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

首页

关于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说劳动创造价值,但以星巴克为例,星巴克的工人根本不可能创造那么多价值,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最好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解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7 15:56:39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
      经典作家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今的情况与马克思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及其核心观点能否解释当今社会实践,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前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因此,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沿着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路径,通过对有关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与实际活动做出抽象概括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以达到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
       本文从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出发,以劳动的形态的发展变为线索,以劳动与价值的质和量为主要考察对象,拓展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从劳动的外延角度分别考察了物质生产领域、精神(文化)生产领域、服务业领域的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从劳动的内涵角度分别考察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
       研究表明,由于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社会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拓展,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它还扩展到精神生产领域和服务业领域;同样,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它还拓展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如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尽管当今社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已高度发达,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仍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物化劳动以及科技本身、知识和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不过,由于劳动方式的变化,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形式也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情况的特别之处。本文认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采用市场型的收入分配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是适应目前的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的。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是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在所有权或产权的基础上按提供生产要素的多寡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断拓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主要有: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劳动手段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机器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当代发达国家机械化率和自动化率高达95%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即已拥有四十多万台机器人,由此带来了劳动方式的重大改变。
      一线操作性工人的数量急剧下降,这部分活劳动大大减少。早在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总数的比例即达到了50。1%,脑力劳动者首次超过了体力劳动者。到目前,生产中的直接生产工人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0%以下。据预测,到2010年,这个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到10%,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将提高到90%,并且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已大为缩短,发达国家每周一般只有35小时工作时间。
      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劳动价值论如何来解释由此而来的一些理论问题。比如,活劳动的减少是否意味着在当今社会价值的源泉是否不再唯一决定于劳动这个因素?是否其他的生产要素(科技或知识)也是价值的源泉?目前脑力劳动的比例已占主导地位,那么从事科技劳动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如果是的话,他们的劳动与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创造价值有何异同?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的外延已有很大的拓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物质生产领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越来越小,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越来越大,亦即体力劳动比重越来越小,脑力劳动比重越来越大。
      在当前,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5%以下,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都在60%以上,我国2001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也高达33。6%。这些实际情况引发的理论问题有:既然第三产业的比重如此之大,那么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否还是仅限在物质生产领域?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创造价值之外,从事教育、文化等精神(文化)生产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第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依据市场经济机制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大规模和更快速度自由地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以商品服务的国际贸易而言,二战末期,世界贸易额约为600亿美元,到2000年的世界贸易额就增加到7。
      8万亿美元。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05年,世界贸易额可达10万亿美元。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其动力和载体就是跨国公司。据联合国的统计,到1999年,全世界已经有了6。3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70多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生产,90%的FDI,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这些跨国公司中,有的公司的销售额都已超过一些小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营这么庞大的商业组织必须拥有一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其运行。由此引来的问题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是如此重要,那么管理劳动的作用是什么?管理劳动创造价值吗?管理劳动与其他领域中的生产劳动有何区别?等等。
      第四,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发达,这种生产力就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关系的一些特点,必须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制度,私有资本在一定范围内还有较大的发展,并且国有经济也采取国有资本这样一种运行方式,因此资本仍然有其历史生存权,劳动主导地位还不能充分体现,在全社会范围内还不能做到自主劳动基础上的生产,劳动者仍需通过雇佣这一形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从事现实的社会生产,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资源。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产品还需通过交换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产品,这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大不同。在经典作家的设想里,社会主义社会已没有价值和交换的范畴,全社会拥有生产资料,生产是自主联合劳动的生产,个人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分得个人消费品。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大多数产品都要经由市场中介交换,社会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表现出来。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的特征与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新的实际要求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在目前的社会阶段中,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是什么?按劳分配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吗?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私人企业中,管理劳动的二重性仍然存在吗?如何看待“资本家的劳动”和剥削问题?等等。
      这些新情况和新实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挑战,要求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革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必须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点。劳动价值论这一学术地位和政治重要性,使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一致强调,只有推翻它才能从理论逻辑上摧毁马克思经济学和共产党的理论大厦。
      由于实践的发展,以往的理论没有很好的回答以上的理论问题,因此在理论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理论。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理论称谓,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活劳动价值学说和生产要素价值学说两大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不能离开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核心观点。要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新实际,做出科学的理论阐释,以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中外理论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能够解释经济现实,却不能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也就谈不上发展的问题。二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却无法或非常牵强地解释某些现实问题。
      三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自称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是内容却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大相径庭。为此,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江泽民“七一”讲话都强调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其实质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拓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以更好地指导现实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空间。
       就实践意义而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急需理论的正确指导,而中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尤其是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直接生产过程中以外的劳动者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如何激励这些智力劳动者、精神劳动者、服务劳动者、科技劳动者和管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这恰是我国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为此,中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的股权、期权试点。”这充分表明,本文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这些新情况和新实际,以及当前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而展开的,目的是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积极构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新体系,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的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劳动的外延和内涵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理论界各种价值理论争相斗艳,理论上和实践上迫切要求我们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
      经典做家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今的情况与马克思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及其核心观点能否解释当今社会实践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前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因此,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命题。 现代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拓展,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内,它还扩展到精神生产领域、服务业领域等;同样,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它还拓展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如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尽管当今社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已高度发达,但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及科技本身、知识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不过,由于劳动方式的变化,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具体形式也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情况的特殊之处。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抽象分析和具体分析相结合。
