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有08年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作业啊

首页

谁有08年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作业啊

谁有08年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作业啊,急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1-04 17:27:24
      
    单元一
    1、举例说明你在处理师生矛盾冲突时,如何有效的防止消极情感出现,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
    答:(1)私下与这位学生交流,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找学生谈心沟通,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发表他的看法,慢慢消除他心里的愤怒和怨恨,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之后,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老师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好的。 (2)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培养者,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所以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尊重,不要贬低其价值的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要对该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激励。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背后夸奖法,即不直接对其本人夸奖,而背后跟同学交谈,热情赞扬他的长处,让听者自发地转告给受夸奖的同学,这样,受表扬的同学听后,会深深感受到自己在这位老师心目中的份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 ,改进不足。
       (4)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即使老师有不当之处,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应该学着理解、宽容老师。 上述方式,以平和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 2、谈谈你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的理解。
       答:“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无疑是把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培养树立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未来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激发求知欲,适时施教,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的创造性火花;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探索人生,是教师的天职。所以,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成为意志坚强的社会成员。 单元二 1、谈谈你对“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慈母、严师、挚友”的理解。
       答:一个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应该是一张面孔,而应该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有时,他应该是学生的严师,这样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有时,他应该是孩子的慈母,这样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有时,他又得成为学生们的挚友,这样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
      而这三种角色,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转换。 一、严师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教师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而抓班级常规管理,应当从一个“严”字入手。 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执行班规班纪时,教师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慈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该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
      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地播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挚友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最大程度上的沟通。
      为了能够“以心换心”,我主要尝试了一种“平行交谈”法。“平行交谈”一词来源于心理学家罗恩、塔菲尔《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意即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内容上,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当班级中的学生犯了错误时,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我与他们沟通时,运用“平行交谈”法进行,往往能引起好的回应。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舒畅。这种交谈的机会,能从几乎所有共同相处的活动中获得,如一起散步时,坐下来闲聊时,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时,一起玩耍时……事实也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效果十分明显。有一次,我发现班中平时成绩挺好的一个女孩,不知怎么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滑坡现象,而她平常话也不多,属于那种内向的女孩。
      于是,我利用一次课间操的机会,装做不经意的样子,问她:“你最近遇到什么麻烦事了吗?老师能不能帮你解决?”也许是因为不在了教室里,也许是因为在那样自由而悠闲的氛围下,她说了很多,告诉我疼爱她的奶奶去世了。哦。原来是这样。我苦口婆心,劝慰了整整一个中午,才解开了她心中的那个结。
       当你是严师时,你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当你是慈母时,你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当你是学生的挚友时,你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一个班主任的魅力,就在于此。 2、当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个与本课知识无关的问题时,你该如何应对? 答:一次,我在执教时,一学生突发提问“小狗为什么叫包弟?”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
      有的教师视之为“反常思考”,怒斥学生。一般的教师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可能这样说:“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备课时老师也没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奇思怪想,给了老师一个顺藤摸瓜,顺学而导的契机,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使阅读与对话变得不仅有感情,而且有质量。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
      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生活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 单元三 1、你认为课程的实施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不看教学对象,只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将知识完完整整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不能只“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用教材教”,要做到“五有”和“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用教材教”就是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谈谈新课程观下,你是如何培养自己调试能力的? 答: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
      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本人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整心态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 (2)丰富自身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
