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百分问题系列之二:印度民族的劣根性!

首页

百分问题系列之二:印度民族的劣根性!

本着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前提,现把所得积分送于众网友,有能力者得之。一周后结题,全盘抄袭的一概不会录选,谢谢!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印度却始终不能在世界上成为真正的强者,为什么?
做为我们潜在的对手,和可能的伙伴,做为飞速发展的强大经济体,印度民族存在着哪些民族劣根性,能不能真正的腾飞?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03 16:55:02
      印度人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我也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印度民族的定义是很模糊的,印度国家的主体民族一般认为是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的40%以上。但还存在许多其他民族,著名的如锡克族,阿萨姆族,泰米尔族等等。
    因此在这里,我用一个笼统的概念“印度民族”来概括他们可以共通的一些东西吧。
       印度民族也是一个有光辉文化的民族,但是这种文化就是影响他们的最大罪魁祸首,因为这种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 之所以说是软性文化,是因为它缺少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核心,由于印度的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使印度民族的共同文化成为了一种模糊的东西,从甘地开始的许多印度领导人,通过调和来保证国内的稳定,但同时也使得文化的核心更加模糊了。
       一般说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但是印度教也是一种软性宗教,它吸收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内容,还有可能受到了中国文化或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众多宗教杂揉的结果就是印度教是一种非常有包容力的宗教,这点是可贵的,但是由于在包容的同时缺乏吸收,使得这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似的东西,这种宗教的软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人的性格。
       伊斯兰教统治者曾经建立了莫卧尔帝国,直到这个时候,整个印度次大陆才可以算真正完全统一。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印度教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激进”的宗教可能比较缺乏吸引力。因此如果仔细观察,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很大一部分都是所谓的“山地居民”,由于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同性格,他们比居住在大平原上的居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和他们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的宗教。
       莫卧尔的统治者们,最初采取了宗教包容方针,奥朗则布则是强硬方针的代表,但无论哪种政策,都没有真正撼动印度教的地位,当无能的统治者即位后,想的是如何享受,更不会考虑改造宗教的事情了。因此这种软性宗教就一直占据着大部分印度民族的思想阵地。 如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英国人也是造成印度目前情况的罪人,如果说不能改变印度民族的内心,至少可以改变表面上的一些东西,恰恰英国人的改造做的很不够,由于英国对殖民统治的态度,它更多地采取一种怀柔的方针来对付印度人,对印度的改造进行了,但是极不彻底,但即使这种不彻底的改造,还是激起了对自己传统文化极其尊重的印度人的不满,于是英国人也就满足于在一些大城市里建立一个个“绿洲”,而对于农村地区,则依靠印度本土的力量来控制。
       这种政策对于保证稳定或许有用,但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益处却有限,这个民族固然会追求独立,但这是本性的反映,而他本来可以从这个统治者这里学习到更多西方文化中富有内涵的东西,也可以改变本土文化中许多软性的因素,但是都没有实现,大多数印度人仍然处于那种一直处于的状态之中。
       软性的印度教和缺乏真正的外来干涉因素,是造成现在印度民族性格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就是客观因素了。首先印度次大陆是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它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西亚,较少是与中国,对东南亚则更多是一种输出的状态,这使印度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存自己的文化,但是每当一个外来势力从西面的高原上奔驰而下的时候,印度本土文化就会经历一次洗礼,然后与这种外来文化结合之后重新构建起来。
      英国人来的时候,情况也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英国人的影响更深一些而已,但是仍然没有触动最核心的东西。 此外,印度人的惰性也是一大影响,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所谓“热带惰性”,即由于气候原因对人心理和行动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的效率低下,其实就是这种热带惰性的反映。
       对于印度的前途,我想他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因为历史上印度一直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尤其在南亚地区。由于它毕竟接受了一些英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在现存的国际秩序的感觉无疑会“舒服”一些。更能获得认可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也是他的有利因素,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印度民族不能真正克服软性宗教对性格的影响和惰性这个外来因素的作用,那么它永远也只能是一个地区性的重要国家。
      

    z***

    2006-12-03 16:55:02

其他答案

    2006-12-06 00:44:19
  • 1殖民地统治的后遗症.
    2高中低族群的复杂性.
    3夜郎加自大的盲目感.
    4山中无老虎的淫意狂.
    属猴子的,不打不服.一打就趴下,两个字[欠揍].