      对于社会经济形式的研究,抽象分析具有独特的做用,尤其是对于劳动创造价值这种的理论命题,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把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排除掉,就没有办法发现隐藏在复杂现实生活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抽象分析是理论分析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重要变量,对现实生活当中各部门和各种劳动创造价值的一些具体问题才能深入的研究,考察各种具体运行形式。
       2、比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并以动态分析为主。比较静态分析是在不考虑时间与过程的前提下,分析商品的价值量如何创造的,以及前后的变动状态;动态分析则引入时间因素,分析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商品价值量的形成与决定因素。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以实证分析为主。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就现代经济结构下的多种生产领域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对价值量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4、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关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现象做出抽象概括,找出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5、比较分析方法。在考察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证分析中,本文采取了横向比较法,把我国现阶段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科技劳动的价值创造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对应的各种劳动价值创造贡献做一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1、本文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本文不仅对物质生产领域,精神(文化)生产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劳动和价值创造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对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进行了研究,因而基本上覆盖了现阶段不同领域中的劳动和价值创造理论研究。
      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对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进行研究,不够全面性。 2、本文的突出之处在于实证和定量分析。在分析不同产业领域的劳动以及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一方面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另一方面,也比较精确地分析劳动创造价值的量的规定性。
      同时,对不同部门的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价值进行实证分析,例举了很多的案例,进一步证明本文理论逻辑分析的正确性。而现在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大部份文献都是停留在抽象层面的理论分析上,定量和实证分析似乎做得较少。 3、本文的研究有一些特殊的发现。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经济学者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吸收这些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探讨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从不同的生产领域、不同的劳动形态的劳动创造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创新观点,如在对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理论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这种还原是按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层次顺序还原的,而不是跨层次或乱序还原的;还有在对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科技劳动价值量的决定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科技劳动价值量的决定规律有一些变化,即其量的规定不再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最早生产出科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等等。
       4、本文突破传统比较静态分析并否认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创造无关的原理,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确认科技进步带来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及劳动的协调能力增强,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密度时间概念,并用此工具论证复杂劳动能创造较大的价值原理,因而这些因素不仅会增加使用价值量,也会增进单位时间里的价值量的创造。
      所以,做动态考察,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动方向不是完全反向变动,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正向变动。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沿着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路径,通过对有关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与实际活动做出抽象概括并建立经济模型,以达到深化劳动与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
       具体而言,本文从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出发,以劳动形态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劳动与价值的质和量为主要考察对象,拓展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研究。从劳动的外延角度分别考察了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文化生产)、服务业领域的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从劳动的内涵角度分别考察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1、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观点,确立生产性劳动价值论,即(1)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物质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2)凡是能够提供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3)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同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4)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2、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的出现与增加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劳动与管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越大,表明劳动的复杂程度、强度和协调性越高,从而必然引起价值总量的增加。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实践中,要向有较大科技贡献的科技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倾斜,而且倾斜应越来越大。
       3、生产性劳动价值论是市场型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的股权、期权试点是生产性劳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的,是劳动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点,体现出学术上的科学性、运行上的实践性与功利上的阶级性三者的高度统一。
      要消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与误点,诸如:“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单指体力劳动”,“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等观点。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都是抽象劳动,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其原因是复杂劳动的密度时间更大。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路径是按简单到逐步复杂、再到更加复杂的劳动层级顺序进行的,也即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的。
       6、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是在一系列严格假定下得出来的结论,考虑到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强度的增大,劳动的密度时间与劳动的自然时间就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中的价值量有可能增大,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就有可能成正比。 7、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仍有其剥削的一面,这是由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它会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限制和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8、科技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极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能创造较高的价值,其价值量是由最早生产出来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规律在这里有了一些变化。 9、数学方法也证明了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能为企业创造成本领先优势,从而创造价值。
       10、由于管理劳动通用性的特征,管理劳动的性质决定于生产的性质,本质上是一种依附性劳动。 1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其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方式。在现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是表现形式,按所有权(或产权)分配是其实质。
       二、本文的基本框架 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参考文献三个部分,全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导论。在本章中,首先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命题: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尔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最后还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本文对古典经济学家配弟、斯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做了简单介绍;之后,按照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本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为了便于进一步了解价值论,本章分别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做了重点人物的观点简介。
      最后,围绕劳动价值论当前研究的四个焦点问题对国内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梳理了一番,并做了简要的评析。 第三章:生产性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理论观点。本章首先从劳动的内涵和处延两个角度,分别考察了当今劳动形态的发展变化,认为无论劳动形态如何变化,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一道共同创造财富,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
      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还原问题是难点之一,本章在回顾了与此有关的理论争论后,对还原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第四章: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价值创造。由于涉及到较多的理论问题,本章就几个重点问题做了研究。首先对自动化条件下的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次研究了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问题,突破了传统的两者呈反比的观点;第三讨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最后依据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剥削问题。
       第五章:文化(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价值创造。在考察了文化、文化商品及其特点后,本章研究了文化生产领域中的价值创造问题,并分析了该产业中的劳动供给和需求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理论分析之后,对文化产业中的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还对文化产业中的劳动价值创造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
       第六章:服务劳动领域中的价值创造。本章简要回顾了马克思的服务理论和西方学者的服务理论,对服务业的分类和范围做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机理,并对服务业中的劳动生产率的特殊性做了分析,然后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对中美服务业的劳动价值创造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七章:科技劳动创造价值。本章对科技劳动进行了分类,分析了科技劳动的若干特点,主要从价值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出了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科技劳动成果进行估价研究,再以中关村高科技园为例进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国际范围内对不同国家的科技劳动价值创造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第八章:管理劳动创造价值。本章首先考察了管理劳动的内容和特征,进而分析了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和能力要求,重点研究了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路径,并对如何认识“资本家的劳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独立提出了管理劳动价值量决定的管理劳动依附理论,同时用二次费用模型从数学上论证了管理劳动的价值创造贡献,最后以邯钢为例对管理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
       。

