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民居燕尾脊的特色是什么

首页

古民居燕尾脊的特色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10 01:36:38
  •   闽南民居特色:
      明、清古民居建筑沿袭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其一,沿袭北方汉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齐配置;其二,屋顶人斜面皆成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其三,木、砖、石等建筑构件装修装饰花样繁多;其四,建筑着色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其五,建筑用材以木材与砖石混合为主。
      而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筑特色。但是,即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征。典型传统民居为“皇宫式”大厝,这种“皇宫式”大厝民居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
      “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这种建筑布局特点至少从秦朝起就一直沿袭下来。如秦代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月之久的阿房宫就已经有这样的建筑布局特点。“皇宫式”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皇宫式”大厝为封闭式建筑。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
      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
      这样,就形成了“皇宫式”大厝左右均齐配置,而又浑然贯通的建筑特征。“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
      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顶较低且缓倾斜,于是大厝屋顶的轮廓就成三段折曲线,即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叠向两边翘起的态势,使整座建筑更具有美感。据史籍所载,屋顶成凹曲线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闽南古民居保存了这传统建筑的特征。
      “ 皇宫式”大厝大都为穿斗式木构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成为框架式结构,以承载屋顶。
      墙体反而不甚承重而仅起阻隔作用。如大厅与大房的隔墙,有的用芦苇或竹片编轵而成,外面再涂上灰泥即成墙体。有些厅房隔墙则纯用木材构成。这种墙体由于轻薄,具有抗震力。而闽南沿海一带因明末清初禁海迁界,民居被夷为废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墙体为“出砖入石”墙,即利用废墟里的旧砖瓦、石、砖混砌成的墙体。
      这反而成为蕴涵历史文化的一种建筑特色。
      “皇宫式”大厝的木、砖、石构件装修样式在明、清初时较为简朴,用材也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梁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至晚清及民国,木、砖、石构件越来越讲究精雕细琢,样式富有变化。
      作为宅门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饰,晚清发来,檐桁、月梁均予雕刻。厅堂斗拱、雀替、驼峰等木质构件亦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蓝或倒吊莲花等造型。凹斗式大门门额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额,并装饰石雕“伍员目”。
      曲墙装贴细磨石板或花砖,以花鸟、动物或人物故事组雕装饰。
      厅堂上有木制格扇门,格扇分格芯和裙板两部分,均有作各种图案木装饰,尤以花鸟木雕透镂窗最为精致。诸 房间均有木制窗棂,样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栏杆窗、槛窗,均有木雕图案。
      主房正厝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大房、后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向厝外的窗棂一般用石雕栏杆装饰。
      大厝外面墙体裙采用细磨条石装砌,而门墙墙裙则有浮雕、线雕透雕等,图案有花鸟、人物及名人诗文题赠等。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砖雕装饰。
      大厝大门有的配置一对门枕石,有抱鼓石、上马石式样,并加以雕饰。木柱石础有砧、盆、鼓、瓶等式样,明代一般无雕饰,清代以来则加以花样雕饰。
      “皇宫式”大厝室内地面铺设正方形红色地板砖。厅前走廊边沿铺设大规格的条石。天井亦铺设条石,并修设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还放养乌龟于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畅。
      宋、明代对民居建筑着色绘彩有严格规范,清代以来民居建筑开始有着绘彩。由于我国自古有阴阳五行之说,因此着色亦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闽南“皇宫式”大厝一般以青、赤着色绘彩。如梁柱门窗漆以朱红色,墙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绿辉岩),外墙体饰以红砖,屋顶饰以红瓦。
      
