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介绍棕编技术、特色?

首页

介绍棕编技术、特色?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05 17:44:45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
      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
       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 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 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
      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新繁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 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
       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
      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

    l***

    2007-07-05 17:44:45

其他答案

    2007-07-05 17:45:35
  •   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
      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
      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 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 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
      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
       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新繁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
      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 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 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
      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

    有***

    2007-07-05 17:45:35

  • 2007-07-05 17:45:12
  • 棕编 
    产地主要在四川新繁、湖南长沙和陕西汉中等地区。它采用棕树嫩叶破成细丝,经硫磺熏、浸泡、染色后编织而成。棕编细致精巧、朴实大方,色彩谐调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在国际市场被誉为"四川草"。 长沙的棕编玩具别具一格。民间艺人们给一片片随手可摘的棕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三下两下,编出个蚱蜢、螳螂、蜻蜓、青蛙等,深受儿童的喜爱。老艺人易正文独创了"肚皮"编织法,编出的昆虫惟妙惟肖;他还用铁丝作骨架,增加了清漆涂刷工艺,使作品能长期保存,从而把这种雕虫小技引入了大雅之堂。后来,这门手艺由游方艺人带到了许多地区,艺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产生了用蒲草、还魂草、竹叶编织的虫鸟玩具。 
    

    撕***

    2007-07-05 17:45:1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