一下教育方式 家长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一个正直、诚实、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训斥、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孩子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变得爱撒谎。 要想改掉孩子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孩子做错事,允许孩子讲真话,并且要在孩子认错之后给予表扬。
      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孩子。而且,他会牢记家长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另外,家长要埋解孩子,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总是爱玩爱闹,难免有点淘气,所以,家长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淘气,不要把孩子的淘气和错误等同起来。
       3.给孩子一个榜样示范 给孩子以尊重,这不失为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家长敢于承认错误,善于改正错误是给孩子做得最好的榜样。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有很多毛病,说了好多次都不能改正。如果家长犯了错误能够在孩子面前承认,指出自己的错误,那孩子会以家长为榜样,敢于并善于承认错误。
       “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有错就改,那么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的话,那么以后在孩子面前说话怎么有说服力呢?如果明明是家长的错误却不敢承认,这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永远留下印象:大人自己犯了错都不承认,那我也没有必要承认错误。
      家长敢于承认并善于改正错误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能取得孩子的信任,使家长的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父母会经常错怪孩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也许这个错误当时没有什么,但迟早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如果孩子看到家长向自己认错,就会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感到家长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从而激发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自觉性,就会觉得家长不仅可敬,而且可爱可亲。这样.孩子的心里话自然愿意和家长说,有事自然愿意跟家长讲。如果家长因为放不下面子而坚持不承认错误,让孩子蒙受冤屈,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而且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之中,产生错误的观念和想法。
       因此,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诚恳地给孩子道个歉吧!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赏识和尊重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崇敬,家长的威信会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四、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嘲笑别人的行为 案例 小林今年8岁了,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优异。
      可他老是爱笑别人的小错误,比如小朋友读错了字,弄掉了东西,或者做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动作,他都会笑,不仅笑,而且毫不避讳,有时候甚至夸大自己的笑声,让周围的同学都能够听到:就为这事,还老是和小朋友打架,不是别人把他打了就是他把人家抓了:他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任凭家长每天怎么叮嘱都无济于事。
      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自己的错误行为,家长真怕这会成为他的坏习惯。 案例分析 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的任何言行伤害到别人,经常嘲讽别的小朋友的孩子并不是有意的,但却伤害了别人,从而导致他的人际交往出现偏差,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般而言,孩子爱嘲笑别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孩子年龄特点的原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因为喜欢同一种颜色或同一首歌而交友,相反,他们喜欢与外表相似、行为也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嘲笑他人能使这些孩子团结起来。孩子们也用嘲讽来表达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学校里,在功课与运动方面,孩子们经常要参加考试以分出个上下,而嘲讽是显示自己占了上风的最简单方式。
       2.语言能力的增强也对嘲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岁到8岁的孩子能够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而且学会了把价值观念附加到自己的观察上去。一个幼童会天真地评论说另一个孩子超重了,而七八岁的孩子就会附加一个观念上去,在这个例子中,这种附加是负面的,因为他会说这个超重的孩子笨手笨脚。
       3.嘲讽还给孩子以一种控制他人或控制局面的快感 嘲讽者很快地发现聪明的嘲笑会产生两个结果:其他孩子的哄笑与被嘲笑者的反应。大多数孩子都承认他们嘲笑同伴主要是为了寻找乐趣。 4.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议论邻居的孩子又脏又不懂事,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
      孩子听后,在某个时候遇到了邻居的孩子,就会嘲笑他:“看你那傻样子,呆头呆脑的,我才懒得理你呢!” 5.优越生活条件的负面影响 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助长了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养成了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看到穿旧衣服的孩子就嘲笑他:“旧衣服你还穿,多难看!” 6.过多的夸奖 孩子经常得到成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爱嘲笑别人。
      如爸爸妈蚂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孩子两岁时就不尿床了,当孩子看到别家孩子尿床时,就会嘲笑:“这么大了还尿床,没出息!” 指导建议 1.注意言传身教 (1)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如果孩子有了嘲笑别人的行为,家长应及时干预,立即劝阻或制止,同时也应检查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
       (2)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应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带孩子多看一些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影视片、木偶戏等,让孩子从中领略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助人为乐,如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喜欢的东西能与别人一起分享等。
