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乾隆帝的“虫二”

首页

乾隆帝的“虫二”

乾隆帝游泰山时,曾在“天街”留下“虫二”二字
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2-05 20:40:46
      风月无边
    看看这个
    和珅一看,刘墉写了四句《三字经》,十二个字,就算交差啦。哎,这不行,不能这么便宜“罗锅儿”。得想个主意,非让他写不可。就跟乾隆说:
    “万岁,您让刘墉写字,他是转着弯儿不写;如今,圆明园新建‘风’、‘月’二楼,不是还没写匾哪吗?哎,您请太后传懿旨,叫刘墉写,他还敢不写吗?”
    乾隆一想,对,就这么办啦。
       随即请太后懿旨:命刘墉去圆明园为“风”、“月”二楼题匾。 有人问了:就这么点儿事儿,还得请太后传懿旨,乾隆还转不过刘墉吗? 哎,转不过!比机智、论学问,乾隆就是不如刘墉。还是刘墉学问大。大多少呢?不多不少整大六十步。 什么?您问我有根据吗? 当然有啦!按理说,学问没法儿拿步量啊,那怎么知道刘墉的学问比乾隆大六十步呢?哎,就是这回去圆明园量出来的。
       提起圆明园来,现在您是看不到啦。怎么?让英法联军给烧啦……。当初圆明园什么样呢?据历史记载,圆明园是统称,包括:圆明、万春、长春三园哪,占地五千多亩,前后营造了一百五十多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集纳了中、西园林艺术的精华呀。有这么句诗嘛——“移天缩地在君怀”。
      就是说把天下的美景全搜罗到皇上“怀”里啦! 哎,这皇上也够能搂的啦! 圆明园共有一百零八景,其中有一景叫“方壶胜境”。“风”、“月”二楼,就修建在方壶胜境。刘墉奉太后懿旨,到这儿来写匾。 乾隆、刘墉、和珅,仨人一起来到圆明园的方壶胜境。
      见楼前有座牌坊,上边儿刻着俩字——“虫二”。虫是昆虫的“虫”,二是一二的“二”。 圆明园没啦,您现在要想看这俩字,还有地方看去。上哪儿啊?您去山东登泰山,在万仙楼西边儿,刻的也是这俩字——“虫二”。 刘墉一看“虫二”两个字,他学问大呀,当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乾隆纳闷儿啦,心想,牌坊上一般是四个字啊,这怎么就刻两字呀,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边儿走一边儿琢磨。走出六十步去,哎,明白了!嗬,乾隆心里这份儿高兴,想显示一下,就说了: “二位爱卿,时才牌坊上刻的‘虫二’俩字——那是代表四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和珅听乾隆一问,心说,“虫二”俩字代表四个字,什么呀?“虫二”……就是俩虫子,四个字……双蝶飞舞……不不……俩虫子?噢,一个蛐蛐一个油葫芦……,哎,不象话呀?!当时没敢言语。
       乾隆说了:“‘虫二’两个字,代表四个字,是——‘风月无边’,你们知道吗?” 您说什么?怎么会是“风月无边”哪? 您琢磨呀,过去的繁体字,“風”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四周的边儿,就剩个“虫”字啦;“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个“二”字啦。所以,“虫二”代表四个字——“风月无边”。
