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又称什么?

首页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又称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6-10 10:31:56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是清代首创,一开始起源于江南苏杭一带的民间建筑,相传乾隆皇帝对苏式彩画情有独钟,致使苏式彩画逐渐盛行开来,被主要用于皇家囿苑和一些高官住宅,民间不准使用。故当时称其为“官式苏画”。
    

    小***

    2009-06-10 10:31:56

其他答案

    2009-06-08 17:17:55
  •      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1***

    2009-06-08 17:17:55

  • 2009-06-06 18:48:41
  • 又称“官式苏画”

    s***

    2009-06-06 18:48:41

  • 2009-06-05 10:34:07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
       官式苏画简称“苏画”。起源于清早期,是以北方旋子彩画规制为框架,以江苏民间彩画纹饰图案为内容,南北彩画相结合的一种彩画形式。清早期多为枋心式彩画,清中期枋心式彩画为主,包袱(袱子)式彩画为辅;清晚期包袱式彩画为主,枋心式彩画为辅,并兼以海曼式苏轼彩画。
      苏式彩画是官式彩画之一,官式即朝廷专用彩画,清代主要用于皇家的御园,如故宫、西苑和三山五园,及皇帝的行宫,皇宫内的休闲建筑上。民间是不准使用的,至今未发现清代民间苏式彩画的实例和报告。   北京颐和园是现存官式苏画最多,形式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颐和园现存苏式彩画基本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施工绘制,多是老师傅们的遗作,传统技艺也被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清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题材主要和旋子、合玺彩画一样,是以龙纹、凤纹为主,吉祥图案、写生画为附。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绘制工艺与合玺、旋子彩画无大的区别,遍刷青绿大色,沥粉贴金。
      工艺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做法,玉作、拶退、平涂开墨、纠粉、反切等手法,这个时期的沥粉工艺是沥双粉,两条细粉并列组成。到了清晚期,官式苏画的题材、纹饰转向更多的写生画,故专用于写生画的“落墨搭色”、“硬抹实开”、“作染”、“拆垛”、“洋抹”等工艺作法便应运而生。
      “洋抹”是匠人用语,即从西洋传过来的水粉画,用光线的明暗表现物体的一种画法。如宁寿宫花园的玉粹轩找头部位的开光里,撷芳亭的枋心里的写生画都是洋抹画法。中国传统的国画是以形写神,用线条的粗细、硬软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如铁线描、钉头鼠尾、莼菜条、春蚕吐丝式线描。
      而“洋抹”恰恰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精髓,把它运用到彩画中。 清中期官式苏画的颜料使用,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普遍大色为石青、石绿,少量范围内使用洋颜料。除此以外,清中期官式苏画还广泛使用了间色,如香色、紫色、粉红色,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晚期,成为区别其它类型官式彩画的特点。
      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间色使用面积较大,一般用在找头上、包袱心、枋心、柁帮等处。清晚期,官式苏画的主要颜料被洋青、洋绿所代替,间色的使用面积也逐渐缩小,只用在锦纹的箍头、带子、海棠盒等小型图案里。 清中早期的官式苏画,在纹饰组合及设色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比较灵活。
      如清晚期成型的设色规律是“青箍头、青楞线,绿找头上画软卡子、黑叶子花卉。绿箍头、绿楞线,青找头上画硬卡子、聚锦。”清中期官式苏画设色非常灵活,有的是“青箍头、绿楞线,绿找头上画硬卡子,绿箍头、青楞线,青找头上画软卡子。”清晚期的找头主要是青绿两色颠倒,而清中期大量加入了中间色,香色、米色、石黄等,中间色与青绿两色穿插重复使用,无疑冲淡了单纯青绿色的庄严、肃穆感,使整体色调变暖,色彩更加丰富。
       。

    l***

    2009-06-05 10:34:07

  • 2009-06-03 21:11:35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
      在包袱两侧均画有体量较小的聚锦、池子等陪衬性画面以及卡子、箍头等固定格式化的图案,这些都是苏式彩画最常见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然而人们在欣赏苏式彩画中,往往会发现:虽然大体的格式相同,但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些非常精致华丽,有的则相对简单素雅,这便是苏式彩画分级的结果。
      苏式彩画在固定的格式下,对个别部位的图案做法作适当的调整,可分别形成金琢墨苏式彩画、金线苏式彩画,黄线苏式彩画等不同等级,其中金琢墨苏式彩画便是诸苏画中最精致、华丽的一种,它在许多方面,从构思到表达方式都有独到之处。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
      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
      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
      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
      

    s***

    2009-06-03 21:11:35

  • 2009-06-03 14:11:58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
      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
      在包袱两侧均画有体量较小的聚锦、池子等陪衬性画面以及卡子、箍头等固定格式化的图案,这些都是苏式彩画最常见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然而人们在欣赏苏式彩画中,往往会发现:虽然大体的格式相同,但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些非常精致华丽,有的则相对简单素雅,这便是苏式彩画分级的结果。
      苏式彩画在固定的格式下,对个别部位的图案做法作适当的调整,可分别形成金琢墨苏式彩画、金线苏式彩画,黄线苏式彩画等不同等级,其中金琢墨苏式彩画便是诸苏画中最精致、华丽的一种,它在许多方面,从构思到表达方式都有独到之处。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
      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
      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
      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
      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 。