       (3)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和奖赏应适度,并且要做到循循善诱,就事论理,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别人;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要求孩子学会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2.教育和引导被嘲笑的孩子树立自信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
      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坚强的自信心为其先导的。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是何等有气魄的白信,正是这种令人惊叹的自信,燃起了他无比的智慧,使他为人类作出了光照史册的巨大贡献。
      我国著名艺术家墨森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者的第一秘诀。” 爱迪生一生有几千种发明,而爱迪生在他的发明生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他也同样受到过别人的讥讽与辱骂,但是他顶住了,他坚持走自己的路,结果成功了。洪战辉,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也遇到过同学的嘲笑,但勤工俭学的他,带着妹妹上大学,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丧失信念,而是继续走自己的求学路,最终同样取得了成功。
       总之,发现孩子有嘲笑别人的行为时,家长不要置之不理,应分析其原因,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消除嘲笑他人的心理,将有助于其完善个性,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与不断进步。 五、怎样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批评 案例 九月份开学了,乐乐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美丽的校园,有趣的识,和蔼的老师,众多的玩伴,使他觉得上学真是太好玩了!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他就像个霜打的茄子似的,变得垂头丧气的。
       原来,乐乐是个好动的孩子,没有一刻闲着:老师在讲课呢,他一会动动这儿,一会儿抠抠那儿,手边的所有学习用品都成了他的玩具。不玩己不听课,他还弄出很多声响,严重影响了老师上课:课间也总是和同学生一些小摩擦,同学的指责和批评让他很不高兴,他觉得都是别人的错:孩子蕞喜欢向老师告状了,于是,在老师多次暗示、提醒、个别谈话等教育手段均告失败之后,终于严厉地批评了乐乐:这下,小家伙接受不了了,他着小嘴,用眼睛瞪着老师,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此时此刻,乐乐觉得老师和同学们不再那样可亲可爱了,好像大家都不再喜欢他了:有了几次受批评的经历后,乐乐不再喜欢上学了,他也不再喜欢学校,不再喜欢老师和同学了。
       案例分析 1.孩子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犯错、改错,再犯错、再改错,这是人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他们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大多无条件地满足,他们所经历的顺境多,挫折少。
      因此,当他们面对批评时,不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是反应强烈,满腹委屈。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孩子的身上寄予着全家人的希望,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中,.都是以他为巾心。于是,一直以来,孩子享受着全家人对他的付出和爱心,在他的人生词典中,只有接受、索取,而没有付出、给予。
      一个不会体谅父母,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孩子,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大人对他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2.孩子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和他所受的教育有关 现在,大多家庭和学校很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信,凡事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进行和颇悦色的说服教育,往往只有奖励机制,没有惩罚机制。
      也就是说,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我们会大力表扬、奖励,而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的教育方式却显得简单、无力,收效甚微。谈到严厉的批评教育,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是舍不得批评,年轻的父母们受教育观念影响是不愿意批评,老师们呢,更是不敢批评。长此以往,孩子听到的都是大量泛滥了的表扬、夸奖,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旦受到批评,他们会表现得相当抵触。
       3.孩子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和他的年龄特点有关 一个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事情的判断是不全面、不成熟的。他们往往只关注事情的过程,不关注结果,只重视事情的表象,不重视本质。所以,当他们受到批评时,成人严肃的表情、激烈的语言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成人这种行为的目的却是他们所认识不到的。
      而且,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微笑、抚摸、拥抱这些表情和动作才是爱的表达方式,而生气、责备、打骂是不属于爱的范畴的。于是,当他们面对来自成人的批评时,他们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进而表现出情绪激烈或是沮丧。 刚入学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倾听。
      成人批评时所说的每一句话,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大错。所以,一旦受到批评,他会觉得很委屈。 4.孩子不能正确地面对批评,和他的认识水平有关 当孩子面对来自同伴的批评时,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大人足可以“教育”人的,和他们处在平等地位上的同伴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们也喜欢表扬而反感批评,这是人性的弱点。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 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
      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价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孩子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由此看来,让孩子在儿时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那么,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 指导建议 1。教育孩子仍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但家长要注意不能表扬过头,一定要让他感到做好事得到父母的表扬与称赞是来之不易的。把批评蕴藏于表扬之中的做法,会帮助孩子早早意识到批评和表扬一样,是对自己的成长大有好处的,使孩子不会对批评大惊小怪。
      能够正确面对批评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适应社会,能够正确对待批评甚至非议,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其做错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只把目光盯住他的错误之处。
