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如何?

首页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如何?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如何?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11-17 20:52:57
  •    1983年,佛山石湾耐酸陶瓷厂(海鸥公司前身)主办的利华装饰砖厂从意大利唯高公司率先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釉砖自动化生产线。如果以这一事件为起点,明年就是佛山建筑陶瓷(以下简称佛山陶瓷)的第30个年头。三十而立,经过多年发展的佛山陶瓷当下可以说正处在黄金时期。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近五年转型升级的推进下,佛山陶瓷逐渐摆脱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粗放模式,出现了一些非常积极的变化:总产量减少了40%左右,但产值、税收均增长30%多,能耗下降25%,排放二氧化硫减少20%,陶瓷企业全部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从中国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转型为中国乃至全球陶瓷企业总部或营销总部最集中的地区。
       向总部经济聚集地成功转型后,佛山陶瓷产业的优势被重新发现,资本再次回流佛山   如今,佛山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本土品牌群,佛山陶瓷区域品牌在国内终端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佛山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发育最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区,每年全球陶瓷机械装备、色釉料化工等产品的80%在佛山完成;佛山陶瓷研发、设计力量日渐壮大,抛光砖(玻化砖)工艺技术世界领先,全抛釉、微晶石技术创新引领全国……一个全新的佛山陶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陶瓷成为了佛山最亮丽的名片。
         三十岁,对于人来说是心智成熟、逐步走向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对于佛山陶瓷来说,则是初步成熟、走向世界的开始。在这样的节点,我们试图去检视对佛山陶瓷影响最深的过去五年的历程和得失,为佛山陶瓷走向新的辉煌书写“前传”。   工厂外迁:产业在转移中提升   佛山陶瓷整治的核心就是对不符合要求的陶瓷企业进行转移,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提升。
         数据显示,佛山市2007年列入调整、提升的298家陶瓷企业,到2010年底已经转移、转产220家,全市将仅剩62家。   但是,经过五年的“陶瓷新政”,佛山陶瓷的变化不仅仅是企业的向外转移以及生产环节大规模转移带来的本土产能急剧下降,更重要的是,装修效果图,整个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产业也在转移中得到提升。
         本土产能虽然下降,但佛山陶瓷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伴随着产业扩张,提高了影响力。五年来佛山陶瓷在周边及外省签约投资金额超过250亿元,建厂圈地约4万亩。佛山陶瓷在外投资企业依靠的还是来自佛山的技术和人才,采用“佛山制式”生产,按佛山的营销模式做市场,这些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可归属于“泛佛山陶瓷”范畴。
      如果将“泛佛山陶瓷”和符合“原产地”概念的“佛山陶瓷”算在一起,五年来“佛山陶瓷”不仅产量要翻几番,而且影响力也倍增。   由于市场的推动及产业的分工协作需要,专业抛光砖厂(俗称私抛厂)在产品同质化时代曾占据佛山陶瓷产业链特殊的一环。但过去五年由于企业个性化、品牌化经营越来越成为潮流,专业抛光砖厂生产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成为生产企业或品牌化运作。
      为此,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抛光砖企业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扩张热中,趁势圈地建厂,实现华丽变身,助推产业的提升。   向外扩张的佛山陶瓷企业在技术上也实现突破。佛山陶瓷在外新投资企业生产线普遍采用超长设计,长度达到三四百米,是过去的两三倍,由此大大节省了单位产品的能耗,不少企业还采用双层宽体窑,既增产又节能。
      此外,新投资企业普遍增加环保投入,严格按国家和地方标准建设,清洁生产水平整体大幅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瓷砖减薄实现节能减耗成为这一时期倍受瞩目的重大创新行动。蒙娜丽莎陶瓷是国内践行瓷砖“减薄”先行者和领军者,其“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项目几乎与过去五年的产业转型、升级运动同步。
      其投入巨资成功研制的PP板厚度只有普通砖的1/3,而又保持甚至超过传统建陶的各项性能,可节约原料75%。2010年12月9日,蒙娜丽莎陶瓷代表中国参与制定世界陶瓷薄板标准,陶瓷产品国际标准首次由中国企业参与制定,佛山陶瓷首次在世界上取得话语权。
         资本回流:陶企商业环境再发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土地、环境、资源的约束以及政府的整治,佛山陶瓷企业一度较为失望,并向外大举扩张。但当佛山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总部经济集聚地、采购中心转型成功后,佛山在陶瓷产业的优势被重新发现,来自陶瓷的资本,再次回流佛山。
         佛山陶瓷向外地转移生产环节从本世纪初开始,主要承接地是四川省的夹江县等。在当时掀起的这股“东陶西进”热潮中,其实更多的企业是向佛山周边的肇庆、清远以及河源等地转移。2007年开始的佛山陶瓷转移、扩张起初是以向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承接地是江西的高安、丰城、景德镇、萍乡,以及湖南的衡阳、临湘、常德、茶陵等地。
      其中,高安成为佛山陶瓷投资生产线最多的地区,在新中源、新明珠、欧雅等大企业的示范下,2007、2008两年间10多家南庄企业扎堆进驻高安,高安也由此成为佛山陶瓷进入中西部地区的最重要的桥头堡。   但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佛山陶瓷大规模向外转移的势头减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两年产业快速转移、扩张遭遇问题。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土地等要素成本都较沿海地区便宜,但营商环境与佛山相比还不成熟,劳动力成本与佛山相差无几,不具备产业集群优势,运输条件明显不如珠三角地区,这使内迁企业发展面对诸多现实困难,一些企业开始回流佛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顺成陶瓷在湖南临湘的投资企业兆邦陶瓷2010年底回迁了全部仿古砖生产线到佛山。
         佛山陶瓷行业资本的回流再次表明了陶瓷行业的特殊性。陶瓷行业是一个非标行业、经验型的行业,资源、地缘、人文等环境因素对经营成本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金融危机之后品牌企业有增无减的发展势头,表明佛山陶瓷经过品牌化升级,其获得的附加值已经足以抵消“销地产模式”的成本优势。
         近年来,由于陶瓷制造上游成本不断推高,加上国际市场反倾销不断,国内市场形势也变幻莫测。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生存困境加剧,促使有实力的陶瓷企业选择多元化投资。2010年,佛山进入房地产行业的知名陶企明显增多。但到2011年随着政府对楼市的强力、持续调控,佛山主要陶瓷企业试图借房地产跳板转型意愿明显减弱。
      到2012年上半年,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回归陶瓷主业,恪守专业精神又成为行业主流意识。而只有这种专注的精神,才能成就佛山陶瓷的百年基业。

    M***

    2017-11-17 20:52: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家居装修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