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哪座寺庙的遗存被称为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首页

哪座寺庙的遗存被称为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5-30 21:32:07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在繁华时尚的朝内大街路北有一座隐藏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它与旁边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十分特别。附近的居民因其庙堂高大宏伟就都叫它“大庙”。其实这是一座著名的明代道教寺观,名为大慈延福宫。
       北京的寺庙众多,但其中的道教寺观却寥寥可数,而大慈延福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大慈延福宫敕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明宪宗为国家岁时祈祷消灾,答谢上天之所。宫内奉有道家赐福赦罪解厄的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故又有“三官庙”之称。
      该宫原来规模巨大,院落分东西两路,西路为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前有大八字屏墙。正殿为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殿前设月台,月台两侧有碑亭两座。殿后面有虎尾抱厦。东配殿葆真殿三间,西配殿法善殿三间。后殿为并列三殿,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
      各殿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殿内有制作精美的壁画和藻井。在其大殿内用金丝楠木制作的三官像,造型生动,雕刻精致,代表了明代宗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建成初期的大慈延福宫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极受朝廷的重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时,明武宗因该宫住持严大容出家三十载,潜心内典,以护国庇民为念,赐封其为真人,领道教事。
      在建宫后不久,又因宫内的丹青金口剥落,朝廷遂对大慈延福宫进行了修葺。工程自明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十日开始,至七月完工。当时的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阶撰写碑文加以记述,由此可见大慈延福宫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大慈延福宫在明朝初期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香火也是十分旺盛。
      但是从明末开始,竟然全无香火了,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谜。民间对此有种种传闻,有一种传闻竟与明朝崇祯皇帝有关。传说在崇祯末年,李自成近逼北京时,崇祯皇帝十分惊恐,整日坐立不安,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大慈延福宫的签最灵验,不如去求求签。崇祯皇帝听后竟真就跑到大慈延福宫去求签以卜凶吉。
      但是他运气不济,连求三签皆为下下签。崇祯皇帝大怒,当即发口谕,此庙永远不得有香火。不久,李自成带兵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已是无力回天了。从此大慈延福宫的香火也就断绝了。此外,大慈延福宫内还有一难解之谜,即是宫中的这口水井。传说此井内的井水分甘苦两味,甘者味甚清冽,苦者涩苦难食,故曰一井二水。
       清朝时,顺治初年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此。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时,乾隆皇帝重修大慈延福宫,并规定每年元旦日开庙进香,开张庙会。但大慈延福宫的庙会却与别处不同,庙会中多为估衣摊(估衣就是旧衣裳)。因此又有估衣街之称。 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
      但是所存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特别是其大殿内的三官像历经数百年而依旧完好如初。现在三官像被移到东岳庙的育德殿内,如果您去东岳庙还可以看到这些制作精美的塑像。 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
      
