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张颌之死谁之过?

首页

张颌之死谁之过?

历史上张颌之死谁之过?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12 21:16:14
      大将张颌可能是被司马懿阴谋害死
    张颌是魏军五虎将之一,在后曹操时代更是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的主要职责是指挥一支5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作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在东线(魏吴)和西线(魏蜀)之间奔波,负责增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就是由于张颌迅速击破马谡,迫使兵力占优势的蜀军全面撤退。
      此后又在东线击破诸葛瑾部,立下打败吴军的头功。但是由于其职务的限制,使得张颌总是归于他人节制,没有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限制了其才能的发挥,也导致他最终的悲剧 黄初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此时,曹真已经病死,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职位,负责西线防务。
      此时张郃受司马懿节制。由于两人品级本是相差不远,又皆是多谋善断,张郃不可避免的与司马懿发生了摩擦,而且还不止一次。 (一) 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分歧 魏蜀双方最初的部署,《汉晋春秋》记载:“宣王使要(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余众悉出,西救祁山。
      ”《晋书•帝纪第一》:“张郃欲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麋”。 这里的分岐是:司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郃建议分出前后军以防诸葛亮来袭。
      结果,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于上?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晋书•帝纪第一》记载为:“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两种记载的结果大不相同,但都提到,诸葛亮带兵袭击上?。但是区别在于,费曜以及(郭淮 or 戴陵?)带兵4千镇守上?,被诸葛亮击败,这个事实是否存在?从情理上分析,司马懿即然在上?留兵4千,不击败守军,诸葛亮怎能安心芟麦?显然,《晋书》缺少的是守军被击败的记载,是为了给司马懿遮羞。
       实际上,张颌的建议是对的。司马懿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但是实际上没有抓住蜀军的主力,反而要匆匆忙忙跑回来增援上圭。如果按照张颌的建议,分为前后军,后军迅速增援上圭守军,那么费曜的4千人也就不会被诸葛亮击败。可见,张颌对诸葛亮的行动,预测更准确。
       从心理上分析,司马懿初次主持对蜀作战,过于小心。而张郃对蜀军多次作战获胜,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而且对诸葛亮的了解也比司马懿更深。所以从结果来看,张郃比司马懿更高明。 (二)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分歧 诸葛亮自上?退走,司马懿又尾随追击。此时张郃与他发生第二次分岐。
      《汉晋春秋》记载:“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晋书•帝纪第一》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可见当时蜀军占据了地利优势。
      魏军正面进攻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况下张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给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相当高明。而司马懿对张郃的意见“不从,故寻亮”。可能是司马懿初战失利,急于找回面子。但是战况并不如人意。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书•王平传》里也提到了:“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从这些记载看,王平率领最精锐的山地步兵“无当军”据险而守,张颌不能攻克。
      同时,司马懿自率主力向诸葛亮进军,被击败,损失3千人。司马懿退回了营垒中。张颌再一次显示了他比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三)张颌之死 虽然蜀军此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三国志•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膝,薨,谥曰壮侯。
      ”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了部分实情。《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也就是说,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争执,最终导致张郃丧失了性命。
      此时的蜀军统帅诸葛亮性格谨慎(有时甚至过于小心),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甚至会设下圈套。张颌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迫张颌追击。 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颌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郃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
      张郃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尽管“不得已”,还是得遵命,而这一次的情况,又被他自己料中了。 与同一个人发生这么多次争执,在司马懿一生中是仅见的,而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张郃所料中。自张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处于劣势的人。
      陈寿对张郃的评价是:“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这样的智将,在朝野内外有着崇高声望,甚至为诸葛亮所深深忌惮。但同时也难免为猜忌多疑的司马仲达所忌。更明显的是,此战中张郃所料皆中,而司马懿先有上?之失,后有祁山之败,一旦宣扬到朝廷上,势必会动摇他今后的地位。
      于是,在诸葛亮退兵,魏国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木门口追击战很可能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 由于最终的胜利,魏明帝也不便对大将之死再追究责任。司马懿在此战中出现这么多失误,还丧了大将张郃,却依旧得到厚赏。可是,张郃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郃,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由这段对话可见,张郃被明帝和重臣们视为国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国重大的损失。 。

    王***

    2018-03-12 21:16:14

其他答案

    2018-03-12 17:16:14
  • 是司马懿之过。历史上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张合一意孤行,非要去追蜀军,以致中伏身死。其实是司马懿中诸葛亮之计,以为蜀军已退,执意要张合去追,张合苦谏不从,只得率军去追,结果当真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所以说张合之死,纯属司马懿之过也。

    h***

    2018-03-12 17:16:14

  • 2018-03-12 13:16:14
  • 魏丞相司马懿

    高***

    2018-03-12 13:16:14

  • 2018-03-12 12:16:14
  • 以演义的说法,死于用兵太过,太冲动了

    赵***

    2018-03-12 12:16: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