      注意尽量只谈眼前的事,不借题发挥,过去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结案”了,不能老是“翻旧账”,不能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水远无法翻身,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难以接受这种批评。 3.引导孩子从事情的结果来衡量,可以让他放下一时的情绪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挨批评,我们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如果 你能接受教训,改正错误,真正得到好处的是你自己。 4.为别人想得更多,别人才会对你更好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遇到事情多为别人着想。在家里,尤其需要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多为父母着想,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在家里,孩子能从父母的管教中感受到爱;到学校,孩子也能从老师的管教中体会到爱。
      让孩子体谅老师的心,孩子就能正确面对批评了。 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家长要告诉孩子:批评你,管你,是因为老师心里有你,在乎你,老师心中对你有一份责任,就像爸爸妈妈一样。你犯错误了,老师心里着急,发脾气的时候,老师比你还难受。 5。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家长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接受。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认真倾听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6。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
      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应虚心接受;告诉孩子:能给你提意见,敢批评你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发。 7.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就应该接受批评,但父母和老师不会因其做错了事就不爱他了。
      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孩子们下意识地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只要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起着表扬难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六、怎样培养孩子知礼仪、懂礼貌 案例 冬冬和小军是一对好朋友,都是一年级的孩子。小军个子矮,是个聪明透顶的“小金豆子”,冬冬却是个比同龄孩子高上一头,体态充分体现优越生活水平的“小胖子”。由于生性好动,使这两个外表反差很大的孩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课上漫长的40分钟后,两个人就会“奔波”在楼道内,楼梯上,你追我赶,如果你能“飞檐走壁”,我就会“腾云驾雾”。短暂的课间10分钟,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两个人也会折腾得满头大汗。老师多次劝告他俩要注意安全,可是不出事之前,老师的话他们怎能听到自己的耳朵里去呢。
      一天中午,俩人又在楼梯上追跑,没有按照学校划的靠右行分道线行走,再加上下楼的速度很猛,不礼让周边的同学,竟然把一位右行上楼的三年级女同学扑倒在楼梯上。最不巧的走冬冬这个小胖墩的牙齿正好磕在了女同学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随后,女同学被老师送到了医院。
      两个小男孩被“吓傻”了… 案例分析 喜欢打闹,不知礼让,这样的事在孩子们当中时有发生,只是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正是因为孩子们对危险的模糊认知能力、较差的防范意识、柔弱的体质和脆弱的心理素质,才导致了这一类意外伤害的发生。 1.低年级孩子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心理发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
      所谓自控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智力因素问题,它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体现了个人意志品质的好坏。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自制力相对较强,但个体间也有强弱之分。由于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孩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的孩子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冬冬和小军的做法就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他们明知道在楼道里打闹不对,却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最终伤害了别人,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
       2.低年级孩子身体发育尚未完成,渴望适当地释放 一年级孩子的骨骼骨化还未完成,胶质含量较高,仡们的肌肉还未完全发育,心脏和呼吸器官功能远未成熟。因此,孩子们长时间在上课时保持一个姿势,即使是坐着,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辛苦的。40分钟的上课时间,孩子们可能压抑得久了些,如果课间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很难让自己轻松地面对下一节课的挑战。
      看来,孩子下课淘气打闹和他们自身发育的特点有一定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可能也是孩子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另一个原因。 3.低年级孩子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孩子的观察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他们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儿童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
      因此,低年级儿童的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在教育者给孩子们众多的关于玩耍、行走等活动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及要求巾,孩子死记硬背的内容更多一些,理解的内容少之甚少。他们不会考虑自己的不妥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也不曾真正理解按照家长和老师要求去做的好处。
      另外,低年级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识还很薄弱。虽然礼让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但它与人的内心修养,与人是否有足够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人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让。 4.家庭放纵的后果 由于冬冬从小是奶奶爷爷带,长辈的溺爱造成他非常任性,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
