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吴钩(冷兵器)长什么样?

首页

吴钩(冷兵器)长什么样?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3-20 19:33:05
      吴钩为正刃弯刀。
    从身材较矮和手臂较短的南人而言,弯刀是最适合于发力杀伤的,很多战刀如日本刀和马刀等等,都是正刃弯刀。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马啸月轮高,将军爱紫袍。   吴钩悲衅子,埋首葬松涛。”——《咏史·其一》万宽   古代吴地(今江苏苏州)所造的—种弯形的刀。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圆》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径路刀 古代兵器。汉代匈奴人使用的一种青铜刀。有人认为它来源于西周初年,周人使用的一种叫做“轻吕”的短剑。
      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呼韩邪单于与汉使臣韩昌、张猛立盟,就曾用径路刀搅酒。   ●外观和用法   相传的“吴钩”,是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曲刀由刀首、刀身、护手(格)和刀柄所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
      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全长约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状似柳叶,故此得名柳叶刀。   刀的制作材料,刀刃部分使用经过硬化处理的优质铜,刀背部分用韧性好的金属制成。   刀的长度和重量,虽然根据使用者而定,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标准。
      长度是在持刀的手自然下垂,手握手柄,刀尖朝上状态下,以刀尖不过耳、刀重0。7kg以上为标准。   刀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只手只使用一把刀的单刀式,另一中是把两把刀作为一组(副)的双刀式。单刀时,有时用另一只手使用盾、钩、拐等防御里较强的兵器。
         刀的变化种类(即形态)有很多,这里很难一一介绍。但是变化较大的刀刃为锯齿状的锯齿刀和刀背栓铁环的环刀等。   ●历史与发展   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
      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船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还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这种吴钩是模仿宝物的吴钩制作而成,也是一种对名刀的文学表现。唐代之所以盛行使用曲刀,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的版图的扩大。上面已经介绍了曲刀在中国南方广为使用的缘故。
      然而,即使在刀、剑最盛时期,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仍然使用着本民族固有样式的曲刀(就是在现今的中国、泰、苗、西瓦等少数民族还沿用着本民族独自式样的刀)。后来的南朝诸国,把原来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为本民族的兵器,装备自己的军队。隋统一了南北朝,以及后来的唐朝,这种曲刀一直久盛不衰,为文人骚客广为歌咏。
         广为流传。   在唐代复兴起来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已经看不到直刀的图样,但是仍完整地保留着手刀这一曲刀的流派图形。虽然当时的军队也装备有直刀,但是,从《武经总要》的记述来看,曲刀的装备率仍占明显优势。
      由于宋朝的法律没有把这种曲刀列为民间禁用的兵器,所以,不仅军队,就是在民间也极为普遍。   从明末到清朝,虽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时期,但是,传统的中国曲刀仍然被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民间和武术界,就更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术界,说起刀,就是指这种中国传统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变的各种刀。
         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由于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南方山岳连绵,植物繁茂,还有很多适于舰穿水战的江河湖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曲刀当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战的最理想兵器,而且也可以作为采伐和船上作业的工具。
       其他的相关资料: 吴钩是传说中的兵刃,从高古血色的神话中一路走来,自来都与侠客、酒、诗以及驰骋战场的渴望相伴。并且已经凝结为一个永久的理想意象,在传统中国式文人的心中代代相传。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多数人对吴钩的最初认识都来自于李白的这首《侠客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的这首诗无疑也是使吴钩一词广为流传的最佳载体。此后千年中“吴钩”一再的在诗词中被提到并强化为固定的意象。
      温庭筠有“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辛弃疾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曾经写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近代著名女侠秋瑾则在风云激荡中吟成了“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的时代强音。
       一、关于吴钩的形制之争。 吴钩到底形制如何,一直颇有争议,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三,即弯刀说;宝剑说;和弯钩说三种。以下分别论述之。 1.弯刀说。 弯刀说的主要依据有两个,首先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录:“吴钩,刀名也。