       意思不错,就是有点儿绕脖子! 乾隆刚说完,刘墉搭碴儿了: “万岁,微臣早就知道是‘风月无边’啦。” “啊?” 和珅不服哇:“什么?万岁说完了,你又说早知道啦,我还说早知道了呢!” 刘墉说:“不信,可以去看,那牌坊柱子上边儿,有我刚写过的字。
      ” 乾隆想起来了,刚才是看见他掏笔来着。那年月没自来水笔,凡是读书人都带个笔袋,为的是随进写点儿什么,方便。可乾隆没注意他写什么呀,就说:“走!看看去。” 仨人往回走,走了六十步,来到牌坊跟前儿。果然柱子上有一行小字儿,是刘墉的笔迹,墨还没干哪,上写:风月无边——刘墉题。
       乾隆一看,得,我还是不如他! 刘墉的学问比乾隆大六十步。哎,就是从这儿留下的。 仨人过了牌坊,往前走。在甬路两旁长着很多花草,异香扑鼻。乾隆指着一棵草,问上了: “刘墉,这是什么?” 刘墉一看,认识。就说了: “万岁,此乃‘蒿草’。
      但清明节前叫‘茵陈’,入药制酒,能祛风寒,是味药材。” “噢,清明之前叫‘茵陈’,清明之后叫‘蒿草’。” “正是。” 和珅在旁边儿听着又不服气了: “万岁,草木之名,怎能随季节而更改呢?依奴才看来,刘墉有意欺君……” 反正,和珅是逮空儿就钻,找邪碴儿呗。
       乾隆一琢磨,有理呀。 “哎,刘墉,清明前、后,仅差一天,怎么名称就不同了呢?” “万岁,世间万物,长幼有别,名称各异呀。比方竹子,大了称‘竹’,幼时为‘笋’;人也如此,老者称‘叟’,幼时为‘童’;就拿和大人来说吧……” 和珅说:“我这称呼上,有什么不一样啊?” “您现在称‘中堂’,小时候不是叫‘蜡头’吗?!” “?悖∧闾嵴飧龈陕鹧剑俊? 乾隆一听,也乐了。
      好,往里走吧,仨人来到方壶胜境。当间儿是“蓬莱仙阁”,东西陪衬“风”、“月”二楼。看过以后,乾隆带着刘墉、和珅进到蓬莱仙阁。命太监取来文房四宝。 有人问了,什么是文房四宝啊? 就是湖笔、徽墨、端砚、宣纸。太监研好墨,铺上纸。刘墉抖精神、挥铁腕,唰唰唰唰!四个大字“听风观月”,写完了。
      这是大字,三尺见方,一张纸写一个,单字儿。 乾隆一看,嘿!果然名不虚传,写得不错,笔力浑厚,行若游龙,好! 和珅在旁边儿,嗯……单字儿……瞧出空子来了,忙说: “启奏万岁,奴才讨旨。” “你讨什么旨啊?” “刘中堂既呈献墨宝,奴才愿亲临监工。
      ” “好,速选能工巧匠刻字制匾。” “? ? 和珅拿着“字”走啦。随即传来工匠,当场制匾。刘墉写好的四个字,是单字儿啊。工匠往匾上一铺:观、月、听、风。和珅说了: “哎哎,把‘月’和‘风’,换过来!” “啊?换过来?跟中堂回,换过来就成了‘观风’‘听月’啦,没讲儿啊。
      ” “多嘴!我叫你换,你就换,出了漏子,到时候有我哪!” 工匠心说,有你呀,到时候可就没我啦! “别愣着啦,快干,误了时辰,拿你是问。刻!” “哎,刻!” 和珅心说,行啦。“观风”,“听月”。我看你这“风”怎么“观”,“月”怎么“听”。
      到时候讲不上来,皇上一生气,我再加点儿言,哼!叫你罗锅儿死,都不知怎么死的。 嘿,您瞧和珅这招儿多损! 和珅那儿忙着制匾,乾隆跟刘墉也没闲着,他俩干什么呢?在蓬莱仙阁顶上观望圆明园的风景哪。红墙、金瓦、绿树、碧池、白云、蓝天。嗬,那个美,简直没地方找去。
      远看“课农轩”、“耕云堂”,就跟乡村一样,酒肆的旌旗,随风摆动;湖中的小舟,扬帆行驶;岸边的麦田,颠簸起舞……。正巧,飞来一群仙鹤,落在湖边儿,其中有一只啊,是洁白如玉,头顶丹红,单腿儿独立站在水边儿上。乾隆问了: “刘墉,你看,仙鹤为何一腿直立,一腿蜷起来呢?” 刘墉心说,这你也问我! “万岁,仙鹤就得一条腿站着,一条腿蜷起来。