         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

    s***

    2009-05-30 21:32:07

其他答案

    2009-06-08 17:47:08
  •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1***

    2009-06-08 17:47:08

  • 2009-06-01 22:33:07
  •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223号,南临大街,北靠东四头条。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西路为主体;东路北部为庙,南部隔小胡同为一所坐东朝西的两进宅院,应是道长府;再东为狭长的空院及东墙。此庙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宫,又因庙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称为三官庙。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顺治初年曾聚满汉子弟于此教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重修,并规定每年元旦开庙进香,开张庙会。庙会中多为估衣摊,故庙内胡同又名估衣街。    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及有关记载,西路山门三间,内有钟鼓楼。又北为门殿三间,两侧设隔墙。
      院内正殿大慈延福殿,五间周围廊,前设月台,后带抱厦。月台两侧有碑亭两座。东配殿葆真殿三间,西配殿法善殿三间。大殿后并列三殿,各三间,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以上建筑及东路南部的道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兴建办公大楼时拆除。现在所余为东路庙宇。
      南为围墙,绿琉璃瓦顶,红墙身,只在墙上开一随墙门。院内正面为通明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无前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殿内井口天花,正中装二龙戏珠斗八藻井。后殿为延座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无前廊,悬山顶,两殿皆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安吻兽,双交四?盗饣ǜ衩糯埃降罴溆叙酚牖嗔U盍讲辔欠浚敖优涞睢6钜鸦伲鞯钌写娌兄罚暌研薷础D喜课叫薷春螅谠媲矫盼恢蒙闲陆艘蛔潭ズ烨降娜缫饷拧?    但是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全然没有了香火。
      民间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近逼京畿,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恐万状,到大慈延福宫求助神灵,抽签以卜凶吉。但是连求三签,内容皆为不利。崇祯皇帝气急败坏,即发口谕:此庙永不得香火 !不久,起义军攻入京城。大明王朝覆灭的事实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由此认为这个庙不吉利,以至香火断绝。
      满清定鼎北京以后,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5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才由皇家出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修复。"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阅辛卯月辰载浃用底厥成,若值若庸,支内帑之羡所司请为记"6。大慈延福宫的香火得以接续。每年元旦期间,大慈延福宫前的庙会也很热闹,尤其是庙前临街沿途有许多估衣摊,以至这条街被人们称作"估衣街"。
      民国时期,庙前修筑道路,庙会改在庙旁。    自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两个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原址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筑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顶神龛及藻井雕刻精细。因为占用单位加设天花,所以保留完整。
      1998年占用单位又先后将后殿、中殿重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初拆除大慈延福宫的时候,宫内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
      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妆銮,沥粉贴金。服饰为明代式样,衣带纹饰生动。每尊神像腹内都装有棉帛制作的脏器,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等经数百卷。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天、地、水三官端坐在神龙遨游的坐床上,手持圭板,头戴天平冠,身着冕服,足登高齿履。
      天官端居正中,表情温和慈善,凝眉睿目,神韵超俗,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地官、水官左右分坐,地官神态安详,黄色的面容喻意着大地的色彩。水官宽脸圆颔,虬髯圜眼,面色黑红,神态威武。三官像两侧,分立8尊文武侍臣。文臣像中有两尊头戴七梁冠,着朝服;两尊为道士装束,儒雅持重。
      武将则头戴幞头,身贯甲胄,威猛干练。生动的造型设计,流畅精致的制做工艺,显示出明代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官信仰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时,张陵创建五斗米道。进一步强调对天、地、水的崇拜。五斗米道设有祭酒和鬼吏。
      祭酒主要传授老子的《道德经》,鬼吏负责为病人请祷治病。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中介绍了五斗米道的 "请祷法":"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一个农民在嵩山峻极峰顶石缝中,发现一通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金简,内容是祈求为武则天免罪降福。由此可见"上之天,著山上"的请祷法流传甚远。    所谓三官即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又称三元大帝 7。
