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山西洪洞与女娲

首页

山西洪洞与女娲

赵城侯村女娲宫、陵寝等以及习俗流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16 12:53:26
      女娲陵”在山西赵诚侯村   
        经长期考证和实地考察表明:女娲氏的陵寝是在山西洪洞县赵城镇的侯村。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女娲墓,在赵简子城东南五里。高二丈。   
        又据《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已载:  
        娲皇陵,在赵城县东南一里。
       又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赵城县志》卷二十九“陵墓” 记载: 女娲陵,在县东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庙后。 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蚀,亦好事者之说也。
      正陵右有‘补天石”。宋乾德四年 (966年),诏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 国朝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 赵城县的位置,正在《尚书·禹贡》所记“冀州之城的“中镇名山”霍山之麓,这里正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的主要活动范围之内。
      倾一生之力为缔造人类、造福人类而与大自然博斗、献身的女娲氏最后长眠于此,是很有可能和顺理成章的事情。 “女娲陵”所在的侯村,是距离洪洞县赵城镇东八华里的一个大村。据说,该村自商、周时期就形成村落。因为 这里是诸侯所封之地,故得名为侯村,算来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地处古老的霍山脚下,濒临汾水之滨,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侯村附近还有随处可以发现的“龙山文化’遗迹。现在,全村人口多达六千余人,村里的一条东西大街,竟长达三华里。所以,当地传有侯村是“洪洞第一村’的说法。 “女娲陵”的正陵,位于侯村村北现为学校的“女娲庙” 旧址旁边。
      它是一个高达四五米的大土丘。它的周长,估计约在四五十米左右。而“女娲陵”的副陵,正如有关资料所记是在正陵东北方向的村边,其高度、周长与王陵相近。笔者所见到的情况,与“赵城县志’所记载的情况基本吻合。 多年来,“女娲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在正陵周围,盖起了不少民房住宅,使本来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文物景观受到了破坏。地处村北的“副陵”虽然没有受到“铁壁合围”,但外观也与一般常见的土丘毫无二致。 在“女娲陵”主陵的东南边,是一座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女娲庙”。据《赵城县志》记载: 女娲庙,在县东八里侯村。
      始建无考。《平阳府志》载:“唐天宝六年(747)重修。”则天宝前已有庙也。庙中旧塑女像,滚冕执圭。旁诗嫔御。殿壁绘“断鳖”、“炼石”各图。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太常卿金德英奏,悉撤去之,更设木主。庙后有陵及补天石。宋以后代有祀典。 据村民介绍,“女娲庙”的全称是“娲皇圣母庙”。
      庙的东西宽度约120米;南北长度达3O0米,总占地面积达36O00平方米左右。《大清一统志》记载“庙周围约五里许”,可见这座“女娲庙”的规模之大。 原来的“女娲庙”建筑宏伟、壮丽,庙院建筑从前到后, 依次是: 一、仪门,由三个并联的牌楼组成; 二、过门戏台,钟、鼓二楼,在戏台与山门之间的东西两侧,分别树立着宋开宝六年(973年)碑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碑各一幢。
      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九间; 三、山门,在山门与正殿“补天宫”之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二十四间; 四、正殿“补天宫”,殿中原有“衮冕执圭’的女娲塑像, 旁有待奉嫔御,殿壁绘有“断鳌立极”、“炼石补天”等彩色壁画; 五、后宫(寝宫) 除此之外,庙院东侧原有道教宫观“补天观”一座;庙院西侧原有“华胥圣母庙”一座;庙院东南原有“补天寺”一座……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争、动乱等原因“女娲庙”的建筑已经大部分遭到破坏,庙院遗址已为侯村学校占用。
       现在残留保存下来并继续保持着巨大吸引力的“女娲庙”原物,只有庙院里原有一百零八棵柏树当中的三棵大柏树。其中最大的一棵,号为“五股穿心柏”,高达20多米;径围长度竟达8。5米以上。有趣的是,这棵树的树身上面,结满疙瘩树瘤,有的呈猴头形状,有的是虎头形状,上上下下布满全身,很有观赏价值。