    大***

    2006-12-06 00:44:19

  • 2006-12-04 15:12:14
  •   
    印度民族凝聚力问题浅说
    薛克翘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最时髦的词汇之一,倍受世人关注。其实,通俗地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向前看,看谁笑到最后。这显然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产物,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产物。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资源。
      资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物质资源,一是人力资源。文化也是资源,既是物质的又是人力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还要看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不仅与经济、军事、人口、社会等硬条件有关,也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式、文化基础、民族精神等软条件有关。民族凝聚力问题正是这种软条件当中最核心、最重要、最集中的问题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都说印度想当大国,虽然她目前还算不上经济大国,但却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和文化大国,而且也注定会在今后某个时期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大国。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民族凝聚力问题进行考察。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之后,以多人种、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姓为特征的印度多元文化使印度民族出现了自由涣散、我行我素,甚至一盘散沙的表层现象,但从整体上看,印度民族又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原因何在? 二、 成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毛泽东主席说过:“印度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除了她拥有众多的人口,有其自身的许多优点和长处以外,还因为她具有自身的凝聚力。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原因 历史上,有许多外来民族陆续进入次大陆,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古代印度基本上处于小国林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使孔雀王朝达到鼎盛,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相对的统一。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二次相对统一。而印度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是由英国人于19世纪后半完成的。
      综观印度历史发展大势,分分合合,分多于合,合中有分。经历了印度教的帝国,也经历了穆斯林的统治和英国的统治,历次民族整合奠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玄奘早在1000多年前就说过:在印度,肤色有黑有白,他们都是印度人;小国林立,土邦众多,它们都属于“五印度”。
      也就是说,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人们由地缘关系树立起一个共同观念:他们都是印度人。 2、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文化原因 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原因,因为凝聚力说到底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文化的无形链接。因此,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民族凝聚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印度文化,尤其要了解印度的主流文化,以及与主流文化密切相关的主流价值观等问题。
       (1) 主流文化的亲和作用 印度文化最基本的两大特征是它的多元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从总体上说是宗教文化,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而在印度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时期,在穆斯林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教信徒始终占多数。
      宗教信仰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而印度教信仰是大多数印度人之间存在亲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起源于原始崇拜和原始巫术,大约到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发展演变为吠陀教,此后又逐渐发展为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150年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总之,印度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 印度教的庞杂正表现出它的接纳和包容能力。因此,在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够与之并存,并受到它的影响。 在主流文化的带动下,印度民族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性格,如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善于表达、长于思辨、富于幻想,以及时间观念差、自由散漫、缺乏竞争意识等等。
      这些共同性格特征正反映出印度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 (2) 人生哲学的认同作用 印度教哲学虽然五花八门、流派众多,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万物有灵和轮回转世,这是印度教哲学的两大基石,也是耆那教、佛教哲学的两大基石。
      从这两点出发,发展出印度教哲学的基本思想,即“梵我同一”的理论。“梵”是宇宙灵魂、宇宙本体(上帝),世界万物都是梵的衍生物;个体灵魂(自我)是梵的粒子,与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个体灵魂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才能与梵合一,达到圆满,达到极乐;“梵我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印度教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内省的哲学。在物质与精神的基本问题上,印度教徒显示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人们追求的主要是精神的圆满,不注重物质享受。精神圆满是印度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年圣雄甘地主张“以东方的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的物质文明”,诗哲泰戈尔那种追求精神圆满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都是这种哲学、这种价值观的表现。