      “皇宫式”大厝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构造特色。
      中国自古就有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风俗,即自然物崇拜。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也有些相关的 习俗。建宅,俗称“起大厝”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地择向。一般民宅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大都采用兼字。晋江古民居一般坐东北向西南,为“艮坤丑未”方位,这和闽南一带夏秋常刮东南季风有关系。“起大厝”一般依山势,即顺灵脉。
      这些都是很有科学性的。但亦有地点方位确定,还要根据岁次“年利”来确定方位及建设时间的。施工之始要 “动土”,祭“土地公”,即用铁锥自东向西沿宅基四周挖一圈,并在宅基的厅中位置设“土地公”灵位,上书“福德正神”。在施工过程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要犒祭“土地公”。
      一般厝宅的东边留水沟,西边留狗洞。谓之“东龙西虎”。
      新建的大厝,一般习惯在天井的廊檐下悬挂“天地灯”,每年更新一次。此即是自古沿袭的对于天地的崇拜。在厨房灶壁一般设置小神龛。贴有灶君图像,并以红纸书上“灶君司令”,按规定时间祭祀。
       一般民宅不绘“门神”,但民间有贴神符护厝宅的习俗,还有在门顶上悬挂“八卦图”以御凶辟邪的习俗。在一些三岔路口的墙壁上,还嵌有“石敢当”石碑。“石敢当”最早出自西汉《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最著名为“泰山石敢当”。民众信其能镇鬼怪,消灾祸。
      此外,还有忌厝宅门窗相对向的习俗,要建照墙堵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闽南民居出现了融合海外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建筑,但仍然保留浓郁的民族特色。及至六、七十年代,闽南民居涌出了大量结构单一的石头房屋。一方面反映历经劫难的闽南乡村资源的枯竭,经济的衰败,一方面也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
      闽南古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结晶之一,其严谨、精致、实用、美观,即使在现代化别墅面前,也毫无一点点逊色。
      闽南古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和闽南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闽南晋江古民居建筑与中国汉民族古民居建筑杰出范例的山西晋中平遥古民居和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的典型精作的广州陈氏书院相比较,有其共同建筑特征,即均为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形式,具有中轴明显,左右对称,主次有序特点的封闭型建筑,在木、砖、石建筑构件上均有着精美花纹图案雕饰。
      但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平遥古民居比较,平遥古民居墙砖、地砖、瓦盖均为青灰色,屋顶没有两端翘起的燕尾脊,没有红砖、绿瓦、白石建筑构件,不如闽南晋江古民居瑰丽多彩。与广州陈氏书院比较,陈氏书院屋顶斜面没有凹曲线美感,石雕略逊于闽南古民居,而木雕则胜之。
      闽南古民居建筑还有其突出特点,即于大门门额嵌有镌刻主人姓氏郡望堂号的石匾。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传统古民居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古民居建筑涵盖着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项内容,突出了古人在兼顾地理环境、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
      我们保护、研究这些建筑遗存,应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古民居建筑蕴含着成熟的审美观,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亲情,承载着浓厚的人气。以前地方史缺少这方面的记载,而目前由于自然的淘沙和人为的破坏,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亦即将趋于消失。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闽南传统婚礼习俗
      一、前期准备:
      ①讲聘金:男方须同媒人同往女家,与其家人商谈聘金数量。
      通常取偶数。
      ②谈聘礼:种类,名称、数量、搭配比例,都是计较的内容,女家大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姿态,男家则需多方考虑,因为这是个大负担。
      ③订日期:双方都得按男女双方的“八字”请人测算,择定无伤双方的良辰吉日,男方将聘金,聘礼热热闹闹地送至女方家。
      
      二、落实聘礼
      ①礼饼:俗称“大饼酪花”。“大饼”即特制碗口大马蹄酥,两个一包,红纸包囊,动辄成百上千包。“酪花”即油炸的中空糯米条,外裹糖浆粘上“米香”(爆米花)。“四色饼”即各种包装成封小馅饼,按“大饼”数量,搭配上相应的“酪花”“四色饼”。
      
      ②礼糖:大糖——压制成中空状的糖块,小巧——实心的小块糖。“大糖小巧”均压出龙凤或喜字图案,或“百年好合”等吉祥于,按比例搭配。
      ③全猪全羊或猪腿。女方收下猪羊肉,脚却需退还男家,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否则,便是“目俗”,即对男家不敬。
      
      ④面线:寓长寿之意,即对新人幸福长寿的祝福。
      ⑤冰糖:冬瓜糖,桔饼柿果(柿饼),生花(糖生花)蜜枣,即“吃甜甜生后生,”寄寓吉祥,早得贵子之意。
      ⑥瓮酒、活鸡活鸭,寓寄平安长久,和谐安分,女方留下酒、退回鸡鸭。
      
      ⑦龙凤大红烛、礼炮、礼香,龙凤烛供女子嫁前举行“上头”(冠礼)仪式用。
      ⑧首饰、手环、戒指、项链、金银钗等珠宝:女子嫁前佩戴,以祈富贵,生活富足,亦含驱邪之意。
      ⑨盘头衫仔:女子结婚时穿的新衣裳、绣花鞋、四季外装、一般四套、八套、或更多、多取偶数,红色为主。
      
      ⑩将南方婚书交付女方。
      三、女家回礼:
      ①收大部分礼饼礼糖,退回小部分,俗称“压箱底”。
      ②收下猪羊肉、退回猪脚
      ③回赠女婿一套结婚礼服,衣服鞋袜,文房四宝及其他礼品,希望女婿知书达礼,出人头地。
      
      ④填写女方婚书,交付媒人送往男方家,即起结婚证书的作用。至此是缘定终身,婚事宣告成功
      崇拜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伤***

    2018-09-10 01:36: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