      另外两棵巨柏的径围也在五六米以上。可惜的是,由于附近有一家大型化工厂超量采用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这几棵残留巨柏的根系断绝了水分和养料的来源,其中的两棵已经枯死,只有一棵还残留有一枝苍翠的柏叶,顽强地保留着一线生机。 侯村“女娲庙”是国家级神庙 “女娲庙”里保存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文物是多年来一直树立在庙院中的两块宋代、元代石碑。
      据庙院东侧所立宋开宝六年(973年)《大宋新修女娲庙碑铭并序》记载: 辛未(971年)春……乃诏诸郡、县,应境内有历代帝王陵寝之处,俾建寺庙,四时祭享,庶百姓祈福焉。乃于平阳故郡,得女娲之原庙。遂令中使藏事、有司揆功,选良材,召大匠;以坚易脆,去故就新……成一时之轮奂,壮万古之威灵…… 又据庙院西侧所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大元国重建修娲皇庙碑》记载; 越至元四年(1267年)四月,平阳赵城县道士申志宽,奉先师张志一治命,诣长寿宫,恳‘诚明真人’臣志敏奏言:‘臣志一所居赵城东五里有娲皇庙,北有封(坟),崇二丈许。
      传记为‘娲皇冢……庙有碑,自宋以上,率剥裂不可考,独开宝六年(973年)所制者故在、具述奉敕重修本末。然则赵城之有娲皇庙,其来尚矣。 从以上记载和《平阳府志》所记“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 ”的内容以及庙里留存有径围将近几米的巨大古柏的情况看,赵城侯村“女娲庙”的创建年代,肯定是唐代以前。
      因为中国古代对“女娲”的崇拜由来已久。据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在拜谒了楚国的“先王庙”里所供奉的“女娲”神像后,就在《天问》诗中说:“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另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亦有 “伏羲麟身,女娲蛇首”之语。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立庙祭祀女娲以及伏羲的习惯。更引人注意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距离赵城侯村“女娲陵”数百里的山西吉县“柿子滩’的山崖上竟发现了一万年以前“中石器”时期的“女娲”岩画……。根据侯村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村落的情况看,该村:“女娲庙”的创建,很可能是在侯村建村初期。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这座 “女娲庙”的“庙龄”,最少也在三千多年以上。 又从以上碑文中“有先代帝王陵寝之处,俾建祠庙,使四时祭享”的情况看,早在唐代、宋代以前,这座“女娲庙”就一直享受着历代皇帝的供奉和祭祀,是“国家级”的神庙。
       在“女娲庙”后院的地下至今还倒伏、埋没着多块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遣官祭祀女娲的“御制碑文”;《赵城县志》也刊载有从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至道光元年(1821年)皇帝遗官致祭“女娲庙”的祭文。这都是赵城侯村“女娲庙”有别于其他各地的同名庙宇,是“国家级”神庙的有力证据。
       多年来,这座意义不同凡响的“女娲陵”和“女娲庙”受尽了历史风雨的摧残和无情的破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但她在当地民间却一直保持有“中华之母”的庄严和声威。每年春天“清明节”后三月初十日的“女娲诞辰” 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在改为举行庙会),庙会的时间要持续七天之久。
      举行祭祀典礼时,要“清水酒街,黄土垫道”,朝廷、官府都要遗官致祭’;民间也要进行盛大的物资交流、商贾买卖活动,并要请来戏班,连唱七天七夜的大戏,以娱神、娱民。此外,还有当地四乡村民组织的“同乐会”、“八音会”,表演威风锣鼓。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等,隆重地为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庆贺诞辰。
       在此期间,民间还要举行富有神秘色彩的“求子”活动: 在”女娲陵”正陵的封土当中,混合有不少犹如玉米、稻米大小的化石块。来自各地的男男女女,都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在这里焚香祷告,然后从“女娲陵”的封土堆中“刨孩子”,刨出“石方者为男,石圆者为女”。
      这种习俗一直延传至今。就在 1994年,还有来自东瀛日本的游客,到这里焚香、祈祷,刨土、求子,乞求这位伟大母亲的“恩赐”、这一活动虽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是从这种民众表达自己内心愿望和心理追求的特殊民俗活动中可以看出;在中华儿女心中和广大的东方世界,女娲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

    孙***

    2007-03-16 12:53: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