      这一价值取向还导致印度古代的文学艺术的主流表现为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与此相反,中国人相对注重的是物质,是功利、是实用,因而在文学艺术上表现更多的是现实主义。 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印度人彼此的认同。 (3) 社会架构的稳定因素 在社会结构方面,印度自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制度,即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吠陀时代,最初的种姓制度是社会分工的固定化,掌管文化和知识的祭司阶层种叫做婆罗门,掌管政权和武装的阶层叫做刹帝利;从事商业贸易的阶层叫做吠舍;从事艰苦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叫做首陀罗。这种制度被写进了宗教的经典,于是便作为宗教信条被固定下来,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长期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印度的种姓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已经分化出许许多多的亚种姓或次种姓。由于宗教的束缚,不同种姓的人,尤其是低种姓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安分守己,并不反抗。在他们看来,种姓是命中注定,是自己前生所作的业造成今生的果,只有安分守己、忠于天职,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
      因此,人们都恪守种姓的规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数千年来,种姓制度作为社会稳定因素起着润滑剂作用,即不管种姓间有多大矛盾,有多大歧视,基本上都能够统一于总的社会框架之中持续运转。 3、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民族凝聚力既属于文化范畴又属于政治范畴。
      今天的印度民族凝聚力与近代以来的印度政治经济变迁有直接的关系。 (1)甘地主义与国大党的作用 英国人的统治使印度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在英国约20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印度人民作为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和斗争,最后终于赶走了英国人,取得了独立。
      英国人对付印度人的一贯手法是利用矛盾,挑拨离间,各个击破,分而治之。那么,是什么力量把一个愚昧、落后、松散的印度民族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的呢? 1885年,由印度一部分先进分子发起的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印度统一的政党。到20世纪20年代,甘地成为国大党的领导人。
      从此,甘地主义成为印度民族的精神武器,在反英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甘地主义是在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印度实际提出的一整套理论,是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策略在实践中被运用,提高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而国大党也实际上被视为“民族团结和新生的标志”。当时,各种反英势力很多,斗争方式也五花八门,但最后是甘地主义和国大党的路线取得了胜利,原因在于甘地主义符合印度的国情,符合印度的文化背景,符合印度人的民族性格。 (2)尼赫鲁家族的内外政策 国大党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功绩使它成为印度独立后第一个执政党。
      从印度独立至今的54年中,国大党执政达45年之久,而其中尼赫鲁家族执政37年有余。在尼赫鲁执政期间,他始终坚持了民族主义的立场,致力于印度民族的统一和复兴。他说过:不管我们属于什么民族,什么信仰,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印度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也都认为我们是印度人。
      尼赫鲁的内外政策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世俗、民主、社会主义和不结盟”。所谓“世俗”、“民主”是指要使印度人不分宗教、种族和种姓一律平等、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和原则,实际情况是另外一回事。他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行经济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护民族资本和国有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社会主义”就是民族主义。而“不结盟”则是他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就是要在两大阵营之间寻求平衡点,企图左右逢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民族利益。毫无疑问,他的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不仅为印度的民族复兴作出了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尼赫鲁去世以后到80年代末,尼赫鲁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受到冲击,国内民族和宗教矛盾加深,英·甘地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采取了镇压的手段,致使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后,拉·甘地执政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面临改革。
      对内,他一面采取缓和民族矛盾的做法,一面进行经济改革的准备工作。但在对外问题上由于他继续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派兵插手斯里兰卡事务,致使他也遇刺身亡。总之,在国大党执政的后尼赫鲁时期,继续奉行“世俗、民主、社会主义和不结盟”的原则,基本上维护了印度的统一和团结。
       (3)印度人民党的内外政策 拉·甘地之死使国大党内部群龙无首,而印度人民党趁机崛起。1992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因罗摩庙问题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印度人民党借机煽风点火,提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一门语言”的“印度教主义”主张,宣称要重现“罗摩盛世”(罗摩是印度上古传说中的英明国王,被印度教徒奉为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之一)。
      这一主张得到相当一部分印度教徒的拥护,尤其是城镇工商业主的拥护,使这个组建于1980年的小党一举发迹,成为印度第一大党,并成为领导24党执政联盟的核心力量。 尽管印度人民党是靠“印度教主义”起家的,但上台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也不得不逐渐淡化其“印度教主义”色彩,力争以大印度主义代替印度教沙文主义,努力回避党纲中“建庙、废宪和统一民法”的纲领;为拉拢穆斯林选民,提出“社会发展十点计划”,甚至宣传说穆斯林也可以加入印度人民党;为赢得低种姓的支持,推选来自南印度的贱民种姓的人为党的主席。
      1998年,瓦杰帕伊政府让人民勒紧腰带实验了核武器,为的也是缓和国内矛盾,振奋民族精神。可以看出,近年来,印度人民党在不断调整内外政策,对外推行大国外交战略,讨好美国,继续与俄罗斯修好,也与中国改善关系。对内,打击查谟·克什米尔和东北部民族分裂势力,淡化寺庙之争,竭力维护文化上的“多样中的统一”,经济上继续改革开放。
      这些都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有所补益。 印度还有一个有趣的政治现象,那就是统治集团在对内问题上分歧很大,闹得不可开交,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大体一致。例如,印度发动过一次对华战争,三次对巴基斯坦的战争,并吞锡金,出兵斯里兰卡等,都能得到反对党的默许和支持,很少受到批评指责。
      原因是印度的统治集团有强烈的大国、强国愿望,从尼赫鲁到瓦杰帕伊的历届政府首脑都曾以明确的言论表达过这一愿望。但在世界大国或世界强国的梦想难以实现时,他们就退而求其次,争取做地区大国、地区强国,于是他们不惜采取领土扩张、发动战争等手段企图在地区称霸。
       三、印度的民族离心倾向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世界各大民族都有自身的凝聚力,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离心倾向。所以在看到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同时,还要看到印度民族中存在的离心倾向。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教派冲突、民族矛盾和种姓歧视 印度是一片滋生和蕃衍宗教的沃土,是个宗教汇聚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自产过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还在不同历史时期接纳过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和巴哈依教等。
