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划龙舟,是什么节?划龙舟是什么节?

首页

划龙舟,是什么节?划龙舟是什么节?

划龙舟,是什么节?
划龙舟是什么节?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27 01:56:47
  •   端午节
    端午作为节日在中国起源甚早,迄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它的定名就日前所见文献资料看,是在晋朝。晋朝周处在《风上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与端午节的异称相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在学术上至今难有定论。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缘由,总括起来,主要有四说。
    1纪念屈原说
    这种说法较为久远,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据的最早资料,一般都是这样两条:一是南胡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萧梁(或言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提供的竞渡起源之一说。
      
    《续齐谐记》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泪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一56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刘一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
      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囚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听了,告诉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则云:“五月五口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轻利,谓之飞枭,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举行龙舟竞渡。
    上述两条资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诗感言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就是说,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投江而设立的一个民俗节口。
    二、龙的节日说
    这一看法虽是晚近才出现的,但自闻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论证后,学术界多倾向于此说。闻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说。
      他为此特别撰写了《端午考》一文,推论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条有关典籍记载,予以说明。
    他还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与龙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来加强他的“龙的节日”说。
      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
    第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策•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
    “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说,端午原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三、恶日说
    这是张心勤提出来的。
      他在《齐鲁学刊》1992年第1期发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称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端午实应起源于恶日。
    第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扶养成人的内容。
      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
    战国时齐国显贵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工镇恶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
    第二,民问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
      艾草、曹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节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这个“恶月”、“恶日”而来。(屈原投泪罗,也许是故意选择这个恶日,由此恶日而导致出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粽子只是民问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
      
    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端午节才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四、夏至说
    此说系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论点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其理由有三:
    第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宗懊《荆楚岁时记》里,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在夏历五月问,公历6月22日)这天。
      
    第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如沈约《宋书》、周处《风土记》、应召《风俗通义》等),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
      晋人司马彪在《续汉书•礼仪志》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汉代五月五口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岁时风物著作—唐人韩鄂的《岁华纪丽》,记载了有关端午节的22件事,可是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却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意思是端午节正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什么是“正阳”?陆德明解《庄子》时说“日中为正阳”,王逸注《楚辞》时也说是“南方日中气也”。夏至前,太阳在天空视轨道上的位置是逐渐北移的;夏至后,太阳在天空视轨道上的位置又逐渐南移;只有夏至这一天,太阳才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对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来说,夏至这天的确是一年里太阳最当中的一天。这其实就是端午何以又被称作天中节的原因。
    除纪念屈原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以及夏至说等较有影响或较有见解的端午始源说外,历来还有其他说法。
    如古人沐浴日说。
      此说依据《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五日,蓄书为沐浴”的记载以及屈原“浴书汤沐芳华”的歌吟,认为端午节的有些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有了。
    又如吉祥雀子说。此说源于湖北省酒阳县沙湖一带的传说。相传古代沔mian3阳有四位豪杰,自称“吉祥雀子”,专门劫富济贫,后被官兵围剿。
      五月初五日这天,四杰投湖而死。当地人民怀念他们,每逢端午,便抬着四个雕像游走,举行祭祀仪式。
    又如纪念五子胥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将军伍子胥。《后汉书》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XU,五月初五在曹峨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神(伍子骨),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年端午节沿江河逆流而上,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纪念五子胥。
      
    又如玄宗生日说。后晋张昭远的《旧唐书•玄宗本纪》说: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8月5日乃大唐天子李隆基“降诞”。后人牵强附“五”,以为大吉大祥,遂将五月五日美称唐玄宗生日。
    五、端午文化的魂魄所系
    由上所述,端午节大约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存在,其源流及所出道理则各有说法而五彩纷呈。
      
      我们的态度是:由于屈原爱国主义及其诗歌的深刻影响(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对屈原及其诗歌以最早最高肯定者),秦汉以后,端午源自“纪念屈原说”实际由沅湘渐传至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认可,并相沿迄今。今天,尽管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不时冒出其他起源说,但均只能局限于学术讨论的圈子内;就广大人民来说,却并未予以多少关注与理睬,因为屈原与端午节似乎早已铸成了一道铁的等式,嵌入他们心中了,是任何什么力量也难以摧垮的。

    烂***

    2018-12-27 01:56: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