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光的速度为什么是大约30万千米/秒??

首页

光的速度为什么是大约30万千米/秒??

光的速度是大约30万千米/秒,为什么不是20万千米/秒或者是40万千米/秒,它的速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有没有超光速光或者亚光速光?现代物理学能够回答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7-01-27 22:55:54
  • 这个嘛,因为正好我们把现在的1米定义为1米,1秒定义为1秒,才通过试验和计算得到了300000000m/s这个数字。你要是修改一下现在米的长度和秒的间隔,光速就不是这个值了。

    青***

    2007-01-27 22:55:54

  • 2007-01-25 23:27:31
  •   
    超光速和亚光速光,按现在的科学理论,是不可能有的。原因如下:
    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其速度是可以不一样的,一个物体从某一参考系中转换至另一参考系时,其速度可能增加或减少。例如,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乘客,以公共汽车为参考系,其速度为0,即静止,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则乘客是运动的,速度和公共汽车的一样,如果以另一辆逆向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考系,则其速度会更大。
      现假设光速也如此,则光从此参考系中跳至另一参考系,其速度可能变大,再跳至另一参考系,则其速度又可能再次变大……如此“跳”下去,就可以得出光速可以无限大的结论;同理,也可得出光速可以很小甚至静止。但是,我们没有见到过速度很小的光,更没有看到过静止的光。
      而且不管是背离地球还是面向地球运动的星体发出来的光,科学家测量出它们的光速都是30万千米。据此可以推出 光速不变论。也就是说,光速的大小与参考系无关,光速是绝对的。而且光速是一切物体的速度的极限,再也没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根据光速不变论推导出来的,可以说,光速不变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个大厦的基础,如果光速不变论这一基础不成立,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大厦就会崩塌。
      反之,如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实应用中得到证明,则可以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光速的不变论。如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原子弹氢弹核能技术等等,都是它的结晶,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光速不变论。 我们一般说的光速是指真空中的光速,但在空气或其它透明介质中的光速要比真空中的光速小一些。
      在相同的介质中,光速是恒定不变的。 。

    棋***

    2007-01-25 23:27:31

  • 2007-01-25 22:15:52
  •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解出来。

    y***

    2007-01-25 22:15:52

  • 2007-01-25 21:56:46
  • 速度是通过计算得来的,方法是将1束光射向月亮,通过所用时间 距离算速度的方法得到。光天生传播的速度就快,就象马天生比人跑的快。目前传播速度最快的还是光,没什么比他快了

    1***

    2007-01-25 21:56:46

  • 2007-01-25 21:53:01
  •       真空中光速3*10^8m/s。不同介质中,光速不同。
        发现光以有限速度传播,是17世纪的一个伟大成就,伽利略首先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测量光的传播速度,但没有成功。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则用天文观测的结果证明了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
      他曾长期观察过木星的卫星(木卫一)食的现象,发现在一年中各个不同的时期里观察到的卫星食的周期并不相同。当木星的视大小变小(即地球距木星的距离增大)时,观测到的卫星食的周期大于平均值;当木星的视大小变大时,观测到的卫星食周期小于平均值。考虑到木卫的实际运动,极少可能有这种不均匀性,观察到的现象只能证明光速有限的假设。
      因为,当地球与木星的距离逐渐增大(减小)时,来自木星的任一光信号到达地球时要比前一信号多(少)走一段距离。1676年,罗默从他的观测结果中推出,光穿过地球轨道直径需要22分钟。也就是说,从地球位于距木星最近的T点观测到的木卫食的时刻推算出的半年后地球位于距木星最远的T′点应该发生的卫星食的时刻,要比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早22分钟(根据现代观测,这个值为994±2s)。
      由于当时尚不知道地球轨道大小的准确数值,而且罗默的观测也不够精确,所以没有可能求出光速的精确值来。后人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根据地球轨道半径为1。497×108km,得到的光速为c=(3。010±0。06)×105km/s。 1849年法国学者斐索第一个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
      光从光源S发出,经玻璃片K表面反射后,通过静止齿轮A的齿间空隙,经过相当长的距离(约几千米)后,从平面镜Z反射回来,再经齿轮A的齿间空隙,透过玻璃片到达观察者的眼中。现在使齿轮开始转动,并且逐渐加快转速,就会出现从齿隙0穿过的光线,经Z反射回来时,恰好被齿a挡住,从齿隙1穿过的光线,反射回来时又被齿b挡住……。
      从而使观察者始终看不到Z反射回来的光。当然转速再加快,由齿隙0过去的光反射回来时刚好由齿隙1通过进入人眼,而由齿隙1穿过的光反射回来时又刚好从齿隙2通过进入人眼,人又可以见到Z的反射光了。知道了A的齿数、齿轮的转速以及AZ间的距离,就可算出光速了。
      例如:AZ间距离为8。6km,A有720齿,第一次见不到Z的反射光的齿轮转速为12。6转/秒。齿a转到隙0,即转过半个齿间距离所需的时间为△t, 当时斐索测得的光速为3。16×105km/s。 1851年傅科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法——旋转镜法测定了光速。
      1927年迈克耳逊又改进了前人的装置。采取旋转八面镜的方法,很大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f***

    2007-01-25 21:53:01

  • 2007-01-25 21:52:19
  •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测量光速了
    已经作为一个常数了
    不过300000000M/S是在真空中的,在其他介质中就小了

    h***

    2007-01-25 21:52: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物理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