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道德经》的“道”与“德”怎样区别呢?

首页

《道德经》的“道”与“德”怎样区别呢?

老子的著作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5-07 07:48:01
    道,在老子看来,就是世界的本源;
    德,得“道”则为“德”(同“得”)。

    i***

    2009-05-07 07:48:01

其他答案

    2009-05-02 15:28:57
  • 道,——方法论,与德的关系:可以是许多品德的集合体
    德,——品德,比较崇高的情殇。
    情怀-许多道的集合体
    这是我给他们的定义。
    

    人***

    2009-05-02 15:28:57

  • 2009-05-02 15:22:45
  •   首先,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自然之本、万物之母的“道德”,是一种本质的力量和这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源起论、认识论”。这种本质的因素,“道”有“夷、希、微”三个特点和五种认识“道”的渠道(恍惚、有无、玄德、玄同、不道等五德);二是在“法道”中,获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事的准则。
      也就是“道德仁义礼法兵”的层次问题,属于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构成。 而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着“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原则。
       其次,探讨一下孔子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儒家将“方法论体系”转化为了“评价体系”。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会生机勃勃的原因,是由于自然万物的运作管理方式,达到了“道德”的标准,而方法则是“仁义礼法”的内容。将这种方法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的程度,达到博爱、大同的程度,认为是“近乎道”。
       依次,再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人品好坏、行为美丑、技艺精粗、修养高低等都以达到“尽善尽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程度,为“近乎道”。也有庖丁解牛、曲木为轮的典故,将“方法转化为标尺”也是后世道学发展迟滞的根源。 最后,探讨一下现在的“道德”内涵,现在的“道德”已经进一步缩小到人品、行为的是非范围了。
      书法练的再好,技艺再娴熟,即使获得“近乎道”的评价,也和“道德”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了。 总结起来, 两家的区别在于,道家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而儒家更注重素质的培养。道学培养朴实的能人,儒家培养安分的好人。好人光有好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但是要在正确方针的大前提下才行。
      
       《中庸》和《大学》的“道、德”观念,逐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道德”观,成为了一种评价个人修养或者技能高低的标准。涵养成了道德的主题,而某项技能达到了反朴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则称赞为“技近于道”。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和孔子儒学的道德观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和道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道德观就更远了,这也是我们理解《道德经》 的障碍之一吧。

    l***

    2009-05-02 15:22: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