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湖北麻城、罗田县东腔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首页

湖北麻城、罗田县东腔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28 13:14:22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
      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劳作和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地歌风盛行,砍柴、放牛、采茶、摘桑、插秧、薅田等山野田畈皆有歌唱,由此便产生了最具地域特色的“哦呵腔”、畈腔、采茶调等,东腔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东腔戏不用丝弦,只有击乐和吹奏乐伴奏;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它演唱方式灵活,既可在舞台演出,又可化整为零在私人住宅唱坐堂;它发音高亢,吐词用罗田方言。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等。
      随着时间推移,行当由过去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的地方戏。   罗田东腔较著名的艺人先后有黄继清(本县白庙河人,生于咸丰年间1851年)、黄大结子、黄二结子(黄继清之子)、余八(外号余八相公,本县胜利廖家坳人,生于咸丰1861年,擅长旦角,所带徒弟中较有名的是红安人戴哈巴)、潘凤仙(本县城关人,擅长旦角)、喻小舟(本县城关人,擅长生角)、晏仲芳(本县北丰人,擅长丑角)、许伯奇(本县白庙河人,擅长旦角)等。
         我国戏剧音乐家刘正维撰文指出:“鄂东北活跃了几百年的一支本地哦呵腔,正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它影响很大,到处流传。几百年来,成了鄂东北、陕西、豫南、湘东北、赣北、皖中南、浙西与闽西等八省区花鼓戏、采茶戏主要声腔,并组成了打锣腔声腔系统”。
      由此可见,研究中国戏曲,不能不研究东腔戏。罗田东腔戏的产生形成及其内容,特征和传承经历及其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中实属罕见和重要。

    1***

    2007-06-28 13:14:22

其他答案

    2007-06-28 13:15:29
  •   在罗田县东北角有一个叫陈家山的偏僻山村,这里180多户人家、600余人同居一个大湾子,全湾人都姓陈,他们传承了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剧种———东腔戏。该剧种自清初至今,在这里相传了9代200多年,有80多名东腔戏老艺人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只传同族,不传外人——“老古董”传了9代200多年 5月29日,记者从罗田县城租车出发,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路颠簸爬行。远处是青山葱郁,近处是峭壁扑面。2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罗田县胜利镇陈家山村。 陈家山位于罗田县东北角,距县城约90公里。
      它就像是一颗古老的珍珠,镶嵌在海拔748米的山冈上。山上有个陈家大湾,全湾共有184户,670人,均系陈氏一族。更为奇特的是,这里至今保留着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剧种———东腔戏。该剧种自清初至今,在这里相传了9代200多年。早在20多年前,就有80多名东腔戏老艺人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记者来到陈家湾,只见整个村落铺开在一马鞍形的山冈上,清一色的土砖黑瓦平房,屋基连屋脊,屋脊连屋基,层层叠叠,层次分明。湾内巷道细长狭窄,纵横交错。初入此地如入迷宫,若不是村干部领路,记者只怕早就晕头转向了。 “东腔戏可是个‘老古董’了。
      ”罗田县文化局郭小双局长告诉记者,唐宋时期,罗田当地村民在劳作和生活之余,自发创作了“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民间声乐,特别是遇上农忙季节,冲冲畈畈“哦嗬”声一片,这边唱来那边和。嗓子好的歌手,歌声可翻滚几个山头。再加上独特地貌产生的自然回声,就形成了激荡人心的歌涛。
      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员)时,有一次视察罗田,就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唱歌者为“鸡人”。而东腔戏正是在“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基础上产生的。 “东腔戏的发声部位在咽喉,按照今天的标准,它不属于科学的发声方法,但它确实是原生态的。
      ”郭局长说。 村民陈桂明是东腔戏第六代传人,也是目前陈家山东腔戏业余剧团团长。他介绍,陈氏东腔戏有一个不成文的族规,就是只传本族,不传外人。过去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因为东腔戏有“女戏男唱”的传统,但在9代传承中,这一传统被逐渐打破,陈家山开始培养女演员,“不过只教媳妇,不教姑娘。
      ” 陈师傅还介绍,为防止手抄传误,陈氏东腔戏一直没有剧本,全靠师傅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口口相传,这使得陈家山的东腔戏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原生态。现在,陈氏东腔戏祖传下来的大小悲喜剧共有30多本,如《全家义》、《血掌印》、《白布楼》等。 。

    1***

    2007-06-28 13:15:29

  • 2007-06-28 13:15:08
  •   罗田县胜利镇陈家山村村民近日得到一个好消息:县文化局不久将拨出专款,资助村里挖掘抢救传承了200多年的东腔戏。东腔戏被认为是民间原生态的传统剧目。
      陈家山村地处罗田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交界处,距河南新县不到40公里,是大别山偏远的小山村。
      目前有184户、近700村民聚集在一个马鞍形山梁上的大垸内。村里人喜爱 的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
         在陈家山垸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戏楼,厅堂内悬有师祖陈兴太题写的匾额“源远流长”。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东腔,今年70多岁的陈月舟,全家人可合演一台戏。“文革”期间,村里的戏班曾遭禁查,但人们仍私下口耳传承,村里东腔戏班的现任召集人陈贵生便是那时开始学唱东腔的。
         9代传承中,陈家山戏班打破了过去女戏男唱的传统,开始培养女演员。目前戏班的演员能唱东腔戏72种板腔中的50余种,保留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等30个中小戏剧目。   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麻城、金寨、新县仍颇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3月才回家忙春耕。
      每逢传统节日、婚丧喜庆,方圆百里的乡亲有请必到;县城广场、村野山坡、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是他们演唱的舞台。据介绍,陈家山村民风淳朴,自土改以来村里尚无一人违法犯罪。 。

    孙***

    2007-06-28 13:15: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娱乐休闲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