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宋朝第一将是谁?

首页

宋朝第一将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11 04:24:10
    无论从军事政治民族乃至文学等各方面说,宋朝第一将都应该是岳飞,岳元帅,他的地位无人可以超越,他一生悲剧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更是其它宋将所无法比拟的。

    月***

    2007-12-11 04:24:10

其他答案

    2007-12-15 18:50:03
  •   吴玠
    吴玠 (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抗金名将——吴玠,字晋卿,和岳飞是同时代人,生于1093年,卒于1139年。
      宋时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宁静)人,后迁居水洛(今甘肃庄浪)。吴玠少时沉毅,知兵且善于骑射。北宋末年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靖康初年,西夏犯边,吴玠率百余人追击,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1128年(建炎二年)时,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
      吴玠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一鼓击退金兵,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在1129年,吴玠升迁为忠州刺史。不久,宣抚处置使张浚督巡川陕,闻吴玠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为统制。1130年秋天,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江淮形势异常紧张,张浚为牵制金军,以减轻东南的压力,遂集合刘锡、孙、刘?、赵哲、吴玠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
      吴玠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而诸将多视为迂论,皆说:‘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刘锡因众议不同,尚在迟缓之时,金兵猝然大至,皆担柴兜土,填投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与平地相似。
      于是,金骑纵辔而过,进逼宋军各营。兀术也率众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吴玠、刘?在左翼与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由于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金军左右夹攻吴、刘,吴、刘遂败。富平战役之后,吴玠受命为陕西都统制,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
      翌年,金兵分两路大举进犯,有人劝吴玠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玠力主抵抗,慨然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当即号召将士,准备迎敌。这时,金将乌鲁折后已先期进至北山,吴玠得用有利地形,分军为前后两队,先率一队与金兵鏖战,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吴玠将待命休息的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奋力冲杀,金军不支,死伤甚众,败走数十里。
      此时,金将没立方至,吴玠复回师反击,没立立脚未稳即遭惨败。金帅兀术闻败,十分震怒,亲率10万金兵进抵宝鸡一线,与吴玠相拒。吴玠恐部下惊骇,遂召集将士,勉以忠义。其弟吴璘说:“今日是我兄弟报国之日,万一兵败,宁我兄弟先死,决不使将士先亡。”众皆感泣,愿效死力。
      10月,金军发动攻击,吴玠一面命诸将挑选强卒劲驽,轮番猛射,又分遣别将,绕道敌后断敌粮道。吴玠估计,金兵粮尽必退,乃派其弟率弓驽手3千人设伏于和尚原,不数日,果如吴玠所料,结果吴玠军大获全胜,兀术身中流矢,遂仓惶败走。1132年(绍兴二年)时,吴玠兼宣抚处置司都统制。
      1133年春,破金州,复又乘胜进逼关中。嗣后,吴玠与刘子羽屡用游骑袭扰金军,加之金军元离后方,饷运不济,只好还军。吴玠因其功,进检校少保。1134年(绍兴四年),金帅兀术率领10万人马,分三路进犯,攻破和尚原,转趋仙入关。吴玠兄弟率军据险死守,金军始终不能破入。
      翌日,吴玠乘金军疲惫,率诸将反击,猝然杀入金营,金阵大乱,开始溃退。吴玠又乘胜督军奋击,同时暗遣王浚断敌归路,遂大败金军,金兵不敢再犯。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授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为川陕宣抚使。吴玠与敌对垒数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
      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1139年(绍兴九年),皇帝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不久病重,卒于仙入关,年仅47岁。 引自:百度百科。

    大***

    2007-12-15 18:50:03

  • 2007-12-12 22:24:17
  • 岳飞岳武穆.狄青,杨业都是在宋朝前期宋朝较为强盛时.岳飞岳武穆则是宋朝衰落之时力挽狂澜,两下比较高下立判.

    1***

    2007-12-12 22:24:17

  • 2007-12-11 09:29:15
  • 宋朝第一将?
    除了赵匡义(光义),还有谁?
    陈桥随兄兵变,能屈干其兄之下,不计身后名,敢弑兄夺帝,开宋代数百年的江山,打下宋代不世功业……

    華***

    2007-12-11 09:29:15

  • 2007-12-11 08:24:55
  • 杨业

    大***

    2007-12-11 08:24:55

  • 2007-12-10 21:04:59
  •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
      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
      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
      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
      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
      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
      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
      ”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
      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
      ”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
      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
      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
      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
      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

    天***

    2007-12-10 21:04: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