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水平

首页

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水平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6-08-12 21:11:02
  •           中国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不仅仅表现在制造水平和使用能力上,更体现在从设计技术到发展思想上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渐渐成为了我国战斗机综合战斗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支柱。 
            ◆以引进和仿制为起点 
       
      中国战斗机机载雷达发展的初创阶段是以满足我国夜间国土防空作战需要,通过对引进的苏联成品机载雷达进行仿制和改进为开端的。
      建国初期,我国随苏联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引进的机载雷达系统以圆锥扫描体制的脉冲搜索雷达为核心,受到雷达系统本身技术性能差和载机空间不足的限制,我国早期夜间战斗机上使用的机载雷达存在有效作用距离短、抗干扰能力不强、低空探测效果差、可靠性不高和缺乏配套机载武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军战斗机部队执行国土防空作战的需求。
      装备苏制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在拦截国民党军夜间低空侦察机的作战行动中的实际使用效果有限,在受到敌方飞机施放电子干扰和地面背景杂波影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误判。这一时期所使用的苏制机载火控雷达技术水平不高,而且能够用来作战的配套武器系统也相对缺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军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的有无问题。
        ◆艰辛的探索过程      国外机载雷达技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入迅速提高阶段,中国机载雷达科研和生产单位因为失去了外来的技术支持,导致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我国相关科研单位为了满足海、空军战斗机部队作战需要,提高中国战斗机整体技术水平,在消化吸收早期引进的苏制雷达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行研发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机载雷达系统的工作。
        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六十年代中期战斗机研制项目中最重要的型号,为了提高歼-8战斗机的战术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在其研制计划开始的同时,国内相关研究所也开始研制与之配套的机载雷达系统。该火控雷达项目在落实了研制所需要的142项试制任务后,研制单位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拿出了原理样机,但是因为雷达系统设计不完善和材料、元件上所存在的缺陷,使该系统的试验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尽管雷达的样机在1971年就已开始装机试用,但却长期无法达到可实用水平。
      由于雷达系统研制进度的拖延直接影响到了歼-8战斗机的整体进度,歼-8战斗机在缺乏全天候火控雷达系统的情况下,只能被迫安装雷达测距器按照白天型战斗机的标准进行定型。歼-8战斗机的单脉冲火力控制雷达的定型工作在八十年代中期才基本完成,使用该机载雷达的歼-8I战斗机才算真正达到了歼-8战斗机在1964年设计时所提出的技术要求。
      也正是因为雷达系统和机体的研制全面落后于原计划的时间要求,所以歼-8和歼-8I战斗机并没有向研制项目开始时计划的那样成为中国战斗机换代机型,而只是一个在新型战斗机定型装备前的过渡机种。并且当时国外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歼-8I战斗机设计的雷达在有效作用距离、工作方式、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上与同时期国外战斗机上使用的雷达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雷达系统有效作用距离小的缺陷无法适应超视距空战的要求,可以说这套雷达在没有定型之前就已经落后了,而使用该火控雷达的歼-8I战斗机也很难与国外先进战斗机相抗衡。
        为了提高中国战斗机的综合战斗力,尤其是使中国战斗机具备现代化空战所必须的中距空战能力,发展一种有效探测距离更大、系统更加完善的先进雷达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空军和航空科研单位为了适应现代化空战的战术要求,在歼-8I战斗机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外样机改进设计出了歼-8Ⅱ型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歼-8Ⅱ战斗机为了满足远距离目标探测和中距离空战的战术使用要求,在进行机体改进设计的同时还配套发展了带有大口径天线的火控雷达系统。
      该火控雷达是中国战斗机火控雷达系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一次努力,歼-8Ⅱ战斗机上使用的该火控雷达系统虽然在整体性能上基本达到了苏联米格-23战斗机中期改进型雷达系统的标准,但与当时苏联应用在米格-23战斗机后期改进型和新发展的米格-29、苏-27战斗机的火控雷达相比,无论是从应用技术标准上还是从技术指标上都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差距较大,但我国已向自主研制先进机载雷达系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先进火控雷达进行技术储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工作还在努力突破小天线、低功率单脉冲雷达的技术瓶颈时,国外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已经发展了几代,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所装备的第三代战斗机已经基本上淘汰了单脉冲雷达,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平板缝隙天线和脉冲多普勒技术,苏联和欧洲国家的机载火控雷达也开始逐步向脉冲多普勒技术发展。
      此时中国机载雷达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也已开始对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进行基础开发和技术储备工作。中国研制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虽然开展的并不算晚,但是资金的缺乏和技术基础的薄弱使中国自行发展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速度缓慢,在时间上无法满足装备我国八十年代发展的新型战斗机的要求。
       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想要迅速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是非常困难的,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促进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就成为了特殊时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关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好转,政治环境的改善为长期处于国外技术封锁状态的中国军事科技开辟了-条新的道路。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改善使中国有机会接触到西方先进的航空电子技术。机载火控雷达技术的引进就是中国当时迅速提高战斗机传感器技术水平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与美国联合改装歼-8Ⅱ战斗机航空电子设备的"和平典范"工程,以及引进英国火控雷达系统改进歼-7、歼-8战斗机就是这阶段比较重要的合作项目。
