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中医

小儿发热诊治探要是什么?

小儿发热诊治探要是什么?
z*** | 2018-03-26 05:42:02

好评回答

2018-03-26 07:34:23
张*** |2018-03-26 07:34:23 153 69 评论
“小儿之病,唯热居多,凡病显有不发热者”许多急、慢性疾病都出现发 热,尤以小儿临证中最为常见。小儿热病以外感较多见,大多符合温病的病及特 点,辨证应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其中气分阶段最为关键,并且感邪后化热最 迅速,邪热炽盛,最易伤阳,故应抓紧时机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生津 养阴之品不可忘,阳邪伤阴,阴液一伤则水不制火,往往邪火更炽。危及生命。小儿发热,不分季节,但以夏秋为多,1~5岁的小儿...

查看全部>>

“小儿之病,唯热居多,凡病显有不发热者”许多急、慢性疾病都出现发 热,尤以小儿临证中最为常见。小儿热病以外感较多见,大多符合温病的病及特 点,辨证应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其中气分阶段最为关键,并且感邪后化热最 迅速,邪热炽盛,最易伤阳,故应抓紧时机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生津 养阴之品不可忘,阳邪伤阴,阴液一伤则水不制火,往往邪火更炽。危及生命。小儿发热,不分季节,但以夏秋为多,1~5岁的小儿最常见。其证常分高热 和低热两种,高热多属外感、实证,低热多属内伤、虚证。为了便于掌握,兹分 高热和低热两类论述。外感发热证治小儿发热以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松,肺卫最易感邪, 四时六淫邪气皆可致病。又因小儿患病,易化有热,易伤阴的特点,故小儿外感 邪气时大都产生发热。小儿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热、暑邪、风寒以及湿邪内侵等 原因。此外,小儿高热也有由于素喜香燥,或误服温热峻补之剂,积于五脏,久 而成为脏腑积热,如遇外因诱发引动,即阳火升动,亦可产生壮热、心烦等证。本证的最大特点是浑身高热,摸之烫手,前额发烫,有汗或无汗,小便黄, 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或白或黄,脉数,指纹青紫过气关。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病理特点是易寒易热,故小儿发热多为表里同 病,寒热错杂,同时小儿脾胃稚弱,每多挟食证候。根据这一特点,故在治疗原 则上,多采用表里双解,寒温并用,适当加以消导之品,本着这一原则,自拟宣 清导滞汤,灵活运用,随证加减,其效甚捷。外感发热以气分为中心,治以辛寒 清气与少许苦寒降火并举。根据《伤寒论》白虎汤和《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化裁成自拟清宣导滞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此为外感发热的基础方。应用清宣导滞汤治疗小外感发热尤效,数小时能退热,若不效,多属杂病。 关于发汗古有“汗多伤阴”之警训,许多医生在治疗温病时发汗的运用颇多忧 虑,或受现代医学观点的影响,一遇发热即大剂量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对发汗 多为忽视。温病重视养阴,并非蒙汗,相反应令热达腠开,邪随汗出,为退热存 阴的一大法则。同时治疗热病也决非一味清法所能奏效,若因当汗不汗是极为不 妥的。本方用荆芥正是取其微辛发汗之力,是邪得以透解。赤芍清热解毒,凉营 退热。山楂、神曲、槟榔消积导滞,小儿脏腑较弱,一遇感邪,则脾胃枢机随即 受牵,运转不利,饮食积滞,蕴而助热,使热缠绵难退,故消积导滞健脾之品不 可不用之。