      三官主掌人间福祸,鬼神迁转等。三官之下,各设左、右、中三个府署,负责考较大千世界中生死罪福诸事,合称 "九府"。因为三官的职能与人们的生活利害攸关,所以在道教神团中,三官属于知名度颇高的尊神。即如欲求功名富贵,延年益寿,可拜赐福紫微天官大帝;如因获罪而欲求得赦免,可拜赦罪清虚地官大帝;如欲消灾免祸,可拜解厄洞阴水官大帝。
      因此三官在民间能与佛教崇信的观音菩萨相媲美,享受众人香火,声威甚高。唐朝时有众多画家如:范琼、孙位、张素卿等均绘有三官画像8,从而大大丰富了三官形象。三官崇拜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三官相关的禁忌。如:唐代有在三官大帝诞生的三元节期间断屠三日的规定。
      宋代有三元时节停止对死罪犯人行刑的制度9。但是三官崇拜的广泛流行是在明代。据《太上说三经序》称:"四川省忠州路丰都县东隅周恒行、恒常家,。。。。。。于洪武十七年(1384)。。。。。。全家瘟病不愈,。。。。。。只有一子隆孙,长须赤脚无病。。。
      。。。。有三个道士送《三官经》一本来,教隆孙读诵。此乃三官大帝下世救民,教诵此经。"《三官经》出现较晚。《三官经》又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寿保命妙经》,录著于明《道藏目录详注》卷四末"隶"字号,为《续道藏》之一。未入《道藏》正本,说明是后出之书。
      进而推论,大肆建庙崇祀三官应该是明代。三官中最受欢迎的是天官,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普遍,人们把多子、长寿、发财均视为"福"的内容,于是求子、求寿、求财都寄希望于天官,天官衍化成"赐福财神"。近代人们又将天官与表官禄的员外郎、南极仙翁并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三星。
      身着一品大红官服的"天官赐福"像成为民间吉祥年画10。    对于三官的来历,一直说法纷纭。一种是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三官之由来。认为三官起源与于金、水、土三气,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首月之望候之,故曰三元。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
      三元正当三临宫,故曰三官一也 11。    另一种说法认为,原始天尊取始阳九气,清虚七气,辰浩五气,总吸入口,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子,又于七月十五吐出一子,再于十月十五吐出一子,这三个儿子就是尧、舜、禹。
      因他们均有治理天下的莫大之功,被封为三官1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三官俱周幽王谏臣。"13这三位谏臣是唐宠、葛雍、周武,又号"天门将军",死后封为神。    更为流行的说法是,三官大帝是受于真仙之骨的,他们的父亲姓陈,名子。
      为人聪俊美貌,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为妻。三位龙女各生一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被天尊封为治世的 "三官"。大女儿之子被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居于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士宫,总管士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二女儿之子被封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居于九土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管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三女儿之子被封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居于洞元风泽金灵长乐之宫,总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
      14    上述不同的说法,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水三种物质的自然崇拜,及其人格化、社会化轨迹,也看到了中国道教承袭原始神祗崇拜的递嬗。旧时,全国各地的三官庙、三元庵等不胜枚举。以北京为例,清乾隆年间有供奉三官的寺庙31座。应该说,在民间神祇的创造过程中,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起了重要作用。
      大慈延福宫由盛至衰的过程也说明了这点。    注:   1。《御制大慈延福宫碑》刻于成化十八年十月初六日,螭首龟趺。碑高3。8米,宽1。22米,厚0。4米,龟长2。1米。大部分碑文已漫漶不清,其中有:"朕闻有天地水三界之名,即有天、地、水三元。
      。。。。。"   2。见《严天容诰封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道教之设,流传已久,盖其清净玄默之功,亦可以资国家无为而治之化,故其徒有造诣精神,修明教法者,朝廷亦因褒奖。。。。。。大慈延福宫主持严天容,性质温和,潜心内典,宗风有嗣,玄教攸师,爰自出家至今,卅载以护国庇民为念,有祝厘祈福之劳,特赐殊称,用彰优眷。
      今封尔为守静凝神探微悟法崇道志虚安恬葆和养素真人,领道教事 。。。。。。"。碑高2。75米,宽1。10米,碑厚0。3米,方首,浮雕流云。   3。《燕都丛考》卷二   4。《大慈延福宫重修纪成之碑》   5。《顺天府志》一六   6。
      《御制重修三官神庙碑记》   7。《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   8。《陔余丛考》卷三五   9。《宋史苗训传》附子《守信传》:"淳化二年(991年)守信上言:正月一日为一岁之首,每月八日天帝下巡人世,察善恶。太岁日为岁星之精,人君之想像。
      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录人善恶。 。。。。。。皆不可以断极刑。"   10。《茶香室丛钞·三钞》卷一九   11。《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海集》   12。《历代神仙通鉴》卷一   13。《铸鼎余闻》卷一   14。
      《三教搜神大全》卷一  。