      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其次在于陕西临潼秦兵马俑的出土实物,经鉴定认为即是吴钩。 除临潼兵马俑外,尚有极少量出土实物在古兵器藏家手中珍藏。 2.宝剑说。 主要依据:吴钩之吴,指吴越之吴,系国名也。“钩”则来自名剑“纯钩”。吴钩一词泛指古吴国出产的名剑。
      也称金钩。《越绝书》:“赤瑾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欧冶铸以为纯钩之剑。”《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 从诗词中看,李白的>中开篇就是”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但在同一诗的后面再次提及这位侠客的兵器时,却是“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身在逃亡之中,动则与人白刃相见的侠客,显然不会轻易更换自己习练熟悉的兵刃。刀法与剑法更是相去甚远,那么李白笔下的吴钩,应是一柄锋锐的名剑无疑。 唐人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所描绘的形象为“右扼吴钩,左持宝塔”。通过对佛教毗沙门天王形象源流的对比发现,此处的吴钩同样只能做直刃剑之解。
       王维有“麒麟锦带配吴钩”,张载《登成都楼》诗:“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可见吴钩是插于鞘内佩于腰间的。如果吴钩是如秦兵马俑出土实物一样大弧度弯曲的型制,其鞘将只能是单面鞘,非要制作成双面鞘的话,将宽到非常碍眼的程度。 虽然唐朝兵器实物出土数量之少几乎成谜,唐代壁画与陶俑的发现数量却非常之多,但几乎从未见到过类似型制的器物出现。
      中原地区也几乎没有单面鞘的流传。典型的隋唐佩刀(剑)的外部型制基本都是直刃式的。从这一点上看,唐人口中笔下的吴钩,确实也应该是属于直刃剑的型制。 3.弯钩说。 也即是吴钩基本等于近代武术中使用的钩。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令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千金。
      ”有人贪赏,乃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献之,王曰:“钩有何异?”曰:“臣之作钩,贪赏而杀二子,衅以成钩,是与众异。”遂向钩而呼二子之名,曰:“吴鸿、扈嵇,我在此!”声未绝,而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 汉书韩延寿传:“作刀剑钩镡”,颜注云:“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
      又冀遂传“诸持锄钩田器者”,颜注云:“钩,镰也”。是钩形如镰,亦剑之属。 图3是汉墓画像石中类似钩的短兵。 二、吴钩之辩与变 我认为“吴钩”一词的弯刀和宝剑的代指含义都曾经存在。汉语中的虚指、一词多意以及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原有含义的,也绝非个案。
       相较而言,弯刀型制意义上的吴钩一词应该更早存在,也更早消亡。而直刃宝剑的吴钩一词出现要来得晚些,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唐代以来诗词中的吴钩,凝结着豪侠尚武精神以及驰骋战场杀敌报国渴望的吴钩,实际上是指锋锐绝伦的直刃剑。而在众多的诗词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与意象后,它的本质原来是刀是剑,已经变得简直不重要。
       事实上自西汉起,不仅做为弯刀的青铜吴钩早已经退出战场,残酷的汉匈战争中钢制环首长刀也逐渐替代剑而成为战场新的王者。到唐朝时剑的功能已经仅仅是佩饰、乐舞以及用于私斗了。此时的剑和春秋战国时吴越名剑相比,材质、长度和型制上也已经相去甚远。此吴钩也早非彼吴钩了。
      (相关的资料对比已经相当的丰富,周纬先生的《中国古代兵器史稿》中就有详细的论述)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自唐代开始,剑的形制却一直固定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李白的吴钩与秋瑾的吴钩,倒是从精神到型制上都是高度一致的。 关于吴钩型制的第三种说法,更多的是一些武术练习者和工艺刀剑生产商有意无意的附会而已。
      近代意义上的“钩”做为兵器在汉乃至可能稍早些的时候就出现,但自来它只是叫“钩”,和“吴钩”联系在一起未免牵强。 三、双刃弯刀型吴钩的消失。 双刃弯刀型吴钩的消亡,应该在战国末秦灭六国到随后的秦末大规模战争时期。此间有几个因素对其生存与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打击。
       1.秦统一六国之后,收天下之兵,铸以金人十二。而吴钩并非秦军的标准装备。是以存世数量急剧减少。考古发掘中也难得一见。 2.熟悉吴越青铜利刃铸造的工匠在战乱中消耗殆尽。“春秋迄於战国,战国至於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遂成风俗。
      所以铁工比肩,而铜工稍绝,二汉之世,逾见其微,及汉建安二十四年,魏文帝为太子时,铸三宝刀,二匕首,天下百炼之精利,而悉是铸铁,不能复铸铜矣。按张华《博物志》亦称:‘铸铜之工,不复可得,唯蜀地羌中,时有解者。’” 3.钢铁兵器时代的来临。一方面铁制环首长刀能够比青铜的吴钩做得更长,劈砍的威力更强。
      另一方面用钢铁锻造直刃的铜格铁长剑和环首刀远比煅造弧形的吴钩工艺上简单。用截断和研磨的方式了解汉代铁质刀剑的刃部结构后会得出上述的结论。 四、双刃弯刀型吴钩的遗存与影响 沈括说到宋代时的“南蛮”还在用双刃弯刀型吴钩,并且已经被改称为“葛党刀”。
      但现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却几乎见不到类似兵马俑出土实物的型制。反而是在今天的印度、尼泊尔一带,可以看到兵马俑出土吴钩近亲戚的存在。也许他们才是沈括所说的南蛮?或者受到古中国南蛮的影响? 对于古吴越与印度、尼泊尔间有关兵器铸造的交流与影响我没有作过考证,只是文献记载的地理位置与刀的型制上有着惊人的巧合而已。
      周纬先生认为战国末到秦间,吴越的铸兵工匠死伤散逃,一部到日本,一部下南洋,却没有提到西入印度尼泊尔。 。

    言***

    2010-03-20 19:33:05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