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教“东方棋韵”管理员

首页

请教“东方棋韵”管理员

看一幅对联好不好,应该从哪些方面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7-06 15:52:30
      这几天没有看栏目,迟复为歉!
    【摘录】对联是我国文学遗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字字相对,句句相联,优美、和谐,为世界各国拼音文字所不能及。
    对联是从对偶句演进而成的。我国自古就有对偶的修辞方法。尧时《击镶歌》已具有对偶的雏形。汉魏歌行,对偶尤多。
      六朝的骈体文,通篇都要对偶。到了唐代,律诗中间四句都要相对,于是对联初步形成。由此逐步演进,形成了我国文学形式中的一枝奇葩,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 对联付诸于实用,托始于春联。春联是从桃符转变而来的。《荆楚岁时记》载门旁设二极,以桃木为之,画“神茶”、“郁垒”二神象以压邪,叫做桃符,此种风俗由来很古。
      五代时,蜀主孟昶,每年除夕叫学士作词题于桃符上,置门左右。末年又自作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相传这是我国春联的开始,实行春联与桃符性质不同。桃符的作用,在于“压邪”、“驱鬼”;春联的作用,在于纳福招祥。 春联起初只在春节时贴在门的两旁,随后,凡楹柱上都贴上春联,故又叫“楹联”。
      后来凡是结婚、祝寿、哀挽、起屋等等,都用对联来表达思想感情。于是对联的应用日益普遍,其实用价值远远超出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 ,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艺作品。 对联文字精练,所以修辞要求特别讲究,每一个字词都马虎不得。我认为,作对联要注意“三美”与“三讲”。
      现分别说明如下: 三美 一、格式美 对联要注重格式,而且要求严格。“对联”顾名思义,必须彼此相对,上下相联。不对不联,就无所谓“对联”。联字可以包括对字,所以对联又可称为“联语”,可单称为“联”。
      为使上下联相对,首先要求字与字相对,这又可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就是人名对人名,动物对动物……广义的只求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其次要求词组与词组相对。如“日丽风和”对“山明水秀”(联合词组相对);“国法严明”对“党风端正”(主谓词组相对)。
      最后,要求句子成分也要相对,就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还有上下联结构形式也要相同。不过,对联字字精练,句子成分不完备,只要上下联能够相对就可以了。 当然,对联的格式并不是呆板的。有些对联,上下联各可自己相对。象“旭日芙蓉,晓风杨柳”对以“青山北廓,白水东城”。
      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本不应重复,但错综相对是可以的。象“千家万户着先鞭,胜过千军万马;万水千山换新貌,争呈万紫千红。”这种对联反觉得很优美。词性相对也可以灵活运用。象“年丰物阜家家乐,日丽风和处处春”,“乐”是动词,“春”是名词,但在这里,名词被动化了。
      又有一种活对,象李义山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牵牛”是星名,与“驻马”完全不对,却因“牵”与“驻”对,“牛”与“马”对,也就可以成对了,而且显得更有趣味。总之,对联的基本格式不可乖舛,而运用之妙则在乎一心。 “对”也称“对仗”,其名目很多。
      有一种叫“正对”,即上联与下联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是并立的事物相对。象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正对;有一种叫“反对”,上联与下联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事物,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对。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反对。此外,还有其他对仗形式。
      例如有一种叫“流水对”,上联与下联表达的是互相连贯的意思,因而不能任意颠倒。也就是说,上下联合起来实际上是一句话。象“昨夜春风初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这种对仗形式既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又显得生动、流畅。对仗最忌讳“合掌”,即意思完全相同的相对。
      例如“年年”对“岁岁”,“家家”对“户户”。这种对仗读起来令人生厌。 二、声调美 对联与律诗一样要讲究声调。汉字的字音有不同的声调。南朝时周著《四声切韵》,接着沈约撰《四声谱》,从此汉字的读音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除了平声之外,其余上、去入声都叫仄声。
      诗词和对联都讲究声调的平仄。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平起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就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对联的平仄格式是截去七言对联前面的两个字。
      (以上带的字,平仄可以通用) 平时所说的“一、三、五勿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七言联的第一、第三、第五等字平仄可任意使用,而第二、第四、第六等字必须严格分明。实际只有七言联的第一字可以平仄不拘,第三、第五两字有时也要分明。象“仄仄平平仄仄平”句,第三字如改用仄声,就会变成“弧平”(即前面六个字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是不允许的,需将第五字改用平声以纠正,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象“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如此。又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第六字如改用平声,就会成为拗体,第五字应改用仄声以救正之,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象“万水千山换新貌”。五言联也仿照这样,其余四言、六言、八言等都可以类推。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末字必须仄声,下联末字必须平声。