    才***

    2009-06-01 22:33:07

  • 2009-05-30 16:52:24
  •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朝内大街203号,俗称三官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门内大街203号。道教建筑,明成化十七年(1481)赐建,以奉天、地、水三元之神,又称三官庙。现存有东路的正殿、后殿以及部分西房。正殿三间,歇山黑琉璃瓦顶,梁架斗拱等保留有明代建筑特征。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孚王府(九爷府) 
    

    l***

    2009-05-30 16:52:24

  • 2009-05-30 15:49:09
  •   大 慈 延 福 宫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朝内大街223号,俗称三官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是元代太庙遗址。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敕建,第二年落成。奉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明嘉靖四年(1525年)对三官庙进行重修。
      该庙原规模很大,院落分东西两路,山门七间,为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门前有大八字屏墙。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建筑中较少见的。最后一殿形制更为特殊,并排三座殿,中为紫微殿,面阔五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两殿面阔均在三间,共十一间,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
      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   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

    i***

    2009-05-30 15:49:09

  • 2009-05-30 15:04:51
  •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203号,南临大街,北靠东四头条,为道教建筑。
        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西路为主体;东路北部为庙,南部隔小胡同为一所坐东朝西的两进宅院,应是道长府;再东为狭长的空院及东墙。
      此庙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宫,又因庙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称为三官庙。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顺治初年曾聚满汉子弟于此教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重修,并规定每年元旦开庙进香,开张庙会。庙会中多为估衣摊,故庙内胡同又名估衣街。
       早年西路山门三间,内有钟鼓楼。又北为门殿三间,两侧设隔墙。院内正殿大慈延福殿,五间周围廊,前设月台,后带抱厦。月台两侧有碑亭两座。东配殿葆真殿三间,西配殿法善殿三间。大殿后并列三殿,各三间,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以上建筑及东路南部的道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兴建办公大楼时拆除。
      现在所余为东路庙宇。南为围墙,绿琉璃瓦顶,红墙身,只在墙上开一随墙门。院内正面为通明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无前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殿内井口天花,正中装二龙戏珠斗八藻井。后殿为延座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无前廊,悬山顶,两殿皆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安吻兽,双交四?盗饣ǜ衩糯埃降罴溆叙酚牖嗔U盍讲辔欠浚敖优涞睢6钜鸦伲鞯钌写娌兄罚暌研薷础D喜课叫薷春螅谠媲矫盼恢蒙闲陆艘蛔潭ズ烨降娜缫饷拧? 但是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全然没有了香火。
      民间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近逼京畿,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恐万状,到大慈延福宫求助神灵,抽签以卜凶吉。但是连求三签,内容皆为不利。崇祯皇帝气急败坏,即发口谕:此庙永不得香火 !不久,起义军攻入京城。大明王朝覆灭的事实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由此认为这个庙不吉利,以至香火断绝。
      满清定鼎北京以后,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才由皇家出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修复。大慈延福宫的香火得以接续。 每年元旦期间,大慈延福宫前的庙会也很热闹,尤其是庙前临街沿途有许多估衣摊,以至这条街被人们称作“估衣街”。
      民国时期,庙前修筑道路,庙会改在庙旁。 自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两个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原址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筑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顶神龛及藻井雕刻精细。因为占用单位加设天花,所以保留完整。
      1998年占用单位又先后将后殿、中殿重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初拆除大慈延福宫的时候,宫内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
      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妆銮,沥粉贴金。服饰为明代式样,衣带纹饰生动。每尊神像腹内都装有棉帛制作的脏器,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等经数百卷。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天、地、水三官端坐在神龙遨游的坐床上,手持圭板,头戴天平冠,身着冕服,足登高齿履。
      天官端居正中,表情温和慈善,凝眉睿目,神韵超俗,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地官、水官左右分坐,地官神态安详,黄色的面容喻意着大地的色彩。水官宽脸圆颔,虬髯圜眼,面色黑红,神态威武。三官像两侧,分立8尊文武侍臣。文臣像中有两尊头戴七梁冠,着朝服;两尊为道士装束,儒雅持重。
      武将则头戴幞头,身贯甲胄,威猛干练。生动的造型设计,流畅精致的制做工艺,显示出明代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