    a***

    2009-06-03 14:11:58

  • 2009-06-03 13:52:36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又称苏式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一种,发源于南方。苏式彩画是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
      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
      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
      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
      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
       苏式彩画种类: 雅伍墨花锦方心夔龙方心 哨青雅伍墨空方心 不哨青雅伍墨空方心 合细伍墨过色见新 金琢墨盘香伍墨金龙方心过色见新 大点金伍墨金龙方心过色见新 大点金伍墨空方心过色见新 小点金伍墨金龙方心过色见新 雅伍墨过色见新 金琢墨三宝沥粉吉祥草金龙方心 青绿地扇面斗方花卉博古五彩八宝青绿箍头 青地海墁万福流云点金福五色桩花箍头楞线贴金 寿山福海 土黄色地仗海墁葡萄 云秋木箍头哨青绿 七色流云刷大青 绿地海墁葡萄 春光明媚金扇面斗方卧蚕青绿箍头 石绿地搭青袱金边找头海墁花卉流云百鹤 香色地福禄绵绵青绿箍头压老色 米色地海墁天花聚会青绿箍头压老色 青绿米色地海墁流云百福花卉博古青绿汉文式箍头 参考文献 《清代匠作则例·圆明园画作则例》 ============================ 附件图片为:北京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画就是典型的苏式彩画“桃花源”。

    才***

    2009-06-03 13:52:36

  • 2009-06-03 12:52:42
  •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1***

    2009-06-03 12:52:42

  • 2009-06-03 12:35:21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官式苏画简称“苏画“。起源于清早期,是以北方旋子彩画规制为框架,以江苏民间彩画纹饰图案为内容,南北彩画相结合的一种彩画形式。清早期多为枋心式彩画,清中期枋心式彩画为主,包袱(袱子)式彩画为辅;清晚期包袱式彩画为主,枋心式彩画为辅,并兼以海曼式苏轼彩画。
      苏式彩画是官式彩画之一,官式即朝廷专用彩画,清代主要用于皇家的御园,如故宫、西苑和三山五园,及皇帝的行宫,皇宫内的休闲建筑上。民间是不准使用的,至今未发现清代民间苏式彩画的实例和报告。   北京颐和园是现存官式苏画最多,形式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颐和园现存苏式彩画基本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施工绘制,多是老师傅们的遗作,传统技艺也被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题材主要和旋子、合玺彩画一样,是以龙纹、凤纹为主,吉祥图案、写生画为附。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绘制工艺与合玺、旋子彩画无大的区别,遍刷青绿大色,沥粉贴金。
      工艺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做法,玉作、拶退、平涂开墨、纠粉、反切等手法,这个时期的沥粉工艺是沥双粉,两条细粉并列组成。到了清晚期,官式苏画的题材、纹饰转向更多的写生画,故专用于写生画的“落墨搭色”、“硬抹实开”、“作染”、“拆垛”、“洋抹”等工艺作法便应运而生。
      “洋抹”是匠人用语,即从西洋传过来的水粉画,用光线的明暗表现物体的一种画法。如宁寿宫花园的玉粹轩找头部位的开光里,撷芳亭的枋心里的写生画都是洋抹画法。中国传统的国画是以形写神,用线条的粗细、硬软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如铁线描、钉头鼠尾、莼菜条、春蚕吐丝式线描。
      而“洋抹”恰恰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精髓,把它运用到彩画中。 清中期官式苏画的颜料使用,主要以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普遍大色为石青、石绿,少量范围内使用洋颜料。除此以外,清中期官式苏画还广泛使用了间色,如香色、紫色、粉红色,并且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晚期,成为区别其它类型官式彩画的特点。
      中早期官式苏画的间色使用面积较大,一般用在找头上、包袱心、枋心、柁帮等处。清晚期,官式苏画的主要颜料被洋青、洋绿所代替,间色的使用面积也逐渐缩小,只用在锦纹的箍头、带子、海棠盒等小型图案里。 清中早期的官式苏画,在纹饰组合及设色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比较灵活。
      如清晚期成型的设色规律是“青箍头、青楞线,绿找头上画软卡子、黑叶子花卉。绿箍头、绿楞线,青找头上画硬卡子、聚锦。”清中期官式苏画设色非常灵活,有的是“青箍头、绿楞线,绿找头上画硬卡子,绿箍头、青楞线,青找头上画软卡子。”清晚期的找头主要是青绿两色颠倒,而清中期大量加入了中间色,香色、米色、石黄等,中间色与青绿两色穿插重复使用,无疑冲淡了单纯青绿色的庄严、肃穆感,使整体色调变暖,色彩更加丰富。
       。

    1***

    2009-06-03 12:35:21

  • 2009-06-03 12:34:52
  •   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
      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
      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彩画通常只用于内檐,外檐一般采用砖雕或木雕装饰;而北方则内外兼施。北方内檐苏画与和玺、旋子彩画相同,采用狭长枋心,外檐常将檩、垫、枋三部分枋心连成一体,做成一个大的半圆形“搭袱子”,俗称“包袱”。
      根据包袱内画题的不同,可分为“花鸟包袱”、“人物包袱”、“线法套景包袱”等。包袱的轮廓用若干连续折叠的线条构成,作多层叠晕。内层称“烟云”,以青、紫、黑三色为主,外层称“托子”,以黄(土黄、樟丹)、绿、红三色为主。轮廓大线用墨线或金线。包袱两侧的藻头若为青地,则画聚锦、硬卡子;若为绿地,则画折枝黑叶子花或异兽、软卡子,即所谓“硬青软绿”。
      红色的垫板上大多画软卡子,箍头内绘回纹、万字、联珠、方格锦等图案。 根据建筑规模、等级与功能之分,并依工艺、用金量、退晕层次等不同,可将苏式彩画分为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黑)线苏画、海墁苏画等不同种类。 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
      慈禧太后对苏画特别偏爱,将其居住过的宁寿宫等处彩画均改作苏式,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统一风格。近年,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记载逐步恢复了彩画原状。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 附图为文渊阁彩画小样。

    撕***

    2009-06-03 12:34: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