      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 (3。)宏观把握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帮助学生确定方向、选好题目,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4) 巧妙引导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入学校,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 (5)评价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 单元四 1、对学生表扬越多效果越好。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
       翻看近几年的教育类刊物,发现人们对表扬情有独衷,探讨表扬的文章不在少数,论述表扬之益处不厌其烦,大有教育方法唯有表扬、表扬可以解决学生一切问题之趋势,而对批评却是冷落再三,恨不能将其打入冷宫,即使谈到,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羞羞答答状。
      “‘不批评’教育的尝试” ,纵谈 无批评教育” ,“无批评日学生喜欢” ,即为此例。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表扬也如此。实际上,批评跟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虽其表现形式和具体方式有差异,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路有崎岖平坦,人有优点缺点,不是要不要批评的问题,而是该不该批评和怎样批评的问题。
      勿庸置疑,从人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实践来看,批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表扬所不能代替的。 2、谈谈你对“教师只要教好书,做不做科学研究无所谓”的理解。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第一线教师,在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师本研究,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动研究和研究行动、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教师作科学研究,并不是仅仅徘徊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必须引导教师在反思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智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借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着力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单元五 1、谈谈你对“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的理解。
       答: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 ②中学课程十分繁重,如果不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只能是囫囵吞枣,顾此失彼。
      不能全面理解,并感到力不从心;但如果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③不仅如此,学会学习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学习,面对群书,只能是死记硬背,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我们学会学习,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感到乐在其中,学习情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④学会学习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很重要,而且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青年是中国的希望,肩负着跨世纪的责任。在这知识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在知识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全面的知识耕耘出美好的未来。
      否则,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知识只能是茫然无措,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 ⑤既然学会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当然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学习的经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从学习经验中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寻找出捷径,直达知识彼岸。
       ⑥“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必须学识渊博,方能称强。21世纪,我们必须学会学习,才能使未来的中国雄踞于世界东方!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 答:在讲授一课中:1、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一提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上课就有两个担忧:一是怕“哑”,或是学生没入门而无话可说,或是学生不肯发言,形不成彼此交流的教学对话;二是怕“乱”,或是学生七嘴八舌乱中出错,或是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浪费时间。
      我的设计此类学习情境的创设,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师生间的民主,设身处地的体谅与帮助。可见,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2、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新课程改进并采用了目标教学的体系。
      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前,就得精心设计并引导他们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致,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指引他们的学习方向。前面提及变“教案”为“学案”,这一点即是其中的一个变化。我原先只注意到“教给学生什么”,反思后我更关注到“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在血案的设计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也非常明确而具体,更重要的是还关注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向。
         3、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处于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显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像、思考、讨论、答问。但这些方式是全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几十个同学的自主学习。
      后来我认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于是两个课时既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单元六 1、谈谈你是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
       答: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为学生服务,这是陶行知的一贯主张,他于1918年指出,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非为学生。以后,在文章里、讲演里、诗歌中他都反复强调:教师要重其所负之责,处处为学生着想,为民族与社会着想。 其次,教师要每天带给学生真诚的微笑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微笑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微笑能使陌生的两个人减少距离。微笑也应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 再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中,良师的成份已得到较好的发展,然而,和学生做朋友这是教师欠缺得严重的。
       四,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陶老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 最后,教师要注重师生共处,培养师生感情。陶老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
      ”良好的师生感情必将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应。 2、谈谈你对“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理解。  答: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那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记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我们布置一个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这样,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
      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已知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
      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里才非常注意,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
      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