    我***

    2019-02-17 15:56:39

其他答案

    2019-02-17 16:28:59
  • 不同的阶级代表的知识分子当然对价值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解了.

    那***

    2019-02-17 16:28:59

  • 2019-02-17 16:28:27
  • 如果星巴克,把所有的工人都解雇,并且他也不向任何人购买劳动,同时,作为星巴克的资本家,他本人也不再劳动,那么,你认为星巴克还能有价值产生吗?恐怕连营业的大门都没人打开了吧,即使门是开着的,那么,顾客来喝咖啡,没有人把咖啡运来,没有人煮咖啡,没有人招待,没有人收钱(这些都属于劳动),甚至星巴克营业场所的房租都没有人交,没有人办理营业执照,没有人缴税。价值从何处产生?恐怕很快就会瘫痪了吧。这很难理解吗?
    恐怕星巴克的每一步运营,都离不开劳动。怎么叫“根本不可能创造那么多价值”,事实就是创造了那么多价值。如果没有劳动,资本家的钱还是那么多钱,就不会有新创造的价值出现。

    开***

    2019-02-17 16:28:27

  • 2019-02-17 16:27:59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表示一件商品值多少钱.
    价值指的是它包含了多少抽象劳动.

    粘***

    2019-02-17 16:27:59

  • 2019-02-17 15:59:42
  •   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关键还是对“劳动”这一概念的认识要提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的内含和正确性。
    一、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决定条件,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劳动的推动下,随着劳动的发展,人类社会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起来。
      人类从使用极简单的工具到使用机械、自动化工具、电脑化工具的现代社会,都是同劳动的发展、其中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发展分不开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活的物质机体,它的复杂结构、要素、关系和规律,都是在劳动及其历史发展中生长出来的;人们只有从劳动和它的历史发展中、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观点上,才能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最终的解释。
      这是因为,劳动既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劳动这一最始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预示着由此展开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价值体系的构成和其形成的表现形式,是由生产力来决定的。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但仅是主体性部分,并没有把生产力的全部要素包罗,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忽略的。通过教育和培训,用科学技术武装的劳动者,他们具有特殊的生产技能,在生产中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而资本的本身是不能再生产的,必须由劳动者运用在生产中才能有新的物质产生,如同金子库存就永远只是金子。 三、星巴克的成功有着多种要素的参与而出现较好的表现形式,必须是具有特殊的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在辛勤工作,才能形成较好的企业价值和其表现形式。没有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的劳动,任何企业价值不可能产生。
       补充,四、星巴克的产品价格属于自定价,一杯咖啡饮料不但包括了材料本身成本,也包含了技术劳动和普通劳动成本,以及经营(税务、房租费、水电费等等)成本和管理费用,关键的还有利润率在内,但是这不能就说明企业价值的总和。一杯咖啡饮料价格的高低,这只能讲是在某地区的某个时段的经营态势。
      而整个星巴克企业的价值,包括了全部的(也有品牌效应产生的经营业绩在内)因素在内。是生产关系(也就是人的劳动)却是导致星巴克产生巨大效应价值的原始动力。离开这许多技术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劳动,也包括种植咖啡因的劳动与其他配套品的劳动,单凭资本(也就是金钱本身)是创造不出任何价值的。
       相互交流。

    海***

    2019-02-17 15:59:42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