      ” “为什么呢?” “您想啊,它要两条腿都蜷起来……就趴下啦!” 乾隆一听,?悖獠环匣奥穑浚〉昧耍勖且脖鸸劬傲耍氯グ伞? 来到外边儿一看,“风”、“月”二楼,匾已高悬。哎,就这么快,刻好都挂上了,用黄绫子蒙着哪。乾隆当即传旨:宣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尚书、待郎……,前来圆明园方壶胜境观匾。
      乾隆的三个兄弟,七王、八王、九王,三位亲王也来了。文武官员到齐了,乾隆命太监揭掉匾上的黄绫子。等一看上边儿的字儿——“观风听月”。 “嗯?!” 当时龙颜大怒,把脸往下一撂,那模样真够十五个人看半拉月的。 文武百官全愣住啦,这心“呼”的一下子都提到嗓子眼儿啦! 三位亲王中的九王爷是个大胖子,性如烈火,脾气暴躁,急性子。
      他问上了: “哎,七哥!怎么写成‘观风’‘听月’啦?” “不清楚。” “私自更改楼名,有掉头之罪呀!” “说的是哪。” “你说,他干吗这么写呀?” “哎……我哪儿知道啊?!” 和珅一瞅皇上的脸色和文武百官的神态,嗯……成啦,是火候啦。
      走过来冲刘墉双手一抱拳,跟着一阵奸笑: “嘿嘿嘿嘿……” 刘墉心说,要咬人是怎么着?! “啊,在下学疏才浅,难解‘观风’‘听月’之意,不知刘中堂肯赐教否?” 呦!他还转上啦! 刘墉一看和珅这劲头儿就明白了。噢,“字”你给我换个儿啦,还当面挤兑我,嗬!真够辣的啊?又一想,得回答他呀。
      可这风怎么“观”哪,月亮怎么“听”啊……。脑子里琢磨着,嘴里跟和珅应付着: “啊,你问‘观风’、‘听月’呀……这……观风——听月,观风——听月,观风——听月……(京剧韵白)唉,有了!” 和珅一听,你要开戏是怎么着?! 刘墉突然把刚才在蓬莱仙阁顶上,观望的景致想起来了。
      哎,他有词儿啦。说: “和中堂,这‘观风’、‘听月’,您不明白?” “啊,这风怎么‘观’呢?看不见哪?” “好,我作一首《观风》诗,哎,你就看见‘风’了。” “我不信。” “那你听着—— 观风楼上倚栏杆, 且见旌旗上下翻, 远望麦浪如潮涌, 扁舟帆起箭离弦。
       和中堂,您看见‘风’了没有?” 和珅说:“看见了,看见了!” 嗯,这“风”还真看见了——“观风”。可这“听月”哪,月亮——我看你刘墉怎么“听”! “啊,刘中堂,‘观风’是有了,那么‘听月’呢?” 嗬!盯得还挺紧! 文武百官刚把心放下,听和珅这么一问,“呼!”又都把心提起来啦! 刘墉一乐,说: “我再作一首《听月》诗 听月楼高接太空, 忽闻嫦娥笑语声, 吴刚伐桂金斧响, 玉兔捣药杵臼鸣。
      ” 文武百官一听,嘿,这诗太绝啦。历代传颂曹子建七步成章,那算什么呀,走七步才作一首诗,你看刘墉,没动地方,连作两首!真是奇才呀!个个心中称赞,人人暗挑大拇指——“好!” 怎么全暗中称赞呢?是啊,在皇上面前,不能喊出声来呀。要可嗓门儿喊,麻烦啦。
       (大声地)“好——” 哎,那是到戏院子啦! 和珅听完刘墉这两首诗一琢磨,哎,还真问不住他!再瞅乾隆一直绷着脸没言语,嗯,干脆,我煽惑一下皇上吧。 “万岁,奴才记得,二楼早已定为‘听风’、‘观月’。现刘墉自作主张,更改楼名,违背圣意,实属欺君……” 刘墉没等和珅说完就接过来了: “和中堂。
      当今我主乃有道明君,洪福齐天、才智过人,体察到圆明园乃天下奇观,皇家园林应标新立异,特传秘旨,更改楼名,为‘观风’‘听月’。万岁,您说是吧?” 乾隆让刘墉这番话都给捧晕啦,一琢磨:刘墉说我是有道明君、才智过人,哎,我得顺着他说呀,当既一点头: “对,更改楼名,‘观风’、‘听月’,正是朕意!” 和珅一听,哎,你亏心不亏心哪?! 。
      

    1***

    2005-02-05 20:40:46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