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教道家、儒家、墨家的共同点和最大区别?

首页

请教道家、儒家、墨家的共同点和最大区别?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27 10:33:28
      蔓草提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大,远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而事实上自它被提出后的三、四天左右,我就有在不断地思考跟写作,只是按照我自己的规划,现今已完成的近四千多字仍有许多未能完成及缺失的地方,所以也就不能直接放到这边来。所幸我从前曾有过相关思考跟陈述,如今暂且将它的主体部分移置过来,再稍加整改,以塞文债了。
       不过在具体陈述之前,我也要先将我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粗略判断说一说。这判断就是,道、儒、墨三家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与现实人生有密切关联,甚至试图直接以自家学说来影响现实政治和社会,而其最大区别则在于各自的根柢有浅、有深,有偏、有正,道家、儒家对实体都有所说,但墨家则未能及此,进一步,在道、儒二家之间,大体又是唯有儒家对本体见得更为通透一些,道家则是有失偏颇的。
       实在地说,在三家异同问题上,差异点显然要比共同点更为重要,并且其理由不难了解,因为我们试想想看,这三家原就在后人所谓“先秦四大显学”之中居其三,另一家即法家,它们各自,尤其道、儒二家,都能在先秦乃至后世发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其底蕴在哪里?还不是因为它们各具特色!同时,我们说这三家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试图以其自身学说影响现实政治,从而也都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一点实际也几乎是为所有先秦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共有的。
      除上所举的四大显学外,阴阳、农、杂、纵横之流,乃至名家惠施、公孙龙之辈,最终都试图在以其学影响现实政治。比如《孟子》书中提到的许行、陈相等农家者流,就都在四处奔走,宣扬所谓天子当与庶民一同耕织的乌托邦理论,而孟子也直接把社会必需要有所分工的浅显道理再讲了一遍。
       由此我们来看其区别。要了解道、儒、墨三家的区别,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先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但我们要先看儒,再看道,最后看墨,因为大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清其各自观点了。 简括地说,儒家显然是讲伦理的,有家庭、亲族、乡党之谊。但道家就起而反之,以为道失而德、德失而仁、仁失而义、义失而礼,以及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强调小国寡民,虽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可说是反伦理的。
      而墨家在伦理上则也是反儒家的,比如它要反“仁爱”而倡“兼爱”,其中被抽离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乃至家族伦理。 进一步,墨家在整体上也可说首先是一套乱世中的社会改良方案。这从它的“非攻”、“非命”、“非乐”、“兼爱”等观念就足以了解。但墨家除其后学所谓《墨经》中“大取”、“小取”诸篇有涉逻辑学、知识论而外,整体又可说是无与于哲学的。
      因为它对于宇宙、人生诸大根本问题几乎都未及给出个一定说法。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考察儒、道二家的相关陈述,并将其与墨家比较,看后者有无相关陈述就能明白了。 如果在儒、道两家之间比较,则其显然都对于宇宙实体或本体有所说,并进而依此对人生也有所说。
      这种由宇宙论而人生论的论理方式,可说是东方显学所共有的一个显著性质。但是这二家又是有所分际的。同时,这种分际无疑也应当正是在它们各自见体真不真的问题上。 若论本体,则其便应当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存在。然而本体虽具复杂性,却也不是混杂一团的,而乃是可以有序发展的。
      这里最值得记取的,就是心为主、物为辅,二者相反而相成,从而本体也能得以进进不息、发展不已。所以如果我们真悟到了本体,则我们也就应当尊心而重物,却万不能尊心而遗物,或者唯心而遗物,又或者唯物而遗心。 如果将上述道理与孔子《论语》相比较,那么由圣人贵“仁”则也可见他是尊心的,由其要求学《诗》可多识鸟兽之名则也可见他是重物的。
      《论语》尚且如此,则此后孔子门弟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大学》、《中庸》、《孟子》等等,其中所论述必然也不悖于上述道理,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如果我们若再依上述道理来考察道家,我们就发现《老子》对本体无疑是有所说的,而且也见到了本体原是具有复杂性的。
      他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可作证。这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在指明本体原具复杂性又是什么呢? 但《老子》哲学虽然有见于本体的复杂性,却毕竟未见到这个复杂性原来也是可以有序发展的,并且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显然就在于它未能见到我们是当尊心而重物的。
      就是在本体层次上的这一点点差异,从根本上造成了道、儒二家哲学的分野。试想,若老子已见到我们当尊心而重物,又怎会发出“道失而德、德失而仁、仁失而义、义失而礼”的观点?倘若他果真见到当尊心而重物,就几乎与儒家等同了。但他终于流于“无为、寡欲”,而“不敢为天下先”了。
      这就证明道家哲学终未能像儒家般地强调我们当作自家主人翁,以澡雪精神,提撕性灵,参赞位育,辅相万物。 言至此,我们再返回头看看墨家可有与上述相关的陈述?显然没有。 所以道、儒、墨三家最基本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曾试图直接影响现实政治和人生,而最大的区别,或者分野,则也正在于各自对于实体所见有不同,自有见、无见看,儒、道皆有见,但墨则未见,自所见真与不真看,则儒所见较真,而道所见则不真。
       上面的这个三家异同分析虽然颇为粗糙,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三家各自学说体系自身的整体内涵,以及其各自从形成以来,以至于今天的历史际遇,乃至其各自在将来的发展空间,虽然不能说都是由上述分析所得的结论来决定的,但无疑也是与其具有很大关联度的。
       此外,我由蔓草的这个问题,也特别地意识到了一点,即虽然从探讨究极真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当执定儒学而不疑,但道、墨二家,乃至其它所有诸子学派,与世界其它著名体系,也不能武断地一棍子打死,它们既能有相当的发展,甚至漫长的历史,则必然也就一定有某种甚而极多的可取之处,乃至补儒学之不足了。
       远的不说,上面提到的墨家的“兼爱”学说虽然不能完全照搬过来,因为它毕竟无德性的根柢,与伦理的向度,但显然也是可以与儒家“仁爱”观念相发明的。 有关道、儒、墨这三家的异同问题,我的寡陋所见的梗概就在上面了。 。