    a***

    2009-05-30 15:04:51

  • 2009-05-30 13:02:24
  •   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朝内大街223号,俗称三官庙。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是元代太庙遗址。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敕建,第二年落成。奉天、地、水府三元之神。明嘉靖四年(1525年)对三官庙进行重修。
      该庙原规模很大,院落分东西两路,山门七间,为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门前有大八字屏墙。大慈延福殿面阔五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建筑中较少见的。最后一殿形制更为特殊,并排三座殿,中为紫微殿,面阔五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两殿面阔均在三间,共十一间,皆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极雄伟。
      各殿内原均有壁画、藻井和极高大的木制佛像。   但从明末到清乾隆前期,此庙因种种原因都无香火。五十年代时寺内殿堂几乎拆除殆尽,现只存东路的正殿、后殿及西部一座殿,殿内明间神龛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细,除龙头有损,大部保存完好。该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以上资料来源于:数字东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门户网站 > 休闲旅游服务 > 文物古迹 > 寺庙祠观 > 大慈延福宫。

    撕***

    2009-05-30 13:02:24

  • 2009-05-30 13:00:06
  •   北京大慈延福宫是研究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
    大慈延福宫  
    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223号,南临大街,北靠东四头条。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西路为主体;东路北部为庙,南部隔小胡同为一所坐东朝西的两进宅院,应是道长府;再东为狭长的空院及东墙。
      此庙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奉旨敕建,次年落成,名大慈延福宫,又因庙中祀天、地、水三神,故俗称为三官庙。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顺治初年曾聚满汉子弟于此教学。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重修,并规定每年元旦开庙进香,开张庙会。庙会中多为估衣摊,故庙内胡同又名估衣街。
         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及有关记载,西路山门三间,内有钟鼓楼。又北为门殿三间,两侧设隔墙。院内正殿大慈延福殿,五间周围廊,前设月台,后带抱厦。月台两侧有碑亭两座。东配殿葆真殿三间,西配殿法善殿三间。大殿后并列三殿,各三间,中为紫微殿,东为青殿,西为清华殿。
      以上建筑及东路南部的道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兴建办公大楼时拆除。现在所余为东路庙宇。南为围墙,绿琉璃瓦顶,红墙身,只在墙上开一随墙门。院内正面为通明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无前廊,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昂,殿内井口天花,正中装二龙戏珠斗八藻井。
      后殿为延座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无前廊,悬山顶,两殿皆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安吻兽,双交四?盗饣ǜ衩糯埃降罴溆叙酚牖嗔U盍讲辔欠浚敖优涞睢6钜鸦伲鞯钌写娌兄罚暌研薷础D喜课叫薷春螅谠媲矫盼恢蒙闲陆艘蛔潭ズ烨降娜缫饷拧?   但是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全然没有了香火。
      民间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近逼京畿,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恐万状,到大慈延福宫求助神灵,抽签以卜凶吉。但是连求三签,内容皆为不利。崇祯皇帝气急败坏,即发口谕:此庙永不得香火 !不久,起义军攻入京城。大明王朝覆灭的事实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由此认为这个庙不吉利,以至香火断绝。
      满清定鼎北京以后,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5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才由皇家出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修复。"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阅辛卯月辰载浃用底厥成,若值若庸,支内帑之羡所司请为记"6。大慈延福宫的香火得以接续。每年元旦期间,大慈延福宫前的庙会也很热闹,尤其是庙前临街沿途有许多估衣摊,以至这条街被人们称作"估衣街"。
      民国时期,庙前修筑道路,庙会改在庙旁。   自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两个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原址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筑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顶神龛及藻井雕刻精细。因为占用单位加设天花,所以保留完整。1998年占用单位又先后将后殿、中殿重修。
      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初拆除大慈延福宫的时候,宫内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妆銮,沥粉贴金。