      如小冬冬经常不顾家里有没有客人,先是会在地上打滚,自得其乐,然后会跳到沙发上跳呀、蹦听,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另外,有些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致,一出现问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互相埋怨,还动手打孩子,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只知道不该做什么,却不知到底应该如何做?没有正确的教育标准,从而使孩子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5.早期教育的影响 在幼儿园时,孩子们经常是由老师带领着上下楼梯,对他们来说,没有走路靠右行的概念,更没有礼让同学的意识,只要跟着老师走就行了。而且,幼儿园的教育,一般以游戏为主,孩子是从玩耍中获得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他们没有课间,几乎没有脱离老师视线进行单独玩耍的机会。因此,“雅行”教育对学龄前儿童渗透得还不够充分。 指导建议 1.亲身示范,积极引导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父母若想让孩子懂得礼让,做事有分寸,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
      关于父母的身教和孩子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这样一段很适当的论述:我们把孩子当成是我们在水中的倒影,因为孩子们的生活就好像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们或多或少地修正我们的不足,可是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很多,他们很多的生活知识习惯都是模仿家长的,这也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根本。
      生活中,上下电梯时,您是否扶的是右手 边的扶手;开车时您是否遵守了交规,从不抢行;坐公交车时,您是否做到了礼让,请他人先坐……如果您没有做到,请看看身后那天真无邪的孩子,正踏着父母的脚印,延续着他们的行为习惯,走着自己的路。 2.家长要教育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让行为及用语 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懂札貌,知道礼让,在什么场合下可以做哪些事,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怎样做,而这些行为是通过动作和语言的运用来表现的。
       3.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一个总的原则是,要以正面诱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模仿力强,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周围的人感染他,让和谐的环境熏陶他。更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保持一致,力争取得教育的最佳效益。
       另外,家长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适宜的时机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别人的反应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 孩子和家人外出时,做出的遵守秩序的良好表现,家长要及时地表扬。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要指出其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后果,要原谅他们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孩子每一点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靠家长平时的不断教育和反复强化,最终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怎样让孩子拥有坚强的意志力 案例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一时间,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扑面而来,让人震撼,催人泪下……尤其是一些埋在废墟里的孩子临危不惧的坚强表现,更让人深深地感动。 面对前来救援的人员,已埋在废墟里47个小时、双腿被砖石夹住还流着 鲜血的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在废墟随时可能坍塌、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十分镇定地说:“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
      ”为了安慰急着救她的叔叔,这孩子又唱起了儿歌。她说:“唱歌就不会觉得痛……” “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这是北川县一个埋在废墟中浑身淌血的孩子说的话:当救援人员前来救他时,他却拒绝先行获救。直到几个小时后,其余十几个孩子全被救出来了,他才最后一个钻出废墟….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平时,他们平凡得像小草,但危难时刻,却表现得如此坚强,如此无畏。
      他们冷静应对灾难,坦然面对死亡,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他们用稚嫩的双肩,担起了灾难,也担起了道义!这种异乎寻常的高尚,不但为同伴树立了楷模,也为我们成年人做出了榜样! 案例分析 看了上面的案例,我们不禁为孩子们的坚强所折服,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骄傲!然而,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坚强面对困难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常听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不得一点苦,写作业拖拖拉拉,吃饭磨磨蹭蹭,立场不够坚定,没有坚强的意志。
      其实,“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现代家长最美好的意愿,可孩子的做法有时却相家长的意愿相违背,使父母、老师伤透了脑筋,也使孩子充满了苦恼。哪个孩子不愿意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讨老师喜爱的孩子呢?可有时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往往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还是意志力不够坚强所致。
       真正的人才培养过程,不但要有很高的智力素质要求,而且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培养孩子刚毅、顽强和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并使这些品质进一步表现为坚强的道德信念和顽强的道德意志。毛泽东说:“武勇之目,若猛勇,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意志者也,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意志 在人生征途中的重大作用。 坚强的意志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培养起来的。影响意志品质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将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制力和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为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却是可以控制、改善的。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先人为主”,即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先人为主的定势作用,这种作用一旦形成,就会影响终身。所以我们提倡家庭科学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祥和的家庭气氛,为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指导建议 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战胜自己,不断地克服困难并利用自己的毅力达到目的。父母在这方面的教育应从小做起,帮助孩子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使他终生受益的最宝贵的品质。在这个方面, 家长可参考以下建议。 1.给孩子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睡觉前只能玩1个小时,让孩子懂得这是家里的一条规矩,他可以用毅力来服从。