      由于宗教的排他性和保守性,加上各宗教信徒间存在的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印度最主要的冲突表现于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一方面,1947年印巴分治的阴影并没有消除,印巴间敌对情绪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影响,印度教徒对国内穆斯林充满不信任,穆斯林对印度教徒也满怀戒心。
      特别是1992年因罗摩庙庙址问题引起流血冲突后,每有风吹草动,都要引发冲突和骚乱。2002年3、4月间在古吉拉特邦发生的教派冲突就是有力的证明。其次是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年英·甘地在处理旁遮普问题时采取强硬手段,派兵围攻阿姆利则金庙,造成5百多人死亡。
      她遇刺身亡以后,风波暂时平息,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再次是印度教与基督教的矛盾。印度的基督教徒大多数是低种姓或少数民族,本来就受多数派的歧视,加上近年来西方物质文化的强劲攻势,使一部分极端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对基督教恨之入骨,他们屡次在全国各地捣毁和破坏基督教堂,制造流血事件。
      此外,佛教和耆那教信徒也有压抑感,普遍对政府偏袒印度教不满。 印度的行政区基本上是以语言划分的,不同的行政区往往就是不同民族的聚居区。地区利益和民族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地方主义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地方经常与中央闹对立,中央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
      除了有争议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外,旁遮普、泰米尔纳杜、东北各少数民族邦也都有分裂活动甚至武装恐怖活动。 印度的种姓歧视现象在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但在农村仍然顽固存在。印度农村几乎每年都有屠杀低种姓的事件发生,有时一次屠杀数十人,因此农村的低种姓怀有恐惧感和不满情绪。
      种姓歧视不仅带来社会的不安定,也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低种姓的文盲率在95%以上,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党派斗争 印度目前党派林立,多如牛毛,看似民主,而实际上是一种力量分解和内耗。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单独组阁的力量,都不能控制局面,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不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指责。
      作任何一项决定都要经过旷日持久的争论,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遭到反对党的拆台和掣肘。 近年来,印度宗教、民族、种姓等问题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在寻找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各个政党也充分利用各种矛盾冲突发展自己的力量。 一些印度人时常以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我标榜,但事实证明,由于印度人过早地享受了民主这个奢侈品,不仅给印度的发展进步带来了阻滞,也给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和评价 印度民族凝聚力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印度文化的基本特征相一致的:第一,印度文化的连续性促成印度民族的悠久传统,为民族凝聚力奠定了历史根基。第二,印度文化的宗教性决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以“信缘文化”为主、以“地缘文化”为辅的特点。
      第三,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必须是“多样中的统一”,必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们对印度民族的凝聚力有以下三点评价和估计:一、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汉文化圈”国家相比较,印度的民族凝聚力相对较弱。汉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讲究祖先崇拜、“血浓于水”,这种凝聚力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一直流淌在后代的血液当中,它要比印度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信缘文化”更具粘合力。
      印度古代受宗教影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分多于合,合中有分,向来抵御不住外来的入侵。二、目前是印度历史上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时期。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民族启蒙运动和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以后,又经过了50多年民族复兴的风风雨雨,印度民族已经成熟了许多,基本上树立起民族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大印度”的观念。
      而那些闹事的地区和民族正处在相对平静的时期。三、不排除局部分裂的可能。由于印度存在上面说过的多种离心倾向,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印度仍然有可能出现局部分裂的局面。2001年9、10月间,印度又分裂出三个新邦,主要理由不是为了行政管理和社会进步,而是因为民族、语言、种姓、党争等问题。
      除了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外,西北的旁遮普、东北的几个少数民族省份、南方的泰米尔纳杜等地区,都存在分裂隐患。 印度民族风俗谈 回城小马带大家去购物,在车上他就已经是“落足了嘴头”(广东话,意为卖力的游说)介绍印度的香水如何名贵,茶叶如何好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什么,大家当然懂,看看嘛,适合的就买一点,其实,他带去的印度小店卖的香水很贵,一小瓶就要15美元,有玫瑰、茉莉、薰衣草和檀香型,买五送一,天晓得是不是小马介绍的自然材料提炼。 晚饭,是在德里的一间古色古香的饭店吃,饭店都把英国殖民主义时代的东西(算是古董吧)旧汽车,旧桌椅、照片、灯具什么的做装修。
      首先是到楼上看歌舞表演,投影机按顺序介绍印度各民族,每介绍一个就表演哪个民族的歌舞,演员就四女二男,虽然演员的形象差点,声色艺嘛!半小时的表演,音乐舞蹈都还算可以,乐得满场的老外高兴非凡。演出结束,大家到楼下吃印度餐,有烧鸡、咖哩食品,薄饼等,说实话不怎么好吃。
      至于许多人关心的,去印度是否不能喝印度的水,要喝了会拉肚子,据我全程的感觉,是没有的事。可能是没有真正喝到恒河的水吧。 在回酒店的路上,小马回答大家的提问,例如印度的学校,说是义务教育,但是还要按月收管理费,公办学校是10-100卢比,当然是不同的学校收费不一样。
      但是私立学校就贵了,每月要2-3000卢比。印度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十三年,然后是上大学。谈到印度的婚嫁风俗,小马笑着说,印度还是父母包办的多,未结婚还不知道自己的新娘是谁,印度人是先结婚后恋爱。他说在印度教中是没有离婚这个词的,印度人一生只结婚一次,女子嫁了人,就一辈子跟定一个男人,没有离婚的。
      已结婚的女人很容易区分,就是眉间会有点上红点的化妆。据说凡是死了丈夫的女人,就要一生穿白衣,不能戴首饰。自由恋爱结婚的也有,但是就不如包办婚姻的,许多是离婚收场。谈到印度偏远的地区过去有女子嫁了丈夫,丈夫死了,在丈夫火葬时“殉情”的事。有婆家嫌新娘的嫁妆不够,烧死新娘的事。
      小马承认,过去是有过,至于究竟是被人抛进去的,还是自己跳到火里的,就不得而知。但是,小马一再的强调“80年代后没有了”。说到印度的人口,小马笑了,他说印度教和其他的许多教派,都是没有计划生育这条的,印度现在有人口近11亿,(据印度官方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印度人口约为10。
      27亿。)很快就要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了。 。