    l***

    2008-11-04 17:27:24

其他答案

    2008-10-21 18:11:43
  •   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下午 02:23
    主题一    教学的有效性
       1、从你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答: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关注学生需求是教学有效性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
      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2、有效教学应在学生身上有何体现? 答:“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二字。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和产出比。投入了哪些东西与产出有最直接的关联,其中可能有些是快变量,有些是慢变量。视角不同,人们对“产出”也有不同的解释,从教学的角度看,可能有考试、考核、分数、升学的产出,也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和终身幸福的角度来考虑的产出,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得出认识。
      如果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问题,应该重点关注两个要素。 一是时间投入问题,即投入多少教学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国际研究表明,投入的时间和学生取得的学业成就不成正相关。从教学和学习投入时间看,中国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时间比大部分国家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学生的学习效果最明显。
      另外,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的时间投入量也是不一样的,基础好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短些,基础差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因此,应如何分配投入的时间,用多少教学时间的投入可以达到预期的产出目标?这是“有效教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二是投入的资源配置问题。
      首先是生均供应经费的资源投入,比如,美国生均供应经费投入很高,但与高经费投入相比,它的学业成就普遍不高,不过它尖端型的人才却高于我国。另外,与美国生均供应经费的高投入相比,其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教育的公平性并不突出。除了生均供应经费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有作为快变量的教育设施、设备的资源配置问题。
      这些资源的费用投入非常大,但它和教育最后的产出基本是零相关的。另外,师资、生源等至关重要的资源配置,它们的投入与教育效益的相关性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效教学标准”具体标准:(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标准对课堂教学有诊断、导向、激励、反思、调节等作用。因为“有效教学标准”讨论的主体是教师,使教师变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3、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 答:为了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现象,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在设疑过程中,如何运用先进的电化手段(网络),既锻炼学生动脑有锻炼学生动手查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巧妙设疑,就要做到所提的问题要具体,力避抽象和不着边际。过于抽象的问题,会使学生往往对你所提的问题本身产生疑问,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从那个角度回答,说到什麽程度才算圆满(扣题)。
      这样的问题没有意思,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其实,那些抽象空泛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怕是连我们老师也未必能答出来或答好。换言之,与其说是折磨学生,不如说也是在折磨我们自己,例如在预读朱自清的《绿》后,设疑:思考为什么说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很显然这样的设疑是不合适的。
      如果这样设疑:《绿》中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感受是“醉人”,那麽作者是通过什麽方法去描写这种感受的呢?这样的设疑就比上面的提问要具体的多了 主题二 教学的生成性 1、你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与传统教学预设应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关于教学预设这一说法,我是在学习新课程时听到的,至于传统课堂也谈教学预设,我不是很清楚,也许是指如果教学进行顺利,则老师就可以讲解更多的例题或让学生演练更多的练习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此有所准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预设,除了包括传统教学的预设的意义外,我认为主要是指当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事先无法预设的情况时,教师究竟应该持怎样态度来对待这些“意外事件”。我的理解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宽容”,给教师留有的余地更大一些,所以,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现场的情况进行大胆的处理,或找出教学内容与意外事件的关系给出及时性的处理,或从大课程观出发,暂时摒弃当下的教学内容,从满足学生的愿望出发给出充分的解答等等,总的原则就是对“意外事件”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或装着没听见、没看见等方式糊弄、搪塞学生。
       2、观察同事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生成误区。 答:经常听同事的课,回顾反思后,我认为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生成的知识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至于一节课下来没有形成教学重点;二是生成性的知识本身价值不大,没有必要占用全班同学的时间组织这样的教学;三是由于自己业务素质有限,使生成性教学停留在较底层次。
      四是生成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合理,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3、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答: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生成案例发生在上个学期。当时,我给职高班上数学课,那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上,不少学生上课有点瞌睡,当我正思考如何打消学生的睡意时,突然从窗外飞进一只昆虫来在教室的上空飞来飞去,虽然没有蝴蝶那么大、那么漂亮,但这只昆虫还是吸引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
      我想真是天赐良机,我真好利用这个机会解决部分学生的打瞌睡、不认真听讲问题。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只昆虫在你们头顶上飞来飞去,大家知道它在想什么吗?”,看到同学们很好奇,我说:“它在观察有哪些同学在认真听讲呢?”。我这么说,其实多半意思是和同学们开玩笑,这么幼稚的回答只适用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我想以此逗同学们一笑,打消那些同学的瞌睡从而促进他们认真听课。
      可是绝大多数同学们根本就不理会我的这一套,依然全身心地抬头观察着这只昆虫在教室上空飞来飞去。看来,我得调整策略了。这时,那只昆虫忽然忽高忽低的飞,惊得一些女生不自觉地喊叫起来,并拿起课桌上的书本抵挡昆虫的“袭击“,昆虫受到惊吓后,在教室里飞得更快了、更慌不择道了。
      看此情形后,我马上心生一计。我对同学们说:“是大家怕这只昆虫还是这只昆虫怕大家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应答着,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我趁机说道:“老师觉得,是昆虫更怕大家,因为它误闯入本不该属于它的领域,又遭遇到刚才一些同学用书本对它的打击,所以,惊慌得在教室里是横冲直撞”。
