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广西铜鼓有哪些功能?

首页

古代广西铜鼓有哪些功能?

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0-06 20:53:30
      广西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二世纪。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期墓中出土的铜鼓就是物证。《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道: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其事也可能发生在广西境内。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鉴于文献记载者,可谓史不绝书。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
      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全国之最。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广西各级文物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610面之多。北流县六靖镇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在我国古铜鼓分类上被命名为粤系“北流型”(甲型),目前存于广西博物馆。 在许多壮族乡村,每当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农民常常会聚集在村郊的山头赛铜鼓。
      如果一方乱打或打错,就算鼓手失败,取消比赛资格。鼓声清脆响亮,打得久,打得动听,就算赢。鼓声哑了,或者铜鼓裂了,就算输。其他青年男女,则一边看赛鼓,一边唱山歌,他们借此机会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此间,人人兴致高昂,人人自得其乐! 这是在河池许多乡村时常能看得到的“民乐图”。
      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在河池显示出弥久愈坚的生命活力。在河池境内,许多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奏铜鼓乐、跳铜鼓舞的习俗。铜鼓艺术,被誉为最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它在河池熠熠生辉,凸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据悉,河池现在使用的铜鼓可以追溯到汉代。
      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铜鼓有2400多面,河池就有1400多面,铜鼓占世界铜鼓藏量的二分之一,几乎与全国馆藏数量(1460余面)相等,河池因此具有了“世界铜鼓之乡”之美称。河池的铜鼓主要分布在东兰、南丹、大化、巴马、凤山、天峨、都安、罗城等县。
       河池市内的壮族、瑶族在建新房和婚嫁时要使用铜鼓,壮族、瑶族、苗族在丧葬时要使用铜鼓。春节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同的大节,河池境内的壮族、瑶族、苗族都使用铜鼓庆贺;此外,在各自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祝著节,也都需要用到铜鼓。铜鼓文化,成了河池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其粗犷、豪迈和原始古朴的韵味,演绎出河池特有的民俗风情。
       使用铜鼓的民族赋予铜鼓很多神奇的功能。在壮族、瑶族、苗族的广大村寨中,凡传统节日、庆祝集会及婚嫁喜庆,都有演奏铜鼓乐、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的习俗。 河池市内的瑶族、苗族和部分壮族都有祭铜鼓的习俗。瑶族在每次使用铜鼓之前和使用之后都要祭一次;苗族及部分壮族则在除夕之夜祭鼓,其中苗族在祭鼓之后还需由职业鼓手先打一遍,其他的人才可敲打。
       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一带的瑶族和壮族男女在新春击铜鼓祈年时,常以银簪叩击铜鼓,以鼓声传情,一旦物色到对象,即将银簪作为定情物,送给心上人。天峨、南丹、东兰、巴马、大化、都安等县的壮族有一个隆重的传统节庆,俗称“蚂拐节”,是拜神祈丰收的节日,过节的时候,凡有铜鼓的村寨必用铜鼓。
       瑶族的铜鼓舞,舞时将一面大皮鼓挂起或放在架上,由一人双手各持一鼓槌,从头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种打鼓动作,节奏复杂;另有两人在旁伴打着两面不同音调的铜鼓;其他至少有十人(男女各半),手持瑶带(有花纹的腰带),藤圈或草帽,绕鼓而舞。 瑶族铜鼓舞蔚为壮观,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60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
      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苗族铜鼓舞则是一人击鼓并兼领舞,他击出时快时慢节奏有序的鼓点,自己随之起舞,众人环绕他,时进时退,踩着鼓点舞蹈。 壮族铜鼓舞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自娱性的铜鼓舞流行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每当新春佳节,人们就将寨里的铜鼓集中到比较平旷的场地上,按铜鼓的大小次序,排列出一定的“音阶”,由一个老鼓手敲着锣指挥,鼓手们一人一鼓,按照统一的指挥,敲出各自的鼓点,与其他的铜鼓配合,形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
      跳舞者穿着节日的盛装,应声起舞。鼓声传闻十数里之外,其他村寨的人听到鼓声,也集合男女老少抬着铜鼓来助兴。 表演性的铜鼓舞原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对象是神,是跳给神看的。人们按铜鼓乐的节奏用各种舞蹈动作来满足神的欲望,祈求神的护佑。 户外展演的铜鼓舞以瑶族的“祝著节”最热烈。
      节日那一天,人们抬锣抬鼓出来,在一块较平的地方架起铜鼓和皮鼓,由5人出场表演。打铜鼓、铜锣、皮鼓的4人边打边舞,拿竹帽者穿插在4个鼓手之间欢舞。 南丹县的白裤瑶族也流行铜鼓舞。这种铜鼓舞瑶语叫“勒泽格辣”,只有在秋收之后为死去的老人办丧事时才跳。
      一般是在砍牛结束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瑶民和鼓手一起来到鼓场跳铜鼓舞。届时,铜鼓先敲响,待所有铜鼓声整齐后,皮鼓手双手各持1根长约20厘米的鼓棍入场,用4种不同的鼓点节奏敲击,指挥所有铜鼓的演奏和舞蹈。 。

    傖***

    2006-10-06 20:53: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