    张***

    2019-02-27 10:33:28

其他答案

    2019-02-27 10:48:26
  •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根据上面这些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儒墨道这三家思想的异同。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然而其它各家对儒家思想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他们意见的不同,也正是表明了他们各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和差异。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
      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
      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真***

    2019-02-27 10:48:26

  • 2019-02-27 10:45:06
  • 共同點:都是關於人生活法的?W??。
    不同點:
        道家講究少做事或不做事。
        儒家講究按?矩做事。
        墨家講究怎麼做成事。

    说***

    2019-02-27 10:45:06

  • 2019-02-27 10:29:18
  • 易中天:儒家是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
    建议你看看百家讲坛,前几周刚演了易中天的诸子百家,可做借鉴,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也应该有百家讲坛的视频,下面是我搜的
     
     

    森***

    2019-02-27 10:29:18

  • 2019-02-27 10:16:27
  • 区别
    。儒家接受现实。在现实中打滚。是以亲亲之爱。人皆有之。
    。墨家反对现实。在现实中挣扎。是以非亲之爱。人皆有之。
    。道家把玩现实。在现实中浪漫。是以无为而无不为。人皆有之。
    道家观点: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儒家:仁政思想,主张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贵贱有序”还有“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对战争!!
     孔子主张“仁”重礼仪,不谈人性,认为仁爱是治世良药
    孟子提出“君主施行仁政”。认为人性向善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以无为求有为
    庄子痛恨社会不公平。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为之”。认为人性本恶,但向善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兼爱是治世良药,主张劳动
    共同点
    :承认人追求富贵,但又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冲突,从而有害于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出现。
    

    燕***

    2019-02-27 10:16: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