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古诗,好诗

首页

关于古诗,好诗

我们语文老师要我们自己找古诗,讲古诗,每个人都讲
大家有没有好诗可以帮小妹一把
最好是故事性强的,还能附带讲解
先谢谢各位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0-24 15:22:23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换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1]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
    这首五绝是李白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事本寻常,诗也只寥寥数语,但因为它以朴拙的语言,表达了真挚动人的感情,一直为后人所爱读。
         纪叟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为我李白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吧!这看去是诗人一种荒诞可笑的假想,然而却说得那么认真、悲切,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觉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诗人又沿着这条思路想得更深一层:纪叟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这里,诗人更为悲切,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伤感之情,采用设问句式,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人世上,你酿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赏识。
      这种想法显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啊!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易引起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自然,十分感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全文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释】: [1]万乘:指唐玄宗。 [2]买臣:汉朝会稽太守朱买臣,早年不得志,被妻子看不起。
       [3]秦:指长安。   这是李白得到唐玄宗召入京的诏书,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时写下的诗篇,当时诗人已42岁。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

    打***

    2005-10-24 15:22:23

其他答案

    2005-10-22 15:35:23
  • 一只小船水上漂,请君子上船来自在逍遥

    e***

    2005-10-22 15:35:23

  • 2005-10-17 15:43:34
  • 讲反复推敲这个故事

    爱***

    2005-10-17 15:43:34

  • 2005-10-17 08:39:03
  • 找<<唐宋诗辞>>

    j***

    2005-10-17 08:39:03

  • 2005-10-14 20:27:17
  • 《语文读本》找找。

    冰***

    2005-10-14 20:27:17

  • 2005-10-13 23:33:22
  •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离骚
    《诗经》中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琵琶行
    长恨歌
    陌上桑
    三吏三别
    

    a***

    2005-10-13 23:33:22

  • 2005-10-13 23:24:00
  • 这未免太难拉
    

    语***

    2005-10-13 23:24:00

  • 2005-10-13 23:16:56
  •   《枫桥夜泊》轶闻
    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收入《唐诗三百首》,这诗在国内虽然流行,但并不突出。可是这诗在日本的流行面甚广,远较中国为普遍,绝非其他唐诗所能比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91年9月,我在日本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京都大学的高谷先生开车带我北上到各地参观考察古文化遗址,第二天上午到达山形县,当天下午他有一个报告会,不能伴我,安排我去参观访问一户农家的农场,我正是求之不得。农场主人是佐藤先生,在农场参观的内容很丰富,这里不说了,单表参观毕,到他家休息谈天的经历。
      佐藤夫妇和父母亲同住,他父亲是农民,也出来招待我,佐藤母亲和夫人则忙于准备晚餐。吃过一顿丰盛的日式晚餐以后,主客又坐下来饮茶,交流中日的农业情况。佐藤忽然想起,对父亲说,快把他们珍藏的东西拿出来让我过目,他父亲从一个大木橱里拿出一个长方形木匣,小心地打开锁,从木匣里拿出一叠纸,展开来一看,才知道是一张碑文拓片的条幅,约有一米多长,原来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他父亲几年前去中国旅游时,从苏州寒山寺亲手买来的,作为珍贵的收藏品保存的。
      佐藤又拿出一个录音机来,对我说,他们一家人都知道“枫桥夜泊”这首唐诗,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中国人诵读这诗的声调是怎样的,所以机会难得,请我这个中国人诵读一遍,便可以把这诗的字形和声音同时收藏。我不是朗诵演员,也只得献丑,用汉语普通话朗诵一遍。接着,佐藤用日语也朗诵一遍,都录入录音机里。
      听过汉语和日语的朗诵之后,佐藤感慨地说,显然是汉语的朗诵有抑扬顿挫,非常好听,而日语的朗诵,音节长短不一,失去了汉语那样音节分明,一字一音,抑扬顿挫的效果,他不知道这抑扬顿挫是汉字有平仄之分的缘故。 这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使我百思莫解,这首中国唐诗,何以吸引日本农民如此钟爱?佐滕一家人都会诵,而在中国,知道这诗的人虽然不少,至于家家都知道,现在已不可能了。
      或许我碰到的佐藤家是个特例,不一定日本人人如此。因我不是诗人、专家,事情过去也不再去深究了。 想不到最近隔壁同事老胡找我,说他的外孙小学生问他:“月落鸟啼霜满天”句中的“落”字应该怎样解释?因为老师和字典上都说“月落”就是月亮落山了。但是他觉得有疑问,既然月亮落山了,霜也出现了,为什么还有渔火?还是半夜?这个提问为难了老胡,便转而问我,我听了觉得有些出乎意外,除了就我所知,作了解答以外,因而勾起了我在佐藤家的往事回忆,带着疑问趁机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明白了日本人特别钟情于这诗的缘故。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唐朝的佛教对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派往唐朝留学的人员,分别称留唐僧和留唐生,传说拾得和尚是乘坐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到日本,在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的文化,所以日本人对寒山寺的熟悉程度和情感远比中国人还亲切而深刻。
       明朝晚期是历史上倭寇频繁搔扰江浙沿海城乡的时期,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倭寇从太仓进掠苏州及松江等地,可能是在这一年倭寇掠走了寒山寺的钟,带去了日本。次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t入侵杭州,纵火焚烧雷峰塔,外部的飞檐等木结构被烧毁,只剩下赭黄色的塔芯,一直到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塔芯轰然一声,突然倒塌。
      直到2003年重建,才恢复了历史名塔,这是题外话了。 一直到清末,日本一位名叫山田寒山的人,四处打听寻找寒山寺钟的下落,他要把寒山寺的钟找出来归还中国,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便募捐集资,在明治三十八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回苏州寒山寺。
      所以现在的寒山寺钟虽然不是唐时的原物,却注入了一段掠钟还钟的日中民间文化交流友好的佳话。有了这样漫长丰富的历史经历,苏州寒山寺的钟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自然在日本成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事,《枫桥夜泊》甚至收入日本的小学课文里,小学生也会背诵。
       苏州在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年年举行,二十余个除夕以来,有近三万的海内外游客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其中以日本人为最多。那么,佐藤一家珍重收藏寒山寺碑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枫桥夜泊”诗的碑文,是明代著名的文士文徵明所书写,后来因为寒山寺一度失火,诗碑遭损坏,仅存残角一块,不到十个字。
      重立的诗碑是清代名士俞樾(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俞平伯的曾祖父)所书,保存完好,风景点所供应的《枫桥夜泊》条幅,是俞樾书碑的拓本,佐藤父亲收藏的便是这个拓本。 。

    小***

    2005-10-13 23:16: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