外感发热治疗上“气分”阶段最为关键。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化热最 速,在卫分时间十分短暂,常常卫分症状未出则已化热入里,气分髙热症状已 现,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气分高热阶段,邪热炽盛,最易伤阴,内传营血,故 应抓紧时机。另一面,此时正气未衰,若能迅速驱邪退热,则阴液得存,邪从气 解,不传于内,机体可望迅速恢复正常,所以气分阶段的治疗最为关键。治疗热病生津之品至始至终不可忘,切勿妄用苦寒泻下之品。吴鞠通说: “小儿之火,唯壮火可灭。若少火则所以赖生者,何以恣用苦寒以消哉。”小 儿发热传变最速,往往卫气营血各阶段相互穿插,故应随证应变,并须时刻记住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先安未受邪之地”。温为阳邪,传变 迅速,易伤阴液,阴液一伤,则水不制火。用药方面,生津之品无论有无伤阴症 状均需应用,或清热之品中加入生津之品,正如吴鞠通所谓“留的一分津液,便 有一分生机”。热病之后应重视病愈后的调理,患儿在热退后会余有咳嗽、纳差等症,此时 应随症调之,或宣肺,或健脾,方可彻底治愈小儿病症。临床用药,药随病转,临床效与不效,常在一两味药的变化或药量的增减 上,所谓病进一分,丝丝入扣,药物准的,故不可杂药滥投。小儿脏气轻灵,生 机活泼,最忌妄用攻伐,阻遏气机。虽然多种药物可以治愈小儿病症,但必须考 虑药物的利弊,中病即止,不可攻伐小儿生机,非重症不用猛药、大方。临证 少用虫类药物,认为虫类药物对小儿常见病弊多利少,也少用诸如杏仁类有毒之 品,小儿用药以提髙疗效为准则,用药少则一味,多则十五六味,不拘一格,以 切合临床实际为要。对于解表药,尤其喜欢用紫苏叶、荆芥穗、炙麻黄绒。上药能辛开肺郁,微温不燥,并且紫苏叶、荆芥穗有辛香醒脾的功效,兼风能胜湿之能故对小儿腹 泻、厌食也多采用。此两药不仅能解表,并且祛血中之风,小儿疾病传变迅速, 用此药有仲景见肝之病、实脾以断之之义。阴虚烦渴少用沙参、麦冬、玄参之属,而常代之以水芦苇根、天花粉、石 斛、知母之属。健脾之药不常用泡参、黄芪、白术,因其补而偏壅,常代之以鸡内金、白豆 蔻、炒淮山药、炒麦芽、炒谷芽等醒脾益气之品。常人爱用甘草之平性甘味,调和诸药,王老较少用之。因甘草矫味不起其他 治疗作用,反有碍湿满中之弊,小儿脾胃薄弱,脾喜燥而恶湿,湿邪阻碍中焦易 影响脾胃受纳与运化。但炙甘草汤中,甘草补益心气,芍药甘草汤中,两药相配 缓急止痛,甘草又不可不用。内伤发热证治小儿低热的原因和产生的机制甚为复杂,多由内伤而致,亦有外因所致,更 有脏腑气血虚损引起者,亦有高热之后缠绵不解者。小儿低热临床表现:体温常在37.5C~38.5X:之间,肌肤温热、盗汗或少 汗,身体日渐消瘦,面色常带潮红,或见面色苍白,口干少饮,或不干渴,嘴唇 樱红或淡白,舌红少苔或厚苔,脉象虚数或沉弱等证。临床治疗应辨证施治,区分何邪为病,寒热虚实孰重孰轻,遣方用药必须注 意,清热以防燥化,滋阴以防碍湿,运脾以防伤阴,扶正以防留邪。低热的基础 方取于“青蒿鳖甲汤”化裁而来。青蒿鳖甲汤加减方组成:白薇15~30g,青蒿9~18g,丹皮3〜9g,草果 3~9g,知母6~12g,天花粉10~15g,桑叶10~15g,银柴胡10~15g,槟榔 3~9g,苍术3~6g。随证加减效加。小儿高热后伤阴,或饮食,或湿热,或素体阴伤,都责之脾失健运,若肆用 阴柔,则有呆脾之弊,应佐以运脾之味,小儿低热邪伏阴分,混杂于气血之中, 不能单一滋阴而闭门揖邪。也不能单纯用苦寒辛燥之品,油竭添薪更容易伤阴。 只能一面养阴生津,一面醒脾升阳透热,使正气伸张邪气自退。“温病后,以养 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兼有阳气素虚之体质,热病一退,既露 旧亏,又不可因热养阴,而灭其阳火。故不管外感、内伤发热后,善后调理尤为 重要。”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