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能很好使用丹田唱歌?

首页

如何能很好使用丹田唱歌?

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肺活量,起得了高音也不断气?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2-05-26 22:50:54
  • 首先发声位置要对,然后姿势要对,再就是肺活量了。一般人肺活量都可以

    U***

    2012-05-26 22:50:54

  • 2012-05-26 12:26:11
  •   一定要常常听歌,抓准那首歌的节拍音调,跟着他唱,先不用管什么唱歌的方法,因为即使教你用什么丹田唱歌,会更乱,更糟!等你唱每一首歌都不会走拍和音调后,再找个专业老师学技巧。
        要唱高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丹田。为什么有些人用了丹田还是唱不到? 
        1,每个人音域不同,我曾听过,颈项较短较肥的人,多是男女高音,颈项较长较瘦的人,多是男女低音。
      这是因为喉结的关系,而有些是唱男女低音的人为何可以唱高音?后天的练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家族遗传好像也是有关系,你爸妈是男女高音,你注定是唱高音的,这是我去听讲座听来的。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 2,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
      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真假音变换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假音很小声,因为你的声音还没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声音才会开的,而且丹田力度也有管。低音的人能用真音唱到很高的音,但却不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反而高音的人不能用真音唱很高的音,却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不过还没有跟准节拍不要用先,我不会害你的。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气"的运用 当你用丹田提劲发出的声音会叫"厚"叫"饱"!!这是因为发声源较深的因素 丹田就好像是引擎一样!你得藉由它把气力经由声带送到共鸣点。。。。 所以唱歌时有点像是用"腹肌"唱歌!但并不是用真的肚子用力就好了! 是肚子的"深处"----即所谓丹田 但是去感觉那种使力的方式去熟悉它运用它!唱唱高音的东西就可以听 得出来是否有用到丹田!有用到的话声音会很扎实。
      。。。。。 1、 共鸣原理及分类 。。。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共鸣的相 互关系和作用,并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得到它。 <一> 共鸣的原理 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 的共振的现象叫共鸣。
       声音产生需要有振动体、媒介<空气及其它>和听声音耳膜。当物体被打击而产生振动 时,促使媒介产生了波纹,叫音波。这种音波由媒介传入人的耳膜成为声音。一个发音 体在振动发音时,它除了能发出一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 动率是400,当它的微波传到某一个每秒振动440次的物体时,这一物体受到振动的影响 ,才会引起共振,产生共鸣。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 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 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 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
      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
      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
      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
      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
      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
      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
      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
      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
      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
      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
      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
      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
      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著。
      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
      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
      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
      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
      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
      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
      两者?。

    不***

    2012-05-26 12:26:11

  • 2012-05-25 11:55:36
  • 我不是歌唱家

    6***

    2012-05-25 11:55:3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