      服饰为明代式样,衣带纹饰生动。每尊神像腹内都装有棉帛制作的脏器,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等经数百卷。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天、地、水三官端坐在神龙遨游的坐床上,手持圭板,头戴天平冠,身着冕服,足登高齿履。
      天官端居正中,表情温和慈善,凝眉睿目,神韵超俗,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地官、水官左右分坐,地官神态安详,黄色的面容喻意着大地的色彩。水官宽脸圆颔,虬髯圜眼,面色黑红,神态威武。三官像两侧,分立8尊文武侍臣。文臣像中有两尊头戴七梁冠,着朝服;两尊为道士装束,儒雅持重。
      武将则头戴幞头,身贯甲胄,威猛干练。生动的造型设计,流畅精致的制做工艺,显示出明代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官信仰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时,张陵创建五斗米道。进一步强调对天、地、水的崇拜。五斗米道设有祭酒和鬼吏。祭酒主要传授老子的《道德经》,鬼吏负责为病人请祷治病。
      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中介绍了五斗米道的 "请祷法":"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一个农民在嵩山峻极峰顶石缝中,发现一通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金简,内容是祈求为武则天免罪降福。
      由此可见"上之天,著山上"的请祷法流传甚远。   所谓三官即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又称三元大帝 7。三官主掌人间福祸,鬼神迁转等。三官之下,各设左、右、中三个府署,负责考较大千世界中生死罪福诸事,合称 "九府"。
      因为三官的职能与人们的生活利害攸关,所以在道教神团中,三官属于知名度颇高的尊神。即如欲求功名富贵,延年益寿,可拜赐福紫微天官大帝;如因获罪而欲求得赦免,可拜赦罪清虚地官大帝;如欲消灾免祸,可拜解厄洞阴水官大帝。因此三官在民间能与佛教崇信的观音菩萨相媲美,享受众人香火,声威甚高。
      唐朝时有众多画家如:范琼、孙位、张素卿等均绘有三官画像8,从而大大丰富了三官形象。三官崇拜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三官相关的禁忌。如:唐代有在三官大帝诞生的三元节期间断屠三日的规定。宋代有三元时节停止对死罪犯人行刑的制度9。但是三官崇拜的广泛流行是在明代。
      据《太上说三经序》称:"四川省忠州路丰都县东隅周恒行、恒常家,。。。。。。于洪武十七年(1384)。。。。。。全家瘟病不愈,。。。。。。只有一子隆孙,长须赤脚无病。。。。。。。有三个道士送《三官经》一本来,教隆孙读诵。此乃三官大帝下世救民,教诵此经。
      "《三官经》出现较晚。《三官经》又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寿保命妙经》,录著于明《道藏目录详注》卷四末"隶"字号,为《续道藏》之一。未入《道藏》正本,说明是后出之书。进而推论,大肆建庙崇祀三官应该是明代。三官中最受欢迎的是天官,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普遍,人们把多子、长寿、发财均视为"福"的内容,于是求子、求寿、求财都寄希望于天官,天官衍化成"赐福财神"。
      近代人们又将天官与表官禄的员外郎、南极仙翁并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三星。身着一品大红官服的"天官赐福"像成为民间吉祥年画10。   对于三官的来历,一直说法纷纭。一种是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三官之由来。认为三官起源与于金、水、土三气,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
      而三时首月之望候之,故曰三元。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三元正当三临宫,故曰三官一也 11。   另一种说法认为,原始天尊取始阳九气,清虚七气,辰浩五气,总吸入口,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子,又于七月十五吐出一子,再于十月十五吐出一子,这三个儿子就是尧、舜、禹。
      因他们均有治理天下的莫大之功,被封为三官12。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三官俱周幽王谏臣。"13这三位谏臣是唐宠、葛雍、周武,又号"天门将军",死后封为神。   更为流行的说法是,三官大帝是受于真仙之骨的,他们的父亲姓陈,名子。为人聪俊美貌,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为妻。
      三位龙女各生一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被天尊封为治世的 "三官"。大女儿之子被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居于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士宫,总管士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二女儿之子被封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居于九土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管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三女儿之子被封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居于洞元风泽金灵长乐之宫,总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
      14   上述不同的说法,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水三种物质的自然崇拜,及其人格化、社会化轨迹,也看到了中国道教承袭原始神祗崇拜的递嬗。旧时,全国各地的三官庙、三元庵等不胜枚举。以北京为例,清乾隆年间有供奉三官的寺庙31座。应该说,在民间神祇的创造过程中,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起了重要作用。
      大慈延福宫由盛至衰的过程也说明了这点。 。

    1***

    2009-05-30 13:00: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度假旅游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