      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改善他的自控能力。 2.对孩子的教育要耐心细致 对孩子的失败家长应有耐心,并让孩子不要灰心丧气,鼓励他鼓起勇气去实现他要达到的目标。对孩子应倾注满腔热情,帮助他坚持下去。告诉他如何面对失败,失败是克服困难的一次机会,是努力迎接挑战的一个因素。
       3.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你的孩子 为了使孩子拥有自己的调节行为的方式,家长除了用深入浅出 的例子来引导他,并告诫他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的后果外,还要耐心而明确地告诉他做事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十分关键的是 家长在对孩子周围发生的矛盾加以评论,分析卷入矛盾冲突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和各自做出的选择时,一定要客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
       4-意志品质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 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实践。家长要摸清孩子意志品质方面的薄弱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如果具体分析起来,会发现其强弱的具体环节不同,家长要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十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一过,后边就稀松平常了。这种孩子意志品质的优势在确定目标、确定行动阶段,而弱点在于坚持性和自制力上。对待这样的孩子,在确定目标之后,家长要帮他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耍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在行动过程中,则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激励他。在接近目标时,尤其要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有几次这样的过程,孩子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提高。 再如,有的孩子做一件事开头犹犹豫豫,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却能够较好地坚持。
      这种孩子的优势在执行计划方面,而决定计划方面比较薄弱,内、外因素干扰使他难以果断地做出决定。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应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他分析利弊因素,尽快确定目标,培养孩子的果断性。 5.从小事做起,磨炼孩子的意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炼意志的好方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磨炼自己的意志。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而著称。他写字十分工整,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原来在年轻时,他就是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自己磨炼意志的开端的。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得苦、忍得痛,意志坚强,与她小时候在小事上的磨炼也是分不开的。
      上小学时,她常因看电影耽误功课,在父亲的帮助下,她从克制看电影做起,功课做不完,就把电影票退掉,再好的电影也不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她战胜了自己,养成了很强的自制力:止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 强而有力。
      ”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要从孩子“小的克制”人手。 从小事做起只是起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逐步进行。当孩子能够迎接越来越大的困难和挑战时,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就站在家长面前了。
       6.教育孩子学会“跟自己做对”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意志品质的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志气的孩子,应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要争取做到。”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
      开始时,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昏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物理知识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的注意力从书本上拉开了。 大家知道,“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适合孩子的稍有难度的一些劳动、体育活动,如植对、远足、爬山、跑步、游泳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孩子变得坚强起来。
      家长要指导孩子进行选择,选择后关键在于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会“跟自己做对”,要避免盲目性,不能冒险,不能脱离实际。要教育孩子做到:明确行动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一旦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 7.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需要家长的榜样力量 如果家长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经常半途而废,是难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的。
       有了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我很棒!我会做!” 。

    s***

    2019-02-18 10:39:40

其他答案

    2019-02-18 10:53:03
  • 哪方面呢?具体说说,或者直接说遇到的问题

    在***

    2019-02-18 10:53:03

  • 2019-02-18 10:50:09
  • 欢迎加入沪江小学群1-3年级:180723375
    那里有不少广东的家长,可以共同交流

    何***

    2019-02-18 10:50:09

  • 2019-02-18 10:37:59
  • 一年级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走过这个转折点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建议一点:就算家长工作再忙,也要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天天最少也要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这样经常交流,养成平等交流习惯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就化难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么事情跟谁都不说,出了什么事情,家长什么都不知道,后悔晚矣。

    韩***

    2019-02-18 10:37:59

  • 2019-02-18 10:26:47
  • 已解决,欢迎大家继续提问。

    张***

    2019-02-18 10:26: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小学教育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