      绝大多数同学很认同我的观点,我趁机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这只昆虫放飞出去呢?”许多同学都表示同意,其中有好几个同学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马上拿起书本向昆虫朝窗户边挥去。可是,她们这一挥,更加加重了昆虫的恐惧心理,昆虫更加胡乱飞起来了。我说:“谁有办法让昆虫尽快脱离‘险境’呢”,这时,全班同学无一人回答,我说:“快把教室里所有的窗户都打开,每位同学都不要挥舞书本,昆虫很快就会飞出去的”,同学们按我的方法做了后,果然昆虫很快就从教室里飞走了。
      此时此刻,全班同学没有一个瞌睡的,大家都在看着我,听我接下来会如何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我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昆虫都具有向光性,所以,我刚才的办法是最有效的放飞昆虫的办法”。看着同学们认真听我说话的样子,我接着说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大家留意,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刚刚给出的解释,就是从中学生物课学到的。
      没想到,在今天用到了这个知识。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学会数学,能使大家更好地观察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门功课啊”。更多的道理我没有给学生讲,我想通过刚刚发生的这一事件已经足够了,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知识与生活关系的一个鲜活的例子,而且还意外地发现她们的数学老师不但懂数学,还了解生物学的一些知识。
      对于我而言,很自然地利用这一意外事件向同学们又露了一小手,增强了我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家都承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对学生提出同样要求的一些话,A教师说出来与B老师说出来的效果往往不相同,原因何在呢?显然不是语言如何组织的问题,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小不同而已。
      教师如何经营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呢?以上所述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主题三 三维目标 1、三维目标的统一是否意味着每节课都要清晰列举所有目标内涵并分别加以落实?说明你这样认识的理由。 答:我认为不是。三维目标的统一意味着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好比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只要是一个长方体,就必然有长、宽、高三要素在其中。
      所以,教师不可以把三维目标分割开来分别予以落实。老师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值得补充的一点是,人们都知道,不同的长方体,其长、宽、高也不相同,有的长方体可能高要短一些,而有的长方体可能长要短一些等等,这就意味着,对于有些课程、有些教学环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占权重就会不尽相同,这种情况纯属正常,老师们不必因此拘泥于时时处处地都平均体现三维目标,而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不为单纯地体现三维目标所累。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答:许多年前,我就认为结论是过程的自然产物。没有过程的结论是靠不住的,尤其是数学,学生要学习的往往是推理与思考的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性质公式定理这些结论本身。所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很注重产生结论的过程教学。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往往会让学生率先提出或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对学生的办法一一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懂得结论虽然只有一个,便产生结论的过程却是多样的。通过实践,这样形式的教学对我而言是有效教学。
       3、有人将我们目前的德育渗透称为“贴标签式的教育”。请谈谈这种现象的成因及你的认识。 答:德育渗透被异化为“贴标签式的教育”,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德育的误解,二是工作中的形式化主义。我认为完整的德育工作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
      我们目前的德育渗透一般只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上,也即认为只要把德育当成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德育工作,所以,我们的德育渗透是“贴标签式的教育”。至于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导致的何止德育渗透是“贴标签式的教育”呢? 主题四 教学情境 1、你认为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
      何谓“学习情境”?迄今没有清晰的界定。我认为,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生活事件。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这种因追求表面效果而损害教学内容的做法实不足取。
      另一方面,学习情境虽然以教学内容的掌握为旨归,但决非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否则就无异于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公式或原理了。学习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学习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
       2、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吗?请为你的观点提供依据或理由。 答:我不支持这个观点。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创设教学情境也如此。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教学情景,有些教学内容则不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是创设教学情境,也需要全面地理解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一定非得很完整、很系统,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教学情境的创设可繁可简,甚至于没有。
      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注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有利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也能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增加亮点等原因,我们才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只是我们的教学手段之一。 3、请列举或描述你所创设的你认为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其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比较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现实的和有趣的,当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素材,这样的问题情境同样应该引发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应该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例如,我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这一节内容时,创设了这样问题情境,过几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想请几位朋友一起吃蛋糕,老师的这些朋友有些爱吃蛋糕,有些不是很爱吃蛋糕,现在请大家帮老师把蛋糕分成5份,使它们分别占整个蛋糕的10%、15%、20%、25%、30%你们能做到吗?从而引出扇形的面积与百分比关系的探究。
       再例如,教学《探究打折销售》问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两位同学扮演服装店老板,其他几位同学扮演顾客,去服装店买衣服,由他们之间的讨价还价引出本节课打折销售的关键问题进价、利润、售价的关系探究。 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当然也有效完成了相应的数学任务。
       。

    今***

    2008-10-21 18:11:4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