      歼-8Ⅱ战斗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在八十年代中期最好的战斗机,而改进歼-8Ⅱ航空电子设备的工作是提高歼-8Ⅱ战斗机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与美国合作改进歼-8Ⅱ战斗机也成了中国空军在整个八十年代最为重要的装备发展工作。歼-8Ⅱ战斗机计划引进在美国F-16战斗机AN/APG-66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先进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而与引进的AN/APG-66雷达配套的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更是第一次赋予了中国战斗机中距离空战的能力。
      但"和平典范"工程的提前终止使中国并没有得到先进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制造技术,不过同期与俄罗斯关系的改善和军事交流的重新开展,又为中国的航空电子技术开辟了另一条新的技术通道。以苏-27战斗机和配套的N001雷达为代表的机载雷达系统的引进,使中国机载雷达设计人员再一次接触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高技术雷达装备发展思想。
         通过近20年时间建立的技术储备和从国外吸收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设计思想,我国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990年开始先后有多台技术原理样机投入技术验证和系统完善工作之中。  ◆开启国产高性能火控雷达新时代      中国与美国以引进先进机载航空电子设备为基础的"和平典范"工程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中国的航空技术人员在前期的合作中受到西方国家先进雷达和电子技术的很大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以机载雷达为核心的先进火力控制系统的应用方式与设计手段,都使中国航空科技人员很受触动和启发。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终止对我国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激励和促进,外部技术支持的中断使中国的机载雷达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而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基础工业技术水平也为新装备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多个机载雷达研究单位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开发出了多个达到装机试验标准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原理样机,中国的机载火控雷达的整体技术只用了短短的5年的时间,就通过了从低脉冲重复频率的单脉冲体制到全波形脉冲多普勒体制之间的技术跨越,并仅用十年的时间就将国产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由探索阶段发展到了全面应用阶段。
        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开发完成了多种性能较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形成了国内装备和外贸出口两大系列十余个品种,机载雷达的规格覆盖从装备在歼-7G上的小口径脉冲多普勒雷达到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大型多用途雷达系统;功能由可以为离轴发射的红外格斗弹引导目标到可制导中距离拦射导弹,再到可导引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先进对地攻击弹药。
      我军新型作战飞机装备的雷达系统已经由单纯的制空作战发展到了具备地形测绘、合成孔径、地形跟随等功能,具备较强对地、海目标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多功能火控雷达系统。以脉冲多普勒体制和平板缝阵天线为标志的新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目前已经全面装备国产歼-8系列战斗机、"飞豹"战斗轰炸机、新型多用途战斗机和重型远程战斗机等。
      我国现有机载雷达整体性能基本达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在部分技术性能方面已经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配套的需要。 国产先进机载火控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直接体现到了国产战斗机的应用技术上,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战斗机部队所装备的国产新型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已经全部装备了现代化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而且已经将火控雷达与其他机载电子设备集成为现代化的综合航电系统。
      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研究单位根据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实际的装备条件,在发展高端先进机载雷达的同时,也先后开发了适用于歼-7系列低成本战斗机使用的新型机载雷达系统,使我国装备规模最大的歼-7系列战斗机由白天型发展成为了具有真正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够更好的与高性能战斗机配合作战的,可以部分适应现代化战场环境要求的机型。
      我国设计的歼-7P/PG、"枭龙"和歼-8ⅡM等出口型战斗机早期采用的都是国外生产的雷达系统,但目前国内的火控雷达在技术和性能上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些飞机上原来所选择的国外雷达。我国目前对外出口的"枭龙"和歼-8ⅡM战斗机所配备的都是国产先进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现代化的机载雷达和高性能导弹武器系统的配备使中国出口战斗机的整体战斗力基本达到了国外同时期同类型战斗机的平均标准,中国出口的战斗机目前已经由以低成本获得市场发展到以低成本基础高性能优势去占领市场阶段。
       目前,我国的机载火控雷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带平板缝阵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难题,开始向更加先进的全新体制火控雷达系统迈进。我国的机载雷达研究单位近期完成的全新体制雷达样机已经非常接近实际应用的技术标准,在硬件制造技术和设计能力上,以及在雷达控制和处理软件的编制、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完全有能力将该新体制火控雷达由试验样机向真正的实用化机型过渡。
      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经过这50多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强国意志,也为我们带来了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k***

    2006-08-12 21:11: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