    天***

    2006-12-04 15:12:14

  • 2006-12-03 18:00:00
  • 印度有强烈的种姓歧视,内部很复杂。

    尖***

    2006-12-03 18:00:00

  • 2006-12-03 17:33:47
  • 总的来说爱想象,所以吹牛也是很强的,IT业发达,但是很势利

    大***

    2006-12-03 17:33:47

  • 2006-12-03 16:05:14
  •   印度,常常被我称作下等人,但是在学姐的问题中还是要客观回答的;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他所创造出的文化那可当真不是吹的,他们擅长创造,也擅长思考,所以他们现在能够精通IT业,当初也就能够很容易的创造出各种宗教,曾经有人打比方说在印度的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一百户人家,那么他们信一百零一种宗教也是毫不稀奇的;虔诚的信仰,自然可以让他们少了很多物质上的追求,但是也更加会让他们变得没有追求;就像在《神话》里面,那个帝沙武术传人对成龙所说的:“至少你让他们明白了,修炼不是只会抬头望天就可以的!”从很多资料中也同样可以知道一些端倪——印度百姓很多都是虔诚的信着某些宗教,而使得思想受着束缚,一个不能自己争取到思想自由的国度是很难在现今的世界腾飞的。
       印度人原本就是有西方雅利安人血统的,充满着东西方的混合,而且在13、14世纪开始,这里受到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因此又融入了蒙古人的好战基因并且延续至今,好战、有征服欲,但是又没有实力,使得很多印度人更加喜欢臆想,说白了就是“意淫”,这应该也是一个民族的缺陷吧! 再有就是,印度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婆罗门、费舍、首陀罗、霎爹利,相互之间甚至连说话都会受到限制,在这种国家很难有一种像犹太人、日耳曼人那样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印度想要腾飞的先天性心脏病。
       。

    心***

    2006-12-03 16:05: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