       符合声调规律的对联,读起来比较顺口,读起来比较悦耳。但是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不化,运用之妙仍在心灵。象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句,全句只有一个“身”字是平声,但仍不失为名句。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声调应该相反,但在题江西南昌滕王阁的诸名联中,有一联云“……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对以“……人在天水一色之中”。
      这里,“湖山千里”与“天水一色”平仄相同,仍不失为名联。可见胶柱鼓瑟,是不能弹得好调的。 由于语音的变化,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变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已经没有入声。其中第一声和第二声大体相当原来的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大体相当原来的仄声。
      但是,现代普通话的平声里,也包括了原来的一些仄声字,所以欣赏古人名联的声调美仍要依古之四声为准。学习古之四声也不难,只要多读古诗词就会明白。此外,旧辞书如《辞源》、《辞海》也都载有字的音韵,不难一查而知。作对联当然也以符合古之四声平仄为好。不过,现代人作的不少春联类,对平仄规律已不那么讲究。
      然而,即使是现代的平常春联,也须注意声调美。只有这样,读起来才能一样有致,朗朗上口。 三、艺术美 艺术包涵很广,这里所说的艺术,单指狭义的文学艺术而言。就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象“红日紫云天富贵,青山绿水地文章”一联,红日、紫云、绿水都是平常的形象,可它们与“天富贵”、“地文章”联系起来,就给人以无穷的联想。
      “天”和“地”在人的眼前顿时多彩多姿,生动起来;象“全民共享三春景,举国争攀四化峰”一联,就把当前社会生活描绘得春意盎然、龙腾虎跃、热气腾腾;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联,就使人民群众热爱民族英雄,痛恨奸佞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跃然纸上。
      对联反映的内容如果与当前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或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够健康,则无论形式多么美,也谈不上真正的艺术美。旧时曾有一联“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在今天看来,它就不美了,因为它所描绘的生活,以及它所追求的情调,在现代人看来并不可取。
      假若将上述对联改动一下,改为“花晨月夕同调瑟,红袖青衫共读书”,那么,作为新婚春联,表现男女平等,男欢女爱,共同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还是可取的。所以,选用对联,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联如果有现实主义的高度艺术性,即使格式、声调稍有不合,也无妨它的艺术美。
       三讲 一、要讲求有实用价值 散文、诗歌可以秘不示人;对联则不然,总是要公开给大众看的,所以要有实际的用处。古人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联也是如此,兴、观、群、怨就是实用的价值。
      春联、庆贺联富有兴、观、群的要素,哀挽联则富有怨的要素。对联如果没有实用的价值,即使辞藻华丽,也不能称为好对联。 二、要讲求有欣赏的价值 由于对联是要给大众观看,所以一定要有欣赏的价值。如果平平淡淡,味同嚼蜡,就失去对联的特色。所谓欣赏价值,就是要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的和谐统一,而且要有时代感。
      有些古人对联在当时有欣赏价值;而在今天,时过境迁就可能失去欣赏的价值了。象春联“袍笏传家远,簪缨世泽长”,婚联“画眉笔带凌云气,种玉人怀咏雪才”,以前都曾经被誉为好对联,现在就觉得迂腐不堪了。还有那些标语、口号式的对联,看了没有一点趣味。至于名胜古迹联更要注重有欣赏的价值。
      一个极平常的地方,如果悬上有特色的名联,往往会使这个境地的声价增加百倍。云南昆明的大观楼真实是一个普通的楼台,自从清人孙髯题上了那脍炙人口的180字著名长联,才使之闻名遐迩。文字对于山水的增色有这样的魅力,对联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要讲求有教育意义 好的对联有象座右铭一样,浏览之间使人受到熏陶,情操潜移默化,精神得以升华,春联大都表示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有催人奋发向上的作用。
      即使描写山明水秀、风光明媚的对联,也能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至于那些描写金迷纸醉的腐化生活、流露消极悲观情绪以及表现颓唐没落意识的对联,不但没有教育意义,而且含有毒素,应予以剔除,不使贻害社会。 现时代的文学作品,都要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原则,对联也应如此。
      所谓古为今用,就是要使对联这种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为现时代的社会生活服务,并使之发扬光大。所谓推陈出新,就是要把传统的联语加以发掘和研究,舍弃糟粕,吸取精华,并创作出更多适应现时代需要的好对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对联,必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日臻完美。
       。

    东***

    2009-07-06 15:52: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