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人至察则无徒的典故是什么?

首页

人至察则无徒的典故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典故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11 10:23:17
      有一个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去找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知道‘水至清则 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3”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 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
      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水清当然好,但 太清的水,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没有任何隐蔽,因此,鱼就无法存活。现实社会 里,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了 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指包罗万象,好比一个圆满的圆 圈,各处都统一;比则是指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容不得别人有与自己不同的地 方。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就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全面看待,并以公正之心待 人。如果都希望别人完全和自己一样,则容易流于偏私。
      比而不周,如果斤斤计较,只和自己友好的、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做朋友,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是小人 的作为,事物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朋友亦是如此。更何况,人无 完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些错误。因而,我们对朋友的要求不能太过严苛,对于小的过 失、缺陷,应该予以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朋友,包容原谅他们的无心或情有 可原的小过失,这才是应有的处世待人之道。
      相比之下,因为一点瑕疵就与朋友划清界 限,则称不上是明智之举。汉末魏初的名士管宁、华歆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一次,两 人一同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挥锄,视非己之财与瓦砾无 异,华歆却将金子拾起察看,仔细想过之后又将金子丢弃了。
      此举被管宁视为见利而动 心,非君子之举。还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外面路上有官员华丽的轿舆车马经过,前呼后拥十分热 闹,管宁依旧同往常一样安心读书,华歆却忍不住将书本丢到一边,跑出去看了一下热 闹。此举被管宁视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 开,与华歆分坐,断了交情,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华歆真如管宁认为的那样不是君子、不值得一交吗?事实并非如此。据史书记载:华歆自离开管宁后,便出仕为官,并且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 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得到的俸禄大多 拿来接济穷苦的亲戚,以至于自己家一直很贫穷。

    印***